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碧海街道 | 隶属:七星关区 |
区划代码:520502011 | 代码前6位:520502 |
行政区域:贵州省 | 地理分区:西南地区 |
行政级别:街道 | 车牌代码:贵F |
长途区号:0857 | 邮政编码:551700 |
下辖地区:19个社区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邵关社区 | ~001 | 主城区 | 邵关:原名邵关堡,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调北征南将军陈恒、叶升,开始屯田布耕,排栅成城。该地因建堡当初的军官为邵氏而得名。…[详细] |
蚂蝗社区 | ~002 | 主城区 | 蚂蝗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11,为主城区。…[详细] |
龙滩社区 | ~003 | 城乡结合区 | 龙滩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12,为城乡结合区。…[详细] |
马过河社区 | ~004 | 城乡结合区 | 解放以前,上川下滇去做生意的人们牵马从河里过,故而得名。…[详细] |
胡家院社区 | ~005 | 城乡结合区 | 由于胡姓祖先在此择地而居,因子孙繁衍昌盛,村寨院落扩大,且该院落属于胡姓一族,故得名。…[详细] |
陈家院社区 | ~006 | 城乡结合区 | 因该居民点多为陈姓,故而得名。民国时属八寨乡所辖。1950年划归八寨区管辖;1952年属海子街区管辖,1958年海子街区王张公社二大队,1984年为王…[详细] |
店子社区 | ~007 | 城乡结合区 | 因清雍正时黄姓、沈姓在此地大道旁开店,故而得名店子。…[详细] |
沙地社区 | ~008 | 城乡结合区 | 因该社区土质系沙子地得名。1949年解放初期属毕节六区,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为海子街区沙绍公社沙地大队,1982年撤大队改为村委会为海子街区沙地村村…[详细] |
丁家寨社区 | ~009 | 城乡结合区 | 因境内多为丁姓居住得名。民国时属八寨乡所辖;1950年划归八寨区管辖;1952年属海子街区1958年属烧杠公社;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属海子街镇人民…[详细] |
平桥社区 | ~010 | 城乡结合区 | 因该居民点有一座古时修建石桥,桥形为平面桥而非拱形桥,故名平桥。…[详细] |
张家寨社区 | ~011 | 城乡结合区 | 因该地最早由张姓村民来此定居,人多为寨,故名张家寨。…[详细] |
西冲社区 | ~012 | 城乡结合区 | 烧杠古代乃“山高箐密,水渠纵横”之乡。西冲属原烧杠乡西面两山之间的平地,是高山箐林向西正对着毕节古城的视野开阔之地,故而得名。…[详细] |
梅子沟社区 | ~013 | 村庄 | 因该村中间有一条河沟,河沟两边山上春天野生杨梅很多,故得名。…[详细] |
沙锅寨社区 | ~014 | 村庄 | 原名“山高寨”,因该村很多人家曾经烧制沙锅,故而更名沙锅寨。…[详细] |
彭家寨社区 | ~015 | 城乡结合区 | 因彭姓居民最早在此地建寨,故得名。民国时属八寨乡所辖。1950年划归八寨区管辖;1952年属海子街区管辖,1959年海子街人民公社前所管理区,1962…[详细] |
尚家寨社区 | ~016 | 城乡结合区 | 因社区内居民多为尚姓得名。1958年搞伙食团成为尚家寨大队,1963年改为东方红大社(分为双立社和青松社),1966年改为向阳大队,1984年撤大队改…[详细] |
柏杨林社区 | ~017 | 镇乡结合区 | 此地原来为一片茂密的柏杨树(白杨树),故得名。…[详细] |
前所社区 | ~018 | 城乡结合区 | 原名“犀牛塘”。1958年划归东方红公社(海子街)时,因该地原有一大片田坝,四周山有渠水通过,前端为前所、中端为中所、后端为后所。故得名。…[详细] |
石榴口社区 | ~019 | 城乡结合区 | 该社区原名“犀牛塘”。1958年划归东方红公社(海子街)时,因该地原有一大片田坝,四周山有渠水通过,前端为前所、中端为中所、后端为后所。故而得名。…[详细] |
地名由来:
以碧海蓝天之意取名。
荣誉排行:
2024年8月,碧海街道被确定为第四批贵州省乡村旅游重点镇。
基本介绍:
碧海街道
历史沿革:
2013年07月,七星关区对部分社区、街道办事处进行适当适度的行政区划调整,增设碧海街道办事处,将现海子街镇的平桥、砂锅、前所、龙滩、店子、蚂蝗、沙地、西冲、邵关、梅子沟、石榴口、彭家寨、张家寨、尚家寨、丁家寨、胡家院、陈家院、柏杨林、马过河19个村划归碧海街道办事处管辖,办事处驻邵关村。
区划: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碧海街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