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陆集乡 | 隶属:范县 |
区划代码:410926208 | 代码前6位:410926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行政级别:乡 | 车牌代码:豫J |
长途区号:0393 | 邮政编码:457000 |
辖区面积:约50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2.72万人 |
人口密度:544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46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陆集村 | ~201 | 乡中心区 | 明初由山西洪洞县六姓人家迁此安家,开店设铺,渐成集市,故名陆家集,后简称陆集村。…[详细] |
北杨庄村 | ~202 | 乡中心区 | 明永乐年间燕王扫北时,杨焕章从开封随军而来,后定居此地,取名杨庄,后因重名,按方位更名为北杨庄。…[详细] |
后石村 | ~203 | 村庄 | 石氏家谱记载,明初石姓从山东鄄城县增福庙迁至此处,以姓氏命名为石家胡同,后人口增多,分为前、后两村,此村居后,故称为后石胡同村。…[详细] |
石大庙村 | ~204 | 村庄 | 石氏家谱记载,明初石姓从山东鄄城县增福庙迁来,当时有奶奶庙一座,故称石大庙村。…[详细] |
前王楼村 | ~205 | 村庄 | 从本县后油坊迁来,因王姓人在此居住,又位于后王楼前,而取名前王楼村。…[详细] |
坑东许楼村 | ~206 | 村庄 | 明永乐年间许姓由山西洪洞县迁于此,以姓氏取村名为许楼,因村旁有一大坑,把村分为东、西两个地方,本村居东,故称为坑东许楼。…[详细] |
坑西许楼村 | ~207 | 村庄 | 明永乐年间许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以姓氏取村名为许楼,因村旁有一大坑,把村分为东、西两个地方,本村居西,而称为坑西许楼。…[详细] |
马路口村 | ~208 | 村庄 | 传明永乐年间马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当时村西有河,河上有石桥成为路口,而取名为马路口。…[详细] |
东菜园村 | ~209 | 村庄 | 石氏家谱记载,石姓于清康熙年间从本地后石胡同村迁来,位于后石胡同村的菜园地,故名石菜园。后黄河大堤把石菜园村分为东、西两部分,此村位于东边,故名东石菜…[详细] |
西菜园村 | ~210 | 村庄 | 石氏家谱记载,石姓于清康熙年间从本地后石胡同村迁来,位于后石胡同村的菜园地,故名石菜园。后黄河大堤把石菜园村分为东、西两部分,此村位于西边,故名西石菜…[详细] |
前张赵村 | ~211 | 村庄 | 清康熙年间,从本县陈庄迁此建村,因村后有一张庄,故称前张庄,1981年第一次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改为前张赵村。…[详细] |
王耿白村 | ~212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王姓人员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来时一家弟兄二人,其兄叫王耿白,以人名为村名王耿白村。…[详细] |
林楼村 | ~213 | 村庄 | 林氏家谱记载,林氏于明永乐年间燕王扫北时随军来此,并修一座军房(土楼)定居,故取名为林楼。…[详细] |
张河涯村 | ~214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张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因靠河沿建村,以姓氏取名为张河涯村。…[详细] |
东吴老家村 | ~215 | 村庄 | 吴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吴姓人员由河南归德府杨集迁来,定村并逐渐向外分居,故取名为吴老家,后分东西两村,此村居东,名为东吴老家村。…[详细] |
西吴老家村 | ~216 | 村庄 | 吴氏家谱记载明洪武二年,吴姓从河南归德府杨集迁来定村并逐渐向外分居,故名为吴老家,后形成东西两村,此村位于西边,故取名为西吴老家。…[详细] |
西吴庄村 | ~217 | 村庄 | 吴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吴姓人员从本地吴老家搬来,因本村位于吴老家西方,而称为西吴庄村。…[详细] |
李盘石村 | ~218 | 村庄 | 李氏家谱记载,明初李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因李盘石为家族名人,而取名为李盘石村。…[详细] |
刘庄村 | ~219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刘姓由山西洪桐县迁来,形成村庄,故名刘庄。…[详细] |
柯沙窝村 | ~220 | 村庄 | 柯姓明永乐年间柯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因当地属黄河沙滩,而取名为柯沙窝村。…[详细] |
丁沙窝村 | ~221 | 村庄 | 原名刘园,因丁姓于清光绪年间由本县大丁庄迁来;刘姓渐少,丁姓居多,地处黄河沙滩,更名为丁沙窝至今。…[详细] |
前军张村 | ~222 | 村庄 | 张氏家谱记载,明代张姓人员从山东兖州迁此建村。因是军户,而取名军张村,后分支为前、中、后三村,因本村居前,而称为前军张。…[详细] |
中军张村 | ~223 | 村庄 | 张氏家谱记载,张姓于明永乐年间燕王扫北时,从湖北黄岗县随军到山东兖州,三世迁到山东梁山县,六世时又迁至现址,后人分为前、中、后三村,俱称军张,此村居中…[详细] |
后军张村 | ~224 | 村庄 | 张氏家谱记载,明永乐年间燕王扫北时张姓从湖北黄岗县随军到山东兖州,至三世迁到山东梁山县,六世又迁到范县,后人分为前、中、后三军张,此村居后,故称为后军…[详细] |
石王野村 | ~225 | 村庄 | 传原有石、王两姓于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为纪念先祖,将村名命为石王爷,后易名石王野。…[详细] |
