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 > 湘西州旅游

湘西州文物古迹介绍

三潭书院
  三潭书院坐落在凤凰县吉信镇之一山顶。主楼巍峨雄峙、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落后是四合院,院中一天井,周围是画廊曲栏和课堂宿舍,前后对称,布局严谨。院内花木扶疏,幽静雅致;院外古柏参天,金桂飘香。 清同治十一年(1872)苗族乡绅吴自发(时任贵东兵备道)等捐白银8万两,筹建书院,命名新吾,同治十三年(1874)落成·光绪六年(1880),吴自发归里省亲,登院运眺,见山下万溶江形成三个碧潭,即更名为三潭书院.书院占地12000平方米,现有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历史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贵州黔东兵备道吴自发(别号诚斋)回乡探亲(吴系得胜营人),吴在与亲朋故旧闲谈中,对自己读书不多深表遗憾,同时,对故乡苗汉杂居,文化落后的现状深感忧虑,决心在家乡兴办教育培养人才,提高家乡子弟的文化素质。清朝朝廷曾……[详细]
红二、六军团医院旧址(杨家大屋)
  红二、六军团医院旧址(杨家大屋)位于湘西自治州龙山县茨岩塘镇凉水村杨家寨。1935年4月12日,湘鄂川黔省委、省军区、省革委员会以及军委分会从永顺塔卧转迁龙山兴隆街新寨坪蒋家大屋,随后于5月6日再度转迁龙山茨岩塘龙家湾龙家大屋。红二、六军团直属机构红军医院也随着省委二度转迁,最后设在茨岩塘凉水村杨家寨的杨家大屋。红军医院分门诊、住院、中草药加工几个部门,负责人段利权,有工作人员100余人,伤员800多人。伤病员来自龙山、永顺、桑植、宣恩、咸丰、来凤前线负伤的战士。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等经常到医院看望病人。凉水村和近靠红军医院的半寨村的农户家家都设有病床,情况紧急时,伤员就往红军医院后山的大山洞转移。红军医院由于国民党兵的-,药物奇缺,治伤医病主要靠中草药。伤病员看门诊,时在病房,……[详细]
乾州文庙
  乾州文庙位于湖南省吉首市乾州古城的中部,南临万溶江,北截古城墙,原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建筑呈塔式、竭山、硬山三种形式,庙高约20米,为两层木质建筑,下方以青色条石为基,上以鳞灰瓦盖顶。由数十根大红柱顶立,每根红柱下都有鼓石基。全部砖木结构,四周环以青砖院墙,是古城三大古建之一(即:乾州古城墙、贞节牌坊、文庙学宫)。乾州文庙始建于清雍正七年至十一年(1729—1733年),乾隆六十年焚于兵燹,唯崇圣祠留存,1801年重建,1810、1836、1846年又相继扩建和修葺,文庙楼阁日臻完善,气势恢宏,十分壮观,一座绝无仅有,庙学合一的孔圣之庙傲然屹立于万溶江畔,堪称湘西建筑群体之最。结构乾州文庙左为孔庙,右为学宫。文庙中轴线上,前置照墙,两边分设黉门,进而是红石棂星门、月桥(俗称状元桥)、泮……[详细]
肖纪美故居
  肖纪美故居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吉信镇得胜营社区,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1920年12月肖纪美出生于此。肖纪美自幼聪明好学,于省保单位三潭书院启蒙,后升学至凤凰县文昌阁小学。1933年考入湖南省长沙市私立明德中学求学。1939年,被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矿冶系录取,取得学士学位。1948年2月,肖纪美考入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由于他天资聪颖,勤奋攻读,一年后获得冶金硕士学位,1950冬,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1950年博士毕业后,肖纪美先生听闻新中国刚成立,便一心准备回归建设祖国。1957年肖纪美终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重重阻碍,回到了祖国。肖纪美长期从事钢铁冶金、金属材料和金属物理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材料应力腐蚀和氢致开裂研究中多次获奖。在教育事业上,提倡用自然辩证法和……[详细]
