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淮阳区 > 刘振屯镇

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刘振屯镇

[移动版]
地名:刘振屯镇隶属淮阳区
区划代码:411626107代码前6位:411626
行政区域:河南省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行政级别:镇车牌代码:豫P
长途区号:0394 邮政编码:466000
辖区面积:约79.3平方公里人口数量:约8.26万人
人口密度:约1042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26个行政村
代码城乡分类简介
刘振屯村~201乡中心区
明洪武年间有一驿官叫刘振斌,在此建立驿站,洪武中期改为聚草屯粮之所,当时称此村为刘振斌屯。1925年有私塾教师范云彤改“振”为“镇”,取名驱邪镇,有繁…[详细]
大朱庄村~202村庄
明代,朱氏来祖从山西洪洞县迁到天齐庙定居,后人丁繁衍增多,分居到此建村,取名朱庄。民国年间朱姓从朱庄迁此,建小朱庄。故更名为大朱庄。…[详细]
大雷庄村~203村庄
清初,为新站王拱楼大地主雷家要的外庄子,只有佃户居住,故取村名为雷庄。民国年间又分出一村,取村名为小雷,故为大雷。…[详细]
张腰庄村~204村庄
明万历年间张氏村民从张老家迁此居住建村,因北有张尧家,南有张竹园,故取村名为张腰庄。…[详细]
耿楼村~205村庄
民国时期,耿姓人建村时修建了两幢楼房,位置靠前(南)的为前耿楼,靠后(北)的为后耿楼。…[详细]
夏楼村~206村庄
据《夏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四年(1371)夏氏来祖从山西洪洞县迁入此地,并在此建有楼房,故取名夏楼。…[详细]
马庄村~207村庄
马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赵洼村~208村庄
明初,赵氏来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民到这里落户建村,因地势低洼,故取村名为赵洼。民国年间有村民喂养牤牛,名闻乡里,村民称牤牛赵洼。后因名字不雅,恢复村名为赵…[详细]
葛楼村~209村庄
清康熙年间葛氏两兄弟进京赶考,落地不中,于是在此落户建村,为不忘家乡,故袭用老家村名葛楼。…[详细]
李菜园村~210村庄
明末,李氏来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民到这里,过去村子很穷,村民以种菜为生,故取村名为李菜园。…[详细]
买臣集村~211村庄
明代中期有一位名叫朱买臣的秀才在这里读书,其间得到人们的救助,后来朱买臣科举高中状元,经常返乡体恤民情,惩治豪强劣绅,深受人们的敬仰,为纪念这位官员的…[详细]
曹李集村~212村庄
明正统年间曹氏来祖曹李从草坡逃荒到此落户建村,取村名曹李庄。民国年间起集,更名曹李集。…[详细]
方庄村~213村庄
明末,方姓人来此居住建村,故取村名为方庄。后来方姓人家发展壮大,现已成为较大的回族自然村。因与龙泉寺较近,又名为龙泉寺方庄。…[详细]
大王三楼村~214村庄
清初,王氏村民来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民到此落户建村,后王家富裕,人口增多,并盖有三所楼,故取村名王三楼。清康熙年间因王三楼人口增加,部分王姓迁东部建小王三…[详细]
府君庙村~215村庄
历代府官都被称为府君。有一崔府君深得民心,常恩惠于此地,死后村民为其塑像盖庙,供奉祭祀,故村名为崔府君庙,后简称府君庙。…[详细]
大白庄村~216村庄
清乾隆年间白氏村民来祖从刘振屯南迁此落户建村,因此村较大,故取村名为大白庄。…[详细]
张竹园村~217村庄
明万历年间张姓来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民到此,建村时这里有一大片竹园,故取村名为张竹园。…[详细]
后刘楼村~218村庄
据《刘氏家谱》记载,明弘治年间刘姓迁此建楼,称刘楼。…[详细]
辛井村~219村庄
清初辛姓迁此建村,打有一眼井,井水甘甜,附近几个村居民都用此井之水,故村名以井得名辛井。…[详细]
木集村~220村庄
清代中期木姓迁此居住建村,因陈州去沈丘的故道经此,又是一个露水小集,故取村名木集。群众讹传为莫集,今木姓绝嗣,村民严姓居多,村名仍袭用木集。…[详细]
泥河店村~221村庄
泥河店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张老家村~222村庄
据《陈州张氏族谱》记载,张氏村民来祖张金陵在元代末年授金陵知县迁民至陈,在此落户建村,后因张氏子孙增多,分居各地者很多,故取村名为大张老家。简称张老家…[详细]
紫荆台村~223村庄
紫荆台是一汉唐文化遗址。传古时有田真兄弟三人分家,欲分紫荆树为三,而此树忽然枯死。田真感而不分,树复活。后人因以紫荆树为兄弟树。秦朝末年,孔子第八世孙…[详细]
高河铺村~224村庄
高河铺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大黄庄村~225村庄
大黄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宋桥村~226村庄
明万历年间宋氏村民来祖从淮阳东关迁此落户建村,取名宋庄。清乾隆年间宋姓乐善好施,为了周围的人过河营生,耕地方便,在蔡河上自行建桥一座,后人为了感谢其功…[详细]

地名由来:

明洪武年间,有一驿官叫刘振斌,在此建立驿站,后改为聚草屯粮之所,当时称此村为刘振斌屯。1949年,改为刘振屯。

基本介绍:

位于淮阳区南部,东临冯塘乡,南临新站镇、朱集乡,西接王店街道、许湾街道,北连城关回族镇、大连乡,距城区12千米。辖26个行政村,145个自然村,27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4万余人,总面积79.3平方公里。传说西汉时期,由南顿北逃至此,屯兵设伏堵截,歼敌先锋,刘军士气大振,因而得名刘振屯。新中国成立后,析原冯塘小乡、王店小乡部分村置刘振屯乡;1965年,调整为刘振屯公社;1984年6月,由刘振屯公社改为刘振屯乡,2022年7月设为刘振屯镇。境内紫荆台、范丹寺、九女冢、孔鲋墓、买臣遗址等古迹享誉内外,其中紫荆台是淮阳著名的“七台八景”之一。近年来先后被授予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卫生乡镇、农民工返乡

+查看详细刘振屯镇概况>>

荣誉排行:

2016年12月,2016年河南省省级生态乡镇名单公布,刘振屯镇榜上有名。

2012年11月,农业部认定刘振屯镇为第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花生)。

历史沿革:

1965年设立刘振屯公社,属淮阳县。

1984年改为刘振屯乡。

2019年属淮阳区。

2022年改为刘振屯镇,属淮阳区。


以下地名与刘振屯镇面积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