张斗还村 | ~226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张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因生活穷困,借人一升还一斗,而取名张斗还,1976年陆集公社刻公章时,刻成张还村。后惯称张斗还。…[详细] |
丁石王村 | ~227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丁、石、王三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取名三姓屯,后改为丁石王庄。1961年建大队时,为方便称呼,改为丁庄。1981年第一次地名普查时,因重名,又…[详细] |
白庄村 | ~228 | 村庄 | 明永乐四年(1409)白姓由山西洪桐县大槐树老鸹窝迁居山东范县金堤河之滨定居,村名为白家滩,后部分村民又迁至此处,取名为白庄。沿用至今。…[详细] |
曹庄村 | ~229 | 村庄 | 曹氏家谱记载,清初曹姓从濮阳伩义集东边曹庄迁来,为纪念故乡,故取名曹庄。…[详细] |
祝庄村 | ~230 | 村庄 | 祝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祝姓从山东郓城祝河口迁来定居,以姓氏取村名为祝庄。…[详细] |
前刘楼村 | ~231 | 村庄 | 刘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刘姓人员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取名为刘楼,后因同相邻的张庄乡刘楼村重名,因居前,而更名为前刘楼村。至今。…[详细] |
东张庄村 | ~232 | 村庄 | 明末张姓从本县胡洼村迁来,以姓氏取名为张庄,因重名,1958年按方位更名为东张庄村。…[详细] |
七窗户村 | ~233 | 村庄 | 明初孟姓人员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成立孟家村,约七十年前黄河发水,孟姓外逃未归,戚姓便改名为戚庄户,后惯称七窗户。…[详细] |
刘堂村 | ~234 | 村庄 | 明初刘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因当地有一庙堂,而取名为刘堂。…[详细] |
孙楼村 | ~235 | 村庄 | 传在清嘉庆年间从本县张斗环村迁来,因孙姓占多数,而取名为孙楼。…[详细] |
孙堤口村 | ~236 | 村庄 | 清初村民从六家集(陆集)迁居此地,原名叫小六集西大街,1932年与六集分开,独立成为村庄,因孙姓人员在此建村,又紧靠邻黄堤,而取名为孙堤口。…[详细] |
吴夏庄村 | ~237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吴姓和夏姓分别建立北吴庄、夏庄。后两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故名吴夏庄。…[详细] |
后王楼村 | ~238 | 村庄 | 明末从本地王楼村迁此建村,以方位命名为后王楼村。…[详细] |
刘绍武村 | ~239 | 村庄 | 宋咸平元年(998年),在山东河北一带有一支农民起义军叫榆林军,其头领是梁敏,刘邵武为大将,在榆树林内驻扎,曾取名为榆树林村,因头领梁敏阵亡,由大将刘…[详细] |
胡庄村 | ~240 | 村庄 | 碑文记载:胡姓在明末时从山东省鄄城县相声胡楼迁来,故取名为胡庄。…[详细] |
田崮堆村 | ~241 | 村庄 | 传清初从本县田老庄迁居此地,因田姓来时此地有大土堌堆,而取名为田堌堆。…[详细] |
南杨庄村 | ~242 | 村庄 | 传杨姓清初从本县杨庄迁至现址,以方位取村名南杨庄。…[详细] |
王子于村 | ~243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王姓由山西洪桐县迁来定居,王姓一族人名叫王子于,德高望重,深受村民爱戴,为纪念而取村名王子于。…[详细] |
武寺庄村 | ~244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因村附近有一大寺院,里面常有人练武,而取名为武寺庄村。…[详细] |
王奎东村 | ~245 | 村庄 | 清初一名叫王奎东的老人携家眷由本县王油坊迁此,故得村名王奎东。…[详细] |
前石胡同村 | ~246 | 村庄 | 前石胡同村是光绪年间,从后石胡同迁居此地,因位于后石胡同前面,而取名前石胡同村。…[详细] |
地名由来:
明洪武年间村民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时共有六姓六家,开设店铺,渐成集市,由此取村名陆家集,后演为陆集,故名。
荣誉排行:
2022年3月,陆集乡被命名为2021年度河南省卫生乡镇。
2016年12月,2016年河南省省级生态乡镇名单公布,陆集乡榜上有名。
基本介绍:
范县陆集乡位于范县东南边陲,地处黄河滩区,是全县唯一的全滩区乡,南依黄河,北靠临大堤。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5201亩。全乡辖46个行政村,50个自然村,162个村民组,7866户,农业人口30457人。乡政府驻地陆集村。
陆集乡多系沙质土壤,黄河滩区粮食作物以小麦、大豆、玉米、红薯为主,经济作物以西瓜、花生、绿豆、油菜、蔬菜为主,北河洼地以水稻、种藕为主。
近年来,陆集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立足于陆集实际,牢固树立“强农固本”的思想,认真搞好滩区治理和背河洼地的治理,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推广科学种田,用好市场经济杠杆指导农业生产,有效地促进了全乡农
历史沿革:
清顺治年间设立陆家集乡。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设陆家集里。
1949年改称范县三区(陆集)。
1956年属山东省范县龙王庄区。
1958年属龙王庄公社。
1977年析龙王庄公社部分村庄,设立陆集公社。
1983年改称陆集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