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张家川镇 | 隶属: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
区划代码:620525100 | 代码前6位:620525 |
行政区域:甘肃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甘E |
长途区号:0938 | 邮政编码:741000 |
辖区面积:约90.8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5.82万人 |
人口密度:641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5个社区、29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西城社区 | ~001 | 镇乡结合区 | 因该社区地处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西面,故名。…[详细] |
东城社区 | ~002 | 镇中心区 | 因该社区地处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东面,故名。…[详细] |
中城社区 | ~003 | 镇中心区 | 中城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南城社区 | ~004 | 镇中心区 | 因该社区地处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南面,故名。…[详细] |
北城社区 | ~005 | 镇乡结合区 | 因该社区地处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北面,故名。…[详细] |
上川社区 | ~006 | 镇乡结合区 | 上川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详细] |
赵川社区 | ~007 | 镇乡结合区 | 赵川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详细] |
袁川社区 | ~008 | 镇乡结合区 | 袁川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详细] |
上磨社区 | ~009 | 镇乡结合区 | 上磨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详细] |
瓦泉社区 | ~010 | 镇乡结合区 | 瓦泉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详细] |
崔湾社区 | ~011 | 镇乡结合区 | 崔湾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详细] |
孟寺社区 | ~012 | 镇乡结合区 | 孟寺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详细] |
东关村 | ~201 | 镇中心区 | 因地处张家川镇东部,且早年间在此设有关卡,故名。…[详细] |
东街村 | ~202 | 镇乡结合区 | 因地处张家川镇东面的街道,故名。1949年前属清水县管辖,1953年成立张家川回族自治县,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为东街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1983年为…[详细] |
西关村 | ~203 | 镇乡结合区 | 因地处张家川镇的西部,且早年间在此设有关卡,故名。…[详细] |
西街村 | ~204 | 镇乡结合区 | 因地处张家川镇西部,且早年间设有店铺,故名。…[详细] |
西窑村 | ~205 | 镇乡结合区 | 西窑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详细] |
前山村 | ~206 | 村庄 | 因地处毛家庄前面的山坡上,故名。1949年前属清水县管辖,1953年成立张家川回族自治县,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为前山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1983年为…[详细] |
查湾村 | ~207 | 村庄 | 因以查姓人氏聚居,且地处山湾,故名。1949年前属清水县管辖,1953年成立张家川回族自治县,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为查湾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1983…[详细] |
堡山村 | ~209 | 村庄 | 因内有座堡子,且地处山坡,故名。1949年前属清水县管辖,1953年成立张家川回族自治县,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为堡山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1983年为…[详细] |
阳上村 | ~210 | 村庄 | 阳上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刘家村 | ~213 | 村庄 | 因以刘姓人氏聚居,故名。1949年前属清水县管辖,1953年成立张家川回族自治县,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为刘家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1983年为刘家村村…[详细] |
硖口村 | ~214 | 村庄 | 因地处硖谷口,故名。1949年前属清水县管辖,1953年成立张家川回族自治县,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为硖口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1983年为硖口村村民委…[详细] |
崔家村 | ~215 | 村庄 | 因以崔姓人氏聚居,故名。1949年前属清水县管辖,1953年成立张家川回族自治县,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为崔家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1983年为崔家村村…[详细] |
下仁村 | ~216 | 村庄 | 因以仁姓人氏聚居,且地势低下,故名。1949年前属清水县管辖,1953年成立张家川回族自治县,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为下仁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1983…[详细] |
杨川村 | ~217 | 村庄 | 因以杨姓人氏聚居,且地处平川,故名。1949年前属清水县管辖,1953年成立张家川回族自治县,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为杨川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1983…[详细] |
沟口村 | ~218 | 村庄 | 因地处山沟口,故名。1949年前属清水县管辖,1953年成立张家川回族自治县,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为沟口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1983年为沟口村村民委…[详细] |
背武村 | ~219 | 村庄 | 因以武姓人氏聚居,且地处山背后,故名。1949年前属清水县管辖,1953年成立张家川回族自治县,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为背武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198…[详细] |
赵阳村 | ~220 | 村庄 | 因以赵姓人氏聚居,且地处阳面,故名。1949年前属清水县管辖,1953年成立张家川回族自治县,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为赵阳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1983…[详细] |
南川村 | ~221 | 镇乡结合区 | 因位于张家川镇南面的山沟中,故名。1949年前属清水县管辖,1953年成立张家川回族自治县,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为南川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1983年…[详细] |
园树村 | ~228 | 村庄 | 因以许姓人氏聚居,且地处山梁,故名。1949年前属清水县管辖,1953年成立张家川回族自治县,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为园树梁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198…[详细] |
大堡村 | ~230 | 村庄 | 因内有座堡子,故名。1949年前属清水县管辖,1953年成立张家川回族自治县,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为大堡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1983年为大堡村村民委…[详细] |
纳沟村 | ~234 | 村庄 | 因以纳姓人氏聚居,且地处平川,故名。1949年前属清水县管辖,1953年成立张家川回族自治县,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为纳沟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1983…[详细] |
杨店村 | ~235 | 村庄 | 因以杨姓人氏聚居,且早年间设有店铺,故名。…[详细] |
地名由来:
据《水经注疏》,张家川镇所在的后川河谷古称长家川,张,长同音,故名。
基本介绍:
张家川镇位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中部,是县人民政府驻地,也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总面积90.8平方公里,渭河支流后河、清水河在境内交汇,张(川)—麦(积)、张(川)—华(亭)、陇(县)—张(川)、张(川)— 蔡(河)等路穿越镇区。全镇共辖29个行政村,168个村民小组,3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58246人,其中农业人口46059人,非农业人口12205人。回族人口52062人,占总人口的89%,共有耕地面积62464亩,2005年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20公斤,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28元。“十五”期间,张家川镇党委、镇政府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坚持按照依托县城,发展农村,面向市场,奔向小康的
文化旅游:
沈遐熙革命纪念馆位于张家川镇人民东路8号民族博物馆4楼,建筑面积748.3平方米,使用面积675平方米,是一座以收藏、宣传、教育、陈列红色革命历史文物为主的综合性纪念馆。展览分为“陇原曙光”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位于张家川县张家川镇滨河西路6号,成立于1992年,隶属于张家川县文化广播影视局。博物馆馆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建筑面积2900平方米,展厅面积542平方米,馆藏各类
历史沿革:
西周时,为秦邑所在地。
西汉时,为天水郡陇县所治。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2月,始设张川镇。
1953年7月6日,张家川回族自治区成立后,为县城所在地,仍设镇。
1958年9月,经调整后更改为张川镇公社。
1981年,复为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