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咸阳市旅游

咸阳市文物古迹介绍

石桥经幢
  石桥经幢位于泾阳县桥底镇石庄村,类别为石刻。石桥经幢为泾阳县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司家庄秦陵
  司家庄秦陵 时代:战国 地址:咸阳市渭城区周陵镇司家庄村 保护范围:陵园范围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南北长1285米,东西宽1038米。 建设控制地带:围沟外延50米。2014年,司家庄秦陵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香尧遗址
  香尧遗址位于渭水北岸一级阶地东起永台村,西至香西村,北至渭惠渠,南为断崖,东西约750米,南北约200米。断崖上可见许多灰坑、墓葬、陶窑等。灰层厚1-1.5米,包含物较丰富,遗物常见泥质红陶素面残片;泥质褐陶器,素面饰蓝纹;夹沙褐陶片有细绳纹、网纹,可辨器形有鬲、罐等。据器物判断为新石器时代仰韶、龙山、春秋、秦、汉文化遗址。1958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81年公布为陕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郑尚坡遗址
  郑尚坡遗址郑尚坡遗址位于武功镇东约500米漆水东岸塬上,塬下漆水自北向南流10公里汇入渭河,村北1公里处漠浴河自东北而来汇入漆水,村西南2公里处氵韦河由扶风西来,在浒西庄村东与漆水合流。此遗址北至尚家坡村,南到高庙村,南北约3000米,东西约500米。尚家坡村亦有古文化遗址,郑家坡遗址与其相连,故称“郑尚坡遗址”。郑尚坡遗址内发现先周时期的房基17座,灰坑15个,窖穴3个,陶窑2个。根据地层关系,可分为早、中、晚三期,其遗物主要有陶、石、骨器等多种。陶器有鬲、盆、罐、瓮、尊、簋、盂、豆、甗、钵、杯、盘以及甑箅、陶纺轮、陶轮、陶拍等;石器有铲、斧、矛、凿、刀、镞、钻垫、石纺轮等;骨器有镞、铲、锥、匕、针、笄等。还发现铜镞、卜骨、陶人头像等遗物,根据地层关系和器物的形制,也分为早、中、晚三期。郑……[详细]
李仪祉墓
  李仪祉墓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北30公里处泾阳县王桥乡寺背后村。占地面积约1.3公顷。墓坐北朝南,底部周长36米,高2米。陵园苍柏葱郁,现存门房6间,居室3间。李仪祉(1883~1938)是我国近代著名水利科学家,名协,字宜之,陕西蒲城人,同盟会会员。早年留学德国,学习水利工程。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西北大学校长、陕西省水利局长、华北水利委员会委员长、上海港务局局长等职。倡导和修建了关中八惠和陕北定惠渠、织女渠以及陕南的汉惠渠、冷惠渠,扩大灌溉面积13万多公顷,被誉为一代水圣。……[详细]
西梁家遗址
  西梁家遗址 位于淳化县润镇乡西梁家村,为西周遗址,1952年发现。遗址西至西梁家村沟畔,东至三(原)旬(邑)公路,从西梁家村向北延续至枣树沟脑村,南至西梁家村南,面积约30万平方米。遗址居于平原中央,地势平坦。有多处灰坑,埋于地下约4米处。历年出土陶器、铜器和石器、骨器多件。陶器器形有罐、盆、鬲、豆、三足瓮和甗,陶质以灰夹砂陶和灰细泥陶为主,纹饰有方格纹、指甲纹、回纹、篮纹和细绳纹。所见细泥红陶残片有素面或饰弦纹。建筑材料有筒瓦和板瓦残件。板瓦面饰细绳纹,内有柱丁和圆环。筒瓦面饰黻黼纹和细绳纹。铜器有鼎、戈、削、铃、镞和铜泡。石器有斧、铲和石球。骨器有锥、笄、刀、管形器和卜骨。 遗址南边西梁家村是墓葬区,村民历年挖土中发现多座中小型墓。经县文化馆调查,在村中1300平方米范围内,探出墓……[详细]
秦直道起点遗址
  秦直道起点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2014年7月21日,秦直道起点遗址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直道遗址南起云阳(陕西淳化县),北达九原(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郊),全长700余千米,是秦始皇命蒙恬监修的一条重要军事要道。2009年3月至7月,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路面、车辙遗迹以及路面脚印、建筑遗迹等。秦直道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对于中国古道路考古、中国秦汉史、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史等,均具有重要价值。……[详细]
