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吴坝镇 | 隶属:台前县 |
区划代码:410927105 | 代码前6位:410927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豫J |
长途区号:0393 | 邮政编码:457000 |
辖区面积:约36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2.9万人 |
人口密度:806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37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晋城村 | ~201 | 镇中心区 | 据史书记载,此村原为唐末五代时期由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为抗击朱温所建军事城堡。因唐王室封李克用为”晋王“,所以此城堡称为晋王城,居住在此地的居民便称自己…[详细] |
大洪口村 | ~202 | 村庄 |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黄河在台前大寺张决口,洪水直冲东北,在张秋镇东北十里许形成一个流水口,重回黄河主道。后来人们移居此地,取村名为大洪口。…[详细] |
北姜庄村 | ~203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姜姓人从山东东阿张秋镇姜家营迁此定居,以姓氏名姜庄。1983年因与夹河乡姜庄村重名,县政府将其更名为北姜庄。…[详细] |
石桥村 | ~204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史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往泰安府,至清光绪二十三年(1893)迁今址。因村中有一条小河,村民用石头垒砌一座石桥,以史姓命名为史家桥。李姓迁来后势…[详细] |
徐固堆村 | ~205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徐姓始迁祖从淮安府山阳县迁至史家桥,后十一世祖徐凤仪购买王氏庄园的堌堆,建村定居,取名为徐堌堆。…[详细] |
北张庄村 | ~206 | 村庄 | 明洪武二十五年(1693),张姓人从青州府乐安县(今属山东省广饶县)迁今址建村,以姓氏命村名张庄。因与后方乡张庄重名,1983年经台前县政府批准,更名…[详细] |
吴坝村 | ~207 | 镇乡结合区 | 明万历年间,吴氏族人由山东汶上县迁至此地,这一带属黄河滩区,经常有水灾,为了防治水患,以吴姓族人为主,人们筑土坝挡水患,逐渐打起了一道大坝,初称吴家坝…[详细] |
李坝村 | ~208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李姓祖先最早从山西洪洞县迁今址建村,后修民埝(坝)防洪水,以李姓命名李坝。…[详细] |
王中坝村 | ~209 | 村庄 | 王中坝村创建于元代,王姓族人以姓氏命名为王家坝。至明洪武年间,有李姓族人自山西洪洞移民至此建立李家坝,吴姓在村西建吴家坝,使其居中,便更名为王中坝。…[详细] |
马庙村 | ~210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始迁祖迁此立村,建有马氏祠堂,人称马庙,遂成村名。1983年为避重名改为南马庙。…[详细] |
东周庄村 | ~211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周姓族人最早在此建村,以姓氏命名为“周家庄”,又因与打渔陈镇周庄村重名,1983年经政府批准,遂改为东周庄。…[详细] |
牛三里村 | ~212 | 村庄 | 原为东阿之景德镇(今张秋镇)牛家桥。明洪武年间,李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地,后来随着附近郑、王、马等“三里庄”兴起,牛姓族人改村名为牛三里,即意味牛家桥与…[详细] |
马三里村 | ~213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距运河漕运码头张秋镇之东偏北三里许,移民建村时取名“北三里”。清朝乾隆四十三年(1779)原居张秋镇东街的马孝传一族迁此,因其得东平州进士…[详细] |
王三里村 | ~214 | 村庄 | 清咸丰年间(1854),王氏族人来此定居生活,距张秋镇(今属山东阳谷)三里许,取村名为王三里。…[详细] |
郑三里村 | ~215 | 村庄 | 原名绿花园。明洪武年间,有居民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距京杭大运河漕运码头张秋镇挂剑台三里,取名为三里庄。清道光十四年(1834),郑氏成为望族,遂改…[详细] |
西董村 | ~216 | 村庄 | 明末,董姓族人最先来京杭运河西侧定居建村,董姓人便以董姓命村名为西董。…[详细] |
侯庄村 | ~217 | 村庄 | 明天启年间,因侯姓居民最早来此垦荒定居,以侯姓命名为侯庄。后侯姓人迁至志门村,村名依旧。…[详细] |
堤头村 | ~218 | 村庄 | 堤头村东曾是京杭大运河中会通河河道,人们为防水患,修民埝(大堤),后被黄河冲刷断裂,形成一个缺口。人们移到堤上居住。当地人称为“堤头”,久而久之,便以…[详细] |
马庄村 | ~219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马姓族人由山西洪洞县迁山东省张秋东街(今属山东省阳谷县),越数年,其中一支来此建村定居,以姓氏命名为马庄。…[详细] |
志门村 | ~220 | 村庄 | 原名滑春店。明万历年间,傅姓人由山西洪洞县迁居于此,其一贞节烈妇立志守道抚子,村民感其美德而立牌坊以表其志。后人为纪念其妇,遂改滑春店为志门。…[详细] |
