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中召乡 | 隶属:内黄县 |
区划代码:410527206 | 代码前6位:410527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行政级别:乡 | 车牌代码:豫E |
长途区号:0372 | 邮政编码:455000 |
辖区面积:约59.9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3.4万人 |
人口密度:约568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8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付庄村 | ~201 | 村庄 | 村落形成年代久远。由傅姓建村。故以姓氏得名傅家庄,简称付庄,沿用至今。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傅庄”。…[详细] |
陈寨村 | ~202 | 村庄 | 陈寨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葛寨村 | ~203 | 村庄 | 据葛姓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来定居建村,随以姓氏命名葛寨沿用至今。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葛寨”。…[详细] |
时寨村 | ~204 | 村庄 | 时寨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张寨村 | ~205 | 村庄 | 张寨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赵庄村 | ~206 | 村庄 | 村落形成于明永乐年间,因有北召旧称南召,后又因赵姓始祖赵万户从山西洪洞迁来,在此安家落户,故以姓氏得名赵庄,沿用至今。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详细] |
南街村 | ~207 | 乡中心区 | 村庄历史悠久。传有“五虎四照出天子”之说。“五虎”即“东虎(呼)、西虎(呼)、南虎(呼)、北虎(呼)、”;“四照”即“北照(召)、南照(召)、东照(召…[详细] |
东街村 | ~208 | 乡中心区 | 村庄历史悠久。传有“五虎四照出天子”之说。“五虎”即“东虎(呼)、西虎(呼)、南虎(呼)、北虎(呼)、”;“四照”即“北照(召)、南照(召)、东照(召…[详细] |
南王庄村 | ~209 | 村庄 | 南王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位庄村 | ~210 | 村庄 | 位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王大吴村 | ~211 | 村庄 | 村落形成于宋代以前。《宋史·河渠志》记载:“宋元丰四年(1081)和决小吴埽......十月,大吴埽不塞,北流已成正河”为证。据王氏始祖在明永乐年间自…[详细] |
碾子头村 | ~212 | 村庄 | 据早年河水上涨,为了防止满溢,在大堤上抢筑的小堤,称为“子埝”。因地处“子埝”尽头,故名埝子头。后演变为碾子头。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详细] |
西曹庄村 | ~213 | 村庄 | 据村落形成于元代以前,因曹姓建村命名曹庄,后以方位得名西曹庄。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曹庄”。…[详细] |
东曹庄村 | ~214 | 村庄 | 据村落形成于元代以前,因曹姓建村命名曹庄,后以方位得名东曹庄,沿用至今。…[详细] |
杨村村 | ~215 | 村庄 | 村落形成悠久,据《滑县志》及五代史记记载:五代十国时期,梁龙德三年(923)梁将王彦章具舟杨村。据杨氏先祖建村,故以姓氏得名杨村,沿用至今。清同治六年…[详细] |
滹沱村 | ~216 | 村庄 | 据村落形成于明初,因始祖是从山西滹沱河畔迁来,为了纪念故乡,而名滹沱,沿用至今。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滹沱”。…[详细] |
小王固村 | ~217 | 村庄 | 据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宋代,因黄河改道,王氏一族迁此黄河故堤上建村,以姓氏称为小王固。…[详细] |
徐寨村 | ~218 | 村庄 | 徐寨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尚寨村 | ~219 | 村庄 | 尚寨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马寨村 | ~220 | 城乡结合区 | 马寨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12,为城乡结合区。…[详细] |
北召村 | ~221 | 村庄 | 村庄历史悠久。传有“五虎四照出天子”之说。“五虎”即“东虎(呼)、西虎(呼)、南虎(呼)、北虎(呼)、”;“四照”即“北照(召)、南照(召)、东照(召…[详细] |
北大吴村 | ~222 | 村庄 | 村落形成于宋代以前。《宋史·河渠志》记载:“宋元丰四年(1081)和决小吴埽......十月,大吴埽不塞,北流已成正河”为证。据曹、陈、冯、晁姓氏始祖…[详细] |
刘大吴村 | ~223 | 村庄 | 村落形成于宋代以前。《宋史·河渠志》记载:“宋元丰四年(1081)和决小吴埽......十月,大吴埽不塞,北流已成正河”为证。据传明初刘姓先祖自山西洪…[详细] |
闫庄村 | ~224 | 村庄 | 据《阎氏家谱》记载:明永乐年间,先祖兄弟二人自山西省洪洞县迁居北召村,因兄弟不许同住一处,而又舍不得远离,弟弟只有改李姓住魏庄。明末又有阎氏兄弟四人从…[详细] |
李庄村 | ~225 | 村庄 | 据北召村《李氏宗谱》载:明代末年间,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兄弟三人,分居滑县四间房乡的李大木村,中召乡北召村和浚县善堂村。清朝乾隆年间,从北召村迁出一支在…[详细] |
王庄村 | ~226 | 村庄 | 据原名王家庄,王姓于明万历年间由北召村迁入双村。后又和樊姓同住在双村东南地槐树圪垱,取名“东槐阁”若干年后,王姓多于樊姓,改名“王楼”继而又叫王家庄,…[详细] |
双村村 | ~227 | 村庄 | 据《樊氏宗谱》记载,始建就叫双村。明初樊姓先祖自山西洪洞迁来,沿用此村名至今。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双村”。…[详细] |
西街村 | ~228 | 乡中心区 | 村庄历史悠久。传有“五虎四照出天子”之说。“五虎”即“东虎(呼)、西虎(呼)、南虎(呼)、北虎(呼)、”;“四照”即“北照(召)、南照(召)、东照(召…[详细] |
地名由来:
该地有“五虎四照出天子”之传说,“五虎”即“东虎(呼)、西虎(呼)、南虎(呼)、北虎(呼)、”;“四照”即“北照(召)、南照(召)、东照(召)、西照(召)”。中召曾称东召,后因位于南召、北召中间,改称中召。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中召”。
基本介绍:
中召乡地处黄河故道南岸金堤之上,位于内黄县城南32公里处,北邻本县后河镇,西邻本县梁庄镇,东邻濮阳县新习乡和濮阳市高新区王助乡,南与滑县四间房接壤,地理位置优越。中召乡历史上隶属关系多变,宋元隶澶州(濮阳),明永乐初改为直隶大名府滑县仁寿乡,1940年划为高陵县第五区,1949年划属内黄县第四区,1957年撤区并乡,建立区级建制的中召乡,1958年改为中召乡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中召乡。
中召乡辖28个行政村,3.35万人,面积59.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2%,其中耕地面积5.6万亩。中召乡属黄河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地势平坦,气候四季分明,土壤分为三类,北部为沙地,中部为粘土
历史沿革:
1949年属内黄县第四区。
1957年建立区级建制的中召乡。
1958年改中召人民公社。
1984年复称中召乡,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