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新郑市旅游

新郑市文物古迹介绍

1、黄帝故里 AAAA
黄帝故里
  河南新郑古为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降于轩辕之丘,定都于有熊。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肇造文明,惜物爱民,被后人尊为中华人文始祖。庄子曰:“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如今的黄帝故里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被评为国家AA-景区。2000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州市十大旅游景点之一。`黄帝故里景区位于新郑市区轩辕路,占地面积100余亩,黄帝故里祠始建于汉代,后曾经毁建,明清修葺。清朝康熙五十四年(1751年),新郑县令徐朝柱立有“轩辕故里”碑。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缅怀始祖功德。近年来,新郑市人民政府对黄帝故里景区进行了扩建。扩建后的黄帝故里景区共分五个区域:广场区、故里祠区、鼎坛区、艺术苑区、轩辕丘区。祠前广场、千年古枣树、国槐荫荫、百年银杏松柏参参,“乾坤浮雕圆盘”立于中道……[详细]
2、欧阳修墓 AA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欧阳修墓
  欧阳修墓,位于河南省新郑市辛店镇,在县城西13公里欧阳寺村,墓域北倚岗阜,南临沟溪。陵园西依岗阜,东临谷溪,过去碑碣林立,古柏参天,成为清代新郑八大景之一“欧坟烟雨”,自然环境非常优美。宋熙宁八年(1075)欧阳修赐葬于此,其后继配第三夫人薛氏,其子发,奕,棐,辨,其孙愬、等陆续葬入。欧坟建有陵园,坐北向南。在南北中轴线上建有照壁、大门、内照壁、东西厢房、大殿,直通陵墓,四周包以围墙。外照壁高5米,长6米,厚0.7米。大门三间,门外左右修有闪墙、台阶。内照壁与围墙同高,将庭院分为前后两部,左右两侧置有便门,庭院中修有甬道,两边立有石猪、石羊等,对称排列,间隔3米。庭院中东西侧各建厢房三间。大殿(即拜殿)计3间,内设暖阁、神牌、神幔、供桌诸物,供展拜祭奠。殿前有祭坛,长10米,宽5米,高1米。……[详细]
庆陵(后周世宗柴荣陵寝)
  庆陵,为后周世宗睿武孝文皇帝柴荣的陵墓,陵号“庆陵”,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新郑郭店镇陵后村陵上西侧。1963年6月20日,周世宗庆陵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周世宗柴荣(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是五代时期后周皇帝,在位六年。邢州尧山柴家庄(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祖父柴翁、父柴守礼是当地望族,从小在姑丈郭威家长大,因谨慎笃厚被郭威收为养子,年轻时曾随商人颉跌氏在江陵贩茶,对社会积弊有所体验。史载其“器貌英奇,善骑射,略通书史黄老,性沉重寡言”。951年,郭威建立后周,委任柴荣治理澶州,其境“为政清肃,盗不犯境”。954年,郭威驾崩,柴荣继位为帝。柴荣在位期间,整军练卒、裁汰冗弱、招抚-、减少赋税,使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开始复苏。他又南征北战,西败后蜀,……[详细]
后周太祖嵩陵(郭威墓)
