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朱集乡 | 隶属:淮阳区 |
区划代码:411626200 | 代码前6位:411626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行政级别:乡 | 车牌代码:豫P |
长途区号:0394 | 邮政编码:466000 |
辖区面积:约71.55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8.5万人 |
人口密度:约1188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31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朱集村 | ~201 | 乡中心区 | 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枣林庄迁来朱氏人家在此落户建村,后逐渐发展壮大并起集市,故取名朱集。…[详细] |
郑小楼村 | ~202 | 村庄 | 明末郑姓迁此建村居住,因村庄较小,并盖了一座楼房,故取名郑小楼。…[详细] |
大雷楼村 | ~203 | 村庄 | 原名李楼。后因雷、李两家不和,李家搬走,村名就改为了大雷楼。…[详细] |
许庄村 | ~204 | 镇乡结合区 | 明洪武年间许、杨两姓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居住,因许姓人丁兴旺,故取村名为许庄。…[详细] |
陈庄村 | ~205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陈姓迁此建村居住,故名陈庄。1951年属淮阳县第五区(朱集)。1958年设陈庄大队,属朱集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陈庄村民委员会,属朱集乡。…[详细] |
红麻村 | ~206 | 村庄 | 明代吴、麻两姓迁此建村,故取村名吴麻庄。后吴姓绝嗣,又迁入红氏,红氏外号叫红麻脖子,又改村名为红麻庄,后演化红麻。…[详细] |
杰针庄村 | ~207 | 村庄 | 杰针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龙泉寺村 | ~208 | 村庄 | 有一官员经过此处,看到井上方有雾气呈龙的形状,井水清凉又甘甜,于是在此处建一寺,称龙泉寺。后在此建村,称龙泉寺。…[详细] |
高井村 | ~209 | 村庄 | 该地原有一高台,高台上有一眼井,周围来此挑水的人很多,后高氏村民来祖迁此建村落户,因高姓人较多,故取村名为高井。…[详细] |
杨庄村 | ~210 | 村庄 | 据《杨氏家谱》记载,杨氏来祖从天齐小杨庄迁此建村落户,后杨姓村民较多,故取村名为杨庄。…[详细] |
王李村 | ~211 | 村庄 | 王李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宋营村 | ~212 | 村庄 | 明崇祯年间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自北向南驻扎兵营,因宋姓较多,故取村名宋营。…[详细] |
小葛庄村 | ~213 | 镇乡结合区 | 清同治年间有葛姓人迁此建村居住,因村庄较小,故取名为小葛庄。…[详细] |
朱楼村 | ~214 | 乡中心区 | 明洪武年间朱周兄弟3人从山西洪洞县迁至淮阳西关,后分三支迁往刘振屯、冯塘、朱集三处。朱周迁此建村,并建有一楼,故取村名朱楼。…[详细] |
洪楼村 | ~215 | 镇乡结合区 |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洪姓迁此落户建村,并建有一座楼,故取村名为洪楼。…[详细] |
刘营村 | ~216 | 镇乡结合区 | 宋代宋兵曾在此地安营扎寨,后刘姓迁此建村居住,故取名刘营。…[详细] |
大郭营村 | ~217 | 镇乡结合区 | 明洪武年间郭姓来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取名郭庄。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在此扎下兵营,称郭营。后因人多,村子大,更名大郭营。…[详细] |
大张营村 | ~218 | 村庄 | 原名前张庄。张氏来祖的二子分家迁此定居,故取名大张庄。后有兵到此扎营,更名为大张营。…[详细] |
闫营村 | ~219 | 村庄 | 据《阎氏家谱》记载,阎氏村民来祖迁此居住建村,取名阎庄。后因此地有官兵安营扎寨,故改村名为阎营。…[详细] |
杜楼村 | ~220 | 村庄 | 据《杜氏家谱》记载,清光绪年间杜姓来祖迁此建村居住,并盖有一座楼房,故取名杜楼。…[详细] |
李小庄村 | ~221 | 村庄 | 据《李氏家谱》记载,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李氏来祖从新站镇李香铺迁此建村,因当时村庄较小,故取村名为李小庄。…[详细] |
时小庄村 | ~222 | 镇乡结合区 | 清雍正年间时氏来祖由时集迁此建村,因村庄较小,故取名时小庄。…[详细] |
时集村 | ~223 | 镇乡结合区 | 明洪武年间时姓先祖从山西枣林庄迁至河南通许,因黄河水泛滥,后迁至项城张寨。清乾隆年间起有集市,故取村名为时集。…[详细] |
杜埠口村 | ~224 | 镇乡结合区 | 明洪武年间杜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居住,以摆渡为生,故取村名为杜埠口。…[详细] |
南陈楼村 | ~225 | 村庄 | 原名花庄。后村民陈天贵等二人建了一座楼,故更名为陈楼。…[详细] |
马楼村 | ~226 | 镇乡结合区 | 明洪武年间马姓迁此建村居住并盖有楼房,故取名马楼。…[详细] |
马集村 | ~227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马姓村民先祖迁此建村居住,因起有集市,故取名马集。…[详细] |
大牛营村 | ~228 | 村庄 | 据《牛氏家谱》记载,牛姓迁此建村居住,因有官兵安营扎寨过,后逐渐扩大,故取名大牛营。…[详细] |
大杨寨村 | ~229 | 村庄 | 明末清初杨氏兄弟三人从冯塘秦营迁此建村落户,为防匪患在村外修有寨墙。因村较大,故取村名为大杨寨。…[详细] |
张绪庄村 | ~230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张姓村民先祖张绪迁此建村居住,故取村名为张庄。后人为纪念其先祖,故更名为张绪庄。…[详细] |
邵楼村 | ~231 | 村庄 | 明崇祯五年(1632)邵姓村民在此建村定居,因盖有楼房,故取名邵楼。…[详细] |
地名由来:
明洪武年间,朱姓由山西枣林庄迁此落户建村,逐渐发展壮大,后起集,取名朱集。
基本介绍:
朱集乡地处淮阳区东南部,距淮阳城区35公里,东毗鲁台镇,南接豆门乡,西邻新站镇,西南隔沙河与项城市相望,北连刘振屯镇,南洛高速、106国道穿境而过,郑合高铁淮阳南站位于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处。因朱氏在境内建集而得名,是革命老区,辖31个行政村,93个自然村,总人口8.5万余人,总面积71.55平方千米。辖区内共有朱集沟等5条河沟。近年来,先后被评为河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河南省农村科普宣传先进单位、周口市脱贫攻坚先进单位、周口市文明乡镇、周口市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周口市残疾人工作先进乡、周口市改革创新基层单位、周口市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农业种植形成了以大蒜、花生、山药、
历史沿革:
1927年设朱集镇,属第三区鲁台。
1947年改为朱集区,属周口县。
1949年划归淮阳县。
1951年5月属淮阳县第五区,区政府驻朱集。
1956年撤区设朱集乡。
1957年改为朱集区。
1958年复名朱集乡。
1958年改为朱集人民公社。
1984年改为朱集乡。
2019年属淮阳区。
淮阳黄花菜双层六瓣,七芯健全,鲜菜色泽黄绿,干菜色泽黄褐,菜条肥厚,油分充足,香气浓郁。 淮阳黄花菜以优良的品质而著名。据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化验,黄花菜蛋白质含量≥14.0%,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