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黄山市 > 歙县旅游

歙县文物古迹介绍

石潭吴氏宗祠
  石潭吴氏宗祠明、清黄山市歙县吴氏宗祠包括叙伦堂和春晖堂。叙伦堂又称下门祠堂、百梁厅,始建于明嘉庆年间(1554年),清代曾维修。五间三进,宽15米,进深45米,中进有大小梁100根。后进已改建;前进为清代样式,门楼上的关檐板和斜撑木雕细腻精美,有八仙图形;中进仍保留明代风格,覆盆础,月梁下有藏花丁字拱,瓜柱和金柱下有莲花盘头,枋与小梁相接处,装倒柳花插,配上枋下雕作的垫木和梁下雕花雀替,非常精美。该堂为徽州传统廊院式祠堂,三进两明堂建筑,五凤楼门厅,翼角飞扬,梁架结构精巧,雕刻装饰繁复,空间层次丰富,具有独特风格。春晖堂又称上门祠堂,建于清代,坐东朝西,三进三开间,通面阔10.8米,通进深42.2米,四面群山环抱,东面有来龙山,南面是百梁厅,北面至善堂联壁,西面是石潭村主街道。大门石鼓耸立两……[详细]
方士载宅
  方士载宅建于明中叶,为许国府邪的部分遗构。坐东朝西,凹字形平面,一进二层,面阔13.94米,进深8.65米。大门开在左侧,两傍为廊房,中央为天井。山面穿逗式梁架,月梁雕刻华丽,双步梁端雕饰的构图下面用两朵小云承托上部的大云,有的大云前后两端作尖状。三架梁上立有脊瓜柱承托脊檩,两侧置雕花叉手,整个形状很像一条飘带。不用平盘斗时,脊瓜柱下端咬杀成鹰嘴形。1987年,曾按原样进行维修。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被辟为建筑史陈列馆。位于县城向阳路,原系明万历大学士许国“阁老府”的部分遗构。砖木结构三开间楼屋,面阔14米,进深8.65米。宅中为厅堂,两边为住房,前临小院,后背为马蹄形回廊,右侧为楼梯间,左侧为后门过道,中间为小天井。该宅具有明代建筑的典型特征:底层较低,复盆础梭形柱,月梁、密栅,窗扉……[详细]
槐塘双坊
  槐塘双坊明、清黄山市歙县槐塘双坊包括龙兴独对坊和丞相状元坊。龙兴独对坊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为纪念元末明初槐塘人唐仲实和朱元璋对话而建。明末进行了大的修复改建,清中期进行了维修,近期又对牌坊四周石基进行了加固维护,本体状况基本完好。槐塘双坊四柱三间五楼,坊阔8.63米,白麻石(砂岩)鳌鱼吻脊饰,挑檐下作仿木结构斗拱,梁枋、雀替。明间二柱外础石上立蹲狮一对。南宋理宗时,槐塘人程元凤(1200--1269)官至右丞相,弟元岳官工部侍郎,因称亚卿,侄扬祖为廷对御赐状元,侄念祖官至秘阁学士,四人共立一坊。丞相状元坊为四柱三间楼阁式牌坊,卷草式纹头脊,中有宝顶,宽约8.4米,高9.1米。明间龙凤板上镌“丞相”二字,额枋镌“状元坊”三字,左间题“亚卿”,右间题“学士”,因额枋、圣旨牌用……[详细]
歙县徽州古城城墙
  歙县徽州古城城墙位于歙县徽城镇,时代为隋—清。徽州古城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歙县县城徽城镇中心,东北与绩溪县和浙江省临安市交界,东南与浙江省淳安县、开化县毗连,西南与屯溪区、休宁县相邻,西北与徽州区、黄山区接壤。徽州古城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建于明、重修于清的歙县古城,分内城、外廓,有东西南北4个门。此外还保留着瓮城、城门、古街、古巷等。歙县从唐宋以来共建了400多座牌坊。歙县徽州古城城墙被公布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歙县西园
