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黄庄镇 | 隶属:温县 |
区划代码:410825104 | 代码前6位:410825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豫H |
长途区号:0391 | 邮政编码:454100 |
辖区面积:约40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3.7万人 |
人口密度:约925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48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黄庄村 | ~201 | 镇中心区 | 明代前,有“前东留”。明初,黄信一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此村定居,改名黄岗。后因涝洪冲村,西搬小史庄(即今址),更名为“黄庄”。…[详细] |
康庄村 | ~202 | 镇中心区 | 明代前,就称此地康庄,因康家居此而得名。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民来此,村名仍称“康庄”…[详细] |
东留村 | ~203 | 镇乡结合区 | 东汉时期刘秀起兵时曾在此停留,受到拥戴。刘秀走时百姓不舍,拦住车马挽留,故名“留村”。此村位东,称东留。…[详细] |
西留村 | ~204 | 镇乡结合区 | 西汉政权被王莽篡夺以后,刘秀开始起兵反抗新朝统治,他率领人马先占领了河内地区,以河内为根据地,在此地住过一些时间。刘秀以身做则,时常深入民中,带头耕犁…[详细] |
东虢村 | ~205 | 村庄 | 传春秋时期,春秋时晋献公灭虢,虢公隗奔温,卒葬湨水之南,修冢。此村因在虢公冢东,故得名东虢。…[详细] |
西虢村 | ~206 | 村庄 | 传春秋时,晋献公攻灭虢国,虢公隗奔温,卒葬湨水之南,修冢。此村因在虢公冢西南,故得名西虢。…[详细] |
林村村 | ~207 | 镇乡结合区 | 传明代前,因孙家在此居住,故称“孙家庄”。明成化十八年(1482)赵之和叔侄三人由山西洪洞县柳树村迁出,叔侄途中商定以“林”为纪,两侄一住济源梨林;一…[详细] |
林李庄村 | ~208 | 镇乡结合区 | 据李祠考,清同治十二年(1873)碑文载,明洪武年间,李氏从山西洪洞县迁居温县李庄。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因本公社有两个李庄,此村又和林庄相邻,故…[详细] |
南韩村 | ~209 | 村庄 | 传元代此村称“韩庄”,因韩家居此而得名。明初更名为三槐堂,明弘治十五年(1502)复称韩村。明末清初为与北韩村相区别更名为南韩村。…[详细] |
白庄村 | ~210 | 村庄 | 传明初,白姓人家从山西解州夏县小李庄迁到温县王羊店居住。明代中期,白家部分人又从王羊店迁此立庄,取名“白庄”。…[详细] |
东韩村 | ~211 | 村庄 | 此地原为北韩村,1960年分为两个自然村,此村位于北韩村关帝庙东,故取村名东韩村。…[详细] |
西韩村 | ~212 | 村庄 | 此地原为北韩村,1960年分为两个自然村,位于北韩村关帝庙西的取村名西韩村。…[详细] |
东高肇村 | ~213 | 村庄 | 传明代前高家在此建村,始名高肇,明、清沿习之。后因人口繁衍分为两个村,此村在东为“东高召”。…[详细] |
西高肇村 | ~214 | 村庄 | 传明代前高家在此建村,始名高肇,明、清沿习之。后因人口繁衍分为两个村,此村在西为“西高召”。…[详细] |
北镇村 | ~215 | 村庄 | 传北辽入侵宋疆,皇帝派杨家父子在此屯兵防御,形成南、北阵营对垒,此地在北,称“北阵”,后同音演变为“北镇”。…[详细] |
珍珠村 | ~216 | 村庄 | 传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民居此,因此村大水坑中有一串珍珠,故取名“珍珠”。…[详细] |
卫村村 | ~217 | 村庄 | 传明代前此地因地势低洼,雨涝积水,挖河围村,故名卫村。明初,王姓几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此,村名仍称“卫村”。…[详细] |
西郭村 | ~218 | 村庄 | 传春秋周桓王五年(前715)秋七月,宋公、齐侯、卫侯会于温,盟于瓦屋即此,故名瓦屋村。明初,郭氏迁来,更名为瓦郭村。尔后,郭氏又东扩一庄,称东郭村。因…[详细] |
东郭村 | ~219 | 村庄 | 传春秋周桓王五年(前715)秋七月,宋公、齐侯、卫侯会于温,盟于瓦屋即此,故名瓦屋村。明初,郭氏迁来,更名为瓦郭村。尔后,郭氏又东扩一庄,称东郭村。…[详细] |
