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杨集乡 | 隶属:范县 |
区划代码:410926201 | 代码前6位:410926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行政级别:乡 | 车牌代码:豫J |
长途区号:0393 | 邮政编码:457000 |
辖区面积:约50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3.27万人 |
人口密度:654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54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前后店村 | ~201 | 乡中心区 | 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地定居,因当时村东有一条南北大路,在路旁开前后两个客店,而取名前后店。…[详细] |
前街村 | ~202 | 乡中心区 | 前街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10,为乡中心区。…[详细] |
后街村 | ~203 | 乡中心区 | 后街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10,为乡中心区。…[详细] |
杨庄村 | ~204 | 乡中心区 | 杨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10,为乡中心区。…[详细] |
东场村 | ~205 | 乡中心区 | 明洪武年间先祖最早定居的时候,因本村东边有一大片场地,而取名东场。…[详细] |
刘庄村 | ~206 | 乡中心区 | 刘姓于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地定居,以姓氏取村名刘庄。…[详细] |
罗楼村 | ~207 | 乡中心区 | 明永乐年间,从江西南昌县迁来,因罗孔两家结亲,孔府给罗家盖了两座楼,取名罗楼。在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按方位更名为东罗楼。…[详细] |
后王庄村 | ~208 | 村庄 | 王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地定居,只因王姓一家建村,以姓氏取村名王庄。后又因位于苗王庄后面,而改名为后王庄。…[详细] |
王辛店村 | ~209 | 村庄 | 王姓清初由濮县(今濮城)王村(现城角)迁来,起初无村名,随着王姓增多,又因前后村皆名辛店,大约在清末命村名王辛店。…[详细] |
刘辛店村 | ~210 | 村庄 | 明初刘姓迁此地定居,建村命名刘辛店。1949年属平原省濮县三区。1952年撤销平原省,属山东省濮县三区。1956年属山东省濮县杨集区。1956年撤销濮…[详细] |
李辛店村 | ~211 | 村庄 | 李姓于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地定居,当时离县城较近,因此开一小店,取名李辛店。…[详细] |
中辛店村 | ~212 | 村庄 | 清末因黄河泛滥,从老辛店迁出一部分居住在老辛店村东,东辛店村西,故名中辛店。…[详细] |
东辛店村 | ~213 | 村庄 | 清乾隆年间,从老辛店迁于此地,名为盛辛店,后又因位于几个辛店最东边,故名东辛店。…[详细] |
民义村 | ~214 | 村庄 | 由邢庄、古今桥、东苏庄、东北庄四个自然村组成,原名四合村,因与其他村重名更名为民义村。…[详细] |
东桑庄村 | ~215 | 村庄 | 桑氏家谱记载,是明代从江南丰阳府迁居濮州堤东桑庄,因黄河上水,村被淹,又迁居堤北吴桑庄,大桑庄两村,1958年按方位改为东桑庄、西桑庄。因本村位于东边…[详细] |
西桑庄村 | ~216 | 村庄 | 桑氏家谱记载,是明代从江南丰阳府迁居濮州堤东桑庄,因黄河水患,村被淹,又迁居堤北吴桑庄、大桑庄两村。1958年按方位改为东桑庄、西桑庄。因本村位于西边…[详细] |
前李胡村 | ~217 | 村庄 | 李氏家谱记载,于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地定居,因李家有位先祖胡子很长,后又中了状元,以姓氏及人特点取村名李胡庄。后因人多分为两个村,此村在前,命名前李胡…[详细] |
西牛桥村 | ~218 | 村庄 | 明末有十姓人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地定居,取名十庄村。后因黄河决口,村前有水,牛姓为方便出行建桥一座,改村名为牛桥,后分为东、西、中三处居住,此村位西,故…[详细] |
中牛桥村 | ~219 | 村庄 | 中牛桥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东牛桥村 | ~220 | 村庄 | 东牛桥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唐梁庄村 | ~221 | 村庄 | 清初,梁姓、唐姓分别从山东郓城梁村和山西洪洞县迁居建村,以姓氏取村名唐梁庄。…[详细] |
丁胡庄村 | ~222 | 村庄 | 因丁庄和胡庄两个自然村合为一个行政村,而得名。…[详细] |
北李桥村 | ~223 | 村庄 | 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地定居,李姓在村头小河上建桥一座,故名李桥。后因水患,村庄掉到河内,分居三处,此村居北,取名北李桥。…[详细] |
中李桥村 | ~224 | 村庄 | 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地定居,李姓在村头小河上建桥一座,故名李桥。后因黄河决口,分居三处,此村居中,取名中李桥。…[详细] |
南李桥村 | ~225 | 村庄 | 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来,为便于出行,李姓在村头小河上建桥一座,故名李桥。后因村庄掉到河内,分居三处,此村居南,取名南李桥村。…[详细] |
位堂村 | ~226 | 村庄 | 清初自山西洪洞县迁居,因当时村周围有芦苇,故名苇塘,后改名为位堂村。…[详细] |
温小屯村 | ~227 | 村庄 | 明永乐年间,温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以姓氏取名温小屯。…[详细] |
前小屯村 | ~228 | 村庄 | 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地定居,当时此地是个集市,多以棉花交易,取名花小屯,因在杨小屯前面,后来改名为前小屯。…[详细] |
十里庄村 | ~229 | 村庄 | 申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地定居,位于濮州<今濮城>东十里处,取名十里庄。…[详细] |
九里庄村 | ~230 | 村庄 | 申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地定居,因位于濮州县城东九里处,而取名九里庄。…[详细] |
