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八公桥镇 | 隶属:濮阳县 |
区划代码:410928104 | 代码前6位:410928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豫J |
长途区号:0393 | 邮政编码:457000 |
辖区面积:约78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4.96万人 |
人口密度:636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个社区、64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南关社区 | ~001 | 镇中心区 | 南关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东街村 | ~201 | 镇中心区 | 宋时系澶水支流处,夏秋小溢,人苦徒涉,有八位老公倡而修建一桥,故名。…[详细] |
南街村 | ~202 | 镇乡结合区 | 宋代:系澶水支流外,夏秋小溢,人若徒涉有八老公倡而修建一桥,故八公桥后成集市。再后因村大分东西两街,南北两关四村。…[详细] |
西街村 | ~203 | 镇乡结合区 | 宋代,系澶水支流外,夏秋小溢,人苦徒涉,有人老公倡而修建一桥,故八公桥后成集市。再后因村大分东西两街,南北两关四村。…[详细] |
南关村 | ~204 | 镇乡结合区 | 宋代,系澶水支流处,夏秋小溢,人苦徒涉,有人老公倡而修一桥,故改名为八公桥后成集市。再后因村大分东西两街,南北两关四村。…[详细] |
史家占村 | ~205 | 镇乡结合区 | 传《开州京兆史氏家谱》记载,明初,史氏由蓟州三河县迁此,居于横陇岗东,取名横陇庄。明嘉靖十年(1532),村人史褒善考中进士,官至大理寺后史姓成为开州…[详细] |
张路口村 | ~206 | 村庄 | 明永乐年间,因上黄水,张氏自本县张家路口迁此,仍称张家路口,后来简称张路口。…[详细] |
北靳占村 | ~207 | 镇乡结合区 | 明洪武三十年(1318)靳族人自山西洪洞迁于开州,授宅于现住地,因姓得名,曰靳寨,至明嘉清年间族人中一部分住地又迁于八公桥南,亦起名靳寨,为了表述方便…[详细] |
赵占村 | ~208 | 村庄 | 赵占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庞占村 | ~209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庞氏自山西洪洞迁居此地,故名为庞家寨,简称庞寨村。…[详细] |
北王庄村 | ~210 | 村庄 | 明万历年间,从濮阳县新习乡土垒头村迁至于此地,命名为大王庄村,因在八公桥镇西北,故于1947年改为北王庄村。…[详细] |
竹邱村 | ~211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刘氏从河南中牟刘家湾迁此一长有竹子的土丘上定居,故名竹邱。…[详细] |
草场村 | ~212 | 村庄 | 明时此地十三顷六十亩为养马场,后建村于此,故名草场村,简称草场。…[详细] |
吕家海村 | ~213 | 镇乡结合区 | 明洪武十一年(1413),吕氏自山西洪洞迁本县澶洲南大竹邱村,后因黄河泛滥,地洼积水成海,故改今名。…[详细] |
王花园村 | ~214 | 村庄 | 王花园村原名为前花园,后因王氏人数增多,故改为今名。…[详细] |
郭花园村 | ~215 | 村庄 | 清咸丰元年(1851)取名紫桂园,后来郭氏自八公桥迁此建村,因周围村名都为花园,故名郭花园。…[详细] |
程花园村 | ~216 | 村庄 | 程氏于明崇祯年间,从本县黄滨迁居东花园北,故名后花园。后改名程花园至今。…[详细] |
芦里村 | ~217 | 村庄 | 明代,村人为看芦苇方便,迁居芦苇塘附近居住,后讹误为村庄,故名芦里。…[详细] |
贲占村 | ~218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贲氏自山西洪洞迁居此地,故名贲寨。…[详细] |
夏木村 | ~219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夏、穆两氏自山西洪洞迁居此地,故名夏穆村,后演变为夏木村。…[详细] |
小山村 | ~220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李氏自山西洪洞迁居大山村东北,故名小山。…[详细] |
杨占村 | ~221 | 镇乡结合区 | 传杨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十一年(1378),杨氏自山西洪洞迁本县城东杨葫芦沟居住。清道光年间,因遭天灾,杨氏二兄弟又迁八公桥西南建村,故名。…[详细] |
