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宿井位于五马街道、莲池街道,年代为元—清。(二十八宿井包含横井、松台山仙人井、松台山八角井、三牌坊古井、炼丹井、县前头古井、白鹿庵井、永宁坊井,共8处古井)温州古井历史悠久的当属晋代时郭璞建永嘉郡城时所凿的“以象列宿”的二十八宿井。据《温州府志》(明弘治版)载,东晋郭璞为永嘉郡城选址时,登上西北的小山峰(即今郭公山)察看地形,发现九座峰像北斗星错立。郭璞认为城墙绕山巅而筑,贼寇不能入斗,便于防守,可保安逸。于是绕山筑城,并凿了二十八口井,以对应天上“二十八星宿”的位置。“二十八宿井”表达了“取象于天”、天长地久、水源不断的寓意。此“二十八宿井”分别为:八角井、白鹿庵井、横井(天宿井)、积谷山冽泉、积谷山义井、炼丹井、三牌坊古井
陈权东民居位于温州市鹿城区飞鹏巷98号。坐北朝南,由主楼、后楼外加围墙组成庭院式寓所。据说此民居为陈权东民居第。解放后曾做为市委机关宿舍。整个院落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门台设在庭院东南角,为西式砖门台。主楼为三间二层楼房。一层高出地面约1米(房屋底层架空为防潮与通风),由水泥楼连接。一、二层带廊,设水泥栏杆。房屋立面不在同一平面,凹凸有序,房门、窗均向外开启,并在门窗外设有百页式门窗套,可以自由启动。房间内部均架设木地板,一层下设有地下室。明间由屏门分隔成前后两部分,前为堂间后为楼道。屏门上木雕精美。后楼为四间二层砖房。南侧中部与主楼相通,带前廊,廊带砖做低矮栏杆。二层由一层西侧墙边楼梯旋转而上。走廊设北侧靠墙。后楼为四脊顶,青
1927年2月,北伐军进抵浙江后,温州各界人民为纪念民主革命伟人、民国缔造者——孙中山先生,发起在华盖山、积谷山之间建造中山公园,于1930年10月建成,占地面积5.46万平方米。1932年11月,中山纪念堂落成。自建成以来,中山纪念堂曾多次开辟展览。1952年改为中苏友谊馆,“文革时期”改为温州市少年活动室。因年久失修,损失严重,1987年6月在原台基上重新修建,仿原来形式,古式简瓦,双层屋檐,周体回廊,楼房典雅,气势壮观。为丰富展厅内容,曾派员专程到广东、中山、广州、南京等地孙中山纪念馆、堂、故居采集图文、图纸等中山先生一生事迹资料,陈列在纪念堂展厅内。在一楼展厅内,中厅为孙中山先生半身汉白玉雕像,西、北、东三面墙壁的镜框中,陈
沧河巷金宅,亦作沧河巷金沛树民居,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五马街道仓桥社区沧河巷26号。坐北朝南,临街而立,由门屋、厢房、正屋等组成合院式建筑。原有三进,第三进被改建。门屋面阔五间,进深约7.2米,为二层砖木混合结构。南立面为巴洛克风格。石英砂抹面,青石台基,内八字型门台嵌于墙,半圆形拱券大门罩,二层窗罩均做有卷草纹。北面中间砖砌门台,通天井。正屋五间二层,木构建筑,青瓦屋面,歇山顶。檐柱做成西式爱奥尼克柱式,一二层均带前廊,二楼机制栏杆做成几何、花草纹饰。前廊均与南侧东西厢房前廊相通,构成三面回廊。南侧厢房各三间二层,砖砌建筑,硬山顶。另外各门罩、窗罩、柱、栏杆等造型均为西式风格,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此民居建成于1935年,房主金沛
戚宅位于鹿城区杨柳巷36号,系清同治年间温州官商冯月成兴建,后售予白累德医院戚姓医生。该宅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通面阔17.6米,进深30.1米,由门厅、正厅及厢房构成两进合院式木构建筑。梁架抬梁穿斗混合式,硬山顶。门屋为五间单层硬山顶建筑,-墙上有花草纹砖雕漏窗,进深五柱八檩,小青瓦屋面。门屋明间外为八字砖砌仿木构门台,单间,悬山顶,门楣上置四组斗栱,小筒瓦屋面,抹灰屋脊,脊头有龙头凤尾饰。正屋为五间单层硬山顶建筑,进深七柱十一檩,中柱落地,前后分心,前带船篷轩廊,小青瓦屋面,檐口存部分勾头滴水。门屋与正屋间为东、西两厢,面阔三间。正屋之后为一小院,东西各筑两间厢房,硬山顶,旧做厨房、杂物间等。北部围墙东侧为一砖砌小门
五味和蜜饯店旧址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鼓楼街。建于清,坐北朝南,为西式立面和传统木构建筑相结合的建筑。南侧临街,入门为大店堂。后部置内天井,藉以采光。后墙东侧开一门通往后部。天井西侧设木质双折楼梯通往二层,二层走廊围绕内天井而设,靠内天井为宝瓶式栏杆。二楼内部被分为多个房间。三层亦有楼梯上下,走廊形同二层,略宽,靠天井为直棂栏杆。三层天井后墙上开一椭圆花窗。三层内部亦分开多个房间。旧址屋面为不规则歇山顶,并有后建老虎窗。旧址南立面采用西方装饰主义风格,装饰构件采用折中的、较简朴的直线,硬边形状,强调了几何体量。窗外侧壁上塑有“南北果品罐头茶食,蜜饯海味各种酱酒”对联,底层门口上方塑有“五味和”三字。“五味和”创办于清光绪八年(188
