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庆寺塔从塔身构造到木构出檐都没有发现后人修缮的痕迹,是江南诸塔中保存最完整的北宋原物。步入塔院,一条鹅卵石大道延伸至塔底,两边树木葱郁,鲜花怒放。前面就是那座0式砖木结构的斜塔,六面七级,中空,每层设有平座回廊;斗拱瓦镏作双卷头,出檐舒展平缓,颇具唐风,铁质塔刹相轮为卷草图案,曲线流畅。延庆寺塔经历了一千余年的风雨洗礼,眼下,塔身出现倾斜,上世纪八十年代修缮古塔时,延庆寺塔塔身已倾斜2°12,偏心距一米多,人们将其称为东方比萨斜塔。这样一来,古塔反而增添了另一种魅力。古塔第一层最高,挑出的阁檐也最宽,越往上登塔,每层的高度越来越低,倾斜度越来越大,让人望而却步。塔顶凌空,甚有李白的“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之感。据《松阳县志》记载
“城隍”在古人心目中是护卫百姓安全,保佑一方平安之神,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松阳县的城隍信仰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松阳城隍庙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城隍庙由明代知县周宗邠重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历崇祯、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重建,咸丰、同治年间续修。历次修建有碑志可查。官府在岁时伏腊,春秋二季均要祭祀,每月朔望(初一、十五)由民间致祭。建筑坐北朝南,现存占地面积近1000平方米,自南而北依次有大殿、后寝、后楼。大殿面阔五间,梁架为五架抬梁前后双步,金柱、梁枋用材硕大。明、次间前檐柱方形石柱上刻楹联三对。后寝面阔五间,五架梁前后双步梁。后楼重檐,面阔三间,五柱九檩,一楼明间采用减柱法,减去中柱,增大空间。各进牛腿、雀替、驼墩浮雕
文庙也叫孔庙、夫子庙,与学宫、儒学合建,既是古代祭祀先圣孔子和先贤、乡贤的殿宇,又是教育管理机构。文庙始建于唐武德四年(621),为处州最早的官学。明万历十年(1582),知县张赛迁建现址。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坐落于县城西屏街道大井路,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二进二厢四合院式。正中为大成殿,东西列两庑,前为戟门、泮池、棂星门,大成殿后有明伦堂、孔教会、崇圣祠。前厅戟门面阔三间,三柱五檩。后厅大成殿面阔三间,九架抬梁式,歇山顶。厢房面阔五间。文庙现存建筑木构件基本保持原貌,明万历年间松阳知县周宗邠曾重修儒学,因而戟门内现仍存“松阳重建儒学碑”一通。
武庙又称“兰溪会馆”、“汤兰公所”。位于县城西屏街道中弄12号,建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系汤溪、兰溪籍布业染坊商人在松阳集资兴建的会馆,供奉关帝神像,大门额题“关圣宫”。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共三进,方砖墁地,面积约1100平方米,依次有门厅、亭阁和正殿,亭阁四周“回”字形天井,东西两侧为厢房。建筑雕刻常用的图案有招财童子、元宝、铜钱、蝙蝠、鹿、八仙人物等,充分反映了当时商人祈求生意兴隆,经商发财,富贵长寿的愿望。汤兰公所是我省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关帝庙,同时它又为商业会馆,对研究当时浙南地区的商业交流、发展、繁荣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松阳三庙:文庙、城隍庙、武庙(汤兰公所)文庙:建于清代,现存建筑二进二厢四合院式,现存建筑木构件基本保持原貌,内存“松阳重建儒学碑”一通,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城隍庙:建于清代,现存城隍庙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有大殿、后寝、厢房、后楼。建筑平面布局和梁架结构保持原貌,做工精细,雕刻精美,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武庙(汤兰公所):建于清嘉庆十四年,中轴线上依次为砍磨砖砌八字门墙、前厅、游亭、厢房、后厅。建筑木雕装饰十分精细,平面布局规整,梁架结构保存完整,木雕艺术构件保存完好,具有较高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工商业联合会旧址(1956年):位于西屏街道南直街53号,占地面积约1088平方米。中轴线上由东向西为两进,一进为砖木结构二层楼房,面阔三间、进深四间。二进为会堂,面阔三间,进深七间,进深方向后端置戏台。保护范围:整幢建筑四周向外延伸2米为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整幢建筑四周向外延伸2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
何联奎故居位于松阳县西屏街道,年代为清、民国。何联奎故居位于松阳县城中弄7号,是清代晚期的建筑,浙西南民居的代表2017年1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西三蔡氏民居位于松阳县西屏街道,年代为明、清。2017年1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