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省 > 陇南市旅游

陇南市文物古迹介绍

21、吴挺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挺墓
  吴挺墓及吴挺碑位于成县城关镇石碑村南100米。全名为“世功保蜀忠德之碑”,也称吴王碑。由整块青石雕刻成首、身、座三部分,碑通高4.41米,宽2米,厚0.46米。双螭碑座,长3.1米,宽2.2米,高1.85米。阴、阳两面均有碑文。碑阳额刻二龙图,篆“皇帝宸翰”,字径0.22米,碑身刻宋宁宗书“世功保蜀忠德之碑”八字,楷书竖行2行,行间刊有篆书“敕令宝玺”和楷书“修政殿书”八小字,四周环刻八龙腾云图。碑文刻吴挺之子吴曦自记《感恩表记》,碑文楷书竖行252字和“寿”字佛手图。碑阴额题为楷书竖行2行“世功保蜀忠德之碑”,首题“宋故太尉定江军节度使武功郡开国公食邑六千七百户食实封二千四百户致仕累赠太师卫国公谥武穆吴公神道碑”,碑文楷书竖行61行,每行120字,计8461字,内容记载吴氏三代抗金保蜀的功……[详细]
青泥河栈道遗址
  青泥河栈道遗址位于陇南市成县飞龙峡口以南至宋坪乡格楼坝村以北的青泥河两岸石崖之上,修建年代为秦汉。遗址现存3处,为飞龙峡栈道遗址、石门沟口栈道遗址及三镢崖栈道遗址。现存明代碑刻2通,栈道孔150余处,部分仍保留修建栈道时穿入栈孔的木桩。青泥河栈道遗址为研究蜀道、我国水陆交通发展史、栈道设计建造工艺等提供了详实的实物依据,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价值。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飞龙峡栈道遗址:遗址主体边缘向南、北各延伸50米,以栈道所在崖壁山脊线为基准向西延伸30米,以栈道所在崖壁底边为基准向东延伸10米。石门沟口栈道遗址:遗址主体边缘向南、北各延伸50米,以栈道所在崖壁山脊线为基准向西延伸30米,以栈道所在崖壁底边为基准向东延伸20米。三镢崖栈道遗址:遗址主……[详细]
徽县东关清真寺
  东关清真寺中国伊斯兰教古寺。位于甘肃省徽县东关回族聚居的东关村。据寺内现存明朝万历十四年丙戌(1586)所立《重修礼拜寺碑记》载,该寺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因“岁久易湮”,曾于嘉靖(1522~1566)年间修葺。后以“寺宇复圮”,于万历年间(1573~1620)“因废拓新”。徽县东关清真寺后又经清朝道光四年(1852)和1913、1982年数次扩建和重修。现寺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整体布局为中国传统殿宇式建筑风格。全寺3进5院,多采用砖木结构,遍施精巧雕作及艳丽彩饰。礼拜大殿名“崇一殿”,宽5间,深8间,面积520平方米,宏伟庄严,殿前设花坛。临街为“怀源阁”即唤拜楼,木质结构,高15米,主楼3檐3层歇山顶,上覆筒瓦和火珠脊兽等饰物,称“狮子海马倒栽鱼”,美观别致。另有水……[详细]
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
  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位于陇南地区礼县县城东13公里西汉水南、北两岸。墓地分大堡子山、赵坪圆顶山等几个墓区,墓区总面积18平方公里。1994、1998年两次共发掘墓葬14座,调查勘探面积21万平方米。墓区的中心是大堡子山墓区,它以M2、M3为主,周围有规律地间距5-7米东西向排列中小型墓,面积约6万多平方米。M2、M3均为中字形大墓,墓向东向,基本呈南北平行排列。南侧有从葬的车马坑2座,亦东向。M2、M3墓室均呈斗状,东、西两个墓道,内设二层台,仰身直肢葬,头向东。M2全长88米,东、北、南二层台上共殉葬七人,葬具为木椁、漆棺,墓底有腰坑,内置殉犬、玉琮各一。西墓道填土中殉奴12人及殉犬1只,出土石磬5件,其余随葬品均被盗掘。M3全长115米,墓室结构及殉人情况与M2略同。中小型墓均为竖穴土坑墓……[详细]
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
