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汤庄乡 | 隶属:商水县 |
区划代码:411623211 | 代码前6位:411623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行政级别:乡 | 车牌代码:豫P |
长途区号:0394 | 邮政编码:466000 |
辖区面积:约66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5.3万人 |
人口密度:约803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4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汤庄村 | ~201 | 镇中心区 | 清代中期,刘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始名小刘庄。村旁有一竹园,地处较洼,长期积水,来往行人须淌水通过,易名“淌庄”。时移人增,取其谐音,演变为汤庄。…[详细] |
东口头村 | ~202 | 镇乡结合区 | 明洪武年间,顾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在老沙河南岸建村,时隔不久,沙河决口,把村庄冲成东、西两部分,居决口处东头,取村名东口头。…[详细] |
西口头村 | ~203 | 镇乡结合区 | 明洪武年间,顾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在老沙河南岸建村,时隔不久,沙河决口,把村庄冲成东、西两部分,居决口处西头,取村名西口头。…[详细] |
訾庄村 | ~204 | 镇乡结合区 | 清乾隆年间,訾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往临颍县城,后又迁居商水城南小宋庄。清末,訾家兄弟三人又迁此建村,故名訾庄。…[详细] |
赵桥村 | ~205 | 镇乡结合区 | 清初,赵姓由商水城关赵庄迁此定居,在村东护城河上建一座石桥,故名赵桥。…[详细] |
张楼村 | ~206 | 村庄 | 明末,张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往商水县城东北王沟桥,后迁此建村,盖有楼房,故名张楼。…[详细] |
刘口村 | ~207 | 村庄 | 在庙山、龙王庙中间,有个流水口子,两村皆姓刘,故名刘口。…[详细] |
大赵庄村 | ~208 | 镇乡结合区 | 明末,赵姓来祖领三个儿子从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处,各建一村,老大居此,故名大赵庄。…[详细] |
北坡村 | ~209 | 村庄 | 明末,雷公行从山西洪洞县小雷囤迁此,因地势低洼,在坡地处西土台上建村定居,取名雷坡。随人口增多,分为南雷坡、北雷坡,村民又称南坡、北坡。…[详细] |
南坡村 | ~210 | 村庄 | 明末,雷公行从山西洪洞县小雷囤迁此,因地势低洼,在坡地处西土台上建村定居,取名雷坡。随人口增多,分为南雷坡、北雷坡,村民又称南坡、北坡。…[详细] |
魏坡村 | ~211 | 村庄 | 明末,魏姓兄弟三人从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处,各建一村,因老大居住坡洼之地,故名魏坡。…[详细] |
娄冲村 | ~212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娄氏三兄弟从通许县娄拐村迁入此地,当时有梁姓富户居住,建有楼房。随着娄姓人口增多,多于梁姓人家,经常欺负梁姓,梁姓无奈,迁至城南梁庄。后来…[详细] |
双王村 | ~213 | 村庄 | 清乾隆年间,王而之兄弟分家,从前莫口迁至此处居住,当时王而之有四个孩子,准备建四座楼,初名四所楼。楼房建成一所后,王而之病故。四个孩子的下辈人多,因四…[详细] |
铁炉村 | ~214 | 镇乡结合区 | 铁炉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详细] |
杨尤庄村 | ~215 | 城乡结合区 | 杨、刘两姓于建村,名杨刘庄。后有奕、程两姓分别由西华县唐坡、程园迁入此村居住,杨、刘两姓无子嗣承继,村名演变为杨尤庄。…[详细] |
雷楼村 | ~216 | 城乡结合区 | 清初,雷氏兄弟从雷坡迁此,盖有楼房,故名。…[详细] |
赵集村 | ~217 | 城乡结合区 | 清初,赵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赵老人与其女儿赵兰以沙河摆渡为生,父女二人忠厚勤恳、热情、受人敬佩,众人称赵兰埠口。因水陆交通方便,客商群居,逐渐形成…[详细] |
杨庄村 | ~218 | 镇乡结合区 | 明末,杨姓由老杨庄迁此建村居住,故名杨庄。…[详细] |
北刘庄村 | ~219 | 镇乡结合区 | 清乾隆年间,刘、赵、王三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建小刘庄、小赵庄、王香庄3村,后合为一村,因刘姓人多,故名刘庄。1988年8月,随村民委员会更名为北刘…[详细] |
陈寨村 | ~220 | 城乡结合区 | 清初,陈小月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处建村,后挖土造房筑土寨,故名陈寨。…[详细] |
老杨庄村 | ~221 | 村庄 | 明洪武元年(1368),杨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早于附近杨庄,故名老杨庄。…[详细] |
均户庄村 | ~222 | 城乡结合区 | 明正德年间,商水县城关南街王尚、王志(曾任过督军)携家属迁此定居,名军户庄,后演变为均户庄。…[详细] |
吴楼村 | ~223 | 镇乡结合区 | 清顺治年间,吴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安家立业,盖有楼房,故名吴楼。…[详细] |
傅楼村 | ~224 | 镇乡结合区 | 明末,傅姓由汝南迁此建村,名傅庄。后代在朝为官,与官府女儿婚后常念父母,派人在此建楼房一处,易名傅楼。…[详细] |
地名由来:
清代中期,刘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始名小刘庄。村旁有一竹园,地处较洼,长期积水,来往行人须蹚水通过,易名“趟庄”。时移人增,取其谐音,演变为汤庄。
基本介绍:
汤庄乡地处豫东平原的东南部,与商水县城相距不足1.5公里,东距周口市5公里,西距漯河市40公里,总面积66平方公里。全乡共29个行政村,102个自然村,5.3万人,5.8万亩耕地。乡境内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湿润,雨量适中,光照充足,土壤肥沃,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
汤庄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母系社会,这里就是人类的群居处。至今在乡第一中学仍保留着仰韶文化遗址---西陵寺,被列为县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汤庄虽经历了历史沧桑和时代变革,但汤庄人苦读书、勤耕耘、亲良善的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和发扬。在当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佛教等领域,涌现出了一批被当地人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名人,仅县团职以上或副高
历史沿革:
1918年属商水县中区。
1949年设县六区(邓城)汤庄乡。
1951年属十二区(汤庄)。
1955年属邓城区。
1956年设汤庄乡。
1958年5月设汤庄中心乡,同年8月改为汤庄公社。
1961年撤社设区。
1962年复称汤庄公社。
1983年撤社设乡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