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崇礼乡 | 隶属:上蔡县 |
区划代码:411722210 | 代码前6位:411722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行政级别:乡 | 车牌代码:豫Q |
长途区号:0396 | 邮政编码:463000 |
辖区面积:约56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6.44万人 |
人口密度:约1150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6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崇礼村 | ~200 | 乡中心区 | 春秋时期,孔子厄于陈蔡之间,曾至此讲礼义之学,教化民众崇尚礼义,取村名崇礼,后为集贸市场,称为崇礼集。…[详细] |
东党村 | ~201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其一枝即党成功父子七人迁居今崇礼乡东党村居住。随着人口增多,兄弟们便分村各居,从东至西“一”字排开,相隔一华里,父与六弟居东、二弟等居中、…[详细] |
坡朱村 | ~202 | 村庄 | 清初,朱姓从大朱迁居于此建村,因地势低洼,故名。…[详细] |
格了朱村 | ~205 | 村庄 | 明正德年间,朱姓从商水县平店乡五路寺村迁此建村,当时处枯河西岸,地势高低不平,住户在疙瘩岗地上建房,没有正街,时称疙瘩朱,后村名演变为格了朱。…[详细] |
孙庄村 | ~206 | 村庄 | 孙姓始祖于明末,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为纪念祖先于村东建一孙爷庙,室内外皆涂为白色,取名白庙,村名也因之称白庙孙庄,后因庙毁村名演变为孙庄。…[详细] |
岳徐村 | ~207 | 村庄 | 明末,岳、徐两姓迁此定居,建村两个,分别取名岳庄、徐庄。后两村落连成一村,1983年合称岳徐。…[详细] |
枯河村 | ~208 | 村庄 | 清初,牛、刘两姓从山东泗水县迁此建村,因处古枯河北岸约200米处,取名枯河涯,简称为枯河。…[详细] |
张庄村 | ~210 | 村庄 | 清初,张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故名张庄。…[详细] |
西党村 | ~211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其一枝即党成功父子七人迁居今崇礼乡东党村居住。随着人口增多,兄弟们便分村各居,从东至西“一”字排开,相隔一华里,父与六弟居东、二弟等居中、…[详细] |
大付村 | ~212 | 村庄 | 大付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大袁村 | ~213 | 村庄 | 明末,袁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取名袁庄,后有袁姓迁出另建新村称小袁。原村遂改为大袁。…[详细] |
杨堂村 | ~215 | 村庄 | 杨姓始居此地,明末又有杨姓迁入村落较大,故名大杨庄。大杨庄东有一庙堂,故名。…[详细] |
后店村 | ~220 | 村庄 | 唐代,此村地处枯河上的一个埠口(今蔡庄)附近,且临平舆一周口的故官道旁,成为当时水陆交通枢纽,王、刘两姓于此南北各开一店铺,王姓所开店铺处北,故名后店…[详细] |
东大朱村 | ~222 | 村庄 | 明正德年间,朱姓从现商水县平店乡五路寺村迁此建村,因村落较大,得名大朱庄。后因重名改为东大朱。…[详细] |
任庄村 | ~223 | 村庄 | 清初,任姓始祖从山西洪洞县迁至此地建村,故名。…[详细] |
方堂村 | ~225 | 村庄 | 清初,方姓从大方析出于此建村,因处大方、小方之间,故取名中方。…[详细] |
地名由来:
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厄于陈蔡之间,曾至此讲礼义之学,倡导社会崇尚礼义,取名崇礼。
基本介绍:
崇礼乡位于驻马店市上蔡县东北43公里处,南距311省道6公里,省道横穿京珠高速公路;北与周口市接壤,吴潢省级公路纵贯而过,与漯河至项城公路交汇于此。人口5.2万人,耕地面积5.6万亩。 全乡优质小麦、花木种植、畜牧养殖、面粉加工、建材制造、木器加工等中小企业蓬勃发展,改革开放稳步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荣誉排行:
2023年9月,崇礼乡被确定为2023年度河南省”平安农机”示范乡(镇)。
2022年9月,崇礼乡被确定为2022年度河南省”平安农机”示范乡(镇)。
2019年9月,崇礼乡被确定为2019年度河南省”平安农机”示范乡(镇)。
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称崇礼,始有崇礼之名。
清分属敦崇图敦厚里、崇礼里、洁墙图固墙里、高生图高岳里。
1931年分属第五区(蔡沟)、六区(东岸)。
1941年分属东岸乡、杨坵乡。
1949年属东岸区。
1956年设崇礼中心乡。
1957年改为崇礼乡。
1958年属高岳人民公社。
1961年撤销高岳人民公社,分建崇礼、杨集2个人民公社。
1962年成立崇礼人民公社。
1983年改为崇礼乡。
“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这句描述粮食供应紧张时代人们与红薯紧密联系的俗语,如今在上蔡县农村有了新的内涵。昔日被群众当作饲料的红薯成为餐桌上的新宠,以红薯为原料加工产业链条成为脱贫致富的“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