1938年3月,中共浙江省委领导人刘英随同中共东南分局负责人曾山在金华与国民党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就巩固和扩大国共两党合作以及共同抗日事项进行会谈,提出在温州、平阳、丽水等处设立新四军办事机构,并达成协议。同月,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驻温办事处改为新四军驻温州通讯处,主任周饮冰。通讯处建立后,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宣传我党的抗日救国方针,推动温州群众开展大规模的抗日救亡运动;二是输送抗战兵员,曾先后接转党的干部和进步青年三批1300多人,经温州赴皖南参加新四军;三是掩护中共浙江省委机关开展工作,后成为浙江省委的主要交通联络站;四是以公开合法身份与国民党温州驻军和政府打交道,处理有关事项。同年9月,国民党温台-司令部下令取缔了永嘉战时青年服
1937年8月21日,徐贤议、孙绍奎、胡景瑊等发起,在温州城区九山河畔籀园图书馆成立了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简称永嘉战青团),其主要领导成员都是温州-的骨干。永嘉战青团设立干事会,民主选举干事11人(10月扩充为23人),总干事先后为徐贤议和胡今虚,内设组织、宣传、作战、总务4个部门。直到1938年底被国民党温台-司令部强制解散为止,永嘉战青团坚持活动一年零四个月,全盛时团员达8500余人,其中在农村以区为单位发展了10个分团、48个支团。期间,永嘉战青团担负宣传、救护、检查敌货和除奸反谍等任务,并协助建立与发展了学生联合会、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等团体。永嘉战青团成为温州地区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坚力量和影响最大的抗日团体。永嘉战青团成立
花马营巷周氏民居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五马街道安平坊社区花马营巷3弄10号后,据称此民居建于清乾隆年间,面阔三间,坐东朝西,硬山顶木构建筑,进深五柱十檩。正堂设屏门,屏门前梁架为抬梁穿斗式,中柱落地前后双步梁带单步梁,屏门后为草架屋顶,用五架梁。原为青方砖铺地。此民居后,即明间东侧为一池塘,池塘上搭建有一亭,六柱圆柱,穿梁斗拱,板瓦,脊随柱,类歇山顶,亭地面为片石铺成,周围花岗岩条石,亭周围美人靠栏杆坐凳,亭底以假山岩做基础顶。池塘上部立镂花墙,为原样式。池塘壁为假山岩堆成,下部面积较大。池塘北侧,正屋东侧,现为一木构廊,四柱单坡檐,池塘南侧原有一月洞门,现已塌,拆除。正屋东侧院落以东,为一抗战时建砖木二层建筑,建筑以内东南角为一水
谢池巷池上楼位于鹿城区谢池巷,系纪念南朝刘宋诗人谢灵运而建。谢灵运(385-433),东晋明将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才思俊逸,开我国山水诗之先河,永初三年(422),任永嘉太守,携眷来郡,建有“池上楼”。明万历《温州府志》卷18有关谢氏古迹有池上楼、谢公楼(在拱辰门上,谢灵运游适之地),读书堂(在旧郡治,谢灵运读书处),梦草堂(晋府之西堂,谢灵运梦惠连之处)等。谢池巷池上楼原在“丰暇堂北(今东公廨)”,因“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佳句而得名。后毁。今积谷山下池上池为刘宋时“谢村”,亦为谢氏寓居处,后人曾于此建楼纪念。清道光初,邑人张瑞博自湘归,购得此址,增筑“春草轩”,“怀谢亭”,“鹤舫”等,并取名“如园”。今楼为清代民居式木构建筑