塔卧湘鄂川黔省委党校旧址
  塔卧湘鄂川黔省委党校旧址位于湘西自治州永顺县塔卧镇原涂家大屋。旧址为三合院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青石板天井,面积540平方米,正屋坐东朝西。教室和宿舍设在西厢房,东厢房放置一些通讯器材,又称无线电分台。旧址系任弼时、王恩茂等同志办公地点和住处,也是根据地区、乡政权里的青年男女干部、学员学习的场所。1934年12月,为了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培养党的地方工作干部,湘鄂川黔省委在塔卧丁家院子建立了一所党校,省委委员张子意兼任校长,王恩茂任教务处处长。教员有唐天哲、唐康林、戚德元等。学员是军政干部和苏区县、区、乡青年干部,先后有数百名干部参加学习。学校根据“新区党组织应保存着秘密状态”的指示精神,没有对外公开。教室无桌椅,听课带一条小凳,一块木板垫在膝上作笔记。学习内容有:省委《关于创造湘鄂川黔边苏区任务……[详细]
溪洲铜柱
  溪洲铜柱现存于王村民俗风光馆内。公元940年,楚王马希范与溪州刺使彭士愁多年交战媾和,缔结盟约,划疆而冶,铸5000斤铜柱为证。据史截:“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溪州刺史彭士愁与当时占据湖南的楚王马希范发生溪州之战。彭士愁战败后于后晋天福五年(公元940年)与马希范议和,把战争的经过和议和的条款,镌刻于铜柱之上。铜柱重五千斤,高丈二尺,入土六心,形为八面,中空,内实钜钱,柱端覆盖铜顶,铭誓状于铜柱之上,立于会溪,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重立时,又羼刻了一些土官衔名。清中叶,柱上铜顶被盗,沉于江心,柱内铜钱亦被人以饴粘钱殆尽。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永顺府知府张曾扬建亭保护。民国年间亭被毁。”铜柱的铜质,精纯光润;八面所镌颜、柳体阴文,虽经千载风雨洗刷,霜雪蚀磨,仍清晰如初。溪……[详细]
塔卧湘鄂川黔省军区旧址
  塔卧湘鄂川黔省军区旧址位于湘西自治州永顺县城东北40公里处的塔卧镇丁家院子。该旧址紧靠湘鄂川黔省委旧址,为三合院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青石板天井,面积750平方米,正屋坐北朝南,东头与省委旧址相通,南西设木朝门。院内为王震、张子意、李达等领导人办公地点及住处。1934年11月26日,根据中央军委电示,红二、六军团在大庸(今张家界市永定区)成立湘鄂川黔省军区,贺龙任军区司令员,任弼时任政治委员。12月10日,省军区机关迁往永顺塔卧。省军区在塔卧,一是建立各级地方武装,开展军事斗争。省委在1934年12月22日和省军区政治部一道发布了《关于游击队中党的工作的指示》,为开展军事斗争指明了方向;二是清剿土匪武装。猫儿山攻打顾桓臣,惩罚“义勇队”头子顾定三,破趴水洞伏击张玉阶;三是开展反“围剿”斗争。19……[详细]
黄丝桥古城
  黄丝桥古城始建于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湖南省志·地理志》:“唐置渭阳县,县治在今治西南,此地现名黄丝桥”),经宋、元、明、清各代改造修葺,建国后省县政府又拔款修复,形成了一座雄伟壮观的石头城。古为屯兵之所,是历代统治者防止西部苗民生衅的前哨阵地。黄丝桥古城系青石结构建筑,城墙高5.6米,厚2.9米,宽2.4米,东西长153米,南北长190米,周长686米,占地面积2900平方米,筑城所用石料皆采石灰岩的青光石,小的也有1000余斤。石面精钻细凿,石面平整,工艺考究。砌筑时以糯米稀饭拌合石灰为砌浆灌缝,使数百米城墙,浑然一体,坚固牢实。古城开有三个城门,均建有十余米高的清式建筑格局的高大城楼,东门城楼题“和育门”,西门城楼题“实城门”,北门城楼“日光门”。三个城楼的屋顶均为歇山式,下层……[详细]
