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榆林市旅游

榆林市文物古迹介绍

21、凯歌楼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凯歌楼
  凯歌楼,俗称大楼、中楼,位于神木县城旧街中心,是神木县仅存的一座三层楼阁式古建筑。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驻守神木参将高天吉御敌凯旋,为纪念胜利并报答“神恩”而建,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被焚于战乱继又在原台基上重修。楼为砖木结构,通高18.375米,座北向南,一层为台基,略呈方形,南北长20.65米,东西宽20米,内夯黄土,外砌青砖,中辟十字券洞,与四面大街相通。台东北角设石阶通达台面,上设石雕围栏,南北各有东西相向硬山式小配房四间。二、三层为两层重檐歇山顶0式建筑。二层通面阔五间10.23米,进深四间9米,檐柱围廊,石质鼓形柱础,南面正中置四扇格门,左右各设券洞窗,西北角设木梯,直达三层楼内。三层全为格扇门,廊下置平座栏杆,四角置檐柱,悬风铃。上下檐均布置一圈斗拱,下檐一圈38……[详细]
22、西津寺
西津寺
  “西津寺”古称“宝峰寺”,座落在神木县马镇镇南沿黄河之滨七里处的石山上、占地五亩,始建年代不详,据府谷县志和碑记载,曾于元代中统三年(公元1263年)、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多次扩建维修。清末此寺庙达到鼎盛时期,有数位僧人主持佛事,钟声悠扬,香烟缭绕,与佳县“白云山”遥相呼应,成为完整的佛教寺院。本世纪三十年代该寺庙遭兵火焚烧,甚为严重,使一座依山傍水,有占地150亩约十三万多株古柏环绕中的古刹毁于一旦。仅留寺庙残痕、古柏林带和雕刻精制、造形美观、栩栩如生的石狮一对。还有(公元1496年)重修该寺时立龙头龟座碑石一块,碑阴、碑阳两面刻有文字,正笔楷书,字迹清晰,记载寺院历年来修缮情况。令人不得其解的该寺庙周围柏树林带,长势不同于……[详细]
佳县全天星台遗址
  佳县全天星台遗址日前,秦帝国全天星台遗址被完整发现。这一重大考古学术成果,由榆阳区古道研究室、文体事业局历经9年调查考证,经中国秦汉研究会会长周天游、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陈美东主持的专家评审组通过评审。此成果填补了中国天文学史与思想史研究的一大缺项,也使中华民族延续两千余年的天文文化谜团大白天下。遗址面积2.8万平方公里秦帝国全天星台由1424个圆形或椭圆形土台组成,其分别与天空332个星宿或星官一一对应,又分别对应秦帝国的疆域山川,郡县城障,宫廷苑囿,文武百官,军队、监狱,社会百业,日常生活等。同时,这些星台还与各种神话等精神世界相呼应,构成完整的“地上天国”。秦始皇“地上天国”星台群东临黄河,西跨明长城内外,南止秀延河下游,北达鄂尔多斯高原,面积2.8万平方公里,大部分分布在陕北。其中在榆林……[详细]
五龙山法云寺
  法云寺俗称五龙山庙,位于横山县殿市镇五龙山村的五龙山支脉上,山体高70米,像一只巨大的龟体横卧在黑木头川中,呈南北走向。寺庙就建于山体上,东依银塔山,西眺黑木头川河和韭殿四级公路,南北临沟,距横山县城30公里。据民国十八年(1929)于右任题鉴的《陕西横山县志》记载:寺庙始建于唐代,明万历、崇祯、清康熙、乾隆、嘉庆年间对该寺进行扩建和维修。法云寺占地面积9600平方米,坐东北朝西南,总体建筑分两部分组成:前部分经山门、五龙照壁进入,由大雄宝殿、真武祖师、五佛殿、文昌殿等12座建筑组成。山门为洞式,位于龟的头部,两侧各踞石狮。五龙照壁距山门后2米的正中,壁面砖石,上雕刻五龙盘踞。真武祖师为主体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为枕头窑洞式砖木结构,顶为卷棚硬山单檐勾连搭灰瓦顶。大雄宝殿与真武祖师殿相连……[详细]
