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乌马营镇 | 隶属:南皮县 |
区划代码:130927105 | 代码前6位:130927 |
行政区域:河北省 | 地理分区:华北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冀J |
长途区号:0317 | 邮政编码:061000 |
辖区面积:约99.3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2.4万人 |
人口密度:242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33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乌马营村 | ~201 | 镇中心区 | 明末清初建村,传说宋辽两国交战,在此扎营,战马均为墨色,定为村名。
乌马营村是镇政府所在地,位于南皮县成东偏南9.5千米,全村420户1850人…[详细] |
穆庄村 | ~202 | 村庄 | 明末清初,穆氏迁此占产立村,取村名为穆家庄,简称穆庄。
穆庄位于乌马营西北偏北2.5公里,全村共有103户,共计396人,其中党员21名,耕地1…[详细] |
观音寺村 | ~203 | 村庄 | 观音寺村原有一座观音寺。明永乐二年(1404),下诏移民,寺源附近移民渐多,形成自然村,遂以寺名为村名。
观音寺村,共有424人,121户,党员…[详细] |
西门家村 | ~204 | 镇乡结合区 | 明成化十九年(1483),门氏迁入此地建村。当地有古庙一座,村庄座落于桥东西两侧,西者称为西门家。
西门村目前人口数量580人,120户人家,耕…[详细] |
东门家村 | ~205 | 镇乡结合区 | 明成化十九年(1483),门氏迁入此地建村。当地有古庙一座,村庄坐落于桥东西两侧,东者称为东门家。
东门村位于乌马营镇区西南方向大约6公里处,距…[详细] |
李皋家村 | ~206 | 镇乡结合区 | 明永乐二年(1404)皇帝下诏移民,李福应诏帅长子李升、次子李皋从山东省即墨县李舍家村迁入邢九拨安家落户。后又迁今址立村,以次子李皋的名字为村名。
…[详细] |
小李庄村 | ~207 | 村庄 | 小李庄村,在乌马营镇南偏西4千米。现有人口300人,其中共有党员17名,人口共计60户,拥有820亩耕地。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和棉花。
…[详细] |
吴家坊村 | ~208 | 镇乡结合区 | 明永乐年间,吴氏单姓迁入此地立村,遂取名吴家坊。
吴家坊位于乌马营东偏南3.5公里,共有230户,人口970人,其中党员25人,2140亩耕地,…[详细] |
塔马寺村 | ~209 | 村庄 | 明永乐二年(1404),徐、王两姓由山东省即墨县迁入此地安家立村。当时村后有一座古寺,俗称塌马寺,后改名为塔马寺。
塔马寺村,位于乌马营西南偏西…[详细] |
白坊子村 | ~210 | 村庄 | 清初,白氏迁居此地安家立村,取村名为白家坊子,简称白坊子。
白坊子村位于乌马营镇西南偏南3千米,人口共有437人,共计110户,党员12名,13…[详细] |
郭围家村 | ~211 | 村庄 | 明初,郭围率家族由山东省即墨县迁入占产立村。取村名为郭围家。
郭围村,220人,57户,党员12人,530亩耕地。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和棉花。村内…[详细] |
高桥村 | ~212 | 村庄 | 明永乐二年(1404),高氏应诏由山东省即墨县迁入占产立村。村前宣惠河上有座古桥,遂取村名为高家桥。简称高桥。
高桥村,现有人口407人,共计1…[详细] |
大坊子村 | ~213 | 村庄 | 明永乐年间建村,名风长庄。开始有林、王、杨、宫、冯等五姓同时迁入此地占产立村,取名为五坊子。解放后改为大坊子。
大坊子村,拥有人口1100人,2…[详细] |
范家村 | ~214 | 村庄 | 明永乐二年(1404),范氏应诏迁来此地安家立村,取村名为范家。
范家村位于乌马营镇政府南3.75千米,全村共215户,816人,耕地2349亩…[详细] |
泊家村 | ~215 | 村庄 | 明永乐二年(1404),泊氏应诏由山东省即墨县迁居此地,占产立村,取村名为泊家。
泊家村位于乌马营偏南4.5公里,共有216户共计865人,党员…[详细] |
生刘家村 | ~216 | 村庄 | 生刘家永乐二年(1404),刘广生应诏率家族由山东省即墨县迁入此地占产立村,取村名为生员刘家村,后简称生刘家。
生刘村位于镇政府东南偏南6.25…[详细] |
莲花池村 | ~217 | 村庄 | 莲花池村落形成最早,明代以前原名“刘家码头”。村址在王莽河北岸,风景优美,商贾行旅多会于此,时人称“岑之草地”。后有一傅姓迁此居住,日久居民增多,形成…[详细] |
东五拔村 | ~218 | 村庄 | 元至正年间,叶氏从河南省南阳县迁此立村,村东、西各有庙宇一座,磬上刻有“敬家五拨”字样,根据两座庙宇取名双庙五拨,由于位置偏东,故叫东五拨。