1924年8月,时值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共中央派永谢文锦回家乡温州筹建党团组织。12月,中共温州独立支部(简称“温独支”)在城区侯衙巷新民小学成立,书记胡识因。这是浙南地区最早建立的中共组织,始属于党中央,后归上海区委领导。至1926年底,党团员发展到50余人,分布于永嘉、瑞安、平阳和乐清等地。“温独支”诞生后,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帮助国民党组建地方党部,开展反帝反封建军阀的国民革命运动,支援北伐战争,为浙南的革命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27年4月,国民党-在浙江进行-“清党”,“温独支”被破坏,主要成员郑恻尘、蔡雄惨遭杀害。“独支虽折,灯火长明。”温州人民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终于在1949年5月迎来了浙南大地解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是我国新民主革命时期著名诗人、散文家和爱国学者。1923年2月,由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今温州中学)研究部部长兼图书馆馆主任、著名教育家金嵘轩提议,朱自清被聘请到该校任教。是年,朱自清携家小来温,先在离十中较近的大士门租房住,后因大士门失火,遂迁至朔门四营堂巷34号东厢房居住。在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期间,朱自清除在仓桥中学部教语文外,还在道司前师范部教公民和科学概论。他教学十分认真,在课堂上极力向学生传授新思想、新知识,播种新文化。他讲究教育方法,注意教学效果,深受学生欢迎。在繁忙的教学之余,他还写了多篇散文,留下不少墨迹。1925年经俞平伯推荐,朱自清赴任
朔门街郑宅,亦作郑明云民居,位于温州鹿城区朔门街30弄15号,坐南朝北,由北侧两个院落和南侧邻街店面组成。北侧东部为一传统式合院,面阔三间,正屋进深8.5米。底层前廊做成船篷轩,二层外廊做成装饰“寿”字纹木栏杆,东西两侧各带两间厢楼,为单坡屋面,山墙上开砖漏窗。底层柱头出单跳承花板,厢楼用立体雕刻牛腿承花板。次间用宫形格心长窗。厢楼与正屋交接处用悬柱。西侧为西式风格楼房一座,清水砖外墙,面阔三间,进深五柱九架,北侧设外廊,外廊为宝瓶式木栏杆,用拱券承屋面,拱上灰塑花草鸟兽,檐口抹灰多层线脚,挑檐下用细木条抹灰,室内为木梁架,顶部用石膏抹面吊顶。楼梯设于明间南侧。南侧靠朔门街为二间二层木结构店面。屋面铺小青瓦。西院西侧院墙上有灰塑照壁
夏承焘旧居位于登选坊66号,由门屋、正屋、厢房组成合院式建筑,整体坐北朝南。门屋面阔五开间,为一层硬山顶砖木混合结构,屋面铺小青瓦。门屋明间为过道。前院有两厢,东厢改变更多。西厢为三间一层硬山顶木构建筑。正屋为五间一层木构硬山顶建筑,层高高于门屋,带前廊,明间进深七柱十三檩,屋面铺小青瓦。后院有两厢,西厢为后建。东厢为民国样式厢房,三间二层带前廊,明间后带楼梯通二楼,二楼立面做有百页栏杆,栏杆上设格子窗。青瓦屋面,硬山顶。夏承焘旧居为二进合院式晚清木构建筑,为我国一代词学宗师少年时期生活居住处,具有较高的价值。夏承焘(1900-1986),字瞿禅,晚字瞿髯,别号梦栩生,室名月轮楼、天风阁。著名的词学家,是我国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林氏民居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五马街道仓桥社区沧河巷一百零四弄5号。坐北朝南。门台位于围墙中轴线偏东,为巴洛克风格,青石门楣,上罩半圆形大门罩,门台背部砖砌仿木构,上塑有精美雕刻,砖砌屋檐,勾头滴水。门台与围墙为石英砂抹面,围墙下为青石台基,壁柱下青石雕出花草纹,门台西侧墙上正对正屋明间为一砖砌照壁。门台以北为天井,门台与正屋地面抬升,高于天井与外部地面,天井东西两侧分列两座厢房,单间硬山顶,槅扇门雕刻精美。天井以北为正屋,面阔五间二层硬山顶,砖木混合建筑,带前船篷轩廊,木檐柱均包砖垛,外用石英砂浆,做成柱式。正屋中堂设十槅扇门,门后设楼梯通二楼,宝瓶式扶手,二层外廊设十字雕花式木栏杆。后院有砖木结构门台和几何图案的院墙花窗。林氏民
温州育婴堂旧址位于温州市鹿城区广场路230号。坐北朝南。由门屋、正楼、两厢组成合院式建筑。门屋五间一层砖立面,木构结构。硬山顶,铺小青瓦。明间为门屋过道,外有砖门台,西式装饰风格。正楼七间两层,砖砌立面,内部砖墙,木柱结构。一层明间为过道,天花做成粉白条。后部由楼道通二层。屋顶为四脊顶。东西稍、尽间一、二楼均设前廊。砖做栏杆,棱形几何漏空。前厢原为走廊,现为一层砖房。廊壁立有多块石碑,现不可见。后两厢为砖墙内部木结构建筑。一、二层均设廊。屋顶为硬山顶,小青瓦铺面。现前天井东、西两侧院墙上尚嵌有青石碑刻二方。永嘉育婴堂创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有堂屋99间,同治年间添建;民国八年(1919)重建,隶属瓯海道,掌理温州地区育婴事务