訾家河万佛寺
  訾家河万佛寺位于陕西省神木县中鸡镇訾家河黑圪垯山山顶,隔-河与煤都大柳塔矿区相望。据传寺庙始建于明代,历代均有重修,现占地45亩,建筑面积达4000平方米,分为北、中、南三院。建有大雄宝殿、天王殿、祖师殿、观音阁等50余座殿宇,另有牌楼、旗杆等80余座附属建筑。寺庙是以佛教为主的佛、道、儒合一的宗教活动场所。供奉有释迦牟尼、菩萨等50余尊塑像。每年农历的正月初八,四月初八,六月十八、十九、二十为传统庙会时间。万佛寺南北长99米、东西宽33米,坐北朝南,分南院、中院、北院,其中中院位置最高,是主体。东为-河,南、西、北被风吹日晒和雨水冲刷,形成沟渠,隔沟群山环绕。大柳塔煤矿开发建设时,该山正对井口,作为制高点,设测量点一个,按山形命名为“乳峰”。抬级而上是山门,汉白玉四柱三门七牌楼,上 书金色……[详细]
榆林金刚寺
  金刚寺位于榆林城东1.5公里榆阳河南山峁上,坐东面西,榆林的东山和金刚寺的正门隔相眺望。据史册载记:金刚寺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5年),由延绥镇总兵杜文焕创建。寺坐南向北,三教殿院落为寺主体建筑,三教殿和过殿均上下两层,底层均为砖砌五楼一枕通券洞,外接斗拱飞檐明廊建筑,上层为砖木结构楼阁。为道、佛、儒三教于一体的寺庙。寺内现存明代万历四十八年(1620)铸造的大铁钟一口。寺院有殿宇33间,依山就势修建,南北100米,东西55米,占地5500平方米。台阶式通道由沟底直通正殿三教殿。进入正殿前要过一通道,通道正中坐有笑口常开的弥勒佛。佛前祭祀桌很简易。正殿前有两耳楼,这在很多寺庙皆可看到,一钟楼,一鼓楼。一个间方1米、红底黄铜色的“佛”字立于两耳楼之间。正殿的左翼的小院两壁雕刻有印度大乘佛教……[详细]
榆林无量寺
  榆林市财神宫、东岳庙、无量山组成榆林市无量寺。无量寺位于榆林市东城门百米之处的驼峰山。始建何时尚无精确考证。据《榆林县志》和碑文记载为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年),距今480余年。与本市白云山、青云山齐名。随着历史的沿革政治的变迁最终于1947年8月9日(农历6月19日)午夜二时焚毁一光。寺院原貌荡然无存。原寺主供真武祖师有庙宇五座,建筑面积约四百平方米,占地面积约八千平方米。榆林财神宫壮严宏大,殿字金碧辉煌,更兼吹东山风景之清幽秀丽,登高远瞻,令人心旷神怡。1986年在原址开始了重建工程,而后逐年修建、扩建、增建,现仍在建,截止现在已建成各种宫殿、楼阁、亭台、长廊、园林建筑、碑林存史建筑、社区活动、娱乐建筑等总面积4450平方米,占地面积39875平方米,未曾向国家要过一分钱,全靠……[详细]
榆林金佛寺石窟
  金佛寺石窟位于安崖乡东五公里处的石崖上,该寺共有交错分布的大小14处石窟,就修建在开光川北侧的悬崖(长约180米、高约35米)上。该崖上覆黄土,底部为砂岩质基岩,经开光河冲刷后裸露在外。因为金佛寺的原因,当地人也将此崖命名为金佛崖。“文革”时期,虽然各石窟内的造像遭到了极为严重的破坏,但很多石雕装饰都较为完好地保存了下来。1985年金佛寺石窟列为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佛寺石窟创建于唐代,也有相关的史料记载。曹颖僧所著《延绥揽胜》称,“唐时石崖倾塌,内现金佛一尊,因建(金佛)寺”;金佛寺内的明代《启建金佛寺记》碑文中,也有“悬崖上有松柏成林,下游潺潺绿水交流,东尽悬绝,西有古刹”的说法。时至今日,金佛崖顶部还生有几株古柏,历经数百年仍枝繁叶茂,堪称金佛寺历史最鲜活的见证。金佛寺各个石窟均为平……[详细]
