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焦作市旅游

焦作市文物古迹介绍

太行区第四专区及焦作市党政军机关旧址
  太行区第四专区及焦作市党政军机关旧址位于焦作市中站区龙翔街道办事处十二会村。年代为1939—1948年。 太行区第四专区及焦作市党政军机关旧址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1946年10月12日,国民党对焦作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焦作地区被国民党军队占领,太行区第四专区及焦作市党政军机关转移至十二会村。太行区第四专区旧址(1946.10-1947.4),位于十二会村西北角一农家院中,为四合院,坐东朝西,全为石木结构。北、东、南各3间,平顶,西屋为两间,南一间作为大门。现北屋、西屋尚存当年机关-留下的桌椅、板凳、油灯、床铺和取暖、做饭的煤火及炊具,还有当年-留下的板胡、党章、子弹等物。焦作市委、市政府旧址(1947.4-1948.10),位于十二会村西一农家院中,此院原为三合院落,全为石木结构,皆……[详细]
石佛滩摩崖造像
  石佛滩摩崖造像位于博爱县城西北约9公里的太行山南麓山崖下,造像分布在南北长约100米,高约20米的悬崖峭壁上,共有佛龛59座,造像82尊,铭记4方。龛高约0.2-1米,上部呈半圆弧形,两侧雕刻立柱。大部分龛内雕刻有一佛二菩萨,其中一龛内的佛刻技艺精良,刀法细腻,线条流畅,阿弥陀佛面部丰腴俊美,神态慈祥,两侧菩萨长帛飘动,一幅世俗妙龄女郎形象。在一方铭记下题记:唐开元二十一年,可知为唐代作品。1986年11月,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耕织图石刻共20幅,均系线刻。分别刻在四块长210厘米、宽30厘米的磨光条石上。在画石的间隔部位,用卷出纹和花鸟图案填充。画石共分两组,第一组为耕图;耕地、运苗、插秧、浇水、收割、运稻、碾打、扬扬装袋、运粮归家、庆丰收;第二组为织图:耕种、田间管理、摘棉归家纺……[详细]
23、普恩寺
普恩寺
  普恩寺,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山阳区新城街道恩村三街村。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627—649)。 普恩寺所在的恩村是焦作市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村镇,曾三次受到帝王赐名。据传大禹的父亲鲧曾设治理黄河的据点于此,尧帝念其治水功劳赐此地名为鲧镇。大禹治水有功“家天下”后,念及父亲治水功德,有恩于苍生,在划分天下时,为避讳父名,升格此镇为州,赐名恩州。武王伐纣途经恩州时,百姓箪食壶浆犒劳伐纣大军,武王坐天下后,为谢承受恩州百姓恩德,赐名为承恩镇。解放后承恩镇更名为恩村公社,恩村分成三个村,分别为恩村一街、恩村二街、恩村三街。恩村历史悠久,古迹繁多,尤其是寺庙成群,有“恩村十八庙”之说,是古代民众信奉儒释道三教的圣地。普恩寺便是恩村十八庙之一。 现在的普恩寺五年前是恩村三街学校,学校迁走后,成了寺院……[详细]
太平天国北伐军围攻怀庆府指挥部旧址
  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军大将、天官副丞相林风翔,地官正丞相李开芳,春官副丞相吉文元,奉天王之命,率兵北伐,准备直捣清廷老巢--北京。大军行至汴梁(开封),由于汴梁早有准备,于是兵分两路,一路,率队东去,一路挥师西来。途经中牟、郑州、荥阳、汜水、巩县至洛河入黄河口处,抢船渡河,驻扎于温县黄河滩柳林中,五月二十六日攻入温县城,接着又进攻怀庆府城。虽经在籍乡宦李棠阶率众拦截,无奈太平军兵强将勇,马步兵连绵数十里,声势浩大,于六月初三将怀庆府城包围,指挥部设在水北关汤帝庙。怀庆府乃豫西北军事重镇,素称殷实之乡,又盛产火药,太平军志在必得。知府余炳焘、知县裘宝镛闻讯,赶忙修缮城垣,架实火炮,加强城防,城内居民惶惶不安,纷纷逃出城外。为稳定人心,官府将五龙口闸板提起,决广济、利仁等河,河水齐……[详细]
成汤庙大殿
  时代:元地址:河南省博爱县城东北3公里柏山乡上屯村成汤庙始建于元代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原有山门、拜殿、大殿、照壁、东西厢房等,现中轴线上尚存拜殿和大殿等主体建筑。成汤庙大殿,座北面南,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为单檐悬山顶前出廊式建筑,灰色筒板瓦覆顶。整体建筑手法粗犷简洁,体现了早期建筑的特点。大殿平面前后各设四根檐柱,覆盆式柱础。台基平面随殿身作长方形,东西长11.2米,南北宽8.1米,上铺方砖。檐下铺作布局疏朗,明次间各施补间铺作一朵,为四铺作单下昂计心造,昂嘴扁平底宽为高的二倍。梁架为草栿,栿、枋用自然材。屋架结构为四椽栿用两柱,檐柱有明显的柱侧脚和柱生起,脊柱顶用丁华抹颏栱和叉手承托脊槫。大梁头北,群众俗称倒梁庙。墙体下部为清水墙,不岔分砌法,上部为土坯墙体,山墙为五花山墙,墙内置……[详细]
沁阳北大寺
