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牡丹镇 | 隶属:秦州区 |
区划代码:620502105 | 代码前6位:620502 |
行政区域:甘肃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甘E |
长途区号:0938 | 邮政编码:741000 |
辖区面积:约127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31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大柳树社区 | ~001 | 村庄 | 大柳树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王家铺社区 | ~002 | 村庄 | 王家铺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李家门社区 | ~003 | 村庄 | 李家门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邓家门社区 | ~004 | 村庄 | 邓家门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牡丹社区 | ~005 | 镇中心区 | 牡丹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纂咀社区 | ~006 | 镇中心区 | 纂咀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姚家团庄社区 | ~007 | 镇中心区 | 姚家团庄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高磨村 | ~201 | 村庄 | 因以高姓人氏聚居,且早年间村内有一水磨,故名。…[详细] |
杜集寨村 | ~202 | 村庄 | 因以杜姓人氏聚居,且早年间在此设有集市,故名。…[详细] |
河脉村 | ~203 | 村庄 | 据说,在村子南北走向的河内,常有淡淡的清烟缭绕,古人称之为脉气,故得河脉村民委员会。《阅故唐宫》诗:“昆仑河脉自西来,湘浦雁行今北去。”。…[详细] |
张家寨村 | ~204 | 村庄 | 因以张姓人氏聚居,且村内有一寨子,故名。…[详细] |
万家山村 | ~205 | 村庄 | 因以万姓人氏聚居,且地处山坡,故名。民国时实行保甲制属牡丹镇。1949年后称万家山村,属天水县第十一区;1958年公社化后,改为万家山大队,属秦岭公社…[详细] |
红土坡村 | ~206 | 村庄 | 因地处山坡,且为红土质,故名。民国时实行保甲制属牡丹。1949年后称红土坡村,属天水县第十一区;1958年公社化后,改为红土坡大队,属秦岭公社;196…[详细] |
王家大山村 | ~207 | 村庄 | 因以王姓人氏聚居,且地处山坡,故名。民国时实行保甲制属牡丹镇。1949年后称王家大山村,属天水县第十一区;1958年公社化后,改为王家大山大队,属秦岭…[详细] |
草川村 | ~208 | 村庄 | 因南北二面都是山,中间有一条小平川,且水草丰茂,故名。…[详细] |
石咀村 | ~209 | 村庄 | 石咀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马家堡子村 | ~210 | 村庄 | 因以马姓人氏聚居,且村内有一堡子,故名。…[详细] |
李官仁湾村 | ~211 | 村庄 | 于明朝永乐年间(约1402-1424),建村时有李姓人,官任至吏部侍郎,遂定名为李官仁湾,大约在清初,因悖逆朝廷,举家外逃,再无李姓,村名至今未变。…[详细] |
任家堡村 | ~212 | 村庄 | 因以任姓人氏聚居,且村旁有一堡子,故名。…[详细] |
杜白村 | ~213 | 村庄 | 因以杜姓,白姓人氏聚居,故名。2005年5月,撤销白家湾、杜杨,合并成立高磨村,设杜白村民委员会,属牡丹镇,名称沿用至今。…[详细] |
谢家岭村 | ~214 | 村庄 | 因以谢姓人氏聚居,且地处小山岭上,故名。…[详细] |
辛兆坡村 | ~215 | 村庄 | 因以辛姓,兆姓人氏聚居,且地处山坡,故名。…[详细] |
刘家沟村 | ~218 | 村庄 | 因以刘姓人氏聚居,且地处山沟处,故名。民国时实行保甲制属牡丹镇。1949年后称刘家沟村,属天水县第十一区;1958年公社化后,改为刘家沟大队,属秦岭管…[详细] |
吴集寨村 | ~219 | 村庄 | 因以吴姓人氏聚居,且早年间设有集市,故名。…[详细] |
邵集寨村 | ~220 | 村庄 | 因以邵姓人氏聚居,故名。民国时实行保甲制属牡丹镇。1949年后称邵集寨村,属天水县第十一区;1958年公社化后,改为邵集寨大队,属秦岭公社;1961年…[详细] |
缑家沟村 | ~221 | 村庄 | 因以缑姓人氏聚居山沟处,故名。民国时实行保甲制属牡丹镇。1949年初,称缑家沟村,属天水县第十一区;1953年属宝峰乡(现邓家门村),1958年公社化…[详细] |
辛家沟村 | ~222 | 村庄 | 因以辛姓人氏聚居,且地处山沟中,故名。2005年5月,撤销辛下庄、辛中庄、王家嘴,合并成立辛家沟村,设辛家沟村民委员会,属牡丹镇,名称沿用至今。…[详细] |
辛家山村 | ~225 | 村庄 | 因以辛姓人氏聚居,且地处山坡,故名。民国时实行保甲制属牡丹镇;1949年后称辛家山村,属天水县第十一区;1958年公社化后,改为辛家山大队,属秦岭公社…[详细] |
王宋村 | ~227 | 村庄 | 因以王姓,宋姓人氏聚居,故名。2005年5月撤销刘宋村,王家寨子村,合并成立王宋村;设王宋村民委员会,属牡丹镇,名称沿用至今。…[详细] |
梁家大湾村 | ~228 | 村庄 | 因以梁姓人氏聚居,且地处山湾,故名。民国时实行保甲制属牡丹镇;1949年后称梁家大湾村,属天水县第十一区;1958年公社化后,改为梁家大湾大队,属秦岭…[详细] |
陈石村 | ~229 | 村庄 | 因以陈姓,石姓人氏聚居,故名。民国时实行保甲制属牡丹镇。1949年后称陈石村,属天水县第十一区政府;1958年公社化后,称陈石大队,属秦岭公社;196…[详细] |
地名由来:
传说境内牡丹村古时有一白音寺,院内有牡丹花盛开,闻名远近,因此得名牡丹镇。
荣誉排行:
2024年3月,甘肃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牡丹镇为2023年度甘肃省卫生乡镇(街道)。
基本介绍:
牡丹镇位于秦州区西南部,东接店镇乡,南邻华岐乡,西与秦岭乡、礼县马河乡接壤,北与藉口、太京镇毗邻。境内地势起伏较大,其走向东北高,西南低。最高海拔2023米,最低海拔1581米,年最高气温34.6℃最低气温-20℃,年无霜期152天。年平均降雨量643.2毫米。境内稠泥河流经西南部。随着天牡、罗牡公路的拓宽改造,交通便利。
全镇总面积127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77200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洋芋、复种少量荞麦,经济作物有胡麻、油菜、夏粮收获后,种植胡萝卜、洋葱。面积大,销路畅、收益好。牡丹每逢农历三、六、九为农贸集市日,上市商品以禽蛋、日杂、百货、蔬菜、水果为主。
历史沿革:
民国元年(1912年)后,属牡丹镇。
1949年后,属天水县第十一区保丰、普岔、丰峪、秦岭、杨家寺、草川、海地7乡。
1958年,合并为秦岭公社。
1961年,公社划小成立牡丹、秦岭、杨家寺、草川、大柳树、海池、普岔7公社。
1969年,草川公社并入牡丹公社。
1983年,改为乡。
1985年,划归秦城区。
2001年9月,撤乡建镇。
2005年1月,归秦州区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