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温州市区北面瓯江之中,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东西长,南北狭,是中国四大名胜孤屿之一。该屿风景秀丽,历史古迹,人文景观丰富,是瓯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历来被称为“瓯江蓬莱”。历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孟浩然、韩愈、谢灵运、陆游、文天祥等都曾相继留迹江心屿。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历代名贤留有叹咏江心屿著名诗章近800篇。古时为两个小岛,南朝宋初郡守谢灵运曾登上孤屿,写下“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名句。唐季以还,屿上逐渐建成梵宇和浮屠。咸通七年(866),于西山东麓建净信禅寺。宋开宝二年(969),又于东山西麓建普寂禅院,并先后建西塔、东塔。南宋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赵构为避金兵南下,曾驻跸普寂禅院。与鼓浪屿,
张璁碑亭位于鹿城区人民西路妙果寺西侧。为明嘉靖皇帝朱厚熜御赐大学士张璁御碑,原是大士门张氏一品家庙中的单体建筑,1958年2月改移今址。系明代木构建筑,面阔三间,四面回廊,硬山顶并做有周廊腰檐。亭内竖立敕制汉白玉碑三座。张璁(1475-1539),字秉用,号罗峰,永强人。明世宗间为内阁首辅,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谥文忠。著有《礼记章句》、《大礼要略》等。1981年6月,温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张璁碑亭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明、清类别:古建筑保护范围:以碑亭周边栏杆为界。建筑控制地带:东以保护范围向外延伸32米至妙果寺围墙为界;南以保护范围向外延伸23米为界;西以保护范围向外延伸18米为界;北以松台山游步道
最胜寺位于郭公山东麓,望江东路西端以北。寺宇坐西朝东,依山起势,由山门、金刚殿、大雄宝殿、千佛殿和两侧厢房及围墙组成合院式木构建筑。山门位于最东侧,坐北朝南,为单开间歇山顶木构建筑。正中为“最胜居士林”青石匾额,左右青石楹联,内藻井出二跳,小筒瓦屋面,大吻兽。山门南为台阶。金刚殿、大雄宝殿位于同一轴线上。金刚殿面阔三间,为硬山顶木构建筑,中柱落地分心抬梁穿斗式梁架结构,前后带廊,进深6柱11檩。青石平铺地,筒瓦屋面大吻兽。金刚殿往西天井,东西各为廊间三间,单坡屋面抬梁式梁架。与金刚殿梁架转角处用垂莲柱联系。天井西为大雄宝殿。硬山顶,筒瓦吻兽木构建筑。面阔三间,抬梁穿斗混合梁架。前为槅扇门。大雄宝殿西为千佛殿,2000年重建。三间硬山
江心寺系全国重点开放的著名古刹丛林,位居温州市北郭永清门外瓯江之中的一个小岛屿上。全岛屿的原来面积仅约一平方公里左右(现经填塞淤浅扩大地面,添建了新的游览点),两端各有一座小山峰,峰顶都有一座凌空的宝塔,东西相对峙,即名为东、西塔。东峰西麓原有“普寂禅院”(即今“温州烈士纪念馆”),西峰东麓有“净信讲寺”又名“西塔院”(即原“温州博物馆”)。唐咸通七年(866),在江心孤岛的东山建普济禅院。宋开宝二年(969),又在江对面的西山建净信讲院。南宋绍兴元年(1131),宋高宗赐改普济禅院为龙翔禅寺。因寺江中,俗称“江心寺”。宋宁宗时品选天下禅宗丛林,列为十刹之一。其后八百多年里,该寺屡废屡兴。新中国成立初期,江心寺几将倾圮。1952年进
澄鲜阁与谢公亭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江心屿西端。刘宋永初三年(422)七月十六日,太守谢灵运抵永嘉郡,常登拱辰门上谢公楼遥望江天,政暇频游江心孤屿。澄鲜阁原名“水陆阁”,号称“江上楼”;北宋崇宁元年(1102)创建,明正统间重建。万历十九年(1591)重修时,为纪念谢公,取其“空水共澄鲜”之意,易名“澄鲜阁”。今阁为清代晚期建筑,为坐北朝南,面阔三间二层硬山顶建筑。明间为抬梁式梁架结构,次间为混合式梁架结构,进深五柱九檩。砖砌灰脊,无脊饰,筒瓦。檐口设勾头滴水。依山临流,西傍古塔,斜对谢公亭,气象万千,蔚为大观。谢公亭,位于江心屿西山下,相传为谢灵运观海处,后建“谢公亭”。唐宋时,亭屡建屡废,今亭为1952年重建,六角攒件尖顶,地处
籀园位于鹿城区九山湖滨胜昔桥畔,温州学界为纪念孙诒让而建,由籀公祠和籀园图书馆组成,1916年落成。1919年称温属图书馆。青田杜师预篆书旧温属六县联立籀园图书馆题额。大门上青石刻有南通张搴书籀园2字。籀公祠3间,坐西朝东,为五间歇山顶建筑,明间抬梁式梁架结构,次间为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四面回廊,悬山顶木构建筑。图书馆面阔四间,系西式结构藏书楼,有曲槛临流的服膺轩和松柏拱护的厅榭等,藏书宏富,且多善本。服膺轩坐东朝西,为五间卷棚顶建筑,通面阔10.7米,通进深5.6米,四面回廊,东面走廊外侧为直棂式坐凳栏杆。孙诒让,号籀庼,曾任温处学务分处总理,兴办学校,成绩斐然。1912年,温州文教界人士发起购得曾氏依绿园旧址建籀公祠,191
瓯海公学图书馆旧址位于九山湖畔,蛟翔巷以南,巷北为市四中。平面呈抹角四边形状,坐北朝南。每面均面阔三间,抹角处个一间两层,门窗上抹灰砖砌半圆弧形窗罩。建筑以北为砖墙1堵,立面呈等腰梯形,中为圆窗洞一个,砖墙南侧为楼梯间,条石踏步,通往二楼。部分窗罩上或柱上开小型气孔。砖砌立面。瓯海公学创办于1925年,为当时全省规模最大的一所私立中学。创办人谷旸(1894-1975)在五卅惨案后领导艺文中学师生脱离校会学校,筹办瓯海公学。瓯海公学图书馆旧址系当年瓯海公学现存唯一的建筑物,图书馆系当年利用九山湖畔魁星阁旧址建造。2002年3月浙江省第三次文物普查曾对此进行过登记。2023年7月,入选浙江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年代:民国公布时间