胡氏民居,位于鹿城区七枫巷60号,坐北朝南,前为院落与七枫巷及南面民居隔开,青砖铺地,为三间二层带前后廊建筑,立面装饰为西方巴洛克夹带哥特式风格。明间外设大门套,一、二层外廊皆为青石栏杆,二层设有仿西方的爱奥尼克柱式,开窗上用半圆拱窗套,中央为突出的拱心石。楼房顶部用统一的大檐口配以齿状饰,其上为典型的巴洛克式的涡卷做出的装饰用的宝瓶式栏杆。前廊部分以石英砂抹面,并划分有水平线脚,其余墙面为红砖、青砖分层混合砌筑,门窗上皆用哥特式的尖拱,其间为卷草窗饰。七枫巷胡氏民居传为蒋介石侍卫长胡炘故居。胡忻(1914-2002),毕业于美国参谋大学,曾任大陈防卫部参谋长,台湾陆军装甲兵司令、总统府侍卫长、第二军团司令,并先后出任台北温州同乡会
宝大商行旧址位于温州市鹿城区晏公殿巷37号,建于民国。商行坐南朝北,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为三间两层西式建筑。通面阔15.3米,进深17.3米,东墙角有永余堂界石。建筑立面装饰考究,三角形山花,巴洛克式门套,上有商行当年的商标图案。宝大商行旧址由原工商联会主席王纯侯从别人处以一万银元购建,用于经营棉布生意。整体格局结构较完整,立面砖砌灰塑西式风格较有特色,正立面的商标图案别具一格。王纯侯(1887-1952),乐清乐成人,办有宝大棉布号,并曾任富华染织股份有限公司,建国后为温州工商联主席。2005年8月,被温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温州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级别: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民国公布时间:2005年8月26日类别
厉氏民居系温州开港后中西建筑艺术互相融合的典型民居居建筑之一。厉氏民居位于墨池社区瓦市巷36弄3号,坐北朝南,由南北两院及东侧院落组成。北院建筑呈“H型”分布,由南北厢房及正屋组成,南北各有一天井。正屋五间一层木构建筑,南厢房两间一层,北厢房为三间一层(东面西厢已改建)。南天井南侧有青砖砌门台通南院(现已封闭)。东院平面呈“一”字型,中部有一南北向风水墙将其隔为两个小院落,墙上开门以连通,东院北为七间一层砖木混合建筑(风水墙东三间,西四间),南有天井。南院建筑平面呈“H”型,由南北厢房门台及正屋构成,门台为砖砌仿木构,正屋为三间二层木构建筑,带东、西两耳房,两侧风火墙上部做成观音兜。西耳房三间二层木构,东耳房三间两层木构,东侧开有门
天宁寺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118医院内,大殿坐西朝东,面阔五间,系重檐歇山顶殿阁式建筑。花岗岩台基,前设垂带踏跺。天宁寺檐柱为青石圆柱,上刻对联,脊柱及金柱为花岗岩方柱,上刻联语,各柱下为方形柱础,各面浮雕有图案。明间进深五柱十三檩,梁架结构为抬梁穿斗式,内为天花,天花以下用月梁,天花以上用草架。有正脊及吻兽,漏空花脊,中央为火焰饰。中心浮塑荷花,脊两侧有高大的龙吻。天宁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初建,现仅存一殿,为清朝建筑形制。天宁寺为温州旧城区“外有护国、天平,内有嘉福、天宁”四大名刹之一。1985年列为温州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被列为文保单位时,是当时的“四大名刹”唯一保存的建筑实体。虽经历次重建,在当地一直享
鹿城永宁殿位于鹿城区永宁巷82号,坐北朝南,为合院式建筑。仪门为三开间三山式悬山顶建筑,院内庭院中央为一放生池,清理后,水质尚清澈。院东西两侧厢廊各四间,为硬山顶建筑,天花上为草架五架梁。院北为鹿城永宁殿正殿,三级台阶高出内院地面约0.3米,殿为五间硬山顶建筑,明间进深五柱十一檩,梁架为抬梁穿斗混合式。屋顶有脊,脊檩上有彩画,明间四金柱下均有覆盘式柱顶石。鹿城永宁殿原为永宁社区所用,解放后为房管所出租于数厂,2007年永宁社区群众租回进行整理修缮。据群众回忆,鹿城永宁殿原为两进建筑,正殿后另有一建筑,仪门前另有一戏台,现均已不复存在。鹿城永宁殿为神殿,历史悠久,巷以殿名,现其主体梁架结构仍为清早中期风格,已不多见。保护级别:县(市、