郭李庄村 | ~220 | 村庄 | 传明代时,因李家居此而得名“李庄”。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因本公社有两个李庄,此村西又邻郭村,故取名“郭李庄”。…[详细] |
买庄村 | ~221 | 村庄 | 传元代时,就称“买庄”,因买家(属回民,已绝姓)居此而得名。明初,苗、张、赵、晁四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村名仍称“买庄”。…[详细] |
耿庄村 | ~222 | 村庄 | 传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有耿姓、段姓、司姓、陈姓、郑姓等多家迁到此处。其中,耿姓户大,始祖耿怀威,携领四个儿子,住在村西北,不久耿氏四门,出了四个秀才,…[详细] |
西林肇村 | ~223 | 村庄 | 西林肇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牛林肇村 | ~224 | 村庄 | 传宋代时,此地因在东、西林肇之间,得名“中林肇”。明初,牛氏一家从山西洪洞县城内椿树胡同迁来,更名为“牛林肇”。…[详细] |
前张庄村 | ~225 | 村庄 | 传明代前,此地有张姓人家居此,故称前张庄。…[详细] |
后张庄村 | ~226 | 村庄 | 传明代前,称此地“张家庄”,因张家居此而得名。后因村南有一前张庄,故更名为“后张庄”。…[详细] |
阎杨门村 | ~227 | 村庄 | 宋代时期,有宋朝兵马在此地扎营安寨,后形成村庄,因当时杨家将闻名,人们以为是杨家将在此,故称名为“杨门”。明末,因阎家一兽医百里闻名,更名为“阎杨门”…[详细] |
卜杨门村 | ~228 | 村庄 | 传此地为孔丘弟子卜子夏故里,故称“卜里”。宋代时,杨家父子为防御北国入侵,在此安营扎寨,更名为“杨门”。清乾隆年间更名为卜杨门。…[详细] |
余杨门村 | ~229 | 村庄 | 宋代时期,有宋朝兵马在此地扎营安寨,后形成村庄,因当时杨家将闻名,人们以为是杨家将在此,故称名为“杨门”。明洪武年间,余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取名“余杨…[详细] |
东林肇村 | ~230 | 村庄 | 林肇派生村,因位于林肇东,称“东林肇”。明初,孔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此,仍沿用“东林肇”。…[详细] |
常庄村 | ~231 | 村庄 | 传三国晋司马懿曾在麦糠城里为其师常林修建府邸,故名城子里。后毁于元兵入侵,尔后,村民始建今庄,仍袭原名。清中叶,因常姓居多而改今名。…[详细] |
东宋庄村 | ~232 | 村庄 | 传宋代前,此村就称“宋庄”,因宋家居此而得名。1960年分东、西宋庄,此村位东,称“东宋庄”。…[详细] |
西宋庄村 | ~233 | 村庄 | 传宋代前,此地就称“宋庄”,因宋家居此而得名。1960年分东、西宋庄,此村在西,称“西宋庄”。…[详细] |
徐吕村 | ~234 | 村庄 | 传明代前,此地就称为“徐吕”,因徐、吕二姓人家居此而得名。明初,吴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村名仍称“徐吕”。…[详细] |
蒲被村 | ~235 | 村庄 | 传元末明初朱元璋三洗怀庆府时,村遭洗劫。尔后,一些人躲于蒲草丛幸存的人,就地铲草筑房,另立新庄,称“蒲被”。…[详细] |
姚庄村 | ~236 | 村庄 | 传明初,姚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姚庄”。…[详细] |
董杨门村 | ~237 | 村庄 | 宋代时期,有宋朝兵马在此地扎营安寨,后形成村庄,因当时杨家将闻名,人们以为是杨家将在此,故称名为“杨门”。明初,董家从山西长治县南关迁来,明永乐四年(…[详细] |
郑杨门村 | ~238 | 村庄 | 宋代时期,有宋朝兵马在此地扎营安寨,后形成村庄,因当时杨家将闻名,人们以为是杨家将在此,故称名为“杨门”。明代,张家居此,取名“张杨门”,明末,张杨门…[详细] |
訾杨门村 | ~239 | 村庄 | 宋代时期,有宋朝兵马在此地扎营安寨,后形成村庄,因当时杨家将闻名,人们以为是杨家将在此,故称名为“杨门”。明初,訾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取名“訾杨门”,…[详细] |
任杨门村 | ~240 | 村庄 | 宋代时期,有宋朝兵马在此地扎营安寨,后形成村庄,因当时杨家将闻名,人们以为是杨家将在此,故称名为“杨门”。明初,任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取名“任杨门”。…[详细] |