  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建于1978年,座落在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北部,国道212线300公里处。哈达铺属回、藏、汉民族杂居区,在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一、三、四三个方面军先后于1935年9月、1936年9月两次到达哈达铺,在陇南境内活动三个多月。党中央、毛主席在这里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作出了把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将红一方面军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陕甘支队;进行了“岷洮西(固)战役”和“成徽两康战役”,建立了以哈达铺为中心的陇南革命根据地。红一方面军到达哈达铺后,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严明纪律,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及时制定了《回民地区守则》,强调民族平等主张,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维护民族团结。在红军和各级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回族、藏族、汉族人民筹集了大批粮……[详细]
梓潼文昌帝君庙
  梓潼文昌帝君庙位于宕昌县沙湾镇上堠子村。始建于元,明代重建,现存为清代建筑。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坐北向南,主体建筑有前、后殿,前殿由山门、东、西厢房、过庭组成,皆土木结构。前殿面阔三间(7.5米),进深二间(5.2米),“人”字梁架,硬山顶,檐下施斗拱,内壁两侧绘人物故事画,前、后开门;后殿面阔四间(12.5米),进深10米,歇山顶,三架梁,殿门正中檐下斗拱施彩绘,内壁彩绘人物故事画。东、西厢房面阔各四间12米,一面坡顶,檐下饰彩绘和花纹木雕。过庭面阔三间(7.5米),进深6米,硬山顶,东屋内立“梓童文昌帝君庙记”碑1通,记载洪武十六年(1383)七月三日重建之事。山门由三台阶构通,门两侧各一尊石狮,门板上各有一幅人物画。保存较好,对研究清代建筑制度和建筑史有重要价值。……[详细]
合作化桥
  合作化桥位于陇南市文县石坊镇石坊村,原名广济桥,始建于清代,1950年代因广济桥残破无法使用,1955年文县政府决定在广济桥原址拆除旧桥,按原貌重建一座廊桥。该桥为木构伸臂廊桥,桥跨伸臂由247根10多米长、1米多粗的圆木材以30度插入白水江两岸石墩构成,伸臂10层,从下往上层层伸向江心,荷载桥梁受力。桥廊由桥面、廊臂、廊顶及凉亭构成。桥面长31米,桥面宽3.8米,桥面距河面11米。该桥是文县境内跨度最大、结构独特的伸臂廊桥,有较高的研究价值。2006年被陇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桥体基座东侧以东20米,南至桥南侧台基以南20米,西至桥体基座西侧以西20米,北至桥北侧台基以北20米。……[详细]
28、泰山庙
泰山庙
  泰山庙郁郁松柏搞仙宫晨钟暮鼓传经声生死轮回城隍管善恶报应东岳分懒看纸灰飞蝴蝶好听社戏唱升平风景千年留客赏神话万古后人听——泰山庙即景泰山庙西濒青泥河,南邻凤凰山,与大云寺、狮子洞为联袂旅游区。泰山是一座锥形土山,山虽不高,介遍山是稀有的古树群,松柏环绕,浓荫翳郁。古柏披鳞持甲,老干苍虬,新树挺秀。有的老根裸露,如龙爪匝地,有的树洞生树,如老翁抱孙,有的树身交缠,如夫妻情深。山顶合抱粗的白骨松,是稀有珍种。躯杆凌空,树冠硕大,翠扇节穹。这嫩古树如万条苍龙飞舞,起风时涛声动地,颇为壮观。古树龄都在二百年以上,有的多达四、五百年。树为山之衣冠,为山之灵魂。……[详细]
徽县清真寺姆拉楼
  徽县清真寺姆拉楼位于陇南市徽县城关镇东关村,现存姆拉楼为民国三年(1914)重建,三滴水歇山顶楼阁式建筑,分上中下三层。一层建筑面积约180平方米,每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逐层内敛,建筑通高19.86米。一层檐下施五踩斗拱,昂用凤头昂和龙头昂,二、三层檐下均施透雕挂落及牙子板等,刻工精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及南方建筑元素,为近代民族建筑之佳作。姆拉楼西侧立有明代万历年间徽州进士马负图撰刻《重修礼拜寺碑记》碑1通,清道光四年《清真寺建修庙房碑记》1通。1990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姆拉楼东门外侧以东3米,南至姆拉楼南墙外侧以南3米,西至姆拉楼西门外侧以西3米,北至姆拉楼北墙外侧以北6米。……[详细]
嘉陵江漂流