江心屿浩然楼位于鹿城区江心屿文天祥祠东侧。楼原址在文天祥祠前,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重建移今址。据清光绪《永嘉县志》记载,取意文天祥《正气歌》中的“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而命名。一说楼名“浩然”,从语本《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句;一说因唐朝山水诗人孟浩然曾游江心屿,是为纪念他而建的。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温处分巡道秦瀛以先贤之名不宜命楼,改“浩然楼”为“孟楼”。清光绪元年(1875年)重修,复名“浩然楼”。江心屿浩然楼坐北朝南,面朝瓯江而建,为二层木构建筑,进深七柱,面阔三间。一层设回廊,置美人靠。江心屿浩然楼北侧为花园。花园西北角管理员起居室与文天祥祠相通。明万历八年(1580)巡道吴自新,郡丞刘正亨
地藏桥位于鹿城区任宅前,俗称水心桥,原是通往西山的必经桥梁。七孔,梁式石桥,南北走向,总长36米,宽2.45米,中孔高约6米。呈八字形,中间三孔,可通船只。桥墩构筑简单,各由四根并列方形石柱组成,上盖帽梁。各孔桥面铺石板5条,刻有花竹和几何图案,中孔桥面东侧,正中横刻“地藏桥”三字。两旁自北至南及两侧刻字。是我市城区现存桥梁中建造较早,跨度最大,保存完好的一座古石梁桥。1985年8月,地藏桥等被温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清公布时间:1985年8月21日类别:古建筑保护范围:南、北从桥两端压石向外延伸五米,东、西两面各沿此向外延伸十米的地段内。不准建造房屋和其它构筑物,保留水埠头、保护南岸榕树。
江心寺文天祥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宋公布时间:1963年3月11日位于江心屿。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号文山,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受命与元军谈判,被扣留,脱险后辗转至温州,在江心屿留居一月,题壁《北归宿中川寺》。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建祠纪念。今祠为清代重建,合院式木结构建筑,坐北朝南,三间二进,左右为廊屋。一进为门厅,硬山顶。二进正厅为悬山顶。正厅正中塑文天祥坐像,左右壁画叙生平事迹。两廊和正厅前檐廊陈列诗碑22方,收刻文天祥诗四篇,其余18通刻后人题词之作。
英国驻温州领事馆旧址年代:1894位于江心屿。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增辟温州为通商口岸。次年4月,英国领事进驻温州。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建一幢三层西式楼房为领事馆。占地面积1309平方米,为三层砖木结构。面宽14米,进深11米,中间入口小厅设主梯,两边各六间,立面采用券柱式外廊,清水墙面,窗子砖砌拱券。1895年又扩建一幢两层楼房,坐北朝南,面宽11米,进深9米。如今,领事馆旧址“变身”温州近代史陈列室。该陈列室展出温州近现代历史资料等。2019年10月7日,英国驻温州领事馆旧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松台山松台山上、下井即山巅仙人井和东麓八角井及三牌坊古井,是晋太宁间建郡城时“凿二十八井以象列宿”的三井。上井:仙人井。井栏圆形,大块花岗岩凿成,栏壁镌记年文“道光己已冬松台仙井梅铨书”,内径0.94米,深约4.5米。梅铨,字鉴亭,乾、嘉间永嘉人,梅楫侄孙。善书、画,与楫、梅大显、梅超英号称“永嘉四梅”。松台山三井(含三牌坊井)为温州“二十八井”中的三口井,具有重要意义。2000年4月被温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温州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会典标名”石牌坊。位于鹿城区九山公园,建于清中期。牌坊坐北朝南,通面阔6.2米,高5.4米。四柱冲天式,用花岗岩分件雕刻拼装而成,前后用圆镜靠背石支撑。雕刻精美,运用阳刻、镂空,剔地起突等多种手法饰有缠枝卷纹、双龙抢珠等图案。明间平板枋北侧楷书阴刻“会典标名”四字,上部中央置有“荣恩”字匾。
松台山上下井即山巅仙井和东麓金沙井,是晋太宁间建郡城时“凿二十八井以象列宿”的二井。上井圆形,井栏用块石砌成,内径0.7米,井壁用块石砌成圆筒形,内径2米,深4.5米。栏壁镌“道光己巳(1845)冬松台仙井梅铨书”等字;下井又名八卦井,井栏呈八角形,用八块青石板合榫作成,上刻牡丹、白鹿衔花等纹饰。内径2.4米,深5米,井壁用花岗岩块石砌成。两井水泉甘美,久旱不枯。摩崖题刻在仙井西首岩壁,现存癸酉仲夏良卿题“灵岩”;癸酉仲夏显鸿题“屏风”;癸酉皋月四百三十八甲子晋僧题“石壁”。
江心屿古井群位于温州市鹿城区松台街道江心屿,为宋古建筑。2023年6月2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江心屿古井群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