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三岔镇 | 隶属:漳县 |
区划代码:621125101 | 代码前6位:621125 |
行政区域:甘肃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甘J |
长途区号:0932 | 邮政编码:743000 |
辖区面积:约123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2.2万人 |
人口密度:179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个社区、12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三岔社区 | ~001 | 镇中心区 | 2000年成立三岔社区至今。…[详细] |
吴家门村 | ~201 | 镇乡结合区 | 1966年撤区并社,为三岔人民公社吴家门生产大队。1984年社改乡后为三岔乡三岔村吴家门村。2003年撤乡改镇后为三岔镇管辖至今。…[详细] |
鸡架村 | ~202 | 村庄 | 1984年2月撤公社设乡后属三岔镇管辖至今。…[详细] |
刘家岘村 | ~203 | 村庄 | 1966年撤区并社,为三岔人民公社刘家岘生产大队。1984年社改乡后为三岔乡刘家岘村。2003年撤乡改镇后为三岔镇管辖至今。…[详细] |
朱家庄村 | ~204 | 村庄 | 1966年撤区并社,为三岔人民公社朱家庄生产大队。1984年成立三岔乡,为三岔乡朱家庄村。2000年12月更名为朱家庄村民委员会至今。…[详细] |
黄土坡村 | ~205 | 村庄 | 1966年撤区并社,为三岔人民公社黄土坡生产大队。1984年成立三岔乡,为三岔乡黄土坡村。2000年12月更名为黄土坡村民委员会至今。…[详细] |
三岔村 | ~206 | 镇乡结合区 | 1966年撤区并社,为三岔人民公社三岔生产大队。1984年社改乡后为三岔乡三岔村民委员会。2003年撤乡改镇后为三岔镇管辖至今。…[详细] |
烟坡村 | ~207 | 村庄 | 1966年撤区并社,为三岔人民公社烟坡生产大队。1984年成立三岔乡坡村烟坡村民委员会至今。…[详细] |
瓦舍沟村 | ~208 | 村庄 | 1966年撤区并社,为三岔人民公社瓦舍沟生产大队。1984年成立三岔乡瓦舍沟村民委员会至今。…[详细] |
河南坡村 | ~209 | 村庄 | 土改时属三岔区南坪乡,合作化时组建了四个初级社后,后合并为一个高级社,公社化时命名“河南坡大队”,一九八四年社改乡时为村委会。…[详细] |
王家门村 | ~210 | 村庄 | 1966年撤区并社,为三岔人民公社王家门生产大队。1984年社改乡后为三岔乡王家门村。2003年撤乡改镇后为三岔镇管辖至今。…[详细] |
许家门村 | ~211 | 村庄 | 1966年撤区并社,为三岔人民公社三岔生产大队。1984年社改乡后为三岔乡许家门村民委员会。2003年撤乡改镇后为三岔镇管辖至今。…[详细] |
狼儿山村 | ~212 | 村庄 | 建国后隶属于三岔镇管辖至今。…[详细] |
地名由来:
位居烟坡沟、郗家沟、杂寸沟三岔口处,故名。
基本介绍:
三岔镇全镇面积123平方公里,现辖12个行政村,66个合作社,4505户,人口21957人。有耕地面积43036亩,其中:山地34065亩,水浇地8971亩,人均占有耕地1.96亩,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750元。
该镇地质处于陇西黄土高原区,地形为黄土梁状山地,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海拔1940—2933米,漳河自西向东贯穿境内,气候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干寒而少雪,夏秋多雨而湿热,降水不稳,年平均雨量350毫米,光照充足,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气温在7.5˚C左右,土壤结冰期短,只有76天,无霜期长达155天。农业种植以小麦、蚕豆、洋芋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红黄芪、党参、当归及胡
文化旅游:
墩坪遗址及墓群位于定西市漳县三岔镇三岔村,由齐家文化遗址和战国至汉代墓群2部分组成,分布面积5.25万平方米。2014—2015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勘探和发掘,发现古墓葬152座,
历史沿革:
1949年划分五区,三岔属第五区。
1958年三岔属盐井人民公社。
1966年撤区并社,为三岔人民公社。
1984年成立三岔乡,2000年12月更名为三岔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