  后周太祖嵩陵(郭威墓),五代十国时期后周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郭威的陵墓——嵩陵(后周皇陵之一)。后周太祖,名郭威(904—954),邢州尧山(今邢台市隆尧县西)人,他出身平民,在五代初期那段战乱频繁的年代,由普通士卒逐步成长为将领,最后又当上了皇帝,是一位历史上公认的清廉勤政的好皇帝。嵩陵在今河南省新郑市郭店镇周庄村南约500米处。陵地北高南低,东西各有一道小土岭,陵墓两侧各有一条千沟。冢高约9米,周长103米,保存较好。据《图文老郑州·老风物》文:“笔者前谒嵩陵时,正值盛夏,高大的墓冢上长满了野草和荆棘,四周被一人多高的玉米秆所包围,墓东墓南各有一块有关部门立的一新一旧水泥碑,连棵像样的树都没有。当地人说,嵩陵上不长树,多次在上面栽树都未成活,谁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站在空无一物的陵墓旁,……[详细]
韩王陵
  韩王陵位于河南省新郑市郑韩故城四周,是战国时期韩国公元前375年至前230年历145年间九世候、王的陵墓,现有11处28座陵寝。每座墓葬都陪葬有不等的车马坑和贵族墓,形成了庞大的陵墓群。韩王陵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保存完成是我国现存战国时期各国帝王陵墓中罕见的,是研究战国时期六国陵墓的重要实物资料。新郑地貌西高东低,地处山区向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只有东部少部分是平原地区。韩王陵墓区均在郑韩故城周围。丘陵地带水土深厚,土质细密坚实,韩国国君选作茔地。韩国历时145年(公元前375—公元前230),历经君主9位。通过1985~1986二年的钻探调查,已发现韩王陵寝11处28座墓冢。分别是新郑市辛店镇许岗村东墓冢4座、观音寺镇王行庄村北墓冢4座、城关乡苗庄村南墓冢2座、辛店镇冢岗村南墓冢1座、城关乡……[详细]
新郑轩辕庙
  轩辕庙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千户寨乡始祖山(具茨山)主峰顶上,创建年代不详,祀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据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刊本《新郑县志》卷十一祀祠志载:“轩辕庙,旧志在县西大隗山巅。”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刊本《新郑县志》卷三祠庙记载:“轩辕庙在县西大隗山巅。”清顺治已亥《1695年》刊本《新郑县志》载:“轩辕庙在县西大隗山巅。”该庙歇山式建筑,坐西向东,创建年代无考。台基、墙身和屋顶均为石材构成。面阔三间7.35米、进深三间4.80米,高约5米,建筑面积40平方米。单檐歇山。殿顶为灰板瓦,疑为近代覆加。正脊平直,正脊两端和戗脊下端均以兽首作结。正脊中央雕有“吉”字图形。庙墙正面背面四组斗拱装在立柱之上,殿内四根石柱由步樑与墙连接,柱上置横梁承托屋顶。正面明间辟门,门高2.18米,门宽……[详细]
铁岭墓地
  铁岭墓地位于新郑市城区西北2.5公里的双洎河北岸,新村镇吴庄大队铁岭村自然村与冯庄自然村周围。大致呈方形,北部稍宽,南部稍窄,面积近四十万平方米。估计铁岭墓地的墓葬总数在万余座左右。2006年7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铁岭墓地进行发掘,开探方66个,发掘面积7000平方米,清理龙山、西周、唐代灰坑46个、西周房址5座、西周陶窑1座、东周墓葬301座、唐代墓葬2座、清代墓葬4座、汉代水井1口,出土各类随葬品千余件。出土各时代完整陶器400余件、铜器60余件、铁器30余件、水晶环5件、玉器100余件(片)、海贝400余枚。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M80椁内棺外保存有大面积的荒帷痕迹。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又在铁岭墓地干渠经过而未发掘的地段及干渠两侧的绿化带发现古墓葬2163座、灰坑84个、水井13口……[详细]
