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阳驿乡 | 隶属:宁陵县 |
区划代码:411423207 | 代码前6位:411423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行政级别:乡 | 车牌代码:豫N |
长途区号:0370 | 邮政编码:476000 |
辖区面积:约68.87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5.6万人 |
人口密度:约813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31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东村村 | ~201 | 村庄 | 秦代,为秦代所设驿站,是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驿站门口的对联是“阳春柳节迎风绿,驿路花开向阳红”。东街为露岭,属宁陵县;西…[详细] |
西村村 | ~202 | 乡中心区 | 秦代,为秦代所设驿站,是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该站不是一般的驿站,站门口的对联是“阳春柳节迎风缘,驿路花开向阳红”。东街为…[详细] |
小王庄村 | ~203 | 乡中心区 | 清康熙元年(1662),有一王姓三人分家,老二住阳驿铺,老大住东边二里的大王庄,老三住小王庄。…[详细] |
平洛东村 | ~204 | 村庄 | 宋太祖赵匡胤运粮住此,曰“此地平和”,秦姓迁此建村名平和。清咸丰年间,为防粤、捻二军,开始筑寨,粤、捻二军屡攻不克,寨内太平安乐,改村名平乐,演变为平…[详细] |
平洛西村 | ~205 | 村庄 | 宋太祖赵匡胤运粮住此,曰“此地平和”,秦姓迁此建村名平和。清咸丰年间,为防粤、捻二军,开始筑寨,粤、捻二军屡攻不克,寨内太平安乐,改村名平乐,演变为平…[详细] |
汤林王村 | ~206 | 村庄 |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叫汤林庄,位于大王庄南。因汤、林二姓不和,汤姓便在庄外另建庄园,名汤庄。合称汤林王。…[详细] |
闫屯村 | ~207 | 村庄 | 明建文二年(1400),阎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名阎庄。清初,由于社会混乱,阎姓为保安全,筑寨防备土匪,故名阎屯。…[详细] |
陈营村 | ~208 | 乡中心区 | 明代,陈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修建寨围,取村名陈家屯。后改为陈营。…[详细] |
雍庄村 | ~209 | 村庄 | 清代,雍氏由睢县雍家楼迁此建村,故名雍庄。…[详细] |
米楼村 | ~210 | 村庄 | 明代,社会混乱,米姓建座看家楼,故名米楼。…[详细] |
潘集村 | ~212 | 乡中心区 | 明崇祯十七年(1644),潘姓较富,居民逐增,后形成集市,取名潘集。…[详细] |
刘庄村 | ~213 | 乡中心区 | 明崇祯年间,太子老师、状元刘理顺,受陷害遭灭门,他及17位亲人遇难。唯有小儿在仆人掩护下,离京逃此建村,名刘庄。后人西迁,分为东、西两个刘庄。为东刘庄…[详细] |
郭屯村 | ~214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郭姓从山西洪洞县霸王桥迁此建村,名郭庄。清咸丰年间,为防粤、捻二军,郭姓主持将西王庄、北潘庄、东郭庄、南小庄围筑土寨,改名郭屯。…[详细] |
訾堂村 | ~215 | 村庄 | 明代,訾姓某人,为国牺牲。人们为纪念他盖座祠堂,取村名訾堂。后有兄弟二人分家,老大住南边,叫前訾堂。…[详细] |
后陈村 | ~216 | 村庄 | 明代洪武年间,陈氏兄弟二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各建一村,老大住在前,定村名为前陈庄,老二住在后,定村名为后陈庄。简称后陈。…[详细] |
张三庄村 | ~217 | 村庄 |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张姓兄弟三人分家,另立村庄,老三立为张三庄。…[详细] |
