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五陵镇 | 隶属:汤阴县 |
区划代码:410523103 | 代码前6位:410523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豫E |
长途区号:0372 | 邮政编码:455000 |
辖区面积:约66.48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4.3万人 |
人口密度:约647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7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五陵三街村 | ~200 | 镇中心区 | 按照地理形势,汤阴从西至东,丘陵起伏,汤阴到此恰是第五道陵,故取名五陵。《汤阴县志地理志》(1738年版)也有“五陵诸山来自太行……再起再伏,至于邑东…[详细] |
五陵二街村 | ~201 | 镇乡结合区 | 按照地理形势,汤阴从西至东,丘陵起伏,汤阴到此恰是第五道陵,故取名五陵。从《汤阴县志地理志》(1738年版)也有“五陵诸山来自太行……再起再伏,至于邑…[详细] |
北五陵前街村 | ~202 | 村庄 | 按照地理形势,汤阴从西至东,丘陵起伏,至此为最后一道丘陵(即第五道陵)。因在此陵附近,故取名五陵。《县志地理志》(1738年版)也有“五陵诸山来自太行…[详细] |
东小章村 | ~203 | 镇乡结合区 | 因此处为黄河故道,据小章观音堂碑文记载:“汤东五陵之西,鼎立三村,村名以章。皆志书所谓涨漫之处也。”据《汤阴县志》(1738年版)载录,村名有写作小漳…[详细] |
农场村 | ~204 | 村庄 | 1955年,五陵为治理盐碱地,建立农业实验场,成立后新建村庄,简称农场。…[详细] |
镇抚寨村 | ~205 | 村庄 | 相元末明初,明燕王朱棣率兵北征,曾在这一带安营扎寨,号称九营十八寨,镇抚寨即十八寨之一。明太祖推翻元之后,金牌万户侯李英奉旨镇守相州路(今安阳),长子…[详细] |
阎庄村 | ~206 | 村庄 | 据考,原名刘廷寨(古庙铁钟上铸有此名)。明初,因一阎姓人家成为财主,将村名改为阎庄。虽后来阎家败落,已无阎姓,但村名仍沿用至今。…[详细] |
西小章村 | ~207 | 镇乡结合区 | 据小章观音堂碑文记载:“汤东五陵之西,鼎立三村,村名以章。皆志书所谓涨漫之处也。”元末明初,村名曾写作小涨、小漳。因此处为黄河故道,“小涨”当以河水漫…[详细] |
朱家营村 | ~208 | 村庄 | 相传元末明初,明燕王朱棣率兵北征,曾在这一带安营扎寨,号称九营十八寨。朱家营是九营之一,后因朱姓人家居此,故而得名朱家营。…[详细] |
南小章村 | ~209 | 镇乡结合区 | 据小章观音堂碑文记载:“汤东五陵之西,鼎立三村,村名以章。皆志书所谓涨漫之处也。”元末明初,村名曾写作小涨、小漳。因此处为黄河故道,“小涨”当以河水漫…[详细] |
五陵一街村 | ~210 | 镇乡结合区 | 按照五陵地势,汤阴从西至东,丘陵起伏,到此恰是第五道陵,故取名五陵。《汤阴县志地理志》(1738年版)也有“五陵诸山来自太行……再起再伏,至于邑东”的…[详细] |
五陵四街村 | ~211 | 镇乡结合区 | 按照地理形势,汤阴从西至东,丘陵起伏,汤阴到此恰是第五道陵,故取名五陵。《汤阴县志地理志》(1738年版)也有“五陵诸山来自太行……再起再伏,至于邑东…[详细] |
大宋村 | ~212 | 村庄 | 大宋村是和小宋村对称而得名。相明代以前,宋姓人家居多,故而得名宋村。后因战乱,宋姓只留下很少几户。现村内占多数的肖姓人家,系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来。…[详细] |
水塔河二街村 | ~213 | 村庄 | 塔河古称漯河,据《汤阴县志》(1738年版)和《彰德府志》(1787年版)载:明清之际,塔河是县东重要集镇和渡口。其村名来历据《辞海》(1979年版)…[详细] |
水塔河三街村 | ~214 | 村庄 | 塔河古称漯河,据《汤阴县志》(1738年版)和《彰德府志》(1787年版)载:明清之际,塔河是县东重要集镇和渡口,其村名来历据《辞海》(1979年版)…[详细] |
小葛寨村 | ~215 | 村庄 | 相元末明初,明燕王朱棣率兵北征,曾在这一带安营扎寨,号称九营十八寨,小葛寨是十八寨之一。明代以前叫葛花寨,明清代称小葛寨至今。…[详细] |