东…[详细] |
前五拨村 | ~219 | 村庄 | 元至正年间,叶氏从河南省南阳县迁此立村,村东、西各有庙宇一座,磬上刻有“敬家五拨”字样,根据两座庙宇取名双庙五拨,由于位置问题,故叫前五拨。
前…[详细] |
西五拨村 | ~220 | 村庄 | 西五拨位于镇政府北偏西7千米与东五拨、前五拨两村形成三村一聚落,合称双庙五拨。
西五卜村,共275户人家,共有1050人,党员34人。耕地320…[详细] |
徐和杨村 | ~221 | 村庄 | 明永乐年间,徐氏兄弟二人奉诏由山东省即墨县迁此立村,兄名徐和杨、地名徐景杨,兄留而弟他签迁,遂以兄名取村名为徐和杨。
徐和杨位于东北偏北12公里…[详细] |
徐郎中村 | ~222 | 村庄 | 明永乐二年(1404),徐姓一位治病郎中奉诏率全家迁居此地安家立村,遂取名为徐郎中。
徐郎中村位于镇政府北5公里,徐郎中村,人口总计625人,共…[详细] |
冯庄村 | ~223 | 村庄 | 明永乐二年(1404),冯氏奉诏由山东省即墨县大槐树庄迁来此地占产立村,取名冯庄。
冯庄村位于乌马营镇北偏东4.25千米,全村共有110户,43…[详细] |
罗张村 | ~224 | 村庄 | 明永乐二年(1404),张氏奉诏由山东省故陵山后头大码湾一带迁居此地占产立村,因张氏祖传张箩工艺,取村名为箩张,后简为罗张。
罗张村,现有人口数…[详细] |
杠子张村 | ~225 | 村庄 | 明初,该地前来一财主,此人曾在京居官。其家人手持刻有字迹的木棒,仗势欺人。人称“棍子章”。日久竞取代村名。至明代中期,其家…[详细] |
冷辛村 | ~226 | 村庄 | 始建于明初。冷辛奉诏迁此立村,取村名为冷辛庄。
冷辛村位于乌马营东北偏东10千米,人口1000人,居民224户,共有2882亩耕地,深井2眼。主…[详细] |
刘家坊村 | ~227 | 村庄 | 明永乐三年(1405),刘氏从山东省宁津县高塔寺迁此安家立村,取村名为刘家坊。
刘家坊位于乌马营北偏东1.5千米,85户,475人,党员12人,…[详细] |
徐道口村 | ~228 | 村庄 | 明初,许氏奉诏由山东省即墨县邢家岭迁居到此立村村周围有四条大道,道道相通,遂取名为许道口。
许道口村位于镇政府北偏东1.75千米。许道口村共有1…[详细] |
刘旺泉村 | ~229 | 村庄 | 明永乐二年(1404),张、刘二姓同时奉诏由山东省即墨县迁来此地占产立村,当时村中有一井,泉水旺盛,名“龙旺泉”,村庄就以此得名。后来张氏无嗣,遂改村…[详细] |
万庄村 | ~230 | 村庄 | 明永乐年间,万氏奉诏由山东省即墨县迁此立村,取村名万庄。
万庄位于乌马营镇北偏东1千米。全村共有123户,484人,耕地1254亩,深井3眼。主…[详细] |
王速连村 | ~231 | 村庄 | 明永乐二年(1404),何氏应诏由山东省即墨县泗水县迁来此地占产立村,因王速连村为盐山县天官王叔连的官房,故取村名为“王叔连”。后写为“王速连”。
…[详细] |
丛庄村 | ~232 | 村庄 | 明永永乐二年(1404),丛磬山应诏,率家族由山东文登县迁此占产立村,取名丛家庄,简称丛家。
位于乌马营东偏北8.5千米,全村共236户,807…[详细] |
王庄村 | ~233 | 村庄 | 明永乐二年(1404)王氏由山东省即墨县应诏迁入此地安家立村,取村名为王先头,后改为王庄。
王庄村,人口共计641人,共计151户,党员23人。…[详细] |
地名由来:
源于宋辽两国交战,在此扎营,战马均为墨色而得名。
荣誉排行:
2022年9月,河北省爱卫办命名乌马营镇为2021年度河北省卫生乡镇。
2014年7月,乌马营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基本介绍:
南皮县辖镇。1958年建乌马营公社,1984年改乡,1996年原乌-乡和原莲花池乡合并为乌-镇。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城9.5公里。面积99.3平方公里, 人口2.4万。武(武强)港(黄骅港)公路过境。辖乌-、木庄、观音寺、西门、 东门、李皋、小李庄、吴家坊、塔马寺、白坊子、郭围、高桥、大坊子、范家、泊家、生刘、莲花池、徐和阳、徐郎中、冯庄、王庄、罗张、杠子张、冷辛、刘家坊、徐道口、刘旺全、万庄、王速连、丛庄、东五拨、前五拨、西五拨33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玉米、棉花、苜蓿、大豆,苜蓿种植面积3万亩, 加拿大埃洛国际农业有限公司南皮分公司建于此地,为苜蓿产业的龙头企业,畜牧业有牛、羊、猪、鸡等,
历史沿革:
清宣统三年(1911年),乌马营镇境域属南皮县四区。
1949年,属六区。
1956年8月,分属塔马寺乡和莲花池乡。
1958年9月,为跃进公社。
1958年12月,并入交河县1961年,恢复南皮县建制,属之。
1984年3月,改为乌马营乡。
1995年,莲花池乡并入。
1997年,乌马营乡改为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