  歙县西园位于歙县郑村镇,时代为明清。西园位于黄山脚下,徽州古城歙县,练江西岸,26栋已建成的房屋,各具体例,古色古香,完美重现了明代建筑肥粱瘦柱,简约舒展,清朝及民国建筑内涵丰富、雕饰细腻的特征风貌。无不尽显徽商大家族宅第礼仪、教化、进取、休闲等诸多功能。歙县作为古徽州府的所在地,在这里重建徽派大宅院,再现徽商的辉煌在情在理。作为西园摹本的徽派老宅,其主人曾是唐太宗李世民之后,为了躲避战祸,更名改姓南迁到古徽州落户。徐普来之所以选定这座大宅为西园摹本,主要是看重中它的建筑中不同寻常的雍容气度,可谓精品中的精品。经过对房屋构件的编号、分拆,再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重组搭建,一座承载了徽州宗族文化、徽商文化、徽派建筑文化和徽州社会文明的大宅院在歙县练江西岸一点点成形。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是,在施工期间,……[详细]
北岸廊桥
  位于北岸镇杭徽公路右侧300米处,有二条小路沿着小溪通向廊桥。建于徽州歙县北岸棉溪河上的北岸廊桥大概是徽州廊桥中造型最为别致也最为壮观的一座,它建于清代中叶。该廊桥系3孔石桥,长33米,宽4.7米,高6米,桥廊为砖木结构,高约5米。东西两面长廊墙体装饰各有千秋:其东侧廊墙上辟有8个大型方窗,窗花均以砖砌成龟纹或梅花纹图案;其西侧廊墙则辟8个花窗,窗孔镂空造型为满月为古瓶为树叶为葫芦。跨河南北两端廊墙开有对称大门,均有厚木巨门可以开关,南端门额书“乡贤里”,侧书“西流毓秀”四字,北端门额书“谦庵旧址”。长廊内分11间,沿墙均置坐凳,只有北端第二间的西侧凭窗外置“美人靠”,当然是有别于其他坐凳之人的乡绅贵人的雅座了。门票·开放时间:20元。交通:乘歙县往深渡、杭州方向的车,半个小时即可到达。美食……[详细]
北岸吴氏宗祠
  时代:清地址: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北岸该宗祠是一处始建于清代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位于歙县北岸村。建于1826年。宗祠是凝聚汉民族血缘和感情的纽带,作为汉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三间三进。门厅为五风楼,八字墙须弥座石刻与檐下砖雕、博缝板木雕均极华美。中进享堂月报梁、金柱粗硕宏大。檐柱前有黟县青石栏,望柱头刻石狮,栏板上镌杭州西湖风景,洗练精致。寝殿台基前立石栏与两边台阶垂带石栏板相接,寝前栏板刻百鹿图通景,群鹿隐现于山林间,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中进后廊天井栏杆,由13方栏板组成,望柱上饰石狮,栏板上刻镌礼器,亦极工丽。下为蓄水池。寝殿右侧墙上置一砖雕神龛,三间殿字式,雕作细腻,充分显示了古代汉族工匠精湛的工艺技巧和完美的艺术造……[详细]
28、天心堂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心堂
  天心堂位于歙县瞻淇村。建成于明万历年间,是一幢保存较为完好的明代住宅。天心堂以布局典雅、雕刻精美著称,现为歙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心堂大门没有花砖门罩,粗扩大方。进大门为门厅,月梁两端置丁头拱,左右为厢房。天井左右为廊,右廊置楼梯。中厅宽敞,两侧厢房较狭。后厅靠边墙留小天井,两侧为廊屋。楼上天井栏杆上置飞来椅,靠背作弧形,高约:米。栏板外侧满布花饰,用靠背柱隔成五间,每间四层。第一层下雕壶门\第二、三层每小格内雕各式花卉图案,第四层雕净瓶荷叶,排列有序。天井栏杆的其它三面,仅在平板上用木条作出方格,上部装扶手。临天井的房窗,方格窗扉,外装花窗栏。天心堂的堂匾为明末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所题。该天心堂以其布局典型和雕刻精美著称,平面为五间官厅、一屋二井式,这在明代是官宦人家建房特点,室内梭柱、斗拱、……[详细]
