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扶沟县 > 韭园镇

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韭园镇

[移动版]
地名:韭园镇隶属扶沟县
区划代码:411621104代码前6位:411621
行政区域:河南省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行政级别:镇车牌代码:豫P
长途区号:0394 邮政编码:466000
辖区面积:约82平方公里人口数量:约5万人
人口密度:约610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40个行政村
代码城乡分类简介
湾赵村~201镇中心区
赵氏始祖赵天泉于明万历年间迁至此地定居,因村庄位于洧水河河湾,故取村名湾赵。…[详细]
孟亭村~202村庄
孟亭为汉代扶沟县七乡十二亭之一。明代刘氏、姜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县内有两个孟亭村。此村在西,改称西孟亭。…[详细]
刘口村~203村庄
明洪武年间,刘氏在双洎河北定居,李氏在河东定居。后来在此修建渡口,称为刘家渡口,简称刘口。…[详细]
寨湾村~204村庄
李氏始祖于明万历年间迁此定居建村,称洎水寨。后因村寨位于洎河湾,改名寨湾。…[详细]
黄甫李村~205村庄
李氏始祖于明代初年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中有唐代建筑黄甫寺,故名皇甫李。后演变为黄甫李。…[详细]
吴桥村~206村庄
吴氏于清咸丰年间从吴老庄迁来定居建村,因村东有双洎河,吴氏于清同治三年(1864)建一座大桥,得名吴桥。…[详细]
王家村~207村庄
王氏祖先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村北边有一座黄甫寺,取村名黄甫王。后来王姓众多,又改村名王家。…[详细]
大岗村~208村庄
这里有三道岗,此岗为三道岗中最大,故名大岗。村中杨姓居多,是杨姓始祖杨贵后人于明末迁此定居的。…[详细]
小岗村~209村庄
清代中期一部分村民从韭园大岗迁来,居住在三道岗最小一道岗的东边,因村民多杨姓,故名杨小岗。…[详细]
湾郭村~210村庄
郭氏于明末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建村,因村西北地洼,村庄就建在岗上拐弯处,故名洼郭。后演变为湾郭。…[详细]
湾李村~211村庄
李氏于明代末年由山西洪洞县迁到汴岗,后又从汴岗迁到定居。因村位于洧水湾,故名湾李。…[详细]
韭园村~212村庄
明洪武年间,赵、高二姓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垦荒种田,种菜颇盛,全村有水井七十二眼,尤其以种韭菜出名,故名韭菜园。…[详细]
大王庄村~213镇乡结合区
原名小营村。王氏于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至八世孙化泉迁居班庄,因小营王氏始祖居长,班庄居次,经商议,小营村改为大王庄,班庄改为小王庄。…[详细]
小王庄村~214村庄
原名班庄,元代末年阎氏由阎集迁此定居,改称小阎庄,清康熙年间,王氏始祖由大王庄迁此定居,阎氏绝后,又将小阎庄改称小王庄。…[详细]
鲁家村~215村庄
鲁氏于明嘉靖年间由曹里乡北鲁家迁此定居,故名鲁家。…[详细]
李集村~216镇乡结合区
李氏于明洪武三年(1370)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原村名时为寺岗村,后阎氏迁此定居,因村中有集市,又称阎集,后来阎氏迁走,李氏又来此定居,改称李集镇,…[详细]
田张靳村~217镇乡结合区
因田家、张家、靳家三村左右相邻,成立大队时,三村各取一字,称田张靳。…[详细]
后杨村~218镇乡结合区
原名寺岗村,唐氏在此定居后改称唐楼。明永乐年间,杨氏始祖迁此定居,又称后杨。1988年改为西后杨村。…[详细]
太尉铺村~219镇乡结合区
宋代此地有黄家花园,接官亭,太尉府等,分别座落于村东、村西,为鄢陵和扶沟交通要道,常有客商投宿,故名太尉铺。…[详细]
二十店村~220镇乡结合区
姚氏始祖于明嘉靖年间迁此定居,因村中有一条大道,西距鄢陵县二十里路,是过路客商宿店之所,得名二十里店。…[详细]
霍家村~221村庄
霍姓清代初期来此定居建村,故名霍家。清代属扶沟县黄甫地方。民国年间属扶沟县西区(晋岗寺)。1949年属扶沟县六区(李集)。1958年设霍家大队,属韭园…[详细]
谢岗村~222村庄
谢氏始祖于明洪武年间在岗岭东坡建村,故名谢岗。…[详细]
李楼村~223村庄
历史悠久,秦汉时期有李氏、黄氏两姓,相继来此定居,楼房林立,因而起名李黄楼,后来黄氏渐绝,故改称李楼故得名。…[详细]
朱刘村~224村庄
朱岗:朱氏于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落位于岗南,洧水北岸,故名河北朱岗,简称朱岗。沟刘:刘氏于元代,由安徽省太和县迁此定居。因村东有一条流水…[详细]
雁周村~225镇乡结合区
周氏始祖于明代中期,由扶沟县北周庄迁此岗南定居,北岗陵形如大雁,有雁山之称,故名雁周。…[详细]
十里店村~226镇乡结合区
据《史氏家谱》记载:史氏于明洪武四年(1371),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建村开店,因村距县城西门十华里,得名十里店。…[详细]
史老庄村~227镇乡结合区
明洪武年间,史氏第四世孙从十里店分居搬迁此村,因在老村庄的遗址上,称史老庄。…[详细]
李献岗村~228镇乡结合区
李氏于明洪武四年(1371)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建村,以始祖李献高姓名定村名,取名李献高,后来又迁来葛氏落户定居,又改称李献葛,又因村庄聚落岗上,又改…[详细]
董村村~229村庄
董氏在此建村,故名董村。张氏于明洪武四年(1371)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后董姓绝嗣,张姓发户,仍村名。…[详细]
太康营村~230村庄
原名李庄。清乾隆十年(1745),姜氏由太康县大路岗到李庄落户定居,并与李氏女子结亲,后来李氏绝嗣。姜氏为不忘原籍,将李庄改称太康营,后为区分重名,又…[详细]
曹庄村~231村庄
西晋初期,曹氏先祖从安徽省毫县迁此定居,故名曹庄。…[详细]
南良村~232村庄
明洪武四年(1371)许氏始祖迁此建村,故名许村。该地有一传说:西汉末年,王莽由被向南追赶刘秀,无人照应,刘秀逃到许村后,群众热情招待,刘秀深为感动的…[详细]
刘王庄村~233村庄
刘苑系河北省人士(武举),因犯王法被充军到河湾落户,以其名称刘苑庄。后人谐音叫刘王庄。…[详细]
庙头村~234村庄
原名小韩庄。汉时刘秀曾到此地,村民在村南岗头为刘秀修庙,故得名庙头寨。…[详细]
曹台村~235村庄
原名凤台村。三国时期,曹操在此修点将台,因改名为曹台。…[详细]
里村村~236村庄
原名李村。汉代,王莽赶刘秀时,刘秀往东庙头,在曹台饮马,在李村屯粮,将李村改为李屯。清代末年,因李氏人少,故把李字改成里字,故称里村。…[详细]
杜坟村~237村庄
杜氏始祖于明代末年,由河北省迁此定居,始祖死后埋于此处。初名为水波茔,后改为杜坟。…[详细]
龙窝村~238村庄
明初,李氏始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后有条大沟,下雨后,岗上的水都流到沟内。雨过天晴后像似龙归窝,故称龙窝。…[详细]
楚家村~239村庄
楚氏于明代初年由荥阳迁此定居,因位于晋岗北,故名晋岗楚。后演变为楚家。…[详细]
何家村~240村庄
何氏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建村,因村东有一道岗,村西有一道岗,两岗夹一洼(中间洼)得名何家洼,后简称何家。…[详细]