寨城村 | ~222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李氏自山西洪洞迁居此地,因村大人多,筑寨大如城,故名寨城。…[详细] |
杜家楼村 | ~223 | 村庄 | 明天聪年间,杜氏由本县杜家庄迁居刘楼,后刘氏绝,改名杜家楼。…[详细] |
郭庄村 | ~224 | 村庄 | 明末,郭氏自开州城西郭寨迁居大山村东,故名东大山。清天命年间改名郭庄村至今。…[详细] |
李家楼村 | ~225 | 村庄 | 清乾隆年间,李氏从本县古德环迁移此地,故名李家寨,后李财主建楼改名为李家楼。…[详细] |
刘湾村 | ~226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刘氏自山西洪洞迁居减杜村北,故名后寨。清末,因黄河泛滥,洪水绕村而过形成河湾,故改名刘湾。…[详细] |
赵马占村 | ~227 | 村庄 | 赵氏于清天聪年间,由开州城内迁居马庄,后因赵氏人口增多,且修堤筑寨,改名赵马寨。…[详细] |
大山村 | ~228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李氏自山西洪洞迁居此地土邱东部,因土邱很大,故名大山。…[详细] |
三合村 | ~229 | 村庄 | 因辖前集、晁拐、王拐三个自然村,1985年以前归王定村管理,同年与王定村分开成立分别成立大队,故称今名。…[详细] |
杏园村 | ~230 | 村庄 | 元至无年间,王氏自山西洪油县迁居此地,因附近有杏树园,故名杏园。…[详细] |
武家占村 | ~231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武氏自山西洪洞迁居此地,故名武家寨。…[详细] |
主布村 | ~232 | 村庄 | 清道光皇帝曾从此路过,故名为主过村,后演变为今名主布。…[详细] |
倪家占村 | ~233 | 村庄 | 传倪氏家谱记载:明洪十一年(1413),倪氏由山西洪洞迁居此地,故名倪家寨。…[详细] |
石家集村 | ~234 | 村庄 | 原名石家集。清乾隆年间,石氏大将因开黑店灭门之罪,当时朝内有石氏官员,此事变小,此村往南迁,改名石家集。相传有宋时石守信墓,其守墓人建村形成集市,故名…[详细] |
单楼村 | ~235 | 村庄 | 明中期,单氏从黄河南岸单家楼迁此建村,故名单家楼,后简称今名。…[详细] |
闫占村 | ~236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闫氏自山西洪洞老鸹窝迁此建村,因闫氏人多,故名闫寨村。…[详细] |
孙占村 | ~237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孙氏自山西洪洞迁此建村,故名孙寨村。…[详细] |
黄占村 | ~238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赵黄两姓自山西洪洞迁居此地,分别联名赵寨、黄寨,因两村边在一起,故为此名赵黄寨。…[详细] |
李村村 | ~239 | 村庄 | 明洪武十一年(1378),李氏、任氏、刘氏、赵氏、魏氏、张氏分别自山西洪洞迁居建村因李姓人多,取名李村。…[详细] |
后李村 | ~240 | 村庄 | 明洪武十一年(1378),李氏自山西洪洞老鸹窝迁此建村故名至今。…[详细] |
台上村 | ~241 | 村庄 | 清乾隆年间,翰信在土台上拜过将军,所以说还有叫拜将台,之后不久,黄水泛滥,附近村民迁此土台上定居,故称今名(台上)。…[详细] |
蔡油坊村 | ~242 | 村庄 | 明弘年间,蔡氏从本县田吉村迁此建村,当时村民多以打油为生,故名蔡油坊村。…[详细] |
田油坊村 | ~243 | 村庄 | 原名田寨,前街名田家拐,后街名后楼。清光绪年间,秀才田景运以附近村都为油坊,而改名为田油坊。…[详细] |
于家洼村 | ~244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于氏从山西洪洞迁此陈家寨,后因于姓兴旺,改名于家寨,又因地洼,改名于家洼。…[详细] |
南靳占村 | ~245 | 村庄 | 明永乐年间,靳氏从山西洪洞迁居此地筑寨建村,故名靳家寨。因村北有靳家寨,1958年改名为南靳寨。…[详细] |
彭占村 | ~246 | 村庄 | 元末,彭氏从甘肃陇西迁住此地筑寨建村,故称彭寨村。…[详细] |
山王占村 | ~247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王氏从山西省洪洞迁入此地筑寨建村,为纪念山西故乡,故名山王寨至今。…[详细] |
南王庄村 | ~248 | 村庄 | 明崇祯年间,王氏从本镇山王占迁居王家庄,后因村北有王庄村,此村故更今名。…[详细] |
王楼村 | ~249 | 村庄 | 明崇祯年间,王氏从本县山王寨迁此定居,因村内盖有楼房,故名王楼。因大队更名,1982年经濮阳县人民政府“濮政[1982]104号”文件批准,以其在公社…[详细] |