神木河津寺
  河津寺又名佛禅寺,约建于明万历年间,迄今已有四百余年。坐落于河道中央一块巨石之上,与神木镇黄石头地村隔河相望。寺院坐北朝南,原有三进十八间殿宇,以及殿后十八余间禅堂客舍。寺中主祀儒释道三教祖师,配祀关圣帝君、眼光菩萨、二郎神杨戬等。山门正对乐楼,两旁石狮护守。门内古柏一株,高丈余,树冠浑圆,主干挺拔,如天神之锤。明清两代,河津寺多次补葺,香火旺盛。上世纪二十年代,尚有僧人二十多位,佛事涉及四十八坛,百里方圆。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传统庙会,乡民云集、客商盈野,敬神、娱乐、贸易盛况空前。后经战争和文革-,僧众逃散,庙舍尽毁。改革开放以后,在国家宗教政策和文物保护政策感召下,乡民自发恢复文物,重修了正殿和部分廊房。河津寺所踞之石,三面临水,一百着陆,成半岛形。临水石壁虽不甚高,但陡不可攀。北端壁上嵌……[详细]
肖崖革命旧址
  肖崖革命旧址肖崖革命旧址位于横山县城南102公里处的魏家楼乡肖崖村拐渠内。1947年转战陕北途中,中国0、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副主席-等率领中央机关、解放军总部工作人员,于8月4日至8月8日在此工作、生活了四昼夜。当时,毛泽东、-、任弼时、彭德怀就住在肖崖村李俊臣的四孔接口窑内。窑院对面不远有一座小山犹如屏风,将旧址掩蔽起来。从山上俯视可见蜿蜒东去的大理河水缓缓流过,307国道像一条带子一样环山而过。毛主席工作疲惫的时候,爱在这座小山峁上散步。旧址是由四孔土窑接石头面组成的独院,左靠大路,右有居民。土窑深7米,宽3米,高3.3米,接口处深60公分,窗为圆窗,门为双扇门。从左到右一、二孔为前后窑(室),前室是发报室和工作人员休息室;后室是任弼时、彭德怀的寝室和办公室;第三孔是毛主席的寝室……[详细]
绥德革命烈士陵园
  绥德革命烈士陵园,位于绥德县城区雕阴山下,大理河南岸,坐南向北,建成于1957年,占地面积13760平方米,建筑平面成“凸”形。陵园拱形铁栏门上浮雕“绥德烈士陵园”8个镏金大字,石砌大门腿上刻有对联两副。联曰“大理河滨刻石建陵彰先烈;雕阴山前兴土筑墓慰英灵。”“为人类为祖国献身革命虽死犹生;谋幸福求和平不惜牺牲足资楷模。”大门内两侧有窑洞、门房各1孔,门房两侧倒坐砖窑各7孔。陵园中间为青砖人行道路,两旁翠柏成行,绿荫蔽天。正前方为仿苏式纪念塔,高14.35米,双层石座,方形塔身,顶端嵌有红色五星。塔身正面雕刻“革命烈士纪念塔”。纪念塔往后居中为革命纪念馆,馆内正中安放着著名革命烈士李子洲铜像,四周分别陈列李子洲、李成荣、李成兰、崔文运、崔曙光、崔田夫、杨重远、霍世杰、霍维德、常汉三、蒲子华、……[详细]
子洲目连寺
  乏牛山位于瓜园则湾乡政府驻地东北3公里处,顾名思义,该山高峻挺拔,耕犁和行走于此山的老黄牛也会困乏。因其山巅设“目连寺”,当地群众亦称之为目连山。据说,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曾在目连寺旁搭过一座高二丈余的木架,观测人员借助望远镜上架远眺,向东可以看到距此200余里的黄河,向南可以看到千里之遥的西安城。可见,此山名曰“目连”,亦实为“目连”。但是,“目连寺”之目连本文是“目犍连延”的略称。目犍连延是古印度一位小伙子的名字,梵文的音译,意译为采菽氏,婆罗门种姓,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称神通第一。《盂兰盆经》说他为救生母脱离饿鬼道而设盂兰盆会,因此中国过去也流行目连救母的故事。南宋、明朝、清朝以及近代的“目连戏”都反映了目连遍历地狱找寻母亲青提夫人,终于依仗佛力救出母亲的经过,歌颂了目连不畏艰……[详细]
