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转楼镇 | 隶属:太康县 |
区划代码:411627114 | 代码前6位:411627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豫P |
长途区号:0394 | 邮政编码:466000 |
辖区面积:约77.47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6.1万人 |
人口密度:约787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33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转楼村 | ~201 | 镇中心区 | 原名黄狗岺。清光绪年间张姓迁居此地后,嫌村名不雅,便在村西南角处盖了一座专供人们烧香的砖木结构旋转式楼阁,改村名为转香楼,又称转角楼。1949年后演变…[详细] |
商岗村 | ~202 | 村庄 | 清康熙五年(1666)此地逢一官道,商人多会此地,贸易发达,便取名商岗。…[详细] |
程庄村 | ~203 | 村庄 | 清顺治元年(1644)程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居住,取村名程庄。…[详细] |
李保真村 | ~204 | 村庄 | 原名许大楼。后来村中许姓渐少,李姓渐多,明崇祯九年(1636)有一人叫李保真者,在村中威望很高,他死后,后人为纪念他,更名为李保真。…[详细] |
李屯村 | ~205 | 村庄 | 明万历年间李姓迁此建村,后因雨水大,村周围用土屯起来,故名李屯。…[详细] |
黄岗村 | ~206 | 村庄 | 原名赵振岗。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于884年率军路经此地,并在此安营扎寨,后人为纪念黄巢,村名逐改为黄巢岗。后演变为黄岗。…[详细] |
罗洼村 | ~207 | 村庄 | 清咸丰五年(1855)罗姓迁此建村时,因这片土地低洼,取名罗洼。…[详细] |
冯小桥村 | ~208 | 村庄 | 清康熙三年(1664)冯姓迁此建村,因此地有一小河,又建一座小桥,取村名冯小桥。…[详细] |
褚庄村 | ~209 | 村庄 | 明嘉靖三年(1524年)褚姓迁此建村,取村名褚庄。…[详细] |
袁庄村 | ~210 | 村庄 | 袁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路口村 | ~211 | 村庄 | 明末清初此村位于东西与南北的十字路口交汇处,故名路口。…[详细] |
郭庄村 | ~212 | 村庄 | 清康熙年间郭姓由外地迁来此地居住形成村落,取名郭庄。1981年因重名更名为郭屯。现又恢复用郭庄。…[详细] |
大营子村 | ~213 | 村庄 | 原名叫阎家村。五代十国后梁时期后梁王朱温带兵在此处安营扎寨,由于物资缺乏阎姓人被赶外迁,后战乱平息王姓从外地迁此,为纪念朱温带兵在此安营,逐取村名王大…[详细] |
郭桥村 | ~214 | 村庄 | 清乾隆年间郭姓迁此建村,因村南靠近铁底河,便在河上建一座小桥,取村名郭桥。…[详细] |
前楼村 | ~215 | 村庄 | 前楼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油坊庄村 | ~216 | 村庄 | 油坊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李皋村 | ~217 | 村庄 | 明万历年间有一人叫李皋来此定居,一生为人正直、公正善良、乐善好施,深受乡邻敬重,其后人为纪念先祖,便以始祖名字取村名。…[详细] |
张义宾村 | ~218 | 村庄 | 明末有一皇帝侄女婿名叫张仪宾,曾在五户营居住,因其势力较大,改村名为张仪宾。…[详细] |
大祁村 | ~219 | 村庄 | 清顺治元年(1644)祁姓迁此建村,因村南有一村庄名小祁,故取村名大祁。…[详细] |
大赵村 | ~220 | 村庄 | 明万历年十一年(1583)赵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此地建村居住,后人口增多村落较大,取村名大赵。…[详细] |
王集村 | ~221 | 村庄 | 清顺治五年(1648)王姓迁此建村,以买卖杂货交易为生,后在村内起集,取村名王集。…[详细] |
孙北村 | ~222 | 村庄 | 孙姓于明初由山西晋阳县迁徙自此建村定居,在村东北角用砖石修一拱桥,取村名孙桥。…[详细] |
台寨村 | ~223 | 村庄 | 唐世宗年间此村原名仁义寨。寨东半里处有条沙河,河边有一埠口,为经商贸易集会之地,后因洪涝,埠口被淹,而仁义寨用土加高,集会逐向西迁移,日久天长,后人演…[详细] |
王庙村 | ~224 | 村庄 | 原名黄庄。明洪武元年(1368)王氏家族从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城内迁此居住。清顺治元年(1638)黄姓绝嗣,王氏家族人丁兴旺,在村中建大庙一座,取名王庙。…[详细] |
张屯村 | ~226 | 村庄 | 明嘉靖年间张姓迁此建村,取村名张屯。1949年属太康县第三区(王集)。1958年8月成立张屯生产大队,属王集公社。1965年划属杨庙公社。1975年划…[详细] |
宋庄村 | ~227 | 村庄 | 清光绪年间宋氏十二世祖迁此建村,取村名宋庄。…[详细] |
琉璃堂村 | ~228 | 村庄 |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此地有一座琉璃庙,后来吴、张、李多姓居此建村,取村名为琉璃堂。…[详细] |
谢庄村 | ~229 | 村庄 | 清康熙三年(1664年)谢姓迁此建村,取名谢庄。…[详细] |
朱庄村 | ~231 | 村庄 | 明万历年间朱姓迁此建村,取村名朱庄。1949年属太康县第三区(王集)。1958年8月成立朱庄生产大队,属王集公社。1965年划属杨庙公社。1975年划…[详细] |
和张村 | ~232 | 村庄 | 明万历年间建村后,原名张庄。因其村姓张人多,常常闹架,互不团结,后经官方调节,消除隔阂,全村和和睦睦,逐更名为和张。…[详细] |
耿楼村 | ~233 | 村庄 | 清道光十一年(1831)耿姓迁此建村,后建一楼房,取名耿家楼。后演变为耿楼。…[详细] |
王名杨村 | ~234 | 村庄 | 王名杨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姬庄村 | ~235 | 村庄 | 清嘉庆十五年(1810)姬姓迁此建村,取名姬庄。…[详细] |
地名由来:
传,该村原名黄狗岺。清光绪年间,张姓迁居此地后,嫌村名不雅,便在村西南角处盖了一座专供人们烧香的转角楼阁,改村名为转香楼,又称转角楼。解放后演变为转楼。
基本介绍:
转楼乡位于太康县城北二十公理,睢、杞、太三县交界处,辖33个行政村,118个自然村,4.6万人,6.9万亩耕地。转楼乡是个农业乡,有着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近几年来,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实施农业兴乡、科教兴乡、商贸兴乡、个体私营企业兴乡战略,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发展个体私营企业,使全乡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农业方面:盛产小麦、玉米、土豆、棉花等作物,年平均粮食产量达3600多万公斤,小科单产达到450公斤,棉花总产220万公斤。近几年,乡党委政府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把土豆生产和食用菌生产列入振兴我乡农村经济
历史沿革:
1949年属太康县第二区(马头)。
1975年成立转楼人民公社。
1983年更名为转楼乡。
2018年改置转楼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