29、尚宾坊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尚宾坊
  尚宾坊位于黄山市歙县,年代为明。建于1476年。双柱单间三楼,白麻石质。南面额坊镌京闱乡贡进士江衷之门10字,月梁镂鲤鱼纹饰图案,上枋镂双凤朝阳图,栏板镌尚宾二字,北面月梁镂牡丹纹饰图案,额枋镌风云庆会四字,上枋镂双鹤翔云图形。八角柱护斗板八出,栏板上下四出云朵。其转角处用斜拱和枫拱,保存了中国金元时斜拱形制。现为歙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原县学宫、今歙县中学大门右侧,建于明成化十二年(1476)。花岗岩石料,双柱单间三楼,开间约3米,高约5米,南面额枋上镌“京闱乡贡进士江衷之门”十字,上枋镂双凤朝阳图,月梁镂鲤鱼纹饰图案;栏板镌“尚宾”二字;北面月梁镌牡丹纹饰图案;额坊镌“风云庆会”四字,上枋镂双鹤翔云图。在建筑结构上,两侧护斗板八出,中间置斜拱和枫拱,为宋、元斗拱制作的典型样式。2012……[详细]
雄村五石坊
  雄村五石坊包括大中丞坊、四世一品坊、鲍氏墓坊、宗二公墓道坊、余庆堂门坊。五座牌坊在布局、建筑结构、石料选择等方面各有不同,都能体现出它们有较高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不但很有历史价值,而且显示出雄村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中丞坊:立在遗址“崇功报德祠”正前方,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坊高13米,宽8.5米,三间三楼四柱式青石牌坊。四世一品坊: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三间三楼四柱冲天式青石牌坊,高11米,宽8米,灰凝石构建,两侧二只雄狮相蹬。鲍氏墓坊:二柱一楼青石墓坊,坊高3米,宽3米,单层墓坊,坊前地面用大块青石板铺设。宗二公墓道坊:二柱二楼青石墓道坊,高7.5米,宽3.5米。余庆堂门坊:坐落在雄村南隅,三间三楼四柱式青石牌坊,坊高13米,宽8.5米。……[详细]
歙县许氏宗祠(敦睦堂)
  许氏宗祠(敦睦堂)位于黄山市歙县,年代为明。许氏宗祠的前进与后进已于“文革-”期间被拆毁改作小学教室,但主体建筑中进享堂仍完好健在。中进享堂的古韵较之皖南许多名祠,诸如歙县呈坎罗家祠堂、黔县西递胡家祠堂、本县龙川胡氏宗祠等,不能相比,许祠的中进享堂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占地面积约300多平方米,抬梁硬山顶建造法式,许祠的梁柱构架特别粗矿硕大,梁架高矮比例有如石鸡身体与四肢的感觉相似,显得极为圆浑笨拙,配之梁架间诸如雀替、梁驮、斗拱、叉手等装饰雕琢构件交融为一体,使许祠中进享堂的文化古韵显得更为浓郁。据《许氏族谱》记载:“许氏宗祠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享堂轩顶上部有过拆换修补痕迹,但主体梁架结构仍为洪武当年原物,无怪乎它具有这种极强的古韵。许氏宗祠及听泉楼于1998年5月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详细]
歙县鲍氏宗祠
