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省 > 白银市旅游

白银市文物古迹介绍

芦沟堡遗址
  芦沟堡遗址位于白银市靖远县北滩镇芦沟村城门社,坐北向南,平面呈正方形,边长约560米,占地面积约33.64万平方米。据《康熙•靖远卫志》载:《建设芦沟堡碑记》云:“……始于万历丙申二月,落成于是年二月,因事呈能各奏敷功,城垣高厚,环堵有数,楼台壕堑耸阔有数,重门阊闼有数,公署祠宇有数,仓廒营房卒伍马步有数,井然有条,炳然可述。”现芦沟堡遗址四面墙体保存较完好,北墙西侧残存一马面,平面呈方形;东北角有一凸出于外的方形角墩;南开一门,门外有半圆形的瓮城,保存较好;外有护城河环绕。城内原有城楼、桥楼及建筑物,现已坍塌,地表散落较多的石块和砖瓦块等残迹。……[详细]
仁和张氏民居
  仁和张氏民居位于白银市靖远县双龙镇仁和村,原发裕堡堡内,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系张雄旧居,曰“积德堂”。为四合院式建筑,坐西向东,均为砖土木硬山顶结构。东西长294.5米,南北宽173.9米,占地面积51330平方米。西主居为两坡水飞檐、深门浅窗三间,面阔8.7米,通进深7.8米,深1.13米;其中有单坡水四明柱飞檐倒座三间;单坡水七明柱单檐南北厢房各六间;门房两间;西南角有木结构卷棚顶两坡水绣楼二层六间;砖雕照壁、砖门楼及仓房等。1988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仁和张氏民居为了解清代民族经济贸易、民居特色和民族风情习俗,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详细]
潘育龙墓
  潘育龙墓位于靖远县乌兰镇团结村。潘育龙,靖远人,清康熙年间曾任陕西提督,赐镇绥将军。其墓冢以南120米处有一石坊,建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通高6.5米,宽7.55米。三门四柱,明间面阔1.55米。梁坊、立柱及其他构件均为青石条榫接垒砌而成。坊顶正中竖匾篆文阴刻“敕建”,横匾阴刻楷书“赐镇太子少保溢襄勇臣潘育龙石坊”。明间正面横批阴刻楷书“输忠间外”,背面“书锐争先”。次间面阔1.55米,横披左“恩荣”、右“褒封”。明间天额浮雕有二龙戏珠,背有丹凤朝阳。两中柱内侧刻对联一幅“千里川役须在目,一军甘苦务同心”,石鼓上刻花草、凤鸟、鱼、狮、豹、鹿、麒麟等。……[详细]
柳州城遗址
  柳州城遗址位于白银市平川区水泉镇牙沟水村,为唐代古城遗址。城址呈长方形,南北长420米(包括南北瓮城),东西宽320米;墙体为夯土板筑,最高处13.4米,上宽约3米,下宽12米。夯层厚0.1—0.19米。西北城墙依山形构筑,呈“凸”字形,东北、西南城墙设门,各有瓮城,瓮城口皆面朝东南。城北、东、南墙下有城壕,城四角有圆墩台,四面城墙均有马面,城西北角外100米处有一烽火台。城中有建筑遗迹,城内有地道通西北山下沙河,据考证为汲水通道。地面及出土遗物有瓷器、青砖、瓦当、箭矢、铁链、铁片等。2014年被白银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城墙外侧底边为基准,向东、南、西、北各延伸20米。……[详细]
崇华沟遗址
  崇华沟遗址位于白银市景泰县中泉镇崇华沟村,占地面积约8万平方米。该遗址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属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文化层厚0.40米—1米。遗址内有多处墓葬,多为石板棺(竖穴土坑)葬,个别为土窑。葬式以侧身屈肢葬为主,也有个别二次葬。出土器物主要有彩陶、夹砂陶、骨珠、骨管、骨匕、骨针、石弹丸、石斧等。出土的彩陶色彩以红黑相间彩绘,纹饰严谨规整,主要为葫芦网格纹、锯齿纹和垂幛纹。崇华沟遗址的发现对研究景泰县境内远古时期人类活动范围、生产生活方式及先民们创造的辉煌文化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2009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虎豹口红军强渡黄河旧址
  虎豹口红军强渡黄河旧址位于白银市靖远县乌兰镇河靖村黄河东岸,为丝绸之路黄河古渡口之一,明清时期曾为官渡。渡口处有石崖,崖头向河道突出,形似虎嘴,故以虎豹口命之,又名河包口。1936年10月24日至30日,红四方面军第五军、第九军、第三十军、总指挥部和直属总队共21800余名将士在前有黄河天险阻隔、后有追兵的危急时刻,在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援下,冒着敌人的炮火轰炸,驶木舟、战恶浪,浴血奋战,冲破重重封锁,成功在虎豹口等处强渡黄河,踏上了征战河西的历程。2014年7月4日,虎豹口红军强渡黄河旧址被公布为白银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虎豹口红军强渡黄河旧址保护范围为以雕塑围栏外延20米内。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外延40米内。……[详细]