新郑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新郑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新郑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位于河南省新郑市辛店镇驮窑村。石券5孔窑洞,坐北面南3孔,坐西向东2孔。抗日战争爆发后,具有革命传统的新郑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春,八路军皮定钧、徐子荣部密禹新独立团在团长沈甸之率领下开赴风后岭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成立新郑县抗日民主政府,领导新郑、密县、禹县三县部分地区的抗日工作,因此抗日民主政府又称为新密禹(或密禹新)抗日中心县政府,县长宋登贤,政委王实虚,武装大队长马明辰。人民政权建立后,发动群众,建立武装,开展减租减息和倒地运动。攻辛店,打太清,伏击消灭日寇,摧毁日伪政权,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1945年10月,县政府干部随军南下。解放后,此处做为史江水住宅,1999年新郑市革命老区……[详细]
郑韩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郑韩故城位于今新郑市区周围,双洎河(古洧水)与黄水河(古溱水)交汇处。平面呈不规则三角形。城垣周长20公里,城内面积16平方公里,城墙用五花土分层夯筑而成,基宽40—60米,高15—18米。北墙外侧有数处马面建筑,是全国最早的新型城墙防御设施。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东迁至洛阳,史称东周。郑国随着周朝东迁,也从陕西棫林迁到洛阳以东,灭虢国、郐国,在此建都,为了区别在陕西的旧郑国,取名新郑。公元前375年,韩灭郑,从阳翟(今禹州)迁都新郑。公元前230年秦灭韩,郑韩两国先后在此建都达539年之久。郑韩故城内文物遗迹星罗棋布,目前发现城门遗址4处,在城内南北走向有一隔城墙,把故城分为东西两城。西城内分布有韩国宫城和宫殿区、缫丝作坊遗址。东城内分布有郑国宫庙遗址、祭祀遗址、铸铜遗址和韩国铸铁、……[详细]
陈氏三宰相墓
  陈氏三宰相墓位于河南省新郑市郭店镇宰相陈村西,因陈省华为赠中书令,陈尧叟、陈尧佐皆同平章事,所以人称三宰相坟。陈氏三宰相墓区现存墓冢八座,分别为宋左谏议大夫赠中书令陈秦国公省华墓、宋同平章事枢密使赠侍中陈文忠公尧叟墓、宋同中书平章事赠司空侍中陈文惠公尧佐墓、宋天雄军节度使赠太尉陈康肃公尧咨墓、宋太子中舍陈君希古墓、宋主客员外陈君学古墓、宋陈君知节墓、宋陈君珣墓,俱在郭店镇宰相陈村。八座墓分做三区,西侧自西向东为尧叟、尧佐、尧咨的墓地。中间一区有两座墓冢,东西平列,西为希古墓,东为学古墓。偏东一区有二冢,西为知节墓,东为珣墓。在墓域东北宋建崇孝寺背后有陈省华墓。诸墓现存高约5米,周长30~40米。诸墓前新立墓碑刻有墓主人官爵封号、谥名及生平。尧佐墓前旧时立有翁仲4个,左右石兽翼列,并有欧阳修所……[详细]
唐户遗址
  唐户遗址面积52万平方米,包含有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新砦期文化、夏、商、西周、东周等长6000年的文化内涵,遗物十分丰富而具有代表性,实属罕见。可以认为它是华夏文化的缩影,特别是在解决裴李岗文化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与新砦期文化的承袭关系,解决重大学术问题,具有特殊的历史研究价值。从这里发现的西周春秋墓葬现存分析,这里可能是西周到春秋时期王室某位显族重臣的封缰聚集点。唐户遗址将成为研究西周和郑国的历史及王宝与贵族的关系提供重要实物资料和线索。从发掘的一批春秋墓葬的墓葬形制和随葬青铜器看,应是与新郑郑国有关系的贵族。其0土的一批铜器造型精美,与郑韩故城出土的郑国青铜器相比还有些是过去不多见的青铜器。因而它为研究郑国历史、郑国青铜器铸造有着重要价值。在春秋时期M70土一件残铁器,这是在……[详细]
新郑卧佛寺塔