宴公殿巷中国银行温州支行旧址位于晏公殿巷16号,建于1935年。坐北朝南,为十二间三层(局部四层)楼房,通面阔37.4米,进深11.8米,底层为店门,二、三层为办公区,建筑立面为典型的商业装饰风格,设平拱窗和平窗,线条分明,壁柱上有建造纪念的字匾。解放前为中行行址,中国银行系民国元年改组大清银行而成立。民国三年(1914)9月16日中国银行温州分号(后改称温州支行)开业。中国银行在民国17年中央银行建立前,具有中央银行的职能。现址为工商银行温州分行职工培训中心。2005年,被温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温州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级别: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1935年公布时间:2005年8月26日类别: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
新四军驻温采购办事处旧址位于鹿城区县前头135号,旧址为七间三层传木混合洋式楼房。坐北朝南。北面临街,一层各间开门,二、三层各间开窗,带西式装饰立面。西山墙上有“瓯海医院”四字。楼梯由南部上。屋面铺小青瓦,硬山顶。1938年秋,新四军兵站在此设立驻温采购办事处,负责人为杨建新。同时,上海地下党亦以“上海红十字会”名义在此设立办事处,以配合该处开展工作。历时二年,向华中抗日根据地输送大批地下党员、进步青年、爱国人士及军用紧缺物资,为新四军坚持敌后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旧址为七间三层洋式楼房,保存完整。1985年被列为温州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级别: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1938年公布时间:1985年8月21日类别:近现代重
积谷山位于中山公园南端,以形圆如同高廪得名。相传东汉末年刘根隐此得道,乘赤霞仙去,故又名飞霞山。西麓周围有飞霞洞、留云寺、谢客岩、升岩和春草池诸胜。清郑炜《积谷山赋》云:积谷翠兮城东,缅形势兮蔚葱。”,”草长池边,退思谢客;霞飞洞口,遥忆刘仙。”历代胜流摩崖题刻多达50多处,现存较完整的,飞霞洞左右壁有宋边调(知州)、马寻、郑赓、任逵、吴君平(永嘉知县)、赵汝遂(知州)等题名,曹观、刘述(知州)、谢泌等题侍,春草池东南山崖峭壁有明王“诤云根”、近人郑岳(1902-1975)“气如虹”等题字,共13处,其余惜已漫漶、毁坏,无可踪迹。该摩崖题刻是温州市区内容最丰富,年代跨度最久的摩崖题刻,对于研究温州历史有较高的价值。1992年列为温州
塑像位于温州鹿城区华盖山南侧入口,它是新中国成立后温州第一座公共雕塑。华盖山“工农兵”雕像是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领导下,工农兵联合的象征。1952年曾建过木雕“工农兵”塑像作品,但因日久天长、风吹日晒而损坏。到1954年,由我市著名建筑师虞书堂和台州玉环民间堆塑艺人郭世桢合作,历经一年多时间建成“工农兵”塑像。当时设计的系钢筋混凝土结构,从地面到塑像高度7.40米,其中台座4.20米,宽2.60米,方形耸立,用石英镶面装饰。“工农兵”塑像体现了浓郁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代风格,留给后人以历史回味,为温州市区最为悠久的雕塑之一。年代:1956年公布时间:2010年6月11日类别: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保护范围:以塑像基座向外延伸3
叶文定公祠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金锁匙巷社区金锁匙巷19号,为纪念叶适而建。始建于清康熙九年,原在松台山北麓,清光绪八年迁至今址。祠为民居式平房,二进三间,坐南朝北,面阔9.6米,进深22米,穿斗式单层硬山顶木构建筑,阴阳合瓦。门厅面阔三间,正面为青砖墙面,明间为对开木质大门,次间各开一窗。门厅青石横额阳刻纂字“宋吏部侍郎文定公祠”。门两侧有灰塑对联“南宋文章瓯王鼎盛,永嘉学术郑薛代兴”。末署“后学孙衣言”。正厅为三间硬山顶建筑,北侧设外廊。明间后部原祀有叶适的塑像,后毁。叶适(1150-1223),是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永嘉学派代表人物。2000年4月,叶文定公祠被列为温州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级别:县(市、区)级文