磨子沟三角城遗址
  磨子沟三角城遗址位于白银市靖远县五合镇尚树埫村南磨子沟,建于宋代,其北、西、南三面为高山,东临沙河,整个遗址平面呈三角形,按古人因河为池,因山为城的特点,依山势黄土夹砂培筑而成,东低西高,北墙直列培筑,东南、西南城墙在正南弧曲连结,周长约1200米,占地面积约3.8万平方米。遗址城墙基本完整,高2-8米,基宽5-8米,顶宽2-5米。东开一门,外有弧形瓮城。东北、西北角筑有10米高、直径8-10米的馒头形角墩。城墙内、外有环城壕,宽6-10米,深1-3米。城正中有一不规则台地,遍布青砖、黑红陶瓦件、黑釉瓷片、白瓷片、青花瓷片等。……[详细]
红水姜窝子沟岩画
  红水姜窝子沟岩画分布于白银市景泰县红水镇红沙岘村姜窝子沟的一座山顶上,共计有岩画16幅,总面积约100平方米,为尖硬工具以密集点啄的方式在向阳、平整的石面上敲凿而成。岩画题材主要以反映远古时期原始人类部落的生活场景和人们对自然界的抽象认识为主。姜窝子沟岩画时代久远、内容丰富、保存完整,为研究黄河上游古代先民原始生产、生活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证据。2014年被白银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岩画所在岩石为基准点为基点,向东、南、西、北各延伸100米。……[详细]
野麻滩黄河岩画
  野麻滩黄河岩画分布于白银市平川区水泉镇野麻村境内,共6处70多幅,总面积51平方米。包括人体、人头、人手等人物形象及羊等动物形象,以狩猎、农耕、家庭等内容为主,均为岩石等尖硬工具在光滑的岩壁表面凿刻而成。图案内容丰富,线条简练粗犷,真实再现了黄河两岸远古先民从事狩猎、祭祀等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景,是甘肃境内史前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014年被白银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黄河西岸,南、西、北以岩画所处山体岩石基准点为基点向外各延伸50米。……[详细]
屈吴山朝云寺
  屈吴山朝云寺位于白银市靖远县高湾镇三百户村,始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清代多次维修。寺院为佛道合一寺庙,三面环山,依山而建,阶次分布,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寺院现存三官殿、白马殿、大佛殿、八佛殿、三清宫等建筑,建造精良,风格独特,保存较好,对研究当地宗教文化、建筑特征、建筑工艺技术等有重要价值。1988年被靖远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庙沟东侧山脊线,西至庙沟西侧山脊线,南至朝云寺大门基座南侧底边以南30米,北至戏台北侧山脊线。……[详细]
北城滩城址
  北城滩城址位于靖远县双龙镇仁和村西南3.5公里。地处黄河上游交通、军事的险关要隘。面积约3万平方米。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95米,南北宽155米。黄土夯筑城垣,夯层厚0.12--0.14米。墙基宽5.8米,残高3.3米,顶宽1米,南设城门,并有凸形瓮城,门外即为波涛汹涌的黄河。瓮城城墙夯层内夹有小砂石层,夯土层厚0.14米,夹砂层厚0.03—0.04米。城的四角都有墩台,北墙、东墙各有马面三个,西墙有马面两个,城内有道路、房屋遗迹和盆、罐、瓶、莲花纹圆瓦当残片等。城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唐代军事防务和城建史有重要价值。……[详细]
小川瓷窑遗址
  小川瓷窑遗址位于白银市平川区宝积镇小川村北的瓷窑沟内,西距城区15公里。遗址沿瓷窑沟北岸自东向西分布,由依山而建的直烟窑向平地而建的馒头窑过渡,规模渐次宏大,分布面积达60万平方米。窑址主要由黑石岘遗存、大水沟遗存、老瓷窑遗存和靖远陶瓷厂旧址4部分组成,堆积层厚度达6—10米。小川瓷窑创烧于北宋,其剔刻花瓷器烧制或早于其他西夏窑址,对研究西夏窑的起源和兴衰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烧窑史历经宋、西夏、元、明、清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直没有中断,有深厚、完整的文化堆积层,对研究北宋以来北方民窑体系具有重要价值。2019年,小川瓷窑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文物保护标志碑为基准点,东至黑石岘遗址区东侧道路以东300米,南至磁窑沟道路南侧山体以南250米山脊处,西至靖远瓷窑厂……[详细]
牛门洞新石器遗址
  牛门洞新石器遗址牛门洞新石器遗址位于县城西北头寨子镇牛门洞村,面积约16平方公里。牛门洞周围的大地梁、庆条湾、清明湾、中湾顶、华岔阴山等山梁的阴面,多为墓葬区。1920年当地秦安移民垦荒时首次出土彩陶罐。70年代农田基本建设中,发现在上述山梁深1米处,每间隔1米,即有墓穴,内有大量壶、瓮、罐、钵盆等彩陶及骨球、石器、刮削器、纺轮等随葬品;并在生活区出土大量陶器,制罐工具、生活用具、石祖、石、权杖头等。文化层厚1—2米,鉴定属马家窑文化马厂、半山类型。1982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窠粒台遗址
