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洛门镇 | 隶属:武山县 |
区划代码:620524101 | 代码前6位:620524 |
行政区域:甘肃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甘E |
长途区号:0938 | 邮政编码:741000 |
辖区面积:约29.07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个社区、46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乐善社区 | ~001 | 镇中心区 | 1949年前洛门为乐善镇,故而得名乐善社区。乐善出自乐善好施,寓意该社区居民乐意布施于民。…[详细] |
富源社区 | ~002 | 镇中心区 | 因该社区居委会办公地点正处富源中路,故名。…[详细] |
大柳树社区 | ~003 | 镇中心区 | 大柳树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冶扶社区 | ~004 | 镇中心区 | 冶扶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董庄社区 | ~005 | 镇中心区 | 董庄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塔麻社区 | ~006 | 镇中心区 | 塔麻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赵碾社区 | ~007 | 镇中心区 | 赵碾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林庄社区 | ~008 | 村庄 | 林庄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东街社区 | ~009 | 镇中心区 | 东街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西街社区 | ~010 | 镇中心区 | 西街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南街社区 | ~011 | 镇中心区 | 南街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北街社区 | ~012 | 镇乡结合区 | 北街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详细] |
龙泉社区 | ~013 | 镇乡结合区 | 龙泉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详细] |
汉坪村 | ~200 | 村庄 | 旧称旱坪村,2017年民提出旱坪的旱用字不规范,不符合当地历史,就改成汉坪。后经专家论证,召开听证会,定为汉坪村。…[详细] |
金川村 | ~201 | 村庄 | 因以金姓人氏聚居,且地处平川,故名。1958年属洛门区洛门镇公所,1965年撤区并社属洛门镇,1983年12月改称金川村村民委员会至今。…[详细] |
裴庄村 | ~202 | 村庄 | 因以裴姓人氏聚居,故名。1949年前属洛门镇,1949年后,属洛门区蓼川乡,1958年属洛门人民公社,自金川大队分队时命名裴家大队,1983年12月改…[详细] |
营儿村 | ~203 | 村庄 | 明正统元年(1436-1507)年,村中赵某在河州为官,村中常有屯兵,1926年民国14年,国民革命军第一师曾在驻扎,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详细] |
关山村 | ~205 | 村庄 | 因以关姓人氏聚居,且地处山坡,故名。1949年后,属于洛门区洛门镇。1956年撤销区级建置,属洛门镇。1983年体制改革,改称关山村村民委员会至今。…[详细] |
高桥村 | ~209 | 村庄 | 因以高姓人氏聚居,且村旁有座桥,故名。1986年8月,新观村分设新观、高桥两个行政村至今。…[详细] |
新观村 | ~210 | 村庄 | 新观村中庄以北历史上有一座道观寺庙,名叫新观寺。长期以来人们把新观沟一带称为新观寺,新观村名由此而来。…[详细] |
郭庄村 | ~213 | 村庄 | 因以郭姓人氏聚居,故名。1949年成立洛门区郭槐乡公所。1958年为红心社七、八、十大队,1964年为郭槐人民公社郭家庄大队。1983年12月体制改革…[详细] |
金刚村 | ~214 | 村庄 | 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寺存碑文记载“金刚寺由来旧矣,殿桷虽湮而故墟独存,废坠百余年”,可见金刚寺建立年代已经很久,其村也名金刚寺村。…[详细] |
史庄村 | ~215 | 村庄 | 史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蓼阳村 | ~216 | 村庄 | 蓼阳村很早以前有一个蓼阳观。至于道观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证。可以肯定的是,蓼阳观在战乱中荒废,当地岁贡李南峰,同治12年(1873年)创办李氏私塾,后其…[详细] |
郭台村 | ~217 | 村庄 | 因以郭姓人氏聚居,故名。1949年归郭槐公社管辖,郭台大队下辖四个自然村,分别为郭台村,黎家庄,汪沟村,焦家山,1982年焦家山、汪沟村划出,留郭台村…[详细] |
汪沟村 | ~218 | 村庄 | 因以汪姓人氏聚居,且地处山沟,故名。1949年归郭槐公社管辖,郭台大队下辖四个自然村,分别为郭台村,黎家庄,汪沟村,焦家山,1982年焦家山、汪沟村划…[详细] |
西坪村 | ~219 | 村庄 | 因内地势平坦,且地处西面,故名。1949年前,属洛门区郭槐乡管辖。1983年实行体制改革,改称西坪村村民委员会,隶属郭槐乡。2003年撤乡并镇,划归洛…[详细] |