柳树涧堡遗址
  柳树涧堡位于陕西省定边县境内。明长城延绥镇重要关堡。明时柳树涧堡为延绥镇西路所辖十四营堡之一,天顺初始筑,成化9年弃之,驻军归永济堡。嘉靖37年又修复旧堡,由永济移守至原堡,堡城位于今定边县城东南140里的郝滩乡柳树涧村南2里处,隆庆6年增高,堡城今尚存,墙残高1米,东、南、北各1城门。明时柳树涧堡辖长城“三十三里二百七十步,墩台四十八座”。这段长城毁坏严重,尤其是马圈梁村附近的夯土城墙,几里之内仅残存夯土墩台。柳树涧堡北至长城1里,西至旧安边40里。柳树涧堡东南40里至永济堡,永济堡西四十里新安边营。清雍正九年(1731年),陕西行政区划调整,以定边、盐场、砖井、安边、柳树涧五堡之地设立定边县,柳树涧归入定边县。由于刘渠村为柳树涧堡属地。柳树涧堡在定边县东140里紧挨长城。从秦朝开始,定边……[详细]
鸿门寺响铃塔
  鸿门寺塔据《横山县志》记载:“响铃塔建于元代泰定年间(1324—1328年)”,距今有八百余年的历史。如果记载属实,那么就是陕西境内唯一的元代佛塔,因为另有记载说塔修建于明代成化年间。我似乎更倾向于明成化年间,因为陕北榆林地区的佛塔基本与长城和战区有关,大多修建在前沿,方便军民祈祷平安。因为龙的实际有效控制范围没有抵达榆林一带,明代以前榆林一带没有佛塔,榆林地区的佛塔基本都是明代之后修建,而塔湾这一带就是长城大边和二边的经过处,所以我倾向于明代修建。响铃塔正在申报全国重点文物,元代佛塔是个亮点,如果明代就很难有机会在陕西众多的明代佛塔中突围而获得国保的参评机会,所以目前文物方面订的建造年代是元代。响铃塔原名鸿门寺响铃塔,因建塔时塔上有风铃,风吹铃响,声传很远,故名响铃塔,不过现在塔上的铃铛早……[详细]
府谷古长城遗址
  府谷县的长城,据史籍记载,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最初是魏国为了保障边境的安全曾在县境东部修筑长城。公元前355年,魏国在秦国的强大压力下割让上郡15县(即今陕北榆林一带)给秦国。于是秦国也在上郡沿边修筑长城。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伐匈奴,迫使匈奴向北退却150多公里占领河套地区,并在黄河北岸把燕、赵、秦三国旧长城连接起来,陕北遂为内地,称为“新秦”。到了隋文帝开皇二年(582),突厥大举入境,发兵40万,突破了长城线,纵兵在上郡掠杀,于是隋王朝开始重新修筑陕北长城,先后5次用民工148万人,历时23年。这些魏长城、秦长城和隋长城,至今已很难寻找,只是在某些段落偶尔可以看到痕迹。府谷现有长城是明代所筑,当时称为“边墙”。据史籍记载,明成化年间,蒙古贵族首领毛里孩入境,……[详细]
36、接引寺
接引寺
  接引寺始建于唐代贞观二十二年,位于横山县城东波罗镇,唐宣宗大中四年,一位印度僧人又将其改建,增辟石窟,塑造佛像,修建大殿,称为石佛寺。历宋、元、明、清不断修葺,形成一片建筑群落。期间香火鼎盛,艺术造型高超,可与龙门石窟媲美,康熙辛酉二十年,清圣祖玄烨皇帝御架亲征准噶尔,路经石佛寺,亲笔题书赐名“接引寺”悬于庙门,可惜在后来的-中被毁坏。随历史变迁导致香火一再受损,现在所见为后来恢复。接引寺依山而建,寺门就在省道的上方,门上匾额“接引寺”三字端庄秀致。拾阶而上进大门,穿过下层庭院,再登谒圣宫,直至石佛殿,石佛是接引寺最重要的的古迹,但因年长日久,风化严重,佛像只能依稀辨认,但面目失却了曾有的慈祥,倒有几分狰狞。据说石佛是天然形成的,也不知是真是假。接引寺其余建筑均是改革开放后复建的,包括乐楼、……[详细]
米脂常氏庄园
