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黄山市 > 祁门县旅游

祁门县文物古迹介绍

祁门窑樟源刘家窑址
  祁门窑樟源刘家窑址位于祁门县塔坊镇,类别为古遗址。祁门窑樟源刘家窑址为祁门县第七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祁门茶业改良场
  祁门茶业改良场位于祁门县平里镇平里村,是农商部于1915年4月设立最早的中国茶叶技术改良机关,当时称为“农商部安徽模范种茶场”,历经国立、省立等朝代,名称亦多次变更。祁门茶叶改良场建立后,主要开展了植茶、制茶、茶业调查和业务推广等方面的改良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积极推动了全国的茶叶改良运动,促进了茶业经济的发展。2017年8月列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奇口河东老宅
  奇口河东老宅位于祁门县芦溪乡,类别为古建筑。奇口河东老宅为祁门县第七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雷湖胡氏宗祠
  雷湖胡氏宗祠位于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安凌镇雷湖村内,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间,座西南朝东北,徽派砖木三进五开间,“由仪门、享堂、寝堂组成,其仪门为“五凤楼”形式,造型奇特,古朴典雅,祠内梁枋、斜撑、雀替上刻有精美的纹饰。建筑通面阔20.6米,通进深48.4米,占地面积997平方米。2000年9月公布为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祁门茶山公园
  祁门茶山公园原为祁门茶业改良场自建茶山,历史上最大规模曾有连片梯田式茶山千余亩,目前仍保留有梯田茶山200余亩,县委会大院内仍保留着与原茶业改良场有关的历史建筑,包括原改良厂办公楼、厂房、宿舍、原苏联专家住所等建筑。茶山公园伴随了整个祁门茶业改良场的兴衰史,是县城内唯一具有祁红文化历史价值的茶园,虽现存面积与以往相比较小,但对其进行保护仍具标本意义,是宣传祁红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名片。通过其风貌保护,避免茶山公园被城市建设破坏,同时保护与祁红有关的历史文化与工业建筑旧迹,对祁门茶文化的整体保护具有深远意义。2017年8月列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陈光楷故居
  陈光楷故居位于祁门县闪里镇,类别为古建筑。陈光楷故居为祁门县第七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王柳荫宅
  王柳荫宅位于祁门县小路口镇,类别为古建筑。王柳荫宅为祁门县第七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闪里陈氏宗祠
  陈氏宗祠位于祁门县闪里镇坑口村,座北朝南偏西,砖木结构,三进五开间,前后天井,祠前遗存旗杆石4只,门前石台、栏板等建筑风格独特,屋内斜撑木雕人物(八仙)、狮子雕刻精美,石立柱14根,建筑面阔14.8米,进深36.3米,占地面积537平方米。闪里陈氏宗祠被公布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祁山摩崖石刻
  祁山摩崖石刻位于县城祁山西北面山腰,目前所能见到的石刻有两方,一方名为“佛”字,无款识,另一方曰“灵峰”由明人楚蛟所题,两方均为篆书,其中“佛”字为阳刻,字的结体刚劲有力,线条明快,直径达1.5m左右,“佛”字左侧阴刻“山中灵气”4字,亦篆书,上方百米处刻有“最上一乘”4字,题款“夕沙”。石刻前原有平台,据传,为“青萝寺”的高僧--参禅处。是我县目前发现数量极少的摩崖石刻之一。2008年3月列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陈氏宗祠
  陈氏宗祠位于祁门县闪里镇坑口村,时代为明。陈氏宗祠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31、报本祠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报本祠
  报本祠位于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芦溪乡查湾村,系村中汪氏宗祠,始建于明重建于清。座北朝南,三进三开间,砖木徽派结构,前、后各设天井,前中后三进呈台阶式上升,青石台阶边设石拦板,颇为精致。祠内石雕、柱础雕刻精致,花样众多。整体建筑通面阔13米,通进深41米,占地面积533平方米。系芦溪乡目前保护价值较高的祠堂之一。……[详细]
32、永锡堂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锡堂
  永锡堂位于黄山市祁门县闪里镇文堂村上文堂组,系村中陈氏藻公一脉的宗祠,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陈舍公之手,取名于《诗经》“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句。祠堂座西朝东稍偏,三进五开间,门前汉白玉抱鼓石一对,前后天井,寝堂明式风格显著,建筑通面阔19.6米,通进深52.6米,占地面积1031平方米。久经风雨侵蚀,近年族人捐资重修,有专人管理。2017年8月列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33、敬敷堂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敬敷堂