邓湾村 | ~220 | 村庄 | 因以邓姓人氏聚居,且地处山湾,故名。11949年属洛门区郭槐乡。1956年撤销区级建制,隶属郭槐乡。1983年12月实行体制改革,为邓湾大队为邓湾村村…[详细] |
林坪村 | ~221 | 村庄 | 因以林姓人氏聚居,且村内地势平坦,故名。…[详细] |
下康村 | ~222 | 村庄 | 因以康姓人氏聚居,且村内地势底下,故名。…[详细] |
曲里村 | ~223 | 村庄 | 相传在西魏时期,李世民祖父李虎将军驻军于此,当时有一百户人家,为一里,由于地理位置沿北山蜿蜒曲折,李虎将军为此地赐名曲里,后为曲里村,故名。…[详细] |
新龙村 | ~224 | 村庄 | 因该地在1953年时增设新龙乡而得名。1953年成立新龙乡,1955年成立曲里大队,1962年为龙泉公社管辖,隶属龙泉区。1965年撤区并社,属龙泉公…[详细] |
罗屲村 | ~225 | 村庄 | 因以罗姓人氏聚居,且地处山坡,故名。1949年属龙泉区龙泉乡公署。1965年撤区并社属龙泉公社。1983年改为罗屲村村民委员会。2003年10月撤乡并…[详细] |
龙泉村 | ~228 | 镇乡结合区 | 因龙泉寺下(今龙泉小学)有一清泉,泉水来源于水帘洞,龙泉寺主要靠山为乾山,风水学称为乾龙,故该泉称为龙泉。泉旁以西的第一村称为龙泉村故而村委会全名武山…[详细] |
西康村 | ~229 | 镇乡结合区 | 因以康姓人氏聚居,且地处西面,故名。1949年属龙泉区龙泉乡公署,1953年属第三区龙泉乡。1958年为洛门公社龙泉管理区。1965年撤区并社,属龙泉…[详细] |
石岭村 | ~230 | 村庄 | 因以石姓人氏聚居,且地处山岭,故名。1949年前,属武山县鑔石川,1958年属龙泉区百泉镇管辖。1965年撤区并社,隶属龙泉公社。1983年12改称石…[详细] |
宋庄村 | ~231 | 村庄 | 因以宋姓人氏聚居,故名。1949年属龙泉区龙泉乡公署;1965年撤区并社时属龙泉公社,1983年改称宋庄村村民委员会。1998年3月宋庄村分设宋东、宋…[详细] |
石堡村 | ~232 | 村庄 | 因以石姓人氏聚居,且村内有座堡子,故名。…[详细] |
百泉村 | ~233 | 村庄 | 因山泉较多,故名。1949年属龙泉区百泉镇,1953年属第三区百泉镇,1958年属洛门公社百泉管理区。1965年8月撤区并社,百泉隶属龙泉公社,为百泉…[详细] |
李堡村 | ~234 | 村庄 | 因以李姓人氏聚居,且村旁有座堡子,故名。…[详细] |
刘坪村 | ~235 | 村庄 | 因以刘姓人氏聚居,且地处平坦,故名。1935年9月在刘尚恭家后院建立天水市刘坪村第一党支部。解放前,属武山县鑔石川,1958年属龙泉公社百泉管理区第十…[详细] |
牟坪村 | ~236 | 村庄 | 因以牟姓人氏聚居,且村内地势平坦,故名。…[详细] |
杨场村 | ~237 | 村庄 | 因以杨姓人氏聚居,且村内有一大场,故名。…[详细] |
阳坡村 | ~238 | 村庄 | 因地处阳面的山坡上,故名。1949年前,隶属龙泉区龙泉乡。1983年实行体制改革,改称阳坡村村民委员会,隶属龙泉。2003年撤乡并镇,划归洛门镇人民政…[详细] |
响河村 | ~239 | 村庄 | 因地处响河旁,故名。1949年前,隶属龙泉区龙泉乡。1983年实行体制改革,改称响河村村民委员会,隶属龙泉乡。2003年撤乡并镇,划归洛门镇管辖至今。…[详细] |
改口村 | ~240 | 村庄 | 听村里面老年人说:历史上的说法是,兵家战争结束后,路过此地,解了甲衣兵器,然后挡到挡家沟挡铺。2005年,石岭村康根喜花果山承包人,发现了埋藏地下的一…[详细] |
孟家庄村 | ~242 | 镇乡结合区 | 因以孟姓人氏聚居,故名。1949年属洛门区洛门镇公署。1965年撤区并社属洛门镇,1983年12月改称孟庄村村民委员会至今。…[详细] |
文寺村 | ~244 | 镇中心区 | 因以文姓人氏聚居,且村内有座寺庙,故名。…[详细] |
地名由来:
东汉初原称“落门聚”,以其南有洛门山得名。唐改雒门聚。曾雅称乐善镇,后又改“落门”为“洛门”。
荣誉排行:
2014年7月,洛门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基本介绍:
武山县洛门镇是陇东南商埠重镇。位于天水市西部,距武山县城14公里。镇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光照充足,物产丰富。陇海铁路、316国道纵贯全镜,省道洛礼路横穿南北,素有"旱码头"之称。镇北5公里处有建于北魏的水帘洞石窟,镇东南10公里处有西北第一的温泉山庄,人文环境优越,是休闲、旅游之佳处。
洛门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仰韶文化的发祥地,东西旱坪遗址为古战场兵家必争之地;古老的东华寺与新建的避暑山庄遥相呼应,观儿下、关帝庙等道观古刹历史悠久;镇北5公里处有始建于北魏时期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水帘洞石窟,石窟群山环抱、巍峨壮观,现有历代造像百余尊,壁画2000多平方米,浮雕和半圆雕塔
文化旅游:
西旱坪遗址位于武山县洛门镇吉家庄西南1公里。是一处史前和商周遗物共存的遗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1--1米,暴露有灰坑、白灰面居址等。采集有泥质和夹砂红陶陶器,饰绳纹、附加堆纹、
历史沿革:
明清时,属宁远县临渭里。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属武山县第二区署,设洛善镇。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月,撤区署,设洛门镇公所。
1949年8月,武山解放后,设洛门镇、郭槐乡、龙泉乡、百泉镇,洛门、郭槐属洛门镇区,龙泉、百泉属龙泉区。
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将郭槐乡划归县城区,洛门镇属洛门区;龙泉乡和百泉镇属龙泉区。
1958年9月,公社化时,洛门、郭槐属红星公社;龙泉乡属跃进公社。
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