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 > 长沙市 > 长沙县旅游

李默庵故居

[移动版] [查看地图]
李默庵故居
李默庵故居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李默庵故居位于北山镇北山村,建于1928年,是一座中西合璧园林式的公馆院落,坐北朝南,占地4500平方米,建筑风格独特,工艺精巧,环境优美。李默庵自题故居门额云“北山书屋”。

前门为牌楼式建筑,高10米,花岗石门框,须弥大门,中额“北山书屋”四字,由4根方柱承重,左右门房为硬歇山屋顶,重檐翘角,橙瓦素脊。宅院由粉墙包围,环庄渠道的自然流水绕墙而过。前廊为花岗岩石平面,两边为客房,有前后两厅。前厅两层,后厅四层。正厅西附六角亭式两层客房。六角亭后有两间卧室,辟有走廊及丹墀组成的小型院落,与正厅相通。丹墀内堆砌假山,两旁墙上绘有壁画,西向墙上开镂花方框,装塑喜鹊衔梅、松鹤延年图案。主楼三层,建筑面积1796.5平方米,整体为西洋风格,部件透出中式韵味:青砖清水墙,雕花窗棂,琉璃盖瓦,灰砖素脊,回纹收尾,陶瓷葫芦宝瓶压顶,靴头爪角。

书屋的设计式样和图纸来自当时的“十里洋场”上海,这对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长沙偏僻乡镇来说,可谓一枝独秀。

李默庵(1904—2001),字霖生。其父为北山镇上卖瓦罐的小贩,人称“李四罐子”。当地流传“李四罐子”故事:北山早年有个姓李的村民,挑着陶盆瓦罐走村串户叫卖,因排行第四,人称李四罐子。后发家、置田、起大屋,人改称“罐老太爷”。大厦落成,各方祝贺,有人送一金匾,上 书-“耆孝讀實”4字。罐老太爷很高兴,将金匾悬于大门之上。久之,匾上金漆褪色,只有“耆”的上部“老”字,“孝”的下部“子”字,“读”字的右边“卖”字和“实”字下部“贯”字,依稀可辨,连起来便是“老子卖贯”(罐)。人们恍然大悟,原来送匾者在油漆上做了手脚。这位罐老太爷即李默庵将军的生父。

李默庵少年求学因家穷时续时辍。后来,通过在楚怡学校任教的堂兄资助,得以在该校读书两年。1920年考入长沙师范,1923年毕业后,考入黄埔军校。1925年春,在李之龙、蒋先云的影响下,秘密参加了中共党组织,做了许多秘密工作。

1926年1月,李默庵参加东征,任第一军第六十团党代表,与该团团长叶剑英相处甚好。1930年,中原大战,李默庵率部激战,腹部中弹,伤愈后晋升为第十师师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李默庵接受第二战区前敌总司令卫立煌任命,担任晋北方面左翼指挥官。1937年9月李指挥所属两个师,3个炮兵团及晋军第七十一、九十四师与日军顽强奋战。我军伤亡惨重,但他仍督部战斗直到娘子关失守,太原告急,才于11月8日撤离阵地。12月中旬,李默庵率部到晋南中条山,他命令所部学习八路军的作法,创建抗日游击根据地。1939年3月,李默庵任第三十三军团军团长,率部在中条山坚持敌后斗争。

1939年4月,李默庵以敌后游击干才之誉,出任“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教育长。与叶剑英合作,共同培训了三期抗日游击骨干,共约两千余人。

1948年秋,李默庵从南通移军常德,在长沙居住,利用掌握的军权,积极参与湖南和平解放事业,随程潜做了一些长沙起义的筹备工作。1949年夏,他退出军政生涯,移居香港,拒绝国民党要他去台湾的安排。8月4日,程潜、陈明仁领衔通电宣布起义,在程潜、陈明仁名下,列有李默庵的名字。1951年,李默庵移居阿根廷,1964年又移居美国。

1981年10月,李默庵应全国政协电邀回国参加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活动。1984年7月,李默庵和宋希濂、蔡文治等联袂回归,一同参加了黄埔同学会的成立大会,他被推选为第一届理事长副会长。会后,李默庵回到阔别多年的北山书屋,老泪纵横。1990年6月,李默庵只身回到祖国,定居北京,致力于祖国统一事业,任全国政协第七、八届常委。

2005年,李默庵故居以北山书屋的名义公布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杨玉科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