  敬敷堂位于箬坑乡伦坑村内,为“汪氏支祠”。座北朝南,三进五开间,由仪门、享堂、寝堂三部分组成,祠堂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清代重修,保存较为完整,建筑面阔14.3米,进深47.4米,占地面积678平方米。该建筑具有徽派建筑特色,祠前水池及栏杆仍保持原样,仪门两侧的抱鼓石以及祠内的石雕、木雕均精雕细作,充分体现了古代工匠们高超的技艺和审美观。祠内保存的石碑刻对徽学的研究也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2012年2月列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敬敷堂被公布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34、光庆堂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光庆堂
  光庆堂位于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历口镇彭龙村中,系村中汪氏宗祠,建于清道光年间,座北朝南,砖木结构三进五开间,祠门增设围墙,门内有青抱鼓石一对,雕刻精美,前后设有天井,祠内木雕甚少,享堂桅口饰有斗拱式斜撑,左墙嵌有道光十七年罚戏碑一块。建筑体量较大,气势恢弘。建筑通面阔15米,通进深35.8米,占地面积537平方米。2012年2月列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光庆堂被公布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祁门绍德堂
  绍德堂位于祁门县箬坑乡合利村下汪自然村,为下汪村汪氏宗祠,座西朝东,砖木结构,三进三开间,门口有院,前后天井,寝堂为二层结构。建筑规模较大,通进深38.7米,面阔20米,总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祠内雕刻古朴,无精雕细作。2012年2月列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彭龙彦兴堂
  彦兴堂位于祁门县历口镇彭龙村,建于明代年间,系村中汪氏支祠,座西朝东,砖木结构二进五开间,门楼为汪宗顺牌坊,前设天井,无寝堂,祠内木柱、梁架无精雕细作,建筑风貌简朴,体量较小。建筑通面阔10.5米,通进深15.1米,占地面积159平方米。2012年2月公布为第四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存现状一般。……[详细]
宪伯坊(程昌牌坊)
  宪伯坊,又名“程昌牌坊”,坐落在祁门县胥岭乡六都村东和溪之畔,与“和溪”桥相邻。六都,古称善和里,曾有“小小祁门县,大大六都村”之称。由于善和程氏敦儒崇教,鼓励本族子弟上学入仕,并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因此,由科举入仕者不计其数,明代四川按察使程昌便是其中之一。程昌,字时言,号和溪,生于成化十一年(1475),卒于嘉靖三十年(1551)。少时从学于其兄程杲,后又受业于乐平程楷,正德三年(1508)春中进士,正德八年(1513)升任山西道监察御史。当时福建沿海海寇猖獗,民受其害。于是受命巡按福建,恩威并用,平息了海贼。正德十三年(1518)奉命兼管云南、四川、陕西诸道之后,又屡建功绩,嘉靖六年(1527)升四川按察使,兼提督学政,以德治蜀,不事刑法,使其所辖境内安然无患。晚年闭户修书,著有《窦……[详细]
汪子严木牌坊
  汪子严木牌坊位于祁门县箬坑乡上汪村舜溪河边进村巷道上,座东朝西,为明正统年间举人汪子严立。牌坊跨街而立,高约6米,二柱三楼式,上额枋书有“进士”(注:举人又称乡进士)二字,下额枋书“戊午科进士汪子严”字样。木柱直径18厘米,柱底有方形石础,前后有四块长3米、宽15厘米、厚10厘米石条斜撑固定,是县内仅存的木制牌楼。经修缮保存现状较好。汪子严木牌坊被公布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桃源廊桥
  桃源廊桥位于闪里镇桃源村口兔耳溪上,廊式石桥,建于明成化九年(1473)。桥长20.4米,宽4米,高5.2米,单孔,桥上建桥廊,两侧廊墙开什锦窗各6个,东西两端设门出入,廊东竖有《桃源里桥记》铭文碑。桥头门额“古津”楷书,为清同治五年(1866)吴得英所题,桥孔篆书额“桃源桥”。桥西堍建有八角形魁星阁,“文革”时被毁,1999年村民集资重建。2008年3月公布为第三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存现状较好。桃源廊桥被公布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阊江双桥(平政、仁济)
  阊江双桥(平政、仁济)位于祁门县祁山镇,时代为明清。阊江双桥为祁门县平政桥和仁济桥的合称。位于祁门县城东阊江之上,上桥名“平政”,长78米;下桥称“仁济”,长79.4米。两桥各宽7米,均为五孔,全用紫砂石砌成,两端各有石阶上下。双桥相距250米,窥拱遥含,上下相望,颇为壮观。攀岭俯视,双桥象一个漂浮在阊江上的等号,与两岸“河街”又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布局奇特,景致极佳。《中国名胜词典》称:“双桥横陈江上,宛如双虹盘地,光彩四射。”双桥昔为“”之首,素有“阊江双虹”的美称。阊江双桥(平政、仁济)被公布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