豆占村 | ~250 | 村庄 | 原名梨园,明末窦氏从白堽乡夹岗迁此定居,后因窦氏人多,故改今名窦寨村。…[详细] |
林占村 | ~251 | 村庄 | 原名为蔺寨,明末蔺氏从南王庄迁到此定居,后来讹变为林寨。…[详细] |
盖沙口村 | ~252 | 村庄 | 传何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十一年(1378),何氏自山西洪洞迁居五岭村,后因当地沙岗较多,位于沙岗口前,故改今名,即盖沙口村。…[详细] |
于王庄村 | ~253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于王庄自山西洪洞迁居此地,因王氏人多,取名王庄。1949年,因与别村重名,故改称今名。…[详细] |
葛占村 | ~254 | 村庄 | 原有葛、黄两姓,后黄氏绝,故称葛寨。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葛寨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八公桥乡葛寨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村改为大队,为…[详细] |
刘固堆村 | ~255 | 村庄 |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大夫柳下惠曾病葬于此堌堆,故名柳下堌堆,后因刘姓人多,改为今名。…[详细] |
郝占村 | ~256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郝氏自山西洪洞迁居此地,故称今名郝寨村。…[详细] |
前高占村 | ~257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高氏自山西洪洞迁居此地,取名高家寨,因上黄水,部分户南迁建村,故名前高寨。…[详细] |
后高占村 | ~258 | 村庄 | 明洪武十一年(1378),高氏迁此建村,故名高寨,因发洪水,部分村民迁村南,故名后高寨。…[详细] |
燕占村 | ~259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燕氏自山西洪洞迁居此地,故名燕家寨,后简称今名。…[详细] |
贾占村 | ~260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贾、杨两姓由店当移居此地建村。因贾氏人多,故取名贾寨。…[详细] |
刘海村 | ~261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周、高、陈、彭、刘等九姓自山西洪洞迁居此地,以姓氏周-舟,高-稿,陈-锚,彭-逢,刘-流字音的演义,为舟经常在水上浮流,故称今名。实因地势…[详细] |
店当村 | ~262 | 村庄 | 明洪武二年(1369),村民自山西洪洞迁居本县黄滨;永乐年间又迁移到本县赤田寨。至清代又迁移到红岭店。民国初改为今名。…[详细] |
东韩信村 | ~263 | 村庄 | 楚汉相争时,韩信曾住兵此地,而得名韩信。后为防黄水筑土寨,分二村,此村居东,改名东韩信。…[详细] |
西韩信村 | ~264 | 村庄 | 楚汉相争,韩信曾住兵此地,而得名韩信。后为防黄水筑寨,分为二村,此村居西,改名西韩信。…[详细] |
地名由来:
宋代村依澶水支流,夏秋小溢,人苦徒涉,有八老公倡而修建一桥。为纪念八公修桥,取名八公桥。
基本介绍:
据清嘉庆《开州志》记载:“八公桥在州南40里,系澧水支流处。夏秋水溢,人们苦徙涉,八位老人倡而修桥,故名‘八公桥’”。八公桥镇镇域面积77.9平方公里,辖64个行政村,总人口6.5万人,耕地8.3万亩。106国道、307、209省道、子白路、汇源大道等穿境而过,优越的地理环境、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全镇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2019年八公桥镇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13.4606亿元,同比增长7.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预计完成5.5825亿元,同比增长8.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256亿元,同比增长25%,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445.9万元,同比增长14.8%。
历史沿革:
1949年后为濮阳县十区。
1956年为濮阳县八公桥乡。
1958年成立八公桥公社。
1984年属濮阳市郊区,同年改设八公桥乡。
1986年改置八公桥镇。
1987年复属濮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