芝铁炉村 | ~231 | 村庄 | 由芝麻刘庄,王铁炉两个自然村组成,而取名芝铁炉。…[详细] |
任庄村 | ~232 | 村庄 | 明代任、李、赵三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地定居,取名任李赵,1958年改为任庄。…[详细] |
灵奶奶庙村 | ~233 | 村庄 | 明代桑、魏两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地定居,分别命名为桑庄和魏庄。明末在两村东头盖了一奶奶庙,民传很灵验,后两村合并,名为灵奶奶庙。…[详细] |
马庙村 | ~234 | 村庄 | 明末祖姓由北京祖家街迁此地定居,因而命名为祖庄。后来村东建了一座奶奶庙,一个姓马的在庙上当会首,此村又改为马庙。…[详细] |
曹庄村 | ~235 | 村庄 | 明初曹姓族人由外地迁来建村,以姓氏取村名曹庄。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与陆集公社曹庄重名,按方位更名为西曹庄。…[详细] |
八里庄村 | ~236 | 村庄 | 明末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因位于濮州(今濮城镇)东八里处,故名八里庄,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按方位更名为西八里庄。…[详细] |
姚坊村 | ~237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徐姓和杨姓两家在此地烧窑,制器发家,故名窑发,后以谐音惯称姚坊。…[详细] |
葛庄村 | ~238 | 村庄 | 葛氏族谱记载,清顺治年间葛姓最先从山东邺城红船迁来,故名葛庄。…[详细] |
焦庄村 | ~239 | 村庄 | 焦姓于明初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故名焦庄。…[详细] |
凌花店村 | ~240 | 村庄 | 明末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地定居,因在荣华树旁开一客店,而取名荣华店,后惯称凌花店。…[详细] |
李叶庄村 | ~241 | 村庄 | 原名小郭庄,清初有李,叶两姓分别从濮城东叶庄和李辛店搬迁而来,后郭姓绝嗣,存有李、叶两姓。1943年,由当时村长李显型将村名改为李叶庄。…[详细] |
洪窑村 | ~242 | 村庄 | 原名洪堤口,明初洪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地定居,住址紧靠黄河大堤,故名洪堤口,后洪姓以烧窑为业,改名为洪窑。…[详细] |
边郭庄村 | ~243 | 村庄 | 1947年土改时期由边桥、郭庄两个自然村组成,各取其村首字,故名边郭庄。…[详细] |
苗王庄村 | ~244 | 村庄 | 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地定居,取名太平王庄,后因苗姓人口较多,更名为苗王庄。…[详细] |
前马桥村 | ~245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杨氏、梅氏、陈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地定居,因有条河去马场放马不便,在河上搭桥一座,而取名马桥,后王马桥在村后建村,因位置在前,故改村名前马桥…[详细] |
李马桥村 | ~246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李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地定居,因有条河去马场放马不便,在河上搭桥一座,而取名李马桥。…[详细] |
王马桥村 | ~247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王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地定居,因有条河去马场放马不便,在河上搭桥一座,而取名王马桥。…[详细] |
陈庄村 | ~248 | 村庄 | 陈氏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名陈庄,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与陈庄公社陈庄重名,而改名为西陈庄至今。…[详细] |
付马厂村 | ~249 | 村庄 | 此地原是荒原一片,青草丛生,常有人在这里放马,取名马场。明代永乐年间,付姓来此地放马、居住取村名付马场,后惯称付马厂。…[详细] |
齐马厂村 | ~250 | 村庄 | 此地原是荒原一片,青草丛生,常有人在这里放马,取名马场。明代永乐年间,齐姓来此地放马、居住取村名齐马场,后惯称齐马厂。…[详细] |
吴马厂村 | ~251 | 村庄 | 此地原是荒原一片,青草丛生,常有人在这里放马,取名马场。明代永乐年间,吴姓来此地放马、居住取村名吴马场,后惯称吴马厂。…[详细] |
宋马厂村 | ~252 | 村庄 | 此地原是荒原一片,青草丛生,常有人在这里放马,取名马场。明代永乐年间,宋姓来此地放马、居住取村名宋马场,后惯称宋马厂。…[详细] |
宋洼村 | ~253 | 村庄 | 宋姓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地定居,因此处低洼,以姓氏取村名宋洼。…[详细] |
邢庄村 | ~254 | 乡中心区 | 明代永乐年间杨、邢两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以姓氏取名杨邢庄,2000年杨邢庄分开,取名邢庄。…[详细] |
地名由来:
杨集原名黄二庄。据传明永乐三年(1404),杨、赵表兄弟二人自山西洪洞县迁此黄二庄。后杨氏八世祖杨熠,在村起集卖菜,集市逐渐扩大,改名杨集。
基本介绍:
范县杨集乡位于黄河下游北岸,属沿黄乡,北与白衣乡交界,南临黄河与山东鄄城县相望,东毗陈庄乡,西接濮城镇、王楼乡。辖区内土地总面积50平方公里。乡人民政府驻杨集乡前后店村。全乡辖53个行政村,250个村民小组。
全乡地势平坦,气候适宜,交通便利,新范公路、濮台公路、范鄄公路、濮台铁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全乡耕地52024亩,其中水田4.3万亩,旱田9024亩。 本乡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大豆、棉花、玉米、西瓜等。 近年来,杨集乡凭地灵人杰优势,乘改革开放东风,高扬“团结奋进、务实高效、开拓进取,争创一流”的精神,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历史沿革: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设杨集里。
民国时改称杨集区。
1949年改称三区,属平原省濮县。
1952年改属山东省濮县。
1956年复称杨集区,属山东省范县。
1958年改称杨集公社。
1964年复称杨集区,划归河南省范县。
1968年复称杨集公社。
1983年改称杨集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