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白堽乡 | 隶属:濮阳县 |
区划代码:410928206 | 代码前6位:410928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行政级别:乡 | 车牌代码:豫J |
长途区号:0393 | 邮政编码:457000 |
辖区面积:约55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2.64万人 |
人口密度:480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52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西街村 | ~201 | 乡中心区 | 明初,陈、刘、张诸姓从山西洪洞迁此白沙岗建村,黄河故道,白沙成岗,故名白岗庄。清末成集,易名白岗集,演为今名。后与东街、南街、北街分开,另立大队。因居…[详细] |
白罡村 | ~202 | 乡中心区 | 陈、刘、张诸姓从山西洪洞迁此白沙岗建村,黄河故道,白沙成岗,故名白岗庄。清末成集,易名白岗集,后演为今名。…[详细] |
杨庄村 | ~203 | 村庄 | 杨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杨楼村 | ~204 | 乡中心区 | 明洪武年间,杨氏自山西洪洞迁此定居,以姓氏取村名为杨楼。后分局为东西两村,局东,故取名东杨楼。因村名与大队名称不一致,1982年经濮阳县政府“濮政【1…[详细] |
东长占村 | ~205 | 村庄 | 明永乐年间,常氏自山西洪洞迁居于常家寨东1千米处,故称东常寨。…[详细] |
西长占村 | ~206 | 村庄 | 明初常氏自山西洪洞迁此筑寨建村,以姓氏取名常家寨。后因村东又建东常寨改名西常寨。…[详细] |
石楼村 | ~207 | 村庄 | 明初石氏自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建有楼房,故名石楼。…[详细] |
后辛庄村 | ~208 | 村庄 | 清乾隆年间,张氏自山东刘集迁来,同时姜氏自附近姜庄迁来,共建新村,故称新庄。后因堤东有前辛庄,故改为后辛庄。…[详细] |
毛庄村 | ~211 | 村庄 | 明初毛氏自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取名毛庄。1949年,为濮阳县七区毛庄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白堽乡毛庄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村改为大队,为…[详细] |
前夹罡村 | ~212 | 镇乡结合区 | 前夹罡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详细] |
后夹罡村 | ~213 | 镇乡结合区 | 后夹罡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详细] |
各占村 | ~214 | 村庄 | 明永乐年间,葛氏自山西洪洞迁此定居,以姓氏取名为葛家寨,后简称葛寨。…[详细] |
寺上村 | ~215 | 村庄 | 寺上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庞占村 | ~216 | 村庄 | 石氏三兄弟于明万历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往山东不久,又从山东迁居此地,因周围有前寨、后寨、马寨、葛寨等几个寨,故以“庞大”为吉言,取名为庞寨。…[详细] |
闫林占村 | ~217 | 村庄 | 阎、董、马三姓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于林家寨,后因阎姓分居,故以姓氏改名阎林寨。…[详细] |
董林占村 | ~218 | 村庄 | 董、阎、马三姓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于林家寨,后因董姓人口增多,故以姓氏改名董林寨。…[详细] |
马林占村 | ~219 | 村庄 | 马、董、阎三姓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于林家寨,后因马姓分居,故以姓氏改名马林寨。…[详细] |
刘占村 | ~220 | 村庄 | 刘氏于明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以姓氏取名刘寨。因大队重名,1982年经濮阳县人民政府“濮政〔1982〕104号”文件批准,因靠近三个林寨而更名…[详细] |
关庄村 | ~221 | 村庄 | 关氏于明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迁往此地建村,取名为关庄。…[详细] |
庞楼村 | ~222 | 村庄 | 明初庞氏自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并建有楼房,故名庞楼。…[详细] |
徐楼村 | ~223 | 村庄 | 明初,迁民前,徐氏始建其村,取名徐楼。1949年,为濮阳县七区徐楼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白堽乡徐楼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村改为大队,为…[详细] |
姜马李村 | ~224 | 村庄 | 明时姜氏、马氏、李氏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三氏自西至东分村而建,分别称姜庄、马庄、李庄。后三村合并称姜马李。…[详细] |
刘黄庄村 | ~225 | 村庄 | 刘黄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刘庄村 | ~226 | 村庄 | 刘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七来庄村 | ~227 | 村庄 | 范、耿两姓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来,取名为耿庄。因村民十分贫困,村有迷信文人说,“我范为食,西村有猪(朱庄),故穷。戚者,兵刃也。猪若来,戚杀之,即…[详细] |
