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白樟镇 | 隶属:闽清县 |
区划代码:350124102 | 代码前6位:350124 |
行政区域:福建省 | 地理分区:华东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闽A |
长途区号:0591 | 邮政编码:350000 |
辖区面积:约80.8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1.7万人 |
人口密度:210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个社区、13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白云渡社区 | ~001 | 镇中心区 | 白樟镇政府驻地村原名白云渡,民国时称白台乡。解放后,以白南、樟山两村各取一字,称为“白樟”。1993年设立居委会时,定名为“闽清县白樟镇居委会”。20…[详细] |
白南村 | ~201 | 镇乡结合区 | 曾名白云渡。民国时期由于白云渡与溪南合并成立一个保,将两村各取一字,名为“白南。设立村民委员会后,即”白南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
樟山村 | ~202 | 镇乡结合区 | 以樟边、半山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来,在两村中各取一字,故名为“樟山”。设立村民委员会后,即“樟山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
半山村 | ~203 | 镇乡结合区 | 有一座山型似凤,俗称凤山。由于自然村人口居住分散,一半人住在平原,一半人住在山坡上,故名“半山”。设立村民委员会后,即“半山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
溪南村 | ~204 | 镇乡结合区 | 庄位于梅溪的南面,故名“溪南”。设立村民委员会后,即“溪南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
云渡村 | ~205 | 镇乡结合区 | 面临梅溪,古时设渡口通往下炉、白云,原取名白云渡。后改名为“云渡”。设立村民委员会后,即“云渡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
下炉村 | ~206 | 村庄 | 因古时村中一颗大松树下有一个敬神香炉,故名“下炉”。设立村民委员会后,即“下炉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
白云村 | ~207 | 村庄 | 因山高险峻,经常白云缭绕,故称“白云”。设立村民委员会后,即“白云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
前庄村 | ~208 | 村庄 | 由前坪与新庄洋两个自然村合并为一村,在两个村中各取一字来命名,故名“前庄”。设立村民委员会后,即“前庄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
小园村 | ~209 | 村庄 | 古时,的祖先在对面溪住宅旁边种植有一小片李树园,取名小园,并以此作为村名,故名“小园”。设立村民委员会后,即“小园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
横坑村 | ~210 | 村庄 | 建于西边山麓下,且有一条小坑横穿村中,由西向东流入溪中,故称“横坑”。设立为村民委员会后,即“横坑村民委员会”。…[详细] |
白洋村 | ~211 | 村庄 | 前有一片平洋田,称坂头洋,原名鹤洋,后因鹤毛色白,后改称“白洋”。设立村民委员会后,即:“白洋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
池埔村 | ~212 | 村庄 | 内有一个水涸名叫龙舌潭,水聚如池,俗称“龙池”。自然村前洋面上又有一块浦地,合称“池埔”。设立村民委员会后,即“池埔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
园头村 | ~213 | 村庄 | 相传本村原是一片森林,最早黄姓族人迁居此地后,开始垦荒辟成园地,种植甘薯、杂粮,并盖住房于园地的上头,故名“园头”。设立村民委员会后,即“园头村村民委…[详细] |
地名由来:
该村原名白云渡,民国时称白台乡。解放后,以白南、樟山两村各取一字,称为白樟。
荣誉排行:
2024年1月,白樟镇被命名为2023年福建省卫生乡镇。
基本介绍:
闽清县辖镇。1958年置红旗公社,后更名白樟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改镇。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城11公里。面积80.8平方公里,人口1.7万。省道古嵩、福宁线穿过境内。梅溪流贯全境。辖白南、半山、樟山、溪南、云渡、下炉、白云、前庄、小园、横坑、白洋、池埔、园头13个村委会。主要企业有白樟建陶厂。农业主产水稻、红薯、大豆。著名的白云寺座落于白云山上,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宋代白樟地区隶属奉政乡宣政里;小园、横坑、沃柄属金沙里;云渡、下炉、白云属贺恩里。
元代县境划分24个都,原白樟地区的小园头、横坑、沃柄属十四都;樟山、半山、白南、溪南、白洋、池埔、园头、前庄属十六都;云渡、下炉、白云属下七都。
明代白樟主要地区属奉政乡宣政里和丰坊、十六都、十七都同属统一个图。
清代樟边林、池埔、园头、溪前等15个村庄属和丰坊;横坑、小园头等村属绥来乡。
民国初属第一区第一团所辖的十六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