188、王徵墓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徵墓
  王徵墓,建于明代,位于新兴镇(原张家坳乡)官道村东南。王徵(1570—1644),陕西泾阳人,天启二年(1622)进士,历任直隶广平府推官、南直隶扬州府推官、山东按察使司佥事。在扬州时结识德国籍传教士,遂入天主教。著有多部著作,介绍西方机械、物理、天文、音乐、宗教等,被誉为“北方徐光启”。崇祯十七年(1644),听闻李自成农民军攻破北京城,--七日而死。王徵墓原封土及墓碑于1961年被平毁,1990年于原址重新修筑墓冢。墓冢呈圆丘形,径5米,高约2.1米。前立墓碑1通。1992年4月20日,王徵墓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公布了保护围。其重点保护区墓冢,一般保护区墓冢外延5控制地带为一般保护区外延5米。2009年,在配合西铜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考古勘探时,于拟建路基……[详细]
北周孝陵
  孝陵·北周·咸阳市渭城区底张镇陈马村南。保护范围:墓圹及墓道四面外延5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四面外延200米。2003年,北周孝陵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刘古愚墓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北7公里处秦都区马庄街道天阁村。墓为圆丘形,底部周长18米,高1.65米。墓志及墓碑分别由咸阳市博物馆和当地村民保管。墓志边长87厘米,厚12厘米,李岳瑞撰文,宋伯鲁书,孙维新、张向坤刻石。墓碑由碑首和碑身组成,高2.19米,宽0.95米,厚0.195米。碑文由陈澹然撰,宋联奎书丹,陈希安刻字,表述墓主生平。……[详细]
樊家河二号遗址
  樊家河二号遗址为新石器时代至西周时期遗址,位于嵯峨乡樊家河村北清峪河台地上,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聚落遗址所在地北高南低,东西宽约300米,南北长约370米,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5米。遗址区断面暴露有白灰居住面、灰坑多处。采集到的龙山文化遗物有泥质和夹砂灰陶片,纹饰有绳纹、篮纹、附加堆纹,可辨器形有鬲、盆等。还发现有西周时期的夹砂和泥质灰陶片,纹饰多为绳纹,可辨器形有鬲、盆、罐等。樊家河二号遗址1989年4月被咸阳市文物普查队发现;1992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公布了保护范围。其重点保护区为遗址所在地南北长370米、东西宽300米,一般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为重点保护区四周外延50米。……[详细]
邵家河二号遗址
  邵家河二号遗址为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遗址,位于嵯峨乡邵家河村西北约500米处的清峪河北岸二级台地上,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聚落遗址所在地北高南低,南临清峪河谷,西到三里坡,东西长约350米,南北宽约150米,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2.5米。遗址区内耕地表面散落大量陶片,断面暴露有白灰居住面、灰坑、红烧土多处,陶窑遗迹一处。采集到的龙山文化遗物有夹砂灰陶、红陶和泥质灰陶片,纹饰有绳纹、篮纹、划纹、附加堆纹,可辨器形有鬲、盆、罐等。1974年出土商代铜器4件,其中方鼎高22厘米,立耳、折沿,双耳内侧施以兽面纹,云雷纹衬底。邵家河二号遗址1989年4月被咸阳市文物普查队发现。1992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公布了保护范围。其重点保护区为遗址所在地东西……[详细]
池阳宫遗址