  嘉陵江漂流盛夏七月,青山含黛。乘一叶皮筏,顺流而下,极目徽县境内嘉陵江满眼碧绿,两岸青山排闼送青来,伫立潮头,长歌一曲,心旷神怡,舟从江上过,人在画中游。行至激流险滩处,水花飞溅,浪遏飞舟,你可尽情挥动三尺船浆把握自己,惊心动魄,尖叫声此起彼伏,直入云端,真正-是热情飞扬。 来到徽县,不来漂流实是一大遗憾。“陇上第一漂”嘉陵江漂流是徽县大做嘉陵江水资源文章开发的旅游项目。嘉陵江漂流选取素有“小三峡”之称的嘉陵江上游流程,始于嘉陵黄沙河,止于虞关罗汉洞,沿江两岸奇峰壁立、怪石嶙峋,集丰富多彩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火焰山之神奇,鹰嘴崖之雄姿,卧象山之神韵,鱼儿崖之奇险,睡美人之娇媚,姊妹峰之靓丽,青泥岭之陡峭,月亮峡之幽深,八大自然景观尽收眼底。……[详细]
王仁裕神道碑
  王仁裕神道碑王仁裕,字德辇,五代时秦州长道人,其故里在今礼县石桥镇斩龙湾村。五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后周进位太子少保,病逝后诏赠太子少师。生于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后周显德三年(956年)病逝开封宝积坊私第。时隔16年之后,由嫡孙秘书郎王永锡护灵柩归葬故里;有隔13年后,即宋雍熙元年984年)由时任宰相的王仁裕门生李昉撰文,张贺书丹并篆额,王永锡立碑。王仁裕神道碑,有碑首、碑身、碑跌三部分组成。碑首、碑身由一整块巨石雕成,通长3.05米,宽1.14米,厚0.4米。碑额篆“周故太子少师王公神道碑”,碑面中间阴刻楷书碑文,自右向左竖列36行,每行71字,共2500余字。碑文书法苍劲秀丽,刻工精巧,是研究五代史及宋代书法艺术的珍贵石刻。……[详细]
仇池国遗址
  仇池国遗址位于西和县大桥镇仇池村。据《水经注》、《仇池碑记》(见《陇右金石录》)、《资治通鉴》记载:汉建安十六年(211),氐族杨氏以此为据点建立了前、后仇池国,国号“百顷”,经晋到隋六个朝代,灭于隋开皇元年(581),传世十八位,立3主,统治386年,南北朝时曾统辖陕、甘、川三省边境六郡十八县。仇池原名仇维山,因其上有池改称“仇池”,又名“百顷城”。该位于仇池山,其山为西北—东南走向,海拔1793米,其山四面陡绝,三面环水,壁立千仞,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誉,地势十分险要,为历代兵家所据,面积约4.8万平方米。历年出土有石碾槽、铜戈、匕首、驽机、镞和釜等。原城址已夷为平地,但现存遗迹对研究仇池国的历史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详细]
33、象龟寺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象龟寺
  象龟寺位于陇南市西和县兴隆镇马家庄,根据庙内“重建象龟寺序”记载,最近一次维修为民国二十三年(1934),建筑面积1764平方米,坐南朝北,一进三院,平面布局呈长方形。中轴线由北向南依次建有山门、前大殿、财神殿和菩萨殿,两侧配殿。共计单体建筑12座,寺内保存民国时期碑刻2通。象龟寺是西和县目前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寺内建筑装饰繁复,特色鲜明,多以花卉、鸟兽、园林、山水雕刻为主,工艺精湛,凸显出当地工匠高超的建造技艺和审美情趣。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东厢房东墙外侧以东15米,南至菩萨殿南墙外侧以南5米,北至牌坊北侧底边以北15米,西至西厢房西墙外侧以西5米。……[详细]
34、黄金寺
黄金寺
  黄金寺黄金寺位于永兴乡友好村,礼县佛教协会设于此寺。黄金寺始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相传古代该寺僧众颇多,规模较大,大约在明朝不知何故被毁。20世纪90年代由于劳动耕作,在原址发现碎砖破瓦,又挖出古代寺院柱石,于是当地念佛居士募化集资,投工献料,再建于1989年,同时又将县佛教协会由永兴渗水寺搬迁于此。现该寺占地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已建成佛殿2座,0殿1座,山门1座,僧舍24间。有常住人员8入,出家僧人8人,佛教居土40余人,教职人员4人,组织机构健全。寺院除搞好正常的诵经拜佛和其它法事活动外,还从事生产劳动和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为宗教活动的正常开展和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详细]
佛爷崖摩崖造像