  蕃村鲍氏宗祠于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竣工落成,占地680平方米,是当地保存完整的清代祠堂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鲍氏宗祠坐西朝东,三进三开间,都采用木栅栏护祠外套。两边八字墙,磨砖对缝,“万字”花纹嵌入其中,上有葵花砖雕修饰,下为“虎门纹”,上下均有石基护祠,祠内卷篷轩顶、雕梁画栋。享堂分三格分设,里外天井、两廊环抱,石柱、木柱林立并有说处。“鲍氏宗祠”匾额高悬,门前“百兽坦”,旗杆敦六个分两组,端坐坦前,气势恢宏。该祠三进两天井,前后高低有序,一进为天井庭院,廊西廊北合抱。二进为正堂,“惇叙堂”正匾高悬,卷篷轩顶,画栋雕梁。鲍氏宗祠“惇叙堂”于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竣工落成。该祠用料粗硕宏大,左势非凡,布局灵活,设计巧妙,是当地保存完整的清代祠堂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2019年1……[详细]
33、汪华墓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汪华墓
  汪华墓位于安徽省歙县城北3公里的云岚山。俗名“汪墓祠”。唐永徽二年(651)营建,墓依山南向,根据地形建有巨大的环形扶手,中为圆形封土,墓前原有拜台、神道、翁仲、牌坊等均毁于文革。墓地依山南向,正对府城,左右冈峦屏护。墓前右为享堂,二进五开间,飞檐高瓴,壮丽堂皇,现仅存遗址。左为家庙,两进,有左右廊房,现部分毁坏。原先还有神道、翁仲、牌坊,现皆不存。墓穴在唐末曾遭掘毁,今呈封土堆积。今墓遗址尚存,墓前右为汪王墓祠遗址,三进,现仅存地坪遗址;墓前为忠烈王庙遗址,三进五开间,现存遗址和部分门屋,门屋内保存有两通清代部宪禁碑。汪华,唐歙县人,隋末皖、浙、赣一带农民起义领袖,曾自封吴王,降唐后封越国公。汪华人称汪王、越国公、汪公大帝,徽州汪姓都是他的后裔。保护范围:以墓冢为中心,东、西、北三面包括所……[详细]
歙县王氏故宅
  王氏故宅位于安徽黄山市歙县徽城镇大北街100号。该宅始建于清代,主楼为三开间三进深二天井二层木结构建筑。南北开间平均为9.26米,东西进深为20.67米,门前坦开间为9.05米,进深为3.35米,后院开间13.29米,进深为8.48米,厨房开间为3.83米,进深为5.92米,偏房开间为2.78米,进深为4.05米,石板阶梯宽为1.32米,长4.05米,共占地面积为373.91平方米。整体建筑造型古朴大方,体现了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王氏故宅梁架结构及梁枋和木构配件,简朴大方,具有徽派建筑的风格特征,是徽州古民居建筑的典型范例。王家为中医世家,家学渊源,历代均为新安名医,民国版《歙县志》称之为“新安王氏医学”。新安王氏医学在新安医学中占有重要一席。保护范围:四周檐水以内。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详细]
长庆寺塔
  位于歙县城西练江南岸西于山,此处原有10座寺庙,其中长庆寺旁于1119年建有一塔,即长庆寺塔。今寺毁塔存。该塔历代均有修葺。介绍长庆寺塔(又称十寺塔),于北宋重和二年(1119年)由歙县黄备人张应周捐善修建,距今已有近九百年历史。长庆寺塔为密檐式的实心七级方塔,砖石结构,塔体平面近方形,底层平面每边5.28米,高23.l米;塔基为台式基,用石砌成上下五层方形须弥座,束腰高66厘米,有间柱、角柱;塔身为砖砌实心七层,第一层较高,每层高度自上而下逐层递减收分,各层飞檐向外伸展;塔的底层设有木廊,石檐柱间宽4.33米,塔体四面辟有券门,门内置石雕莲花瓣佛座;第二层以上各层,墙面中间均用青砖砌成隐出窗券,四角各有半隐半露的方形仿木倚柱,状如护斗,塔墙上涂以白灰,彩绘佛像图案,鲜艳夺目;每层檐口均用青……[详细]
休龙古道
