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三义寨乡 | 隶属:兰考县 |
区划代码:410225201 | 代码前6位:410225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行政级别:乡 | 车牌代码:豫B |
长途区号:0371 | 邮政编码:475000 |
辖区面积:约60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5.3万人 |
人口密度:约883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38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康寨村 | ~200 | 乡中心区 | 汉代,康姓迁此建村寨,名康家寨,后简称康寨。…[详细] |
蔡楼村 | ~240 | 镇乡结合区 | 清乾隆年间,洪水泛滥,蔡姓人建村,故名。…[详细] |
孟南村 | ~241 | 镇乡结合区 | 明代设集称孟皎集,后演为孟角集简称孟角,故名。…[详细] |
老茄庄村 | ~242 | 镇乡结合区 | 古代有一官员名钱全王,避难死于此地。明初,居民迁此建村,起村名钱全庄,后改名老钱庄。明末演变为老茄庄。…[详细] |
后尖庄村 | ~243 | 镇乡结合区 | 据明嘉靖《兰阳县志》载,此处原有一尖冢,明嘉靖年间,有人从山西洪洞县分别迁此尖冢南、北建村,为南的村起名前尖冢,后演为前尖庄。为北的村,起名后坚冢,后…[详细] |
夹河滩村 | ~244 | 镇乡结合区 | 清康熙年间,此地为黄河滩区,两边均有河,形成两河夹一滩,后建村命名为夹河滩。…[详细] |
付楼村 | ~245 | 镇乡结合区 | 清乾隆初年付姓从十八寨迁此建村,并盖家庙楼一座,故名。…[详细] |
徐庄村 | ~246 | 镇乡结合区 | 清乾隆年间,徐姓从前尖庄迁此建村,故名徐庄。…[详细] |
曹新庄村 | ~247 | 镇乡结合区 | 明初,曹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名新村。清乾隆年间,曹姓增多,改今名。村北有西汉张良墓。…[详细] |
河渠村 | ~248 | 镇乡结合区 | 明宣德年间,此地为一沟渠,下通巴河,有人居此建村定村名河渠村。原村在故堤南一里处,1966年后迁今址。…[详细] |
孟西村 | ~249 | 镇乡结合区 | 明代设集称孟皎集,后演为孟角集简称孟角,故名。…[详细] |
前尖庄村 | ~250 | 镇乡结合区 | 此处原有一尖冢,明嘉靖年间,有人从山西洪洞县分别迁此尖冢南、北建村,为南的村起名前尖冢,后演为前尖庄。为北的村,起名后坚冢,后演变为后尖庄。…[详细] |
孟东村 | ~251 | 镇乡结合区 | 明代设集称孟皎集,后演为孟角集简称孟角,故名。…[详细] |
南马庄村 | ~252 | 镇乡结合区 | 明初,马姓从河北迁此,起村名马庄。清咸丰年间,为防外患,在三伏天内筑土寨,改村名为伏坡寨,后复名马庄。因位于三义寨村南,群众惯称南马庄。…[详细] |
陈寨村 | ~253 | 镇乡结合区 | 明初,有一叫陈宾的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后陈姓氏族人居多,取村名陈寨。…[详细] |
羊皮寨村 | ~254 | 镇乡结合区 | 明嘉靖初年建村,因村廓象一张展开的羊皮,故起村名羊皮寨。…[详细] |
白云山村 | ~255 | 镇乡结合区 | 汉代,此地为一土山,山上时吐白云,名白云山。唐代时居民迁此建村,故名白云山。后历经河水冲淤,山势渐平,村名因习不改。…[详细] |
丁圪档村 | ~256 | 镇乡结合区 | 清光绪年间,丁姓在此圪垱建村,以姓定村名,故名丁圪垱。…[详细] |
孟丁寨村 | ~257 | 镇乡结合区 | 明末,孟、丁两姓先迁此建村寨,故名孟丁寨。…[详细] |
管寨村 | ~258 | 镇乡结合区 | 元代,管姓迁此建村寨,名管家寨,后经兵患,管家寨消失。明初,郭姓从山西洪洞县迁管家寨原址建村,仍名管家寨,后简称管寨。…[详细] |
李沟村 | ~259 | 镇乡结合区 | 三国时期曹操部下曾在此扎营,后人修庙此地名叫曹庙。后因河患,形成一河沟。清壅正年间,李老犯罪为逃避官府揖拿,从睢县逃此沟旁营生,建村后,故名。…[详细] |
侯寨村 | ~260 | 乡中心区 | 明初,侯姓迁此建村寨,定名侯家寨。后简称侯寨。…[详细] |
张楼村 | ~261 | 镇乡结合区 | 明初,范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寨,起名范家寨。清乾隆年间,张姓增多,并盖楼,故改名张楼。…[详细] |