前高村 | ~221 | 村庄 | 明成化年间,由高氏族人创建,以姓氏名高庄。后陆姓族人迁入,村名未改,仍称高庄,后陆姓兄弟二人分居,兄居前,弟居后,称为前高庄、后高庄,分别简称为前高、…[详细] |
后高村 | ~222 | 镇乡结合区 | 明成化年间,由高氏族人创建,以姓氏名高庄。后陆姓族人迁入,村名未改,仍称高庄,后陆姓兄弟二人分居,兄居前,弟居后,称为前高庄、后高庄,分别简称为前高、…[详细] |
沈屯村 | ~223 | 村庄 | 明代,实行屯兵制,该处为兵屯,且屯长姓沈,故取名为沈屯。…[详细] |
十里井村 | ~224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居民在村中修有一口吃水井,因距离京杭大运河漕运码头张秋镇(今属山东省阳谷县)的挂剑台(历史文化遗址)十里许,取村名为十里井。…[详细] |
西赵桥村 | ~225 | 镇乡结合区 | 据《台前县志》(2001年版)记载,明末清初,赵桥有一个人娶黄河东岸鸡山村大户姑娘为妻,回娘家时为村东赵公河所隔十分不便。其娘家专修一桥,取名为赵公河…[详细] |
东赵桥村 | ~226 | 村庄 | 明末清初,赵桥有一人娶黄河东岸鸡山村大户姑娘为妻,回娘家时为赵公河所隔,十分不便,其娘家专修一桥,取名为赵公河桥,简称赵桥。桥东村为东赵桥,桥西村为西…[详细] |
朱庄村 | ~227 | 村庄 | 明天启年间,因朱姓居民最先来此垦荒定居,以朱姓命名为朱家庄,后简称朱庄。…[详细] |
丰庄村 | ~228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有丰姓人在此定居立村,便以丰姓命名丰庄,数年后,丰姓外迁,但村名没有改变。…[详细] |
翁庄村 | ~229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最早有翁姓族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此地建村,以姓氏命名翁庄。…[详细] |
西穆村 | ~230 | 村庄 | 清初,杨姓在此定居,始建杨家庄。乾隆年间,吕姓自山东省东平县戴庙镇寺里迁至于此,穆姓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9)从山东东阿穆桥迁来,紧邻杨家庄定居,建…[详细] |
东穆村 | ~231 | 村庄 |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9),穆姓从山东东阿穆桥迁今址,随后杨氏迁来。两姓相处和睦,村名为穆杨村。1970年,穆杨分为东穆和西穆两个大队。…[详细] |
柿子园村 | ~232 | 村庄 |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3)杨姓一支从山西洪洞县迁往山东阳谷白杨庄,后迁今址。杨姓人擅长种植柿子,数年后形成柿子园,便命村名柿子园。…[详细] |
邵庄村 | ~233 | 村庄 | 明天启年间,最早在此垦荒建村的为邵氏族人,并以姓氏命村名为邵庄。…[详细] |
前董村 | ~234 | 村庄 | 明嘉靖年间,董氏族人从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来居住,以董姓命名为董家庄。因村北还有一个董家庄,人们以方位称之,居南的为前董,居北的为后董。…[详细] |
杨洪村 | ~235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刘氏族人从山西洪洞县首迁黄河东岸的斑鸠店子路村(今属山东东平县斑店乡),越数年,其十世祖又迁至黄河西岸今址定居,并建有一红色家庙,取名为红…[详细] |
东张堂村 | ~236 | 村庄 | 东张堂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西张堂村 | ~237 | 村庄 | 西张堂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地名由来:
明万历年间,吴氏族人由山东汶上迁此,因此处地势低洼,水灾频繁,村人修筑民堰,堆土筑坝,大坝成,称吴家坝,简称今名。
荣誉排行:
2020年7月,全国爱卫会命名吴坝镇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16年12月,2016年河南省省级生态乡镇名单公布,吴坝镇榜上有名。
基本介绍:
台前县吴坝镇位于河南省的东北角顶端,金堤河与黄河的交汇处,在这里林黄堤终接于北津堤,属黄河半滩区乡。全乡辖37个行政村,人口2.84万,耕地面积2.43万亩。 吴坝乡历届党委、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团结带领全乡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特别是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吴坝乡全面贯彻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全方位的深化农村改革,使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吴坝镇地处偏辟,交通不便又由于受小农意识的影响和其它因素的束缚,经济发展比较缓慢。面对这种状况,该乡党委、政府经过广泛调查研究,确定了发展经济,统一思想,全面启动改革,憋足干劲,实施经济发展的大动作。甩掉禁
历史沿革:
春秋属齐、鲁、卫、晋4国。
隋代分属济州寿张县、范县。
明、清至民初,分属东阿二区、山东省寿张县三区(夹河)。
1941年属张秋县。
1947年为寿张县第八区。
1949年属平原省。
1952年复属山东省。
1958年属夹河公社。
1963年改称夹河区。
1964年划属河南省范县。
1968年复称夹河公社。
1973年析夹河公社成立吴坝公社。
1974年属范县台前办事处。
1978年设立台前县,属之。
1984年改设吴坝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