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杨楼镇 | 隶属:方城县 |
区划代码:411322108 | 代码前6位:411322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豫R |
长途区号:0377 | 邮政编码:473000 |
辖区面积:约194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7.99万人 |
人口密度:约412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40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大赵庄村 | ~201 | 村庄 | 因村系赵姓所建,较大,故名。清末属裕州中老里。1931年属三区(杨楼)。1935年属二区(独树)。1947年属独树区。1961年成立赵庄大队,属独树区…[详细] |
楼新庄村 | ~202 | 村庄 | 原名陈贾庄,因陈贾两姓始居而得名,清末因陈贾二姓迁出,娄姓迁入,始改今名。…[详细] |
牛世隆村 | ~203 | 村庄 | 有一个叫牛世隆的人,最先在此居住,故名。…[详细] |
黄土洼村 | ~204 | 镇乡结合区 | 因村处漫岗坡下地势低洼的黄胶土地上,故名。…[详细] |
三里河村 | ~205 | 村庄 | 因村处保安镇南三里,村后有河,且在南三里河之北,故名。…[详细] |
曹屯村 | ~206 | 村庄 | 三国时曹操攻宛,曾屯粮于此,故称曹屯,因在下曹屯北得名上曹屯。下曹屯,因在南,故名。…[详细] |
刘岗村 | ~207 | 村庄 | 因刘姓始于此岗建房定居,故名。清末属裕州中老里。1931年属杨楼。1935年属独树。1942年属杨楼镇。1949年属独树区。1951年属杨楼区。195…[详细] |
杜凤瑞村 | ~208 | 村庄 | 因系空军战斗英雄杜凤瑞烈士家乡,故名。清末属裕州中老里。1931年属于三区(杨楼)。1935年属二区(独树)。1942年属杨楼镇。1947年属独树区。…[详细] |
在地张村 | ~209 | 村庄 | 东汉朗陵侯臧宫居此,始名蔡城臧,后因张姓迁此,讹为在地张。…[详细] |
杨庄村 | ~210 | 村庄 | 清初,杨姓自山西洪洞迁居此定定居,得名杨庄,后因重名,改为老杨庄。…[详细] |
杨楼东村 | ~211 | 镇乡结合区 | 此街古名岑家店,清初遭受洪水冲毁,只剩楼房一座,后一杨姓迁住此楼,而得名杨楼。后以街为界分东西村,此村在东,遂名杨楼东村。…[详细] |
杨楼西村 | ~212 | 镇中心区 | 此街古名岑家店,清初遭受洪水冲毁,只剩刘姓楼房一座,后迁住此楼者为杨姓,而得名杨楼,后以街为界分为两个村,此村在西,遂名杨楼西村。…[详细] |
宋庄村 | ~213 | 村庄 | 清初,有宋氏兄弟二人自山西迁居此处,与南北各建一村,此村在南,兄居,故名。…[详细] |
付王村 | ~214 | 村庄 | 王姓于清初迁此建村后,因盼居住后富裕起来,定名富王,后富简写为付,故名。…[详细] |
秦岗村 | ~215 | 村庄 | 清初,秦姓首先迁来此地定居,始名秦庄,因地势较低,易受水淹,后迁居岗上,故名。…[详细] |
温老庄村 | ~216 | 村庄 | 据《方城县志》载:明镇京总兵温建中墓在此村南,此村系其故居,故名。…[详细] |
裴河村 | ~217 | 村庄 | 因裴姓清初在此近河处建村得名南裴河;北裴河,因在南裴河北故名。…[详细] |
徐湾村 | ~218 | 村庄 | 因徐姓在此近河湾处建村定居,故名。清末属裕州中老里。1931年属三区(杨楼)。1935年属二区(独树)。1947年属治平区。1958年成立徐湾大队,属…[详细] |
屈湾村 | ~219 | 镇乡结合区 | 清初,屈姓自山西洪洞迁来后,在此河湾处建庄定居,故名。…[详细] |
吕庄村 | ~220 | 村庄 | 因吕姓始此居住,故名。清后期属裕州中老里。1931年属三区(杨楼)。1941年属二区(独树)。1947年属治平区。1951年属四区(杨楼)。1955年…[详细] |
各口村 | ~221 | 村庄 | 因村址位于贾河、干江河汇流处,得名合河口。后合讹为各,成为各河口,又简为各口。而得名各口。今庄系1975年8月,原村被洪水冲毁后,在庄东高处另建的新村…[详细] |
曹沟村 | ~222 | 村庄 | 因曹姓先于此沟建村,因比小曹沟大得名;小曹沟,曹姓来此定居,比大曹沟小,故名。…[详细] |
黑龙潭村 | ~223 | 村庄 | 潭有一石洞,有黑龙居其内,故名。清属裕州中老里。民国属三区(杨楼)。1947年属杨楼区。1958年成立黑龙潭大队,属杨楼公社。1966年更名东风大队。…[详细] |