  卧佛寺塔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市区西关卧佛寺旧址内,双洎河从其西侧流过,创建于隋开皇十年(590年)。卧佛寺旧时为新郑名胜之一,卧佛寺历经数百年的营建,特别是自洪熙至于成化40年间大规模的建设,佛寺规模臻备,殿宇栉比,佛塔高耸,成为规模庞大的著名寺院。抗日战争中,寺内绝大部分建筑毁于日军,仅存有孤塔矗立和部分经幢、石造像幸存。塔为南向,七级楼阁式砖,平面作八角形通高15米,基部周长16米。塔基现埋于明台之下,从暴露部位看,塔基应为须弥座状,其详情不明。第一层每边宽1.8米,塔下基座被明台覆盖,其详细情况不明,整个塔身一般用长28.5厘米,宽13厘米,厚6.5厘米的青灰砖垒砌而成。壁面砖与砖间用白灰浆粘合,灰缝较细。壁内每砖间用黄泥碜白石灰浆粘合。塔的外形,自第一层以上的宽度逐层收敛,每层高度逐渐内……[详细]
13、高拱墓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拱墓
  高拱墓俗称“阁老坟”,位于新郑市城区北阁老坟村西北约300处。北依郑韩故城,南临梳妆台。从南向北依次有石牌坊,石牌坊向北约60米,建有拱形大门楼,高约8米,门前有1对石狮。大门内为陵园,四周围墙高2.3米、厚0.6米。进大门北行56米处建有两门楼。进二门,中间修有甬道直通大殿。甬道两旁对称排列有石狮、石羊、石猴、石猪、石龟、石马、石人等组成的石刻仪仗。石人高约2米,身著皂服,手持朝笏侍立,雕工精细。后边是拜台,左右有厢房,最后是祀祠大殿。殿后60米,有上圆下方,高8米,周长95米的墓冢。冢四周有5棵柏树,意为“五龙捧寿”。现仅存墓冢。高拱(1512~1578年),字肃卿,号中玄子,新郑人,魁之孙,尚贤第三子,著有《高文襄公集》。明嘉靖七年(1528年)中举,四十五年,进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详细]
鉴忠堂宝谟楼
  鉴忠堂宝谟楼(接旨亭)位于新郑市新建路办事处向阳街西接旨胡同。据清康熙四十一年《新郑县志》载:“鉴忠堂宝谟楼遗址(补载)按:明穆宗赐高相国拱所建,在城内东街道北。”高拱八世孙高海勤先生回忆,鉴忠堂宝谟楼上层建筑在清代被毁坏,民国时期知名人士田双林等人保护古迹,把扒掉的砖放在八卦洞内。屋顶和墙体全用青砖砌造,中间隆起,四边呈下垂貌的穹窿拱形建筑,面阔三间8米,进深7米,高约10米。正面辟一门,高2米,宽1.3米,木门框下设石门礅,木门两扇,门前踏步左右设一门台。在南北中轴线上鉴忠堂的前方,建有殿房(客厅)一幢,东西两侧建有配房三间,南面有牌坊一座,与前方的八卦洞相照应,几座建筑相互毗连,构成了壮观的画面。清人王廷璧做《过新郑高相废园》诗:“绿野莺花地,萧条剩废砖。龙衣方借补,鹤氅已归田。蛙乱秋……[详细]
新密禹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新密禹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位于郑州市新郑市具茨山(风后岭)主峰东崖下驼窑史家村史江水的老宅院内,建于1945年。旧址坐北向南,位居附近住宅的最高处,现存建筑均为石券窑洞,平面呈曲尺形。北崖下券三间石洞,最东部为厨房兼炊事员住宅;中间窑洞为一区区长吴建三和区干队队长马明辰住室;西端窑洞为县长宋登贤、政委王实虚住室。西崖下券两间石洞,北部窑洞为区干队战士住宅,南部窑洞为警卫员及秘书吴海彦住室。旧址东部崖下现存有一眼水井,当地百姓称为“八路井”。沈旬之同志领导的八路军独立团,在旧址东南一公里处的土门沟南四条土洞驻扎。1944年7月,我军著名将领皮定钧司令员、徐子荣政委率领的“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从太行山区林县出发,南渡黄河,挺进豫西新安县,又南跨陇海铁路,直插中岳嵩山,建立起以嵩山为中心的抗日民……[详细]
王垌遗址
  王垌遗址位于新村镇王垌村北300米略偏东。王垌遗址面积5.5万平方米,包含有仰韶文化和二里头文化遗存。上世纪七十年代王垌村修建水渠对遗址进行局部破坏。2003年5月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调查,调查中发现有二里头文化遗存,采集到有罐、盆、器盖、豆、缸等陶器残片。根据东部断崖文化层判断,厚约1~2米,文化堆积丰富,上部为耕土层,二层为扰土层,下有二里头文化层和仰韶文化层,现场采集陶片,可辨器型有罐、盆、鬲、大口尊等,还采集有仰韶文化石铲残片。根据钻探调查,初步判断东部文化层有堆积较厚,西部较薄,现场采集陶片可辨器形的有:仰韶时期的彩陶罐、罐、杯、高领罐、小口尖底瓶,泥质夹砂灰陶,彩陶罐为红衣黑彩,还采集有石铲残片。二里头时期的鬲、缸、罐等,泥质灰陶,纹饰主要有绳纹、附加堆纹。王垌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详细]