张瑞寒村 | ~218 | 村庄 | 明代,张姓一人名瑞寒,中过举人,因而以人名命村名。…[详细] |
徐楼村 | ~219 | 村庄 | 明代,徐姓从山东迁此高地居住,村名徐岗,后因做斗(卖粮用)发家,盖座看家楼,改名徐楼。…[详细] |
张白村 | ~220 | 村庄 | 张氏老辈有位名叫张晚白,清代中过举人,故村名叫张晚白,后演变为张白。…[详细] |
苗岗村 | ~221 | 乡中心区 | 明永乐年间,大沙河北岸高岗上有望水亭。苗氏迁此建村,故名苗岗。…[详细] |
玉皇庙村 | ~222 | 村庄 | 明代,有一富户,搞封建迷信,崇拜上天,迷惑群众,盖所大庙,故名玉皇庙。…[详细] |
袁楼村 | ~224 | 村庄 | 清康熙年间,袁姓盖座楼房,故名袁楼。1949年后属二区。1951年属三区。1955年属阳驿乡。1958年9月属阳驿人民公社袁庄生产大队。1959年为阳…[详细] |
郑路徐村 | ~225 | 村庄 | 清代,有郑、路、徐三姓人从河北逃荒到此,人口繁衍越来越多,逐渐成庄,故名郑路徐。…[详细] |
鲁楼村 | ~226 | 乡中心区 | 原名鲁庄,有鲁、肖、单三姓。清康熙元年(1662),鲁姓较富盖座看家楼,故名鲁楼。…[详细] |
袁庄村 | ~227 | 村庄 | 清康熙年间,袁姓迁此建村,故名袁庄。1949年属五区。1955年属阳驿乡。1958年9月为阳驿人民公社袁庄生产大队。1960年5月睢宁合并,为睢县阳驿…[详细] |
皮堂村 | ~228 | 村庄 | 原名潘庄。清乾隆二十一年(1755),皮姓从河北迁此建村,逐渐富强,为纪念前辈建座祠堂,便改村名为皮堂。…[详细] |
胡大庄村 | ~229 | 村庄 | 清嘉庆二十四年(1820),胡姓从民权县迁此建村,因胡姓排行老大,故取村名胡大庄。…[详细] |
郭店村 | ~230 | 村庄 | 明嘉靖年间,处于大沙河南岸,为水旱码头,并有通往陈州的官道。郭姓便在附近开一店铺,取村名郭店。…[详细] |
郑楼村 | ~231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郑姓迁此建村,后盖座楼,取村名郑楼。…[详细] |
黄庄村 | ~233 | 村庄 | 明万历年间,黄姓从河北迁此建村,取名黄庄。…[详细] |
朱平楼村 | ~234 | 村庄 | 原名朱庄。清康熙元年(1662),朱姓富户因多次被盗,盖座看家平楼,便改村名为朱平楼。…[详细] |
地名由来:
秦代设驿站,地处睢水之北,得名阳驿铺。形成集市,又称阳驿集。简称阳驿。
基本介绍:
宁陵县阳驿乡地处宁陵县西部,郑永公路横穿全镜,全乡辖32个行政村,79个自然村,总面积7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4万亩,土地肥沃,多为沙质土壤、盛产小麦、酥梨、花生、蔬菜、等农特产品,2003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2.44亿元,其中乡镇企业总产值1.2亿元,农业总产值1.24亿元,财政收入13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82万元。
阳驿是千古名集,历史悠久。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乡党委、政府一班人带领全乡干群高举-理论伟大旗帜,团结奋进,锐意进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力做好农业和乡镇企业两篇文章,各项工作争先进,各项工作创一流,总体水平上台阶,艰苦创业,强行起步,开创了阳驿
荣誉排行:
2023年12月,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认定阳驿乡为河南省第三批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葡萄)。
2023年9月,阳驿乡被确定为河南省第一批乡村建设示范乡镇。
历史沿革:
明代为崇义乡崇二野。
1912年属西北区。
1945年为阳驿乡。
1949年属二区。
1951年属三区。
1955年设宁陵县阳驿乡。
1958年设阳驿公社。
1960年睢县、宁陵县合并称睢县,为睢县阳驿公社。
1961年划属宁陵县。
1983年12月改为阳驿乡并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