翟庄村 | ~216 | 村庄 | 相明初翟姓人家由山西洪洞县迁此落户,故得名翟家庄。明清代称翟家庄,后简称为翟庄,沿用至今。…[详细] |
小宋村 | ~217 | 村庄 | 宋村是明代以前沿袭下来的名称,因宋姓人家居多而名。此处两村相近,因规模大小而名大宋村和小宋村。现村内申姓是明初从山西洪洞县先迁至任固镇南故城村,后又迁…[详细] |
瓦查村 | ~218 | 村庄 | 原在现址南一里,因地势低洼常闹水灾,后迁到现址。由于这里砖瓦窑多,遍地砖头瓦渣,便取名瓦渣,后逐渐演变为瓦查,沿用至今。…[详细] |
屯庄村 | ~219 | 村庄 | 据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崔、单两姓人家,分居东西两片。东为长沙屯,西为岗阳屯(也曾叫过杏花村)。后随着人口增加,两片连一处,合称为屯庄。另传村东古时曾叫…[详细] |
旱塔河村 | ~220 | 村庄 | 塔河古称漯河,据《汤阴县志》(1738年版)和《彰德府志》(1787年版)载:明清之际,塔河是县东重要集镇和渡口,其村名来历据《辞海》(1979年版)…[详细] |
俎佐村 | ~221 | 村庄 | 俎,是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具;佐,是辅佐、帮助的意思。据明代以前,庙寺很多(关帝庙等10座,佛寺4座),香火颇盛,村内有专管祭祀的人。据《李氏家谱》记…[详细] |
水塔河一街村 | ~222 | 村庄 | 塔河古称漯河。据《汤阴县志》(1738年版)和《彰德府志》(1787年版)载:明清之际,塔河是县东重要集镇和渡口,其村名来历据《辞海》(1979年版)…[详细] |
麻廷寨村 | ~223 | 村庄 | 相传元末明初,明燕王朱棣率兵北征,曾在这一带安营扎寨,号称九营十八寨,麻廷寨是十八寨之一。…[详细] |
北五陵南街村 | ~224 | 村庄 | 按照地理形势,汤阴从西至东,丘陵起伏,至此为最后一道丘陵(即第五道陵)。因在此陵附近,故取名五陵。《县志地理志》(1738年版)也有“五陵诸山来自太行…[详细] |
北五陵后街村 | ~225 | 村庄 | 按照地理形势,汤阴从西至东,丘陵起伏,至此为最后一道丘陵(即第五道陵)。因在此陵附近,故取名五陵。《县志地理志》(1738年版)也有“五陵诸山来自太行…[详细] |
北五陵中街村 | ~226 | 村庄 | 按照地理形势,汤阴从西至东,丘陵起伏,至此为最后一道丘陵(即第五道陵)。因在此陵附近,故取名五陵。《县志地理志》(1738年版)也有“五陵诸山来自太行…[详细] |
地名由来:
按照五陵地理形势,汤阴从西至东丘陵起伏,至此恰好是第五道岭,故取名五陵。《汤阴县志·地理志》(1738年版)也有“五陵诸山来自太行......再起再伏,至于邑东”的记载。
基本介绍:
五陵镇位于汤阴县东南部,距县城二十五公里,濒临卫河,地处汤阴、内黄、浚县三县交界,汤濮铁路穿镇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自古商贾云集。
全镇面积 66.48平方公里,人口4.3万,辖 27个行政村,耕地6万亩,林果面积2万余亩,该镇以盛产瓜果闻名,素有“豫北林果第一镇”、“豫北优质西瓜生产基地”之称。200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66亿元,财政收入达到276.5万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277元,全镇粮经比达到40:60。
五陵镇曾获省级“造林绿化十佳乡”、“科普示范镇”和市级“‘六好’乡镇党委”、“特色农业乡镇”、“科技推广十强乡镇”等荣誉称号。目前,该镇认
荣誉排行:
2022年9月,五陵镇被确定为2022年度河南省”平安农机”示范乡(镇)。
2022年2月,五陵镇被评选为安阳市2021年度市级文明村镇。
历史沿革:
1912年,废里社后全县设7个区,时为五陵区。
1935年,全县改为四个区,为镇抚寨三区。
1938年日伪时期,改为五陵三区。
1945年,国民政府废区设乡(镇),为镇抚乡和五陵镇。
1947年汤阴解放,全县划分8区2镇,设五陵为七区,区公所设在五陵镇。
1950年,五陵区与伏道区合并,改为五区,区公所驻西柳圈村。
1951年,区公所又迁到五陵集。
1952年,成立伏道八区,与五陵五区分设。
1954年,普选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