  池阳宫遗址为汉代遗址,位于嵯蛾乡天井岸村500米处,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所在地处于清峪河西岸黄土台塬上,面积约30万平方米,有5座覆斗形建筑台基,呈“十”字形等距离排列,间距约550米。现存台基底边长10—21米,残高4—8米。位于正中央的一号台基最大,底边东西长21米,南北宽17米,残高7米。5个台基均用黄土夯筑,夯层厚,度均匀,清晰坚硬。平夯夯层厚9厘米,夯窝直径8厘米。台基周围暴露有石柱础、陶水管道、卵石散水,并散布大量铺地砖、空心砖、绳纹板瓦、筒瓦、云纹瓦当,以及“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等文字瓦当,并首次发现几何纹中套有“长乐未央”文字的空心砖。该遗址初以池阳宫遗址命名,1992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公布了保护范围。其重点保护区为5座建筑基……[详细]
赤淳苏维埃革命委员会旧址
  赤淳苏维埃革命委员会旧址1934年8月,南区革命委员会在今卜家乡蒋家山村始设赤淳苏维埃革命委员会,旧址在蒋家山村北沟道东西两侧(1936年赤水区也曾在此办公)。革命委员会办公处及主席王振喜住沟道西侧(现为村民何少生住宅),书记牛汉山住东侧(今为村民程启福住所)。……[详细]
史家塬遗址
  史家原遗址位于淳化县石桥乡史家原村南,冶峪河北原面上。以1979年发现屈舌鋬大铜鼎而闻名。为西周遗址。遗址东、西两边各有一条沟壑,南至冶峪河北原畔,北至史家原村,东西宽约500米、南北长约1000米,占地约50万平方米,北高南低,略呈阶梯状,最高处约高出冶峪河床150米。文化层随阶地有高有低。文化层一般堆积为1.2—2.3米。土质为较松的深褐色或浅褐色,有烧土块、炭屑和残陶片。公路旁的断崖上暴露有灰坑、居住面以及灶坑和路土等遗迹。还发现一座半地穴式房址,直径为5.1米,中部有深20厘米的灶坑,直径75厘米。居住面经过火烤,呈红褐色,表面坚硬平整。在遗址口采集有夹砂灰陶罐、鬲、瓶、瓮,均饰绳纹。夹砂红陶见到残片,泥质灰陶有罐和豆,为素面。陶器残片上有斜方格纹和篮纹。地址:咸阳市淳化县石桥镇史家……[详细]
胡登州墓
  胡登州墓·明代·咸阳市渭城区窑店镇窑店村西北。保护范围:墓葬封土及墓碑四面外延2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四面外延100米。2003年,胡登州墓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淡村经幢
  淡村经幢位于泾阳县安吴镇淡村村,类别为石刻。淡村经幢为泾阳县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秦甘泉宫遗址
  秦甘泉宫遗址,秦代文化遗址。位于乾县注泔镇南孔头村内南部及村南的大片耕地上,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崇祯六年《乾州志》载:“注甘里有甘泉寺,相传即甘泉宫故址”,《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九年(前238)……迎太后于雍,而入咸阳,复居甘泉宫”,据1988年咸阳市文物普查考证,此地当为秦甘泉宫遗址。该遗址东被乾南(乾县到礼泉县南坊镇)公路切割,西距注泔沟东200多米,北部被打破建村,南面地势开阔。遗址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600米,呈长方形,处于南北长、东西窄的隆起高地之上。据1988年4月文物普查时勘测,遗址北部有一夯土高台,东西100米,南北80米,两头偏南部分高出地面残留7.5米;中间部分被村民打窑洞切割,高出地面约4米,夯窝最高残存28层,层厚6厘米,夯高直径6~7厘米。村民在打……[详细]
长武将台山遗址
  将台山遗址 位于长武县丁家乡将台山村南黑河北岸的二级台地上,属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渭水队调查发现。 遗址南为黑河,东西各有一条深沟,北靠后梁高山。遗址高出黑河约150米,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100米。文化层厚约4米左右。由于遗址面积较大,文化层又厚,暴露在地面上的遗迹、遗物十分丰富。从断崖上见到白灰面房基5座,均为方形,其中一座残长2.5米,墙高0.25米,白灰面厚0.3厘米。有几座房基有叠压现象。此外,还发现多处零星的白灰面,说明该遗址房屋较多。灰坑发现的不少,多为袋形,也有不规则形,口径一般为2米左右,最大的有4米左右。 采集到的标本有石斧、石凿、磨石以及陶鬲、陶斝、陶罐、陶甑、陶瓮等。石斧和石凿均为双面刃,刃部锋利,通体打磨得极为光滑。……[详细]
咸阳古渡遗址
  咸阳古渡遗址时代:明——清地点:咸阳市渭城区渭河北保护范围:遗址东西长230米,南北宽7至10米,渡口区间西起张岳庙,东到清渭楼,南至咸阳湖,北至渭阳东路。建设控制地带:南北同A区,东西外延50米。2008年,咸阳古渡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