前崔庄村 | ~241 | 村庄 | 传唐代前有姬、崔两姓村民居此,而崔家户大人多,称崔家庄。明初又有崔姓迁来,繁衍至清代渐向蚰蜒涝河北扩庄,此村在南,称前崔家庄,后简称前崔庄。…[详细] |
后崔庄村 | ~242 | 村庄 | 传唐朝代前有姬、崔两姓村民居此,而崔家户大人多,称崔家庄。明初又有崔姓迁来,繁衍至清代渐向蚰蜒涝河北扩庄,称后崔家庄,后简称后崔庄。…[详细] |
刁李庄村 | ~243 | 村庄 | 传明初,李家兄弟从山西洪洞县迁来,长兄居此,取名“刁李庄”。弟迁武陟,取名“刀李庄”。兄弟俩用“刁”、“刀”冠姓,以示区别纪念。…[详细] |
米庄村 | ~244 | 村庄 | 传明初,米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此成村,取名“米庄”。…[详细] |
西王村 | ~245 | 村庄 | 明代前称“西王村”。传因村西有一白龙王庙而得名。明洪武年间,张、尹、刘等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村名仍用“西王村”,后简称“西王”。…[详细] |
东王里村 | ~246 | 村庄 | 此地是商末冀州候的故里,后人们把侯与王同称,有了王里的称名。因年代久远,形成了东、西、南三个王里村,此村在东称“东王里”。…[详细] |
西王里村 | ~247 | 村庄 | 此地是商末冀州候的故里,后人们把侯与王同称,有了王里的称名。因年代久远,形成了东、西、南三个王里村,此村在西称“西王里”。…[详细] |
南王里村 | ~248 | 村庄 | 此地是商末冀州候的故里,后人们把侯与王同称,有了王里的称名。因年代久远,形成了东、西、南三个王里村,此村在南称“南王里”。…[详细] |
地名由来:
传明代前此村旧址在今庄东南简易公路东侧,称前东留,北有后东留。明初黄信一家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在废墟上建村,取名黄岗(后东留易为东留)。后因涝洪冲村,西迁至小史庄(今庄址),先称小史庄,明末为纪念黄信一家更名为黄庄。
基本介绍:
黄庄镇位于温县西北部,地处郑州、洛阳、焦作“中原金三角”腹地,北与沁阳市交界,距温县、沁阳两城各10公里。境内马武线贯通南北,北接温济路,南联获轵线。全镇辖22个行政村,2.5万人,3.6万亩耕地,总面积40平方公里。2000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小城镇建设重点镇。目前,全镇拥有各类工业企业100余家,造纸、制鞋、机械电子、食品加工四大产业支柱已经形成。
文化旅游:
东韩村遗址位于温县城西北黄庄镇东韩村北地,以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为主,兼有少量龙山文化。遗址东西长500米,南北宽200米,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文化层深约1.2米,遗物以仰韶时期泥质红陶为主,
西虢李丰良旧宅位于黄庄镇西虢村,年代为民国。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西虢李丰良旧宅被公布为温县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牛林召牛家祠堂位于黄庄镇牛林召村,年代为清。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牛林召牛家祠堂被公布为温县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会旧址位于黄庄镇西王村,年代为抗战。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红-会旧址被公布为温县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常庄烈士纪念塔位于黄庄镇常庄村,年代为1951年。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常庄烈士纪念塔被公布为温县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明弘治十五年(1502)属礼义乡。
清康熙十二年(1673)分属太平乡、礼义乡。
1950年属四区。
1952年属五区。
1955年属南韩村中心乡。
1956年撤销中心乡,设立黄庄乡。
1958年改为黄庄公社。
1959年并入林肇公社。
1962年由林肇公社析设黄庄公社。
1983年称黄庄乡。
1996年设黄庄镇。
2005年撤销林肇乡并入黄庄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