地名由来:

明洪武年间,赵、高二姓从山西洪洞县移此开荒,以开菜园种植韭菜闻名,称韭菜园。后演变为韭园。

基本介绍:

扶沟县韭园镇位于县场面西9公里处。西与许昌市接壤,距离地107国道、京广铁路及京珠高速公路40公里,北距郑州国际机场80公里,311国道昨许郸地方铁路穿境而过。

全镇辖40个行政村,65个自然村,5万口人,镇城面积82平方公里,耕地址在万亩。1996被原周口若悬河地委,行署命名为科为""综合改革试点镇"",`1998年被省乡企业局命名为""东西部合作示范园区,""被原地区科委命名为科技示范乡镇"",并被地委、行署命名为乡镇企业强乡镇,综合综合实力30强乡镇。

2002年底,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得、36亿元,其中农业产值勤1、26亿元,工业值此3、1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达2

+查看详细韭园镇概况>>

荣誉排行:

2022年3月,韭园镇被命名为2021年度河南省卫生乡镇

文化旅游:

雾烟山

雾烟山位于桐丘城西北,又名烟雾山、乌鸦山,为嵩山山脉余支。扶沟八景之一。相传为老子出鹿邑讲道的第一站,战乱时是民众避难之所,而今则是善男信女烧香求愿之圣地,每年三月庙会时人山人海很是热闹。久

历史沿革:

1912年属桐丘乡。

1949年属扶沟县六区(李集)。

1956年设韭园中心乡。

1958年设立韭园人民公社,驻地由韭园迁至湾赵。

1961年改为韭园区。

1965年复名韭园人民公社。

1983年改为韭园乡。

1990年改置韭园镇。


以下地名与韭园镇面积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