河沟村 | ~224 | 村庄 | 因候姓先在沟内建庄,名候沟,后讹为河沟。…[详细] |
二岗沟村 | ~225 | 村庄 | 因坐落于两岗间的沟内,故名。清后期属裕州中老里。1931年后。属三区(独树)。1947年属杨楼区吴沟乡。1961年成立二岗沟大队,属吴沟公社。1969…[详细] |
吴沟村 | ~226 | 村庄 | 因汉将吴汉曾居此,故名。清后期属裕州中老里。1931年属三区(杨楼)。1942年属杨楼镇。1947年属四区(杨楼)。1958年成立吴沟大队,属杨楼公社…[详细] |
栗子店村 | ~227 | 村庄 | 因过去村北有大栗子树,且临叶县至小史店大路,开过饭店,故名。…[详细] |
屈沟村 | ~228 | 村庄 | 因屈姓先在此小河沟建村定居,故名。清后期属裕州中老里。1931年属三区(杨楼)。1947年属治平区。1958年成立屈沟大队,属杨楼公社。1984年改为…[详细] |
范店村 | ~229 | 村庄 | 清初,范姓迁此定居,并在庄内开了商店,故名。…[详细] |
前王岗村 | ~230 | 村庄 | 因王姓清初迁来后,于此岗上南北各建一村,此村在南,得名。…[详细] |
耿庄村 | ~231 | 村庄 | 因耿姓最早在此建庄,故名。清末属裕州梁城。1931年属梁城镇。1935年属二区(独树)。1942年属太尉庙镇。1947年属治平区。1961年属治平公社…[详细] |
山王村 | ~232 | 村庄 | 因王姓自山西迁来后,近山定居,故名。清末属裕州梁城里。1931年属三区杨楼梁城镇。1935年属三区独树。1942年属太尉庙镇。1947年属治平区。19…[详细] |
梁城村 | ~233 | 村庄 | 据《南阳府志》及《方城县志》记载:“系魏舞阴城故址”。五代时梁太祖朱温又在此筑城,曰梁城,因西面未成而罢,故又名破城。…[详细] |
邵岗村 | ~234 | 村庄 | 因邵姓首先在此定居,故名。清末属裕州梁城。1931年属三区(杨楼)。1935年属二区(独树)。1942年属太尉庙镇。1947年属治平区。1951年属四…[详细] |
治平村 | ~235 | 村庄 | 同治年间发现“太尉庙碑”,而得名太尉庙,1936年更名为治平。…[详细] |
大刘村 | ~236 | 村庄 | 因刘姓在此先居,庄大,而得名大刘。清末属梁城里。1931年属三区(杨楼)。1935年属二区(独树)。1942年属太尉庙镇。1947年属治平区。1961…[详细] |
陈楼村 | ~237 | 村庄 | 明朝中期,马姓在此居住,盖有两座楼房,人称马家楼。明末,马家绝,自山西迁来陈姓占据,故名。…[详细] |
薄店村 | ~238 | 村庄 | 清初,薄姓自山西移民迁入而得名薄店,后因庄内群众东迁而得名东薄店,故此庄为西薄店。…[详细] |
房山村 | ~239 | 村庄 | 因区域内有山,名为房山,村以山名命名。清末属裕州梁城里。1935年属二区(独树)。1942年年属太尉庙镇。1948年属治平区。1951年属4区(杨楼)…[详细] |
赵店村 | ~240 | 村庄 | 因赵姓于此定居后,开过饭店,故名。清末属裕州梁城里。1935年属二区(独树)。1942年属太尉庙镇。1949年属治平区。1951年属四区(杨楼)。19…[详细] |
地名由来:
传古称岑家店。清初遭受洪水,仅剩刘姓楼房一座,后迁住此楼者为杨姓,故称杨楼。
基本介绍:
杨楼乡位于方城县境东部。因乡政府驻杨楼街,故名。西距 县城28公里。东靠舞钢工业区;西与独树镇、古庄店乡相连;南邻小史店镇;北与叶县保安镇接壤。辖区地处浅山丘陵地带;地势东北、东南高,西北低,中部岗岭起伏不平。较高山峰有三顶山(海拔584米)。经济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大豆、红薯、棉、烟、芝麻、花生等。近年发展红果树1800多亩。畜牧业发展较快,大牲畜存栏10086头。
主要矿藏有铅锌、白云岩等。沿为全县最大锌金属矿,位于杨楼北1公里处。主矿体埋藏浅、厚度大、品位高、地质储量:铅锌2000万吨,硫61900吨,银5940吨,镉57公斤;白云岩储量3136万吨。
方教卫生事业有农业高中1
历史沿革:
明嘉靖时为凤台乡。
清初为梁成里。
清后期分属中老里、梁成里。
民国初属方城县东区。
1931年为三区。
1935年属二区(独树)。
1942年分属杨楼镇、太尉庙镇。
1947年属治平区。
1951年为四区(杨楼)。
1955年杨楼、小史店二区合并为治平区。
1958年成立杨楼公社。
1961年为治平区。
1969年复为杨楼公社。
1984年改设杨楼乡,属方城县。
2013年改置镇,属方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