29、朝阳宫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朝阳宫
  朝阳宫位于凤凰古城北西侧的西门坡,原名陈家祠堂,民国4年(1915年)由乡绅陈炳、陈开藩等发动族人捐资兴建。民国12年(1923年)时任湘西巡防军统领的-中将、凤凰籍人陈渠珍又率众族人扩建。至此大门、正殿、戏台、左右包厢、厨房、厕所等14间房屋浑然一体,构成了典型的南方四合院。朝阳宫的大门为紫红色砖墙楼,高8米。大门两旁镌有对联一副:瑞鸟起蓬蒿搏云高万里;嘉宾莅边隅眼看楼台总多情。左右对称式地堆塑山小花鸟浮雕12幅,飞檐翘角,别具特色。入大门,从戏台下穿过,即为一宽敞的四合院天井,全用方形青石板铺成,整齐有序。正面就是一栋三间木结构正殿,台基用精雕细钻的红砂条石浆砌,高出天井坪1.2米。明间前铺设有9级紫红砂石扇形石阶;内檐开圆形月拱大门,拱门四周镂冰纹花格。两边次间正面均为花格通风木窗,前……[详细]
塔卧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军兵工厂旧址
  塔卧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军兵工厂旧址位于湘西自治州永顺县塔卧镇和万坪镇。1934年12月,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省军区迁到塔卧后,在塔卧涂家台办起了临时修械厂,厂长是当时能造步枪的铁匠马立盛,政治指导员曾陆生,经理田端武,管理员周锡鹏,工人来自红军和当地的铁匠、木匠,共50多人。1935年春,红二、六军团从慈利缴获敌保安团兵工厂的两台车床和一些原材料,俘获 40多名兵工人员,连同涂家台修械厂迁到龙家寨多士坪,扩充为兵工厂,共380多人,厂内设有红炉、翻砂、修理、木工等车间,主要生产刺刀、火药、子弹、炸弹、手榴弹和0零件,修理和组装一些0。厂里还有负责保卫的警卫连,共50多人,连长朱曹文。工厂原材料的来源,一是缴获战利品;二是收购破铜废铁;三是发动学生、儿童收捡弹壳;四是设法从白区采购。1935年……[详细]
兰村祠堂
  泸溪县兰村的祠堂,像一颗颗明珠散落在乡间的绿野上。它们虽地处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仍体现了湖湘建筑的特征,同时又具有湘西地区的特点。 兰村的祠堂都是砖木结构建筑,青砖墙体四面围绕,其内为木结构屋架。 高耸的青砖围墙,将外界的杂乱尘世阻隔在外,更增添了几分家族祠堂的庄重气氛。两侧的封火山墙处理也很有湘西的地方特色。正门入口的立面也十分讲究。门洞外用灰浆砌筑门套,大门上方两侧的墙体上有铁壁虎一对,做成避邪图案或宝瓶、花瓣等形状。这些构件都表达着劳动人民对家族的尊重,对这片故土的热爱。 祠堂内部布局上,稍微讲究的祠堂入口处为亭阁木构建筑,等级差一点的则为门廊。中间为开敞天井,后部为议事和祭祖用的大堂。大堂两侧各有小间,供储藏祭祖用具及祖宗牌位。 有些祠堂因为年久失修,已经毁弃,只剩下一些残垣断……[详细]
凤凰文庙
  凤凰文庙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最初是作为学校(当时叫学宫)修建的。乾隆《凤凰厅志》记载:“五寨司(元代凤凰称五寨司)向设土官,本无学校…康熙四十九年,偏沅巡抚赵申乔、分巡道孙调鼎捐建学宫学署…乾隆八年(1743年)令将各学宫从祀诸贤、诸儒神牌位次遵照太学成式书写字样,东西先后序次安设。至乾隆十八年,礼部核改,复奏定通行”。道光《凤凰厅志》记载:“学校王政之本也,立文庙以祀先圣先师,又学校之本也”。孔子被尊为先圣先师,所以祭祀他的地方称庙而不称祠。雍正十三年(1735年),凤凰厅通判何潜捐百金重修;此后,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二十二年、五十年、嘉庆五年(1800年)多次进行扩修。