  休龙古道,由安徽休宁县城至浙江遂安县(旧县名,今属淳安的一部分)龙山街。从休宁县城至屯溪,东南行,经歙县横关、呈田、石门、啸天龙(歙县与遂安县交界处)至浙江原遂安县龙山街。穿过浙皖界山白际山脉主峰啸天龙,北可望黄山市,东可观千岛湖。横关至啸天龙31公里,全是石板路面;横关至石门段,路宽6至9尺,石门至啸天龙段,路宽3至4.5尺。沿途地势,由北至南,逐渐升高。啸天龙为白际山主脊,海拔1300余米。相传此道辟于元末明初,为朱元漳由浙入皖,经过此地,率军民辟成。号称有六十里石板路,上山二十里(已废弃),山上二十里(完整),下山二十里(部分中断)。当地人称休龙古道为“六十里路歪,上山二十里,岭上二十里,下山二十里”。……[详细]
方文泰宅
  方文泰宅为砖木结构,口字形四合院,三间二进,楼房。楼下前进明间为门厅,两旁厢房。后进明间为客厅,次间为卧室。楼上明间设把祖座,两进之间有狭长天井,左右有廊屋,右廊屋内设楼梯。柱础底部保持四方形,四边垂线内收,方型四角凿成下凹的弧线,上部四角斜削琢成不等边八角形,浅凹再收成圆形。窗振梗空全部为方格或合角式接榫,窗外栏于属雏形勾栏,两傍望柱头上雕有莲瓣,栏身上部有雕刻极佳的云拱三个,下部四围嵌有雕镂精巧的镂空花板,中央用镂空方格。楼面弧形栏杆是该宅最突出的部分。在明间缝檐柱之间置有座板,栏杆身向外弯曲,超出檐柱外侧形成飞来椅。栏杆下部裙板全部用框格式壶门装饰,玲球剔透,雕工精美。……[详细]
38、圣僧庵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圣僧庵
  圣僧庵位于歙县七里头村,始建于唐武德年间(618-626年),因寺僧慧明善治眼疾被人尊为圣僧,庵由此得名。后代曾多次修葺,平面变化很大。现建筑由大殿、享殿、庭院、僧房、天井等部分组成。总面积近300平方米,庵四周茂林修竹,环境清幽。庵内墙壁上有明代万历年间歙县画家黄柱所绘制的壁画,壁画绘于大殿和两庑的壁上。大殿后壁为“侧座观音像”;左庑为“九尊罗汉九龙图”通景,右庑为“九尊罗汉伏虎图”通景,均被柱子隔成3个独立的画面。享殿台阶两边壁上分为“苍松图”,“翠柏图”,现右壁“苍松图”已无存,余皆保存完好。尤其是“翠柏图”,其枝桠穿插富有变化,用笔挺拔有力。现存庵占地面积276.36平方米,由庭院、大殿、经堂等组成。坐南朝北,面阔9.4米,进深29.4米。大殿墙上有明万历时画家黄柱绘水墨观音像、十八……[详细]
文昌古道
  文昌古道是从歙县南乡到旌德挑米的道路之一,这条古道经岔口镇文山村、武阳乡、洽河村通往昌溪下坝源村,全长6公里,路宽1.8米,一律由青石板铺就。相传,这条古道是清末民初由文山村财主为迎娶媳妇而兴建。在文昌古道中有两座海拔600多米的山岭,即文山岭和坝岭,中间一条长2000多米的石板横道,途中修建了六个路亭,供山民劳作和走亲访友歇息。文昌古道不仅是歙县南乡百姓通往外界的主要通道,还是这里老百姓到旌德挑米的道路。想当年,这条古道甚是繁华,沿途布有凉亭、茶馆、客栈、商铺,就连浙江商人也行走在这古道上,前往歙县、绩溪、旌德做生意。……[详细]
昌溪庙坦及水口
  昌溪庙坦及水口安徽省歙县忠烈庙建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越国公汪华)及其第八子(汪俊,村人尊称“八老爷”)该庙共分三间。正间供了汪公大帝两尊忠臣烈士父子神像,庙前广场即庙坦,500平方米,用各色石英石、云母石铺缀成“鹤鹿同春”、“丹凤朝阳”、“连升三戟”等图案为全国罕见、昌溪仅有,对研究徽州古代古村落建设历史和水口文化有较高的价值。位于庙坦的正前方就是昌溪的古水口,形成于元朝的末年。村外大塘坑、小塘坑两股清澈的溪水穿街过巷,在庙坦融汇后形成优美的“S”形(也称为八卦形)溪流,注入昌源河。保护范围:北至庙后银杏树,南至水圳出口,东、西至庙坦外5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周边50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