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关子镇 | 隶属:秦州区 |
区划代码:620502106 | 代码前6位:620502 |
行政区域:甘肃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甘E |
长途区号:0938 | 邮政编码:741000 |
辖区面积:约147.4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4600人 |
人口密度:31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9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七十铺社区 | ~001 | 村庄 | 七十铺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朱堡社区 | ~002 | 镇中心区 | 朱堡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石咀社区 | ~003 | 镇中心区 | 石咀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石川社区 | ~004 | 镇中心区 | 石川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西华社区 | ~005 | 村庄 | 西华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董家山社区 | ~006 | 村庄 | 董家山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关子社区 | ~007 | 镇中心区 | 关子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东川社区 | ~008 | 镇中心区 | 东川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白石社区 | ~009 | 镇中心区 | 白石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后沟村 | ~201 | 村庄 | 因该地有一处山沟,且村落建于山沟后方,故名。…[详细] |
刘家山村 | ~202 | 村庄 | 因以刘姓人氏聚居,且地处山坡上,故名。民国时属关子镇。1958年公社化后,改刘山大队,属关子公社;1983年公社改乡后,刘山大队改为刘家山村,设村民委…[详细] |
松树村 | ~203 | 村庄 | 松树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梨尧村 | ~204 | 村庄 | 因中有棵古梨树,且早年间村里的人都在山坡上挖掘窑洞居住,故取名为梨尧村民委员会。…[详细] |
冯集村 | ~205 | 村庄 | 因以冯姓人氏聚居,且早年间在此地设有集市,故名。…[详细] |
朱槽沟村 | ~206 | 村庄 | 因以朱姓人氏聚居,且地处山沟,故名。1949年前称朱槽沟,属关子镇。1949年后,属天水县关子镇;1958年公社化后,改朱槽沟大队,属关子公社;198…[详细] |
杨柳村 | ~208 | 村庄 | 因以杨姓人氏聚居,且村内柳树成荫,故名。…[详细] |
西宛村 | ~210 | 村庄 | 因村民居住在山湾里,且处在天水市西北方向,故名。…[详细] |
韩安村 | ~215 | 村庄 | 因以韩姓,安姓人氏聚居,故名。民国时属关子镇。1958年公社化后,称韩安大队,属关子公社;1983年公社改乡后,改为韩安村,设村民委员会,属关子乡;2…[详细] |
西沟村 | ~217 | 村庄 | 因该地是藉河上游西边的小河沟,故名。1949年前称西沟,属关子镇。1949年后,属天水县石川乡;1958年公社化后,改西沟大队,属关子公社;1983年…[详细] |
唐家山村 | ~219 | 村庄 | 因以唐姓人氏聚居,且地处山坡,故名。1949年前称唐家山,属关子镇。1949年后,属天水县石川乡;1958年公社化后,改唐家山大队,属玉阳公社;196…[详细] |
高炉子村 | ~220 | 村庄 | 因地势居高,形似高楼,故名。民国时属关子镇。1958年公社化后,称高炉子大队,属关子公社;1983年公社改乡后,改为高炉子村,设村民委员会,属关子乡;…[详细] |
岸峪村 | ~221 | 村庄 | 因落为山谷地形,居民大多选在山谷边沿的平整处修建房屋居住,故而得名为岸峪村民委员会。…[详细] |
藉源村 | ~222 | 村庄 | 因地处藉河源头处,故而取名藉源村民委员会。…[详细] |
流水村 | ~223 | 村庄 | 因村民沿山谷间河水而居,故名。民国时属关子镇。1958年公社化后,改为流水大队,属关子公社;1983年公社改乡后,流水大队改为流水村,设流水村民委员会…[详细] |
严家河村 | ~224 | 村庄 | 因以严姓人氏聚居,且地处河边,故名。1949年前称严家河,属关子镇。1949年后,属天水县关子镇;1958年公社化后,改严家河大队,属玉阳公社;196…[详细] |
寨子村 | ~225 | 村庄 | 寨子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孙家坡村 | ~226 | 村庄 | 因以孙姓人氏聚居,且地处山坡,故名。1949年前称孙家坡,属关子镇。1949年后,属天水县藉源乡;1958年公社化后,改孙家坡大队,属玉阳公社;196…[详细] |
大湾村 | ~227 | 村庄 | 大湾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潘时村 | ~228 | 村庄 | 因以潘姓人氏聚居,故名。民国时属关子镇。1958年公社化后,改潘时大队,属关子公社;1983年公社改乡后,改为潘时村,设村民委员会,属关子乡;2001…[详细] |
地名由来:
因明代时为州域以西第一大镇,且为天水至甘谷的关口要道,故得名关子镇。
基本介绍:
一、镇情概况
关子镇人杰地灵,历史悠久,秦始立冀县,明初称关子镇,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设关子区工作委员会,1983年关子公社改称关子乡,现又改为关子镇。关子位于秦城区西北部,藉河上游,是秦城的西大门。历史上,关子镇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是商贸重镇,现阶段,316国道横穿关子乡北山九村,藉关公路沿街而过,她成为邻乡邻县交通枢纽,农贸集散中心。
关子镇总土地面积147.4km²,耕地面积为48323亩,其中川地2923亩,山地45400亩。辖36个行政村,88个自然村,136个村民小组,共计2552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620人,占全镇总人口的
历史沿革:
古代,为冀戎活动区域。
秦汉时,属冀县。
北魏时,曾设当亭县。
隋代,属冀城县。
宋元时,称夕阳镇。
明代,改为关子镇,为州城以西第一大镇,天水至甘谷咽喉要道。
清代,称秦州关。
民国元年(1912年)后,为天水县第四区。
1949年后,关子为第十区,下设关子、冯金、藉源、七十铺、石川等乡。
1956年,合并为藉口区关子乡。
1958年,设立关子公社。
1961年,划分为关子、中灵、藉源、玉阳、冯集5公社。
196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