温州天主教总堂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周宅巷38号,建于1888年,由国籍神父傅貌禄设计监造,为温州第一座哥特式教堂。教堂朝向不拘于西方教堂面西的惯例,按照日照和通风特点,采取坐北朝南,由保禄大堂、圣心堂、神父楼、圣母亭、波兰楼等组成。教堂以位于西面的保禄大堂为主要建筑,大堂坐北朝南,主立面竖向线条坚挺有力,桩墩粗壮,纵分立面三段,两条水平间装饰带又将三段联在一起,正中玫瑰窗,两侧窗花明显,爱奥尼柱式,充分显示了哥特式建筑风格。圣心堂位于保禄大堂的西北角,建筑体量不大,构造比较简单。神父楼与波兰楼相连,均为二层建筑,砖墙瓦檐,楼前有个小院,凿有一井,平面呈圆形。在保禄大堂和神父楼之间,建有圣母亭,亭内有圣母玛利亚塑像。温州天主教总堂于
岳氏民居位于温州市鹿城区广场路军装局12号,建于民国。该民居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为640平方米。由门屋、正屋等构成合院式砖木混合建筑,五间两层,通面阔29.8米,进深30.7米,庭院四周为连续拱券门廊,外墙及隔断用青砖砌筑,廊柱上砖雕精美,二层用宝瓶式木栏杆,室内用细木条吊顶,外墙高出屋面形成漏空状女儿墙。岳氏民居旧址原为清代军装局,后宁波人岳岩弟在此购地建造了这幢建筑,风格中西结合,是我市较典型的近代民居建筑。2005年8月,温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岳氏民居等为温州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级别: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份:清-民国公布时间:2005年8月26日类别: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保护范围:南面以台基向外延伸三十米为
现存温州市区的华盖山城墙残留2段。北段呈西北至东南走向,残长67米,残高4.3米,残宽7米。南段南北走向,残长30米,残高2.5米,残宽9米,西侧靠山,保护范围以城墙向外延伸5米为界。城墙两侧为块石砌筑,北部为混土夯筑。据清光绪《永嘉县志》记载,“国朝顺治十五年修筑并浚壕……神威火器置各山”,雍正、乾隆、道光、同治年间,为巩固城池,有五次较大规模修城浚壕。华盖山城墙是温州旧城的历史见证,在温州城市发展史上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2000年4月,温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华盖山城墙等为温州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时间:2000年4月2日类别:古遗址保护范围:以城墙底向外延伸5米为界。建筑控制地带:以城墙两侧开始延伸至华盖山东西山脚,在此范围内建
东瓯王庙门台位于鹿城区华盖里,庙中有清末翰林余朝绅撰联。砖石结构,平面呈八字形,通面阔9.8米,青石台基高0.4米,中间设垂带踏跺,明间门额中嵌楷体直书“东瓯王庙”青石匾,左右次间做成照壁式,悬山造顶。东瓯王庙门台为纪念东瓯王驺摇,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现存门台为清代重建。东瓯王庙门台于1981年被公布为温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清公布时间:1981年6月11日类别:古建筑保护范围:以门台向前后延伸一米为界。建筑控制地带:一类:东面自门台向外延伸八点五米为界;西面自门台向外延伸0-五米至华盖里路边为界;南、北两面自门台延伸至原围墙为界。三类:南、北面原围墙外延伸六米,东、西外延伸十米,建筑高度十米以下。
谢池登云桥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府学巷东端,原为登临积谷山留云亭的必经之路,故名登云桥。东西走向,为五跨桥墩式梁桥。桥墩用条石及块石分层顺丁垒砌,桥面每跨铺八根花岗岩石板,中跨桥板南侧面阴刻“万历辛亥岁乡望□□□重建”十二字。桥两侧用青石栏杆,方形俯莲式望柱,望柱间用长条栏杆,中间支以蜀柱。谢池登云桥是温州旧城内保留为数不多的古桥,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保护级别: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明公布时间:2010年6月11日类别:古建筑保护范围:南、北以桥中心线向外平行桥梁延伸3米为界,东、西各以桥中线向外延伸20米为界。建筑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向外延伸60米为界。