金钟寨遗址
  金钟寨遗址位于新郑市区北15公里的新村镇金钟寨村东。该遗址在1985年4月文物普查中发现。遗址南边是沟,东临黄水河,面积约10万平方米,20世纪70年代平整土地时遗址上部被挖去1米多,现存文化层1—3米,内涵相当丰富。出土石器有斧、铲等,陶片中可辨的器形有鼎、鬲、罐、盆等。纹饰主要有绳纹、方格纹,另外还出土有鹿角、蚌壳等。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2003年5月,在调查中又新发现新砦二期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东半部,文化堆积较厚约1—2.5米左右,还发现有灰坑等遗迹。采集有罐、瓮、碗、澄滤器、三足盘、器盖等陶器残片。金钟寨遗址面积约10万平方米,包含有龙山文化、新砦二期文化遗存,遗物十分丰富而具有代表性,对研究河南龙山文化遗址的文化内涵、时代与分期,特别是龙山文化晚期遗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200……[详细]
18、裴度墓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裴度墓
  裴度墓位于新郑市龙湖镇林锦店东南,现存墓冢高8米,周长约200米。墓前旧时立有石羊、石马、石人诸石刻。1985年在东张寨发现裴适墓志石一方,可知其子裴适也葬于同一墓域。裴度(765~839年),字中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德宗贞元五年(789年)考中进士,累升司封员外郎、知制诰(起草皇帝诏令)。元和七年(812年),魏博(治所今河北大名)节度使田弘正归顺中央,宪宗派裴度前去抚慰,魏人欢服。朝廷倚赖,宪宗拜裴度为门下侍郎、平章事(宰相)。裴度神观迈爽,操守坚正,既有功,名震四夷。及死,天下莫不思其风烈。清代郑州知州张钺谒其墓咏诗一首:“四海安危仗此身,丹忱忧国鬓如银。櫜鞬道左迎丞相,鹅鹳军中服蔡人。绿野园林娱晚岁,青编勋业轶前尘。郑原一片牛眠地,留与年年草木春。”裴度生前喜欢郑原这片牛……[详细]
裴李岗遗址
  :位于新郑县城西北约8公里的裴李岗村西,面积2万平方米,是新石器早期的一处遗址。其东半部为村落遗址,是当时的人们日常生活之地;西半部为氏族墓地,墓坑呈长方形,这里出土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物,主要是一些石器和陶器。具有代表性的有锯齿石镰、条型石铲、三足陶钵、筒形罐以及陶纺轮、陶塑猪头、羊头等原始艺术品等。目前该处遗址共发掘出墓葬114座、陶窑l座、灰坑10多个,还有几处残破的穴居房基。这一发现填补了我国仰韶文化以前新石器时期早期的一段历史空白。门票门市价:10.0元景点位置河南郑州市新郑市西北约8公里的裴李岗村西……[详细]
新郑水月寺
  水月寺位于新郑市辛店镇岳庄村东南300米。据明监察御史,邑人史载明正德六年所撰《重修水月寺碑记》载: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僧人广良爱兹幽静,遂开山诣居,名水月寺。景泰年间(1450~1456年),僧人悟善,肇造佛殿、伽蓝殿、祖师殿、天王殿各三间,左右僧房十余所,佛寺略具规模。成化初年,主持僧本寿继承之。其师弟本玺忧及岁久时迁,殿宇破损,率领本秀、愿然、会同社长贾宽等,重新修整一新。水月寺遂为新郑著名佛寺。1992年,在居士岳海南、王桂英等人倡导下,依据旧时古代建筑对水月寺进行精修重建,修复了天王殿、大雄宝殿、五方大佛殿。现水月寺坐北向南,中轴线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五方大佛殿三进院落。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以及东西厢房灰砖黛瓦虽然破旧,但它是连接水月寺历史的见证物。……[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