道光十六年冬至十九年八月(1836—1839年),凤凰厅同知姚华左、总兵杨芳等地方官绅又筹集捐款……[详细]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永顺天主堂会议旧址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永顺天主堂会议旧址位于湘西自治州永顺县灵溪镇,年代为1934年。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位于湖南省永顺县塔卧镇,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贺龙、任弼时、肖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是全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基地,全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精品线景点之一。为纪念这段珍贵历史,党和国家批准在旧址所在地兴建纪念馆,1993年12月26日落成开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是红二方面军最大的和中国红军在江南最后的根据地。它孕育的红二方面军不仅自己完成了长征,保存了强大实力,而且为策应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牵制和挫败了数十万国民党-军队,同时,粉碎了张国焘0-红军的阴谋,促成红四方面军北上……[详细]
潕溪书院
  潕溪书院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原名沅溪书院,由苗族教育家吴鹤创建。吴鹤是明代苗族儒士、教育家,湖南吉首(镇溪)人。曾随大思想家王阳明游学江西,为其著名弟子。耿直不阿,不乐仕途,拒官不就,坚持在乡里设馆办学,为唐宋以来苗族第一代汉文化知识分子。后人为其建祠立碑,开设沅溪书院以为纪念。清乾隆三年(1738年),乾州厅同知王玮在书院内设立义学,聘请常德龙阳举人龙升明讲学,高朋满座,人才济济,盛况空前。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书院改建。乾隆六十年(1795年)苗民起义,书院被毁。光绪年间,在外做官的徐凤翔为给家乡子弟营造读书环境,募集股金筹建书院,其中一股作为“文昌会”经费,仿照长沙岳麓书院规模建造书院,光绪十八年(1892年)落成。戊戌变法后,废书院设学堂,1936年,国民政……[详细]
岩排溪古建筑群
  岩排溪古建筑群位于湘西州古丈县高峰乡岩排溪村,与怀化市沅陵县桐木溪村比邻。建筑群坐北朝南,背枕观音山,面朝团山,二侧为金刚嘴、刀背山两山环抱,有左青龙右白虎之说。 村落周嗣均为古梯田,从寨前山脚至寨后山腰垂直高度约两百米范围,共有古梯田近千亩,79级,古梯田东西引有古水渠9条,灌通整个农田,素有“九龙之水”的称誉。农耕与旱涝时节,确保了生产与农作物的收成;九条引水渠道基本为凿山劈石工程,总长达15公里的灌溉古渠道,见证了岩排溪人们不为艰难与非凡的才智及勇气,激励着后代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现存古矿井3口,陈述着这里有着悠久的金矿开采技术。岩排溪的各类遗存,是研究湘西地区古代稻作农业及冶炼工业的重要实物资料。 岩排溪古建筑群由大村,小村和向村组成,共一百余户,均北枕观音山,南朝团山,东西分别……[详细]
塔卧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无线电台旧址
  塔卧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无线电台旧址位于湘西自治州永顺县塔卧镇湘鄂川黔省委旧址后面的民房内。旧址为三合院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青石板天井,面积192平方米,正屋坐北朝南,右厢房为吊脚楼,楼上为无线电总台。正屋为宿舍和学习班教室,左厢房为厨房。系当时总台长苏林,密码翻译陈琮英,教官王永浚办公地点和住处。1934年12月,省委迁至塔卧后,红六军团从湘赣苏区带来无线电台2部,有线电话总机1部,任弼时夫人陈宗瑛任通讯负责人,并担任密码译电,工作忙碌时任弼时、李贞也前来译电。无线电台设有总台和分台,总台负责与中央红军,红二、六军团各团部的联系,分台负责指挥本地各师军队,还兼管有线电话。苏维埃政府各机关装有电话单机,初步建立了苏维埃政权通讯系统。为了发展红色邮电,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由王永浚、陈琮英担任教员,在……[详细]