州治旧址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五马街道广场路社区广场路76号广场路小学内。现存门台与警报塔。坐北朝南。门台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面阔五开间,为二层砖砌五殿顶形式结构建筑。一层明间敞开,为拱门,是旧址的出入口。各间均用砖柱。屋面檐口饰件具有民国前期风格。警报塔高七层,为砖砌四面台结构。第一至第六层砖砌墙体,四面均开窗。第七层为嘹望台,四面敞开,置栏杆,平顶。第一层北墙上开门进入塔内,各层楼梯均为木制。州治旧址自东晋太宁元年建永嘉郡城以来,曾先后设为郡治、州治衙署、-署等。2005年8月被温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等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民国类别:古建筑保护范围:以文物本体线为界。
叶适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宋公布时间:1963年3月11日位于海坛山南麓慈山。叶适(1150-1223),字正则,号水心,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历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定。永嘉学派代表人物,为永嘉事功之学的集大成者。著有《水心文集》等书。墓早年被盗,出土有青瓷墓志1方(现藏温州博物馆)。1952年曾重修,1966年被毁。今墓为1981年在原址东30米外重修。面积104平方米,坐北朝南。墓前有上下两层平台。墓丘呈圆形,直径2.80米,四周用方形块石砌筑而成。墓前立青石墓碑一通,正面篆书阴刻“宋叶文定公之墓”七字,高1.4米。
墨池位于温州旧城东部,华盖山西侧,墨池坊1号,鹿城区民政局等单位大院内西侧大门旁,相传东晋永和三年(347)王羲之任永嘉郡守,临池作书,洗砚于池,故称墨池。墨池略呈方形,南面向西南角凸出一小长方形,以块石垒筑成规整的池塘立面,池沿原有一层花岗岩阶沿石,石上竖有一排封闭的花岗岩栏杆和栏板,池水清冽。1992年,墨池被列为温州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级别: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清公布时间:1992年4月17日类别:古建筑保护范围:以墨池砖栏周围向外延伸十米为界。
夏鼐故居位于鹿城区五马街道仓桥社区仓桥街102号,为我国考古学奠基者夏鼐祖居,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原南靠仓桥街部分为二层七间的木构排屋,用作店面,北部为居住的四组院落。东小院为前后屋排列的长条状院落,均为单层硬山式建筑。以两侧的院墙做为山墙,檩条直接搁于山墙上。正中院落为由门屋、厢房、正屋及后门台组成四合院式。门屋面阔五间,略含西混合式,青石门框,砖砌抹灰立面,南立面门窗下嵌雕花青石,后带廊,拱券形门。门屋北为天井,东西各为三间二层砖木混厢房,北为五间二层硬山顶的正屋,进深7柱。门屋、厢房二层栏杆为宝瓶式栏杆相连,正屋前后带廊。中院北为围墙,在中轴线上设砖门台。北侧原为夏家花园。在围墙东北角有一水井,平面圆形,青石井栏,块石垒砌内壁,
华盖山大观亭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五马街道华盖山山顶,原名江山一览亭,刘宋永嘉太守谢灵运曾在此建亭并赋《郡东山望溟海》诗。嘉靖(1522-1566)年间重建,改名吸江亭。万历十六年(1588)巡道蔡廷臣重建,改名大观亭。康熙十三年(1674)六月初一,温州总兵祖宏勋归附耿精忠叛清,在大观亭内杀温处道陈丹赤和永嘉县令马琾。清雍正(1723-1735)间巡道芮复传重建,后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毁于飓风。同治六年(1867)知府戴槃重建,保存至今。华盖山大观亭系温州市区规模最大的古亭,为传统的六边攒尖顶式亭,木石混合结构。平面呈六边形,石砌台基,亭内地面夯三合土,台基南北设踏步。亭设六檐柱和六金柱,檐柱皆为花岗岩石柱,立于台基之上,石
