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九墩镇 | 隶属:凉州区 |
区划代码:620602133 | 代码前6位:620602 |
行政区域:甘肃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甘H |
长途区号:0935 | 邮政编码:733000 |
辖区面积:约32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8500人 |
人口密度:266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个社区、6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九墩社区 | ~001 | 乡中心区 | 九墩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10,为乡中心区。…[详细] |
小泉村 | ~200 | 村庄 | 因境内有较多的小泉眼而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详细] |
史家湖村 | ~201 | 村庄 | 因此地以前湖地较多,史姓人在此居住,故此得名。…[详细] |
九墩村 | ~202 | 乡中心区 | 以境内的古烽火台第九峰墩遗址而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详细] |
光明村 | ~203 | 村庄 | 因境内有一小湖,其水光明如镜,清澈见底而得名。…[详细] |
下窝村 | ~204 | 村庄 | 因地处沙漠边缘,最初有人在此搭建窝棚垦荒种地,故名。…[详细] |
平乐村 | ~205 | 村庄 | 以境内古建筑“平乐宫”而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详细] |
地名由来:
九墩镇以高沟堡北边古长城烽火墩所属岔子为第九墩而得名。
荣誉排行:
2024年3月,甘肃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九墩镇为2023年度甘肃省卫生乡镇(街道)。
基本介绍:
九墩镇位于凉州区北部腾格里沙漠边缘,乡域面积约3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0543亩(包括一四九农场874亩)。辖6个行政村,即:小泉、史家湖、九墩、光明、平乐、下窝村,下设4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525人。乡政府驻九墩村。因境内有古长城第九墩烽火台遗址而得名。2001年,完成农业总产值3579万元,财政收入52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33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10元。省道210线贯穿全境。有普通职业中学1所,小学6所,在校学生1860人;有卫生院1处。
乡镇企业发展势头强劲。目前已建成的九墩粮油加工厂,拥有固定资产200万元,职工28人,形成了集良食加工、优质挂面、规模养殖为一
历史沿革:
西汉至十六国“五凉”时期,九墩镇境域分属武威郡休屠县和姑臧县,休屠县治所即今四坝镇、九墩镇一带。
北魏至隋初,属武威郡林中县和襄城县。
唐宋年间,归姑臧县。
元时,属永昌路西凉州。
明清时期,先后归凉州卫和武威县。
民国元年(1912年)后,属武威县双城乡。
1949年9月后,属白塔、双城区。
1952年7月,属第六区(双城)。
1956年1月,为九墩乡。
1958年10月,属下双公社。
1962年,成立九墩公社。
1
区划: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九墩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