管庄村 | ~228 | 村庄 | 西周时,周武王去世,成王年幼,周公旦摄政,管叔不服,与蔡叔、武庚一起反抗,被周公平定。管叔后裔逃此定居,取名管庄。后因在乡政府北称北管庄。…[详细] |
朱庄村 | ~229 | 村庄 | 朱氏于明初从山西洪洞迁往此地以姓氏取名为朱家庄,后简称朱庄。…[详细] |
陈苗庄村 | ~230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陈、苗二姓自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取名陈苗庄。…[详细] |
曹楼村 | ~231 | 村庄 | 明永乐年间,曹氏自山西洪洞迁往此地定居,取名为曹楼。…[详细] |
小占村 | ~232 | 村庄 | 小占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胡密城村 | ~233 | 村庄 | 唐李密率军曾住,筑土围营。村民为念李密,再加胡姓较多,故称胡密城。…[详细] |
李密城村 | ~234 | 村庄 | 据明嘉靖《开州志》记载:“密城,在州东南其实力,唐李密故城”。据隋末唐初李密率军驻扎此处,招训买马,筑土城,以备战,故取名李密城。…[详细] |
张密城村 | ~235 | 村庄 | 明初张氏自山西洪洞迁居此地,因紧靠李密城,故名张密城。…[详细] |
前密城村 | ~236 | 村庄 | 明初孙氏自山西洪洞迁往此地定居,因紧靠李密城村,故取名孙密城。清光绪年间,因黄河泛滥,部分户北迁建村,为后孙密城,遂改成前孙密城村。…[详细] |
后密城村 | ~237 | 村庄 | 明初孙氏自山西洪洞迁往此地定居,因紧靠李密城村,故取名孙密城。清光绪年间,因黄河泛滥,部分户北迁建村,为后孙密城。…[详细] |
耿密城村 | ~238 | 村庄 | 耿氏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因靠近李密城,故取名为耿密城。…[详细] |
王密城村 | ~240 | 村庄 | 王氏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因紧靠李密城,取名王密城。1955年黄河泛滥,被黄水冲刷落河,村民分迁周围各村,至1966年原村民陆续由各村迁回旧…[详细] |
王柳村 | ~241 | 村庄 | 王氏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此地柳林旁,故取名王柳村。…[详细] |
东柳村 | ~242 | 村庄 | 据刘氏家谱记载:“始祖,原籍直隶束鹿县大刘村人氏”,“明崇祯元年(1628),刘三孔迁此”。因本地有柳姓,故以刘柳两姓取名刘柳村。民国初部分户掉河后,…[详细] |
西柳村 | ~243 | 村庄 | 民国初,因黄河泛滥,东柳村部分户落河,迁至黄河大堤西建村,取名西柳村。…[详细] |
王河渠村 | ~244 | 村庄 | 据王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四年(1372)王氏自山西太原迁至夏河渠村。后因夏氏人少搬出,王氏人多,故更今名。…[详细] |
宋河渠村 | ~245 | 村庄 | 清初宋氏从王称堌乡宋集移居此地,因靠黄河渠道,故称今名。…[详细] |
常河渠村 | ~246 | 村庄 | 明永乐年间,常氏自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因村东靠黄河渠道,故称今名。…[详细] |
前辛庄村 | ~247 | 村庄 | 明初辛氏自山西洪洞迁居此地,取名为辛庄,后因村北有建一新庄,故更名为前辛庄。…[详细] |
辛占村 | ~248 | 村庄 | 明末辛氏自山西汾州府孝义县张家湾迁此定居,取名辛寨。…[详细] |
石占村 | ~249 | 村庄 | 明初石氏自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取名石寨。1950年被黄河水冲刷落河,村民分散迁于周围各村。至1973年,原村民陆续由各村迁回此地复建石寨。…[详细] |
鲁占村 | ~250 | 村庄 | 鲁氏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取名鲁寨。…[详细] |
仝庄村 | ~253 | 村庄 | 元末张、仝二姓自东北辽东迁此定居,取名张仝庄。后因张氏逐渐减少,遂改称仝庄。…[详细] |
枣科村 | ~254 | 村庄 | 枣科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时楼村 | ~255 | 村庄 | 明永乐年间时氏自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并盖土楼一座,故称时楼。…[详细] |
宗寨村 | ~256 | 村庄 | 潘氏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后宗氏于清乾隆年间自本县宗昌湖附近迁于潘寨村南,取名宗寨。…[详细] |
潘寨村 | ~257 | 村庄 | 潘氏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后宗氏于清乾隆年间自本县宗昌湖附近迁于潘寨村南,取名宗寨。后融合一起,合称宗潘寨。…[详细] |
地名由来:
明初陈、刘、张三姓从山西洪洞迁此白沙岗建村,得名白岗庄。清末成集,易名白岗集,演为白堽。
基本介绍:
白罡乡位于濮阳县东南部,距县城40公里,系沿黄贫困乡之一。相传,明初陈、刘、张三姓人家,从-县迁至白沙岗居住,故名白沙岗,清未成集,后演义为白罡。全乡总面积55平方公里,北与王称固乡接壤,南与梨元乡交界,西与梁庄乡、文留镇毗邻,东与山东鄄城县隔河相望。系-采油一厂、四厂的主要开采区,境内有油气240余眼。
全乡共有50个行政村,辖61个自然村,221个村民小组,6750户,32097人,4.5万亩耕地。黄河大堤横穿南北,将全乡自然划分为背河洼地与黄河滩区两部分,背河洼地37个行政村,2.4万人,黄河滩区13个行政村,0.8万人。
乡党委辖6个总支,其中:乡直总支1个,农村总
历史沿革:
1944年属昆吾县6区。
1949年昆吾县并入濮阳县,属濮阳县七区。
1957年设白堽乡。
1958年成立白堽公社。
1984年成立濮阳市郊区,属之,同年改设白堽乡。
1987年改属濮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