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城伯镇 | 隶属:孟州市 |
区划代码:410883102 | 代码前6位:410883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豫H |
长途区号:0391 | 邮政编码:454100 |
辖区面积:约63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2.24万人 |
人口密度:约356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3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城伯村 | ~201 | 镇乡结合区 | 原有东、西二村,以成、白二氏得名。明末东成白居民搬入西成白广严寺西,二村合一。苏、宋、王三姓共议:有成无土不为城,有城无人是空城,非吉象。将“成”、“…[详细] |
张庄村 | ~202 | 村庄 | 张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宋庄村 | ~203 | 村庄 | 宋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西武章村 | ~204 | 村庄 | 因武姓居此,还称武界坡。后取文武双义,更名武章。因处寺西,称西武章。…[详细] |
东武章村 | ~205 | 村庄 | 传原名五义庄,取春秋时燕、鲁等五国于寺内会盟之意。也称五界堡。又因武姓居此,还称武界坡。后取文武双义,更名武章。因村处寺东,称东武章。…[详细] |
相逢村 | ~206 | 村庄 | 传东周时,孔丘为寻求周礼,在此与李耳相遇。故名相逢。…[详细] |
西后津村 | ~207 | 村庄 | 原村位于古沁河渡口下游北岸,居西,称西后津。…[详细] |
东后津村 | ~208 | 村庄 | 因村位于古沁河渡口下游北岸东侧,故名东后津。…[详细] |
中村村 | ~209 | 村庄 | 传隋唐时,罗成率领中军大战孟州,在此驻扎,故名中村。…[详细] |
武桥村 | ~210 | 村庄 | 武桥村名来历有三种:1、唐代,村中建有汤王庙,大钟上所铸捐资人以武、乔二氏最多,村名因此而得。2、村东猪龙河上武氏曾修建一桥,人称武家桥,简称武桥。3…[详细] |
子昌村 | ~211 | 村庄 | 东汉名将纪昌葬于此,日后成村,村名纪昌。后人望子孙昌盛,更名为子昌。…[详细] |
岳师村 | ~212 | 村庄 | 传唐贞观年间,在今岳师村西修建药师庙,称药师。又因孙思邈救死扶伤的功德如高山大岳,故名岳师。…[详细] |
岑村村 | ~213 | 村庄 | 清光绪辛巳年(1881),因村东有东汉征南大将军岑彭墓冢,故名。…[详细] |
赵庄村 | ~214 | 镇中心区 | 传原有老户赵氏居此,故名赵庄。1949年属第三区。1955年为赵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城伯乡。1957年为城伯高级农业合作社,属城伯中心乡。1958…[详细] |
南董村 | ~215 | 村庄 | 今南董村、北董村之间,原有中董庙一座。明初,张氏兄弟由山西洪洞迁居庙南,故名南董。…[详细] |
北董村 | ~216 | 村庄 | 南董村、北董村之间,原有一座中董庙。明初,张氏兄弟由山西洪洞迁居庙北,故名北董。…[详细] |
罗状村 | ~217 | 村庄 | 因其子弟得中状元,取名罗状。1949年属第三区。1955年为罗状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南董乡。1957年为南董高级农业合作社,属城伯中心乡。1958年…[详细] |
罗状堡村 | ~218 | 村庄 | 清康熙年间,怀庆府台在罗状附近设一烽火堡,故名罗状堡。…[详细] |
吴寨村 | ~219 | 村庄 | 因福州路总管吴恭祖葬此,称吴家寨,简称吴寨。…[详细] |
前姚村 | ~220 | 村庄 | 明洪武三年(1370年),山西洪洞迁至东汉安成忠侯铫期冢南定居,故名前姚。…[详细] |
后姚村 | ~221 | 村庄 | 因村北有东汉安成忠侯铫期冢。明洪武三年(1370)山西洪洞迁民于冢北定居,故名后姚。…[详细] |
西姚村 | ~222 | 村庄 | 明洪武三年(1370),山西洪洞姚姓迁至东汉安成忠侯铫期冢西,故名西姚。…[详细] |
立义村 | ~223 | 村庄 | 传唐建二仙庙,又名立义庙。故名立义。1949年属第三区。1955年为立义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城伯乡。1957年为城伯高级农业合作社,属城伯中心乡。1…[详细] |
地名由来:
城伯村原有东、西二村,以成、白二氏得名。明末东成白居民搬入西成白广严寺西,二村合一。苏、宋、王三姓共议:有成无土不为城,有城无人是空城,非吉象。将“成”、“白”二字分加上“土”、“人”旁,即今名。
基本介绍:
城伯镇位地城东北8公里处,东濒猪龙河与温县交界,西与谷旦镇相接,南与南庄、缑村二村接壤,北与沁阳市崇义镇毗邻。总面积63平方公里。辖城伯、张庄、宋庄、西武章、东武章、相逢、东后津、西后津、中村、武桥、子昌、岳师、赵庄、岑村、南董、北董、罗状、罗状堡、前姚、后姚、西姚、立义、吴寨等23个行政村,31个自然村,9800户,3.2万人。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4亿元,人均纯收入2880元。
城伯镇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土地肥沃。1994年粮食亩产吨粮,小麦单产居全市第一。近年来,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企业,先后引进外资500多万美元,创办合资企业5家。省外延伸企业3家,股份制企业20多家。民营企业形
荣誉排行:
2022年12月,城伯镇入选2022年河南省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
2022年3月,城伯镇被命名为2021年度河南省卫生乡镇。
历史沿革:
清代分属太和里、立信里。
民国属第二区、第三区。
1944年分属两河乡和三民乡。
1949年后分属第二区、第三区、第六区。
1958年设立城伯公社。
1983年更名城伯乡。
1996年撤销城伯乡,设立城伯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