  窠粒台遗址位于头寨子镇坪岔村窠粒台社,遗址主要分布于北庙咀山梁顶东西两面山坡。遗址以东为小湾社以北为榆中县的偏头沟,以西为干沟,西南山坡下为窠立台翻社的村庄。遗址内散见彩陶及素陶残片。采集有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罐残片及绳纹红陶残片。20世纪70年代,当地曾出土半山类型葫芦柳叶纹彩陶罐等物,现藏于会宁县博物馆,被鉴定为一级文物。该遗址是一处以半山类型为主的史前遗址。1982年被会宁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老人沟遗址
  老人沟遗址位于白银市会宁县丁家沟镇荔峡村。遗址分布面积约3.6平方千米,包含仰韶文化晚期、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文化遗存,前后延续2000多年。遗址发现有仰韶文化彩陶壶、细绳纹素陶片,马家窑类型水波纹彩陶片、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彩陶片和素陶残片以及齐家文化彩陶罐、素陶罐、磨制石斧、玉璧等器物和窑址、窑饼,暴露有灰坑、白灰地面、烧窑等遗迹。遗址分界线大致以村中的万家河为界,西岸以齐家文化为主,东岸以马家窑文化为主。2014年被白银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遗址基准点为基点,东至遗址所在东山山脊线,向南延伸300米,西至遗址所在西山山脊线,向北延伸300米。……[详细]
关川道堂
  关川道堂位于白银市会宁县头寨镇马家堡村关川河东南岸台地上,现保留两孔窑洞和门前院子,占地面积约525平方米。两孔窑洞座东面西,洞口阔3.1米,进深10.5米。窑洞门面用青砖砌就,仿木结构莲花垂柱造型。洞口青砖包面,进深2.3米,左洞为传教时所用,右洞为生活所用。左洞砖拱上正中从右向左书“东道发源”四字,右洞口上正中青砖阳刻“书”形图案,洞门两侧有对联,上联“古庄思远祖”,下联“静室讽遗经”。该遗址是清代乾隆年间伊斯兰教哲赫忍耶门宦创始人马明心居住、传教之地。……[详细]
靖远寺儿沟石窟
  又称红罗寺。在靖远县西南寺儿湾村。开凿于黄河北岸红砂沉积崖上。始创于唐代,现仅存1窟。门为砖券拱结构,窟内共有唐及后代石雕和泥塑造像66尊,有释迦、迦叶、阿难、观音、罗汉、天王等,形象生动,神态逼真。窟顶原有彩绘,因烟熏而难以识别。窟前有砖木结构楼阁,清康熙十二年(1673)修建,嘉庆元年(1796)重修。窟前原有配殿、僧屋等建筑,同治年间(1862-1874)毁于兵燹。石窟前楼基北壁一佛龛,为北魏所开凿,龛内造像保存完整。 ……[详细]
靖远县黄河铁桥
  靖远县黄河铁桥位于白银市靖远县,1971年建成通车,是甘肃境内第一座公、铁两用大桥。全桥共6墩2台,净跨60米,净高9米,长350.28米。在当时连接兰州、白银、宁夏三地,牵动着陕、甘、宁三地经济发展,它既是甘肃昔日的一条重要交通线,也是西北五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是现代桥梁文化的代表建筑之一。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铁桥桥身四周边沿为基准,向东、南、西、北各延伸30米。……[详细]
郭蛤蟆城遗址
  郭-城遗址郭-城遗址位于甘肃会宁县郭城驿新堡子西面,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建,称会州城,金代贞祐初年,迁会州州于此,称新会州。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年),金元帅郭-孤城抗元三年,城破举家0,死节于此。后人念其忠烈,称其城为“郭-城”。城垣内一外二,壕堑三道,夯土筑成,内城南墙残长360米,北城墙残长172米,东城墙残长44米,并有瓮城,西半部已被祖厉河冲毁。1982年,会宁县人民政府将该城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宽沟城遗址
  宽沟城遗址位于白银市景泰县寺滩乡宽沟村。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450米,东西宽228米,面积10.76万平方米,四角有角墩。城墙为黄土夯筑,其中东城墙临近沙河为黄土夹砂夯筑,夯层厚0.1—0.14米,城墙基宽5米,顶宽0.9—1米。据文献记载,宽沟城创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原为皋兰县红水分县县丞治所,城内现存民国时期的县府、-署及宽山书院等建筑遗址。1988年被景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城墙外侧底边为基准,向东、南、西、北各延伸20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