黄金寨古茶园
  黄金寨古茶园位于葫芦镇黄金村。据《明世宗嘉靖实录》记载,明朝嘉靖十八年(1545年)农历四月,黄金村的百年老茶树叶治愈了湖广贵州都御使陆杰所带官兵的瘴气后,黄金茶就被列为朝廷贡品。此茶在市场上有“一两黄金一斤茶”的尊贵身价。此次申报全国重点单位的文物本体包括位于黄金寨的龙颈坳、格者麦、德让拱、库鲁、夯纳乌、团田、冷寨河等七大古茶园及2个古苗寨。目前,古茶园中古茶树主干围径在30cm以上的古茶树有2057余株,其中明代古茶树718株,清代1339株,面积约148600平方米。黄金古茶这种珍稀的树种可以持续到今天,并且还不时开展壮大,是湘西人民的珍宝,作为黄金茶原产地的活见证、活档案,是中国茶文化珍贵的文化遗产,是茶叶科学研讨的基因宝库,为研讨茶树的来源和进化、茶树的原产地、茶树群落、茶文化开展……[详细]
岩门古堡寨
  达岚镇岩门古堡寨兴建于明未,距今有六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堡寨地域面积约二万平方米,总户数七十八户,总人口三百九十八人。该古堡寨文化厚重、民风纯朴、景色秀丽,一条屋底潭小溪穿寨而过,堡后山顶的古战壕清晰可见。岩门古堡寨依山就势而建,红砂岩石墙基呈椭圆形状拨地而起,由墙基、红土砖墙、楼阁构成封闭的堡寨外围防御攻势。堡寨中部以马头形风火山墙大院为核心向四周辐射,门庭院落不拘一格,互为贯通,但又不乏传统的轴心、朝向、围合的理念。在内紧私密的空间以巷道网络构建起聚落内部的骨架,匠心独具的门、窗、栏杆、额枋、撑拱、花牙子等,通过浮雕、透雕、刻画等技法点缀在醒目、采光、通风等部位,无不体现出工匠的高超技法。整个堡寨依托山水,不同群组的塑造成姿态各异的空间形象和聚落景观。岩门古堡寨昭显着湘西苗疆边墙系列军事遗……[详细]
古城博物馆陈宝箴世家
  古城博物馆陈宝箴世家位于凤凰古城里面,是古城凤凰的又一道人文景观。馆址范围即为清光绪年间道台衙门的组成部分,陈宝箴三代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凤凰古城博物馆陈宝箴世家馆内还陈列了陈宝箴的后裔向博物馆捐赠的家族历史文化遗产、遗物、遗照、图片、资料、著作、文献等。向人们展示了先贤们与凤凰结下的不解之缘和他们辉煌的人生……馆内现陈列有500多种几亿年前的矿石标本和古生物化石,并通过立体沙盘结合中文与英语两种语言对译运用现代高科技技术如电、光、声音等充分展示凤凰国家地质公园地质的地貌,形象而生动的展现和再造地球演化、岩层演变、生物进化等全过程。小知识:陈宝箴(1831-1900)谱名陈观善,号右铭,晚年自号“四觉老人”。湖南巡抚,清末维新派著名人物。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秋,慈禧发动戊戍政变,囚光绪,……[详细]
八部大王庙遗址
  保靖县拔茅乡水坝村境内的酉水河北岸黔山下,现存清乾隆二年(1737)前所建的八部大王庙遗址,亦即首峒遗址,这是湘西州唯一的八部大王庙遗址。遗址尚有一块残缺的截石碑,阴刻文字依稀可见:首八峒,历汉、晋、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为楚南上游……故名为八部者,盖以威我镇八峒,一峒为一部落……峒者,即当时土家族地区的行政区域建制名称,八峒即当时共八个区域。土家祖先八个儿子,各为一峒首领,首八峒者乃峒中第一峒,后人修建八部大王庙以示纪念。八部大王庙遗址保存较好,正六方形的庙样基清晰可见。为何庙层成六方形,是一个迷。庙前那一对石狮仍在原处,其造型粗朴、古拙,世上绝无仅有。庙门两侧石刻对联亦在遗址中,行楷阴文,上联:勋猷垂简篇驰封八部;下联:灵爽式斯土血食千秋。原嵌在八部大王庙门楣上的一块青石碑铭,……[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