谯楼(含州治旧址)。谯楼俗称鼓楼,座落鼓楼街与公安路交叉处,谯楼是温州内城仅存之遗址,1994年8月,按原貌修复,面积356平方米。谯楼建于五代钱氏子城城墙上,现城墙残长约60米,高5.22米,顶宽14米,趾宽15米。结构为南北用花岗岩条石按顺丁分层垒砌,中间夯土。城门洞为砖砌券顶,城墙顶南北两侧立花岗岩挡板。楼为二层五开间歇山顶木构建筑,进深四间,南北两侧明间各间内开十扇官式槅扇,梁架为穿斗式,不设斗拱。东次间南侧设木质双跑楼梯通二层,上下两层四面带廊。屋面铺青瓦,带勾头滴水,脊头用鱼龙吻,四翼角用嫩戗发戗法。谯楼系五代吴越王钱镠第七子钱传瓘(887-941)任温州刺史所建造,时为温州子城的南门。元时自称废,只存谯楼。清顺治间因兵
铁栏井(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宋公布时间:1997年8月29日位于铁栏井7号。井栏呈圆形,内壁铁铸,下圈铸于北宋元祐六年(1091年),上圈铸于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清咸丰元年(1851年)于井栏-以青石,口沿用扇形青石板平铺成环状,口径1.69米。井腹似瓮,用青石垒砌,深约5.6米,井水清冽,常年不枯。
益康钱庄旧址位于鹿城区四营堂巷22号,建于清晚期。坐北朝南,由门厅、正厅和厢房组成合院式砖木混合结构建筑。五间三层,通面阔18米,进深29.6米。天井四周设围廊,建筑立面为西式巴洛克装饰风格。钱庄于20世纪20年代由葛明斋夫妇开设。解放初期,为温州市北区政府驻地。2005年8月,温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益康钱庄旧址为温州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清-民国类别: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保护范围:东、西、北均以建筑外墙为界,南面以建筑外墙向外延伸约7米至四营堂巷北侧道路边线为界。建筑控制地带:东以保护范围向外延伸约27米至巷弄为界;南以保护范围向外延伸16米为界;西以保护范围向外延伸约8-10米为界;北以保护
城西基督教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1898公布时间:1997年8月29日位于鹿城区城西街73号。由美国传教士索毕庆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后焚毁,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重建。占地面积1578平方米,坐西朝东。包括前后大堂(礼拜堂)、小堂(福音堂)及中式用房十二间。大堂具哥特式建筑风格,高13.45米,脊顶设十字架,肃穆宏丽。建造及装饰十分考究,富有宗教色彩。为温州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基督教堂。堂内现存石碑2通:刻于1898年的《重建圣殿记》和1938年的《温州循道公会六十周年纪念碑》。
永川轮船局旧址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永川路9号。由门廊、耳房(含楼梯间)、正楼、院墙围成庭院式建筑。坐北朝南,门廊位于街巷转角处,平面为折边弧形。单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二层为露台,有预制砼宝瓶式栏杆。正楼面阔四间二层,南北侧均设外廊,各间廊柱为方壁柱,柱间用连续券,由爱奥尼克柱式承托,柱表面以石英砂浆抹面,构成帕拉帝奥主题。券上均有券心饰。腰檐及屋面檐口均有多层砖线脚,屋檐有齿状饰,屋面有高出檐口的女儿墙,做漏空砖装饰。二层廊外为宝瓶式栏杆。室内为木结构,铺木楼板,屋面由斜梁式梁架承托,上有方木椽木。门窗外另有百页式门窗。屋面为双坡硬山顶。楼梯间设于东侧,有单跑木楼梯。楼梯间外另有单披耳房。永川局,全称永川轮船局,由宁波人林希恒创立。二十世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位于温州市鹿城区五马街道,为宋至清古遗址。2023年6月2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温州朔门古港遗址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