  佛爷崖摩崖造像位于陇南市徽县水阳镇姚家山村。石崖坐东朝西,高5米,宽8米,崖面浮雕造像共计18尊,均位于一座浮雕的仿帐形大龛内,居中为4个并列开凿的大龛,每龛内一坐佛,龛外诸小龛内浮雕胁侍菩萨像,帐外两侧各雕1尊-力士。佛爷崖摩崖造像在风格、题材、组合、雕刻技法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隋唐时代特征,在人物装饰方面又呈现出浓郁的陇南地方特色,对于研究唐宋时期陇蜀之间交通线路、佛教信仰、石窟艺术的交流传播等具有一定研究价值。1990年被徽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摩崖造像基准点为基点,向东、南、西、北各延伸20米。……[详细]
赵孟頫书赵世延家庙碑
  赵孟頫书赵世延家庙碑该庙碑位于县城南1里处的赵世延家庙遗址,元仁宗延祐3年(1316)秋建。由龙首、碑身、龟跌三部分组成,碑高3.5米,宽1.3米,厚0.42米.为翰林学士承旨程钜夫奉敕撰文,大书法家赵孟頫奉敕书丹并篆额.面额书“敕赐雍古氏家庙碑”八字,正面四周阴刻串枝莲文,中间刻文皆为楷书,右起竖刻33行,行64字,共1230多字(个别字损)。碑文记载了翰林学士承旨、中书平章政事赵世延祖孙三代六英,为建立和巩固元朝政权所创的丰功伟绩。赵世延其先世为雍古族人,故称“雍古氏家庙碑。”该碑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对研究元蒙历史和书法艺术有极高的价值。……[详细]
大李家坪—庙坪遗址
  大李家坪—庙坪遗址位于武都区马街镇大李家村南200米。分布在北峪河南岸的黄土台地上,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4米,暴露有灰坑、窖穴、房址、红烧土和窑址。采集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泥质红陶和夹砂红、灰陶片,纹饰有绳纹及施黑彩宽带纹、蛙纹、网纹,器形有直口或敛口弧壁圜底钵、卷唇折腹盆、敛口鼓腹平底罐、双唇口尖底瓶和陶环;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的泥质桔黄陶和夹砂红陶片,以彩陶为主,纹样有施黑彩的大圆圈纹、漩涡纹、弧线三角纹,器形有碗、罐、盆等。另采集有磨制石刀、锥、环和骨锥、笄。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庙底沟与马家窑两种文化类型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的分布区域有重要价值。……[详细]
茶马古道(康县段)
  康县境内的茶马古道文化线路东起大南峪窑坪村,经大南峪乡(古兰皋)、大三岔(古散关)、云台镇(白马关)、大堡、长坝、望关,向西进入至武都,沿平洛河翻越太石山,经昌河坝进入西和、礼县、成县。尤以望关石猫梁遗址最为典型,并有路碑见证。 该遗址位于康县望关乡政府西北100米处的石猫梁山垭上,为古代康县至武都的客商通道。东面斜坡石路上开凿有石台阶,现存二十级,长11米,西南坡上有石上开凿台阶路和石砌路基本长20多米。山垭上现存半截石碑,残宽20厘米,商90厘米,厚18厘米,字迹大部分可以辩认,其中有“……示知一应经商人等……茶马贩通番捷路……”等内容。……[详细]
鸾亭山遗址
  鸾亭山遗址位于陇南市礼县城关镇后牌村北侧,东至燕河,西至鸾亭山山腰,南至后牌村,北至冲沟,遗址位于山顶被挖断的山脊上,坡度比较缓,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约40米,面积约2000平方米,遗址海拔约1580米,山上和山下有汉墓,山的第3~4级台地上曾经出土玉戈,也曾采集到“长乐未央”瓦当和冥钱,山顶有祭祀坑和汉代的建筑遗迹,祭祀坑被盗。山顶上散落大量的瓦片、陶片和骨头,另外还留有石头铺制的散水遗迹。曾出土素面泥质红陶鬲足、灰陶罐等。2004年9月至12月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对山顶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总面积600平方米。2007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西狭古栈道遗址
  西狭古栈道遗址位于陇南市成县抛沙镇丰泉村西南1.2公里。该遗址分布在两处:其一位于下峡峡口,此处共有4个栈道孔,为圆形孔,口略向上倾斜,孔径0.17米,深约0.2米,栈道遗迹共分布在长13米的石崖上,最南端的栈道孔距西入口大门5.7米,栈道孔距地面0.3-0.5米不等,位置较低,应为栈道下部支柱栈孔。其二距西入口约800米,位于“西狭十渡”第三拦水坝南15米处东侧崖壁上,现存栈道孔2处,栈道孔为长方形,边缘整齐,高0.15米,宽0.2米,深约0.18米,两孔相距约1米,距地面5米,位置较高,应为架设横木的栈孔。据西峡颂摩崖石刻中记载,该栈道建于东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