  常氏庄园位于米脂县城北12公里处的高庙山村,由三个大型窑洞宅院组成。即由主人常维新三子常均和四子常俊继承的中心宅院、长子常英继承的后山窑洞宅院及次子常耀五子常杰继承的东侧窑洞宅院。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常维兴仿刘家峁姜氏庄园兴工,后由四子常俊修毕。2007年6月公布为榆林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9月16日公布为陕西省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常氏庄园的中心宅院整体布局由下院和上院两套四合院组成,上下院建筑组团两侧对称筑有长排窑洞横向展开。大门前用块石帮畔,高3.4米,宽4米,长80米,左右两端设拱形洞门,沿坡而入。大门柱梁枋檩起架,五脊六兽硬山顶,青瓦覆顶勾头滴水,墀头水磨砖砌,鼓面浮雕“麒麟送子”,鼓帮双狮嬉戏。下院两旁建对称倒座厅房、耳房,两侧圆门内设碾磨院,东侧圆门内……[详细]
横山石寺洼石窟(石佛寺)
  石寺洼石窟石寺洼石窟位于横山县白界乡陈家沟村北0.6公里处的半山坡上,石窟座西南向东北,窟前田畴交错。窟东约0.8公里处榆溪河由北向南缓缓流过,窟东1公里为西-包公路,窟西距横山城80公里,北距榆林城仅20公里。石寺洼石窟营造时代,因无碑刻佐证,又无史志记载,只根据窟的凿造方式、造像组合、服饰比较、刻技等综合分析,初步确定为北魏晚期。石窟呈方形,平顶微拱,进深1.47米,宽1.48米,高1.68米。窟内三壁环坛,坛高约0.15—0.2米,坛上方三壁各凿一拱形大龛(俗称三壁三龛),龛高1.1-1.28米。龛内凿刻一佛二菩萨,佛像通高1.28米,高肉髻,身着交领右衽衣或通肩衣,结跏跃坐于仰莲须弥座或呈舒相坐式,衣裙遮蔽台座。菩萨袒胸露臂,胸饰璎珞,璎带绕身,下着羊肠大裙,裙脚外展,跌足全力于高低……[详细]
绥德党氏庄园
  坐落在绥德县白家硷乡贺家石村从明朝晚期至民国年间党氏家族在这里先后修筑了七十二院以窑洞为主要建筑的宅院,因属党氏大家族,七十二院相互连通成为党氏庄园。起源党姓财主的起始是从党金川开始的,他从山西逃荒来到这里定居后,至今已有十二代,大约有200多年的历史。而说,党天刚因-贫穷,结婚后不久就去定边卖黄馍馍,以此谋生。一天夜里他梦到有一老头告诉他家中生了儿子,而且家中要发大财,让他早点回去。天刚思家心切,又相信这一预兆,第二天便打点行装,结束生意动身回家,刚好来一老人说他是绥德清水沟人,有一些银子让他捎回去,并留了家里人的住址、姓名。而天刚回到绥德到处查访却找不到老头所说的人,就把银子带回了自己家。回家后老婆确实给自己生了儿子,暗想梦中的老头和给自己捎银子的老头就是财神来助自己,便在家里供起了财神……[详细]
神木班禅庙
  班禅庙位于神木县大保当镇西北二十公里处的贾明滩村,与榆林市孟家湾乡西营盘壕村接壤,该庙始建年代不详,但据原碑传抄件记载,清光绪二十九年由蒙僧将此庙迁建于内蒙乌审旗,后于光绪三十年,经汉、蒙两地客商与民众商议,进行了重建,民国三十二年又由公民商贾集资再次进行了扩建,“文革”期间受到破坏。一九八二年至一九八七年当地民众集资按原有规模和布局进行了全面整修。该庙群共有庙宇十五处,计八十余间,总占地面积约75000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45000多平方米,其余均为绿化林带。该庙群共分七个部分,其中主庙建筑群又分四院一剧场,座向为座北向南,后院正殿为班禅佛大殿,殿的两侧分别建有喇嘛庙各一座;后中院上殿为祖师庙,庙之西配殿为大圣庙和山神土地龙王庙;东配殿为牛王、马王、水神庙;前中院正殿为关帝庙,西侧配殿为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