杨圪档村 | ~262 | 镇乡结合区 | 清光绪年间,杨姓在此圪垱建村,故名为杨圪垱。…[详细] |
贾堂村 | ~263 | 镇乡结合区 | 明末,贾姓在此建村,后以贾姓堂号定村名,故名贾堂。…[详细] |
西马庄村 | ~265 | 镇乡结合区 | 清雍正年间,马姓夫妻二人迁此建村,起名马庄,后因位于三义寨村西,故改名西马庄村。…[详细] |
油坊营村 | ~269 | 镇乡结合区 | 宋代,牛皋领兵作战曾在此扎营,后建村称牛皋营。明嘉靖年间,堌阳里、张院、张崔集三村合并于牛皋营,因牛皋营开油坊的多,故改村名油坊营。…[详细] |
唐寨村 | ~270 | 镇乡结合区 | 唐姓最先迁此定居并建寨,故名唐家寨,后改称唐寨。…[详细] |
三义寨东村 | ~271 | 乡中心区 | 三义寨原名惠家堂,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东惠堂人管老兴先生发起东惠堂、西惠堂、王圪垱三村合议筑寨,共成义举,故名三义寨。当时北边、…[详细] |
赵楼村 | ~272 | 镇乡结合区 | 原晏姓先迁此建村,清康熙年间,赵姓从康寨迁此,改起村名为赵楼。…[详细] |
吴庄村 | ~273 | 镇乡结合区 | 原名岗坡。明嘉靖年间,吴姓增多,于嘉靖末年改名吴庄。…[详细] |
三义寨西村 | ~274 | 镇乡结合区 | 三义寨原名惠家堂,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东惠堂人管老兴先生发起东惠堂、西惠堂、王圪垱三村合议筑寨,共成义举,故名三义寨。当时北边、…[详细] |
老文东村 | ~275 | 镇乡结合区 | 清初,文姓迁距现址1.5华里处居住,后因河患迁此建村,因文姓是老户,便起名老文。…[详细] |
老文西村 | ~276 | 镇乡结合区 | 清初,文姓迁距现址1.5华里处居住,后因河患迁此建村,因文姓是老户,便起名老文。…[详细] |
范台庄村 | ~277 | 镇乡结合区 | 三国时期,范姓迁此定居,取名范庄。后因河患,成年积水,筑一高台,改称为范台庄。…[详细] |
宜王村 | ~278 | 镇乡结合区 | 原名称马店(村名失考),后有今开封裴寨村王姓迁居,因和老家裴寨相距一望之地,明嘉靖间改村名宜王。因王姓同是一家,分居两地建村,位前的村称前宜王,为后的…[详细] |
蔡庄村 | ~279 | 镇乡结合区 | 蔡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详细] |
后洪山庙村 | ~280 | 镇乡结合区 | 后洪山庙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详细] |
地名由来:
乡人民政府原驻三义寨村,故名。三义寨原名惠家堂,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东惠堂人管老兴先生发起东惠堂、西惠堂、王圪垱三村合议筑寨,共成义举,故名三义寨。
基本介绍:
三义寨乡位于兰考县城西部,南与杞县毗邻,西与开封县接壤,北临黄河与封丘县隔河相望。全乡总面积60平方公里,耕地86468亩,人口52699人。三义寨乡通讯发达,交通便利,通信线路覆盖全乡,陇海铁路、310国道横穿全境,县、乡级公路交织成网,距开封市30公里,是连接豫东、鲁西南的必经之地。三义寨林茂粮丰,物产丰富,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气候条件适合小麦、花生、水稻、棉花、玉米等农作物生长。30000亩水稻种植面积已成为兰考县种植特色,被誉为“兰考小江南”。三义寨乡镇企业较为发达,该乡在征地、信贷、税收、水电、交通等方面-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初步形成了以酿酒、化工、建材、皮革加工为重点的四大支住产业。
荣誉排行:
2015年4月,2015年河南省省级生态乡镇名单公布,三义寨乡榜上有名。
文化旅游:
张良墓是兰考县境内的一处历史遗迹。该墓位于兰考县城西6公里的三义寨乡曹新庄火车站南侧,紧靠陇海铁路。墓冢高10米,周围长100米,保护区面积35000平方米。张良祠张良(?-前186年)字子
历史沿革:
1949年前属兰封县一区,后属城关区。
1954年兰封、考城两县合并,属兰考县一区。
1956年建三义寨乡。
1958年称三义寨公社。
1985年改称三义寨乡。
区划: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三义寨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