  沁阳北大寺位于河南省沁阳市市区自治街中段。创建年代未详,明万历八年(1580年)重修,清代增建并重修。沁阳清真寺,俗称北大寺。寺院坐西朝东,分男寺、女寺,占地面积约3100平方米。女寺为多座硬山灰瓦顶建筑。男寺规模大,现存大门、过厅、南北讲堂、拜殿等。主体建筑呈轴对称布局,三进三段,内存明清碑刻通,轴线建筑自前而后体量与高度逐渐增加,分别以孔雀蓝、绿、黄三彩琉璃瓦件饰顶。厦殿设门二道,前置栅栏门,中设棋盘门。过厅为单檐悬山顶,两山半穿斗梁架间饰以壁画。过厅之后为礼拜殿,由客厅、前后两重拜殿及窑殿组成,其建筑间均有泄水牵搭,构成一体,纵深达36米。客厅为卷棚歇山顶。拜殿由两座建筑组成。前殿为单檐歇山顶,后点为单檐悬山顶,五彩重昂斗拱,拱眼壁饰以壁画,殿内梁、檩、柱、枋用材硕大,雕梁画栋,沥粉贴……[详细]
六堆寓遗址
  时代:旧石器时代地址:博爱县寨豁乡馒头山村据1960年博爱县县志记载:拣到有动、植物化石,有原始人类住的山洞和古小地坑等。1972年和1984年经两次文物普查、核实,1996年6月博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从这里的地层现状看,主要是古生代的寒武系、奥陶系、石灰系地貌,内含白云岩、泥灰岩及深灰色燧石岩,地貌溶洞都很有特色。这里是自然形成的东石河上游。经过多年冲刷、风化形成了多处自然岩洞。有一较大溶洞,深10米宽3米。半山腰现存大小溶洞5个,洞外悬岩边砌有不规则石块墙。山洞大的进深十余米,小的进深2-3米不等,出的石器有在洞内拣到,有在山坡拣到。有龙骨化石、石核,刮削器、砍砸器等。六堆寓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证实了至少在3万年前这里就有原始人类居住,填补了焦作人类旧石器时期活动的一些……[详细]
青天河摩崖
  青天河摩崖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寨豁乡青天河风景名胜区丹河峡谷内,由北魏摩崖和石佛滩隋唐摩崖造像组成。北魏摩崖位于青天河景区内一座酷似天然大佛的山峰腰部绝壁上,面临丹河。石刻镌刻于北魏永平二年(509年)。摩崖以线刻观世音立像为中心,像两侧刻题记,共432字,内容第一部分为《妙法莲花经·普门品第廿四》-片段,第二部分记叙了当时修筑丹道的时间、经过、用工人数和镌刻摩崖石刻题记的原因等,最后为主持修路的将官名单。石佛滩隋唐摩崖造像在丹河峡谷南端石佛滩峭壁上,与前者相距约30千米,开凿于隋大业十一年至十二年间(615~616年),初创时为隋朝皇家所封“同义寺”,唐代又开凿一批佛龛。20世纪50年代末修建焦太铁路时曾毁一批,现存佛龛59个,造像78尊,题记10方。造像有阿弥陀佛、弥勒佛、观音菩萨像等……[详细]
武陟岳家庙
  岳家庙也叫岳家祠,庙址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大虹桥乡沁河河畔的岳庄村,占地面积2.3亩(1500平方米)。祠内供贡飞祖,始建年代无考,遗址为清代建筑,有山门、大殿和忠烈祠三座,均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硬山灰瓦顶,山门门首悬有横匾,上 书“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四边框雕二龙戏珠。院内有秦桧等铁制跪像五个,1958年毁坏炼了钢铁。2003年以来,岳霖后裔捐资整修了岳家庙内的忠烈祠和中大殿,塑岳母刺字、岳飞及云、雷、霖、震、霆、银瓶公主等木雕像,陈列有岳飞、岳云等抗金将领英勇杀敌故事的展板和石刻。塑造了秦桧等五个泥制跪像。现在的岳家庙,已经开发成为武陟县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岳庄村的文化中心。岳庄村现居住有岳飞三子霖的后裔1000多人,成立了岳家庙管理委员会,每天安排人员值班。一直以来,居住本村及附近的岳姓家……[详细]
北朱村民居
  北朱村民居位于焦作市中站区府城街道办事处北朱村,现存97座、367余间,明末1座,其余为清代建筑。民居多为木构架结构院落式住宅,总体建筑形式分一进、二进、三进院落,以四合院为主。大门两侧多有一对方柱门墩和抱鼓石,上刻祥云、花鸟、动物、诗句等浮雕图案。门迎面有影壁,南侧倒座(街房)通常作客房、杂用等。北朱村民居整体建筑都为封闭式宅院,结构和造型一般是在抬梁式木构架的外围砌砖墙,屋顶以硬山灰瓦居多,有脊饰,明间大都是精雕细刻,装饰有花鸟图案的格楞门窗,檐下有明柱和走廊,内外方砖铺地。彩色以大面积灰青色墙面和屋顶为主,在大门、二门、走廊、明间隔扇等处施彩色,大门、影壁、墀头、屋脊等砖面上加若干雕饰,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北朱村古民居群数量大且集中,保存较好,为汉民族北方典型的民居建筑院落,每座房屋……[详细]
武陟吉祥寺
  焦作武陟县吉祥寺位于焦作市武陟县北郭乡东草亭村,现存有大殿五间和东配殿三间,占地面积约5亩,有着很高的文物保护价值。据大佛殿前墙内所嵌《佛寺流源序》碑载:“本邑承敕……构殿数楹,……(于)唐历尽五季、宋、元及我永乐年,僧人了道以寺,近邑弗清,去南十里曰清风岗者,纵三百步,横有百里,高数丈,面山朝水,土洁水清,堪可奉寺……弘治年,僧惠明复架后殿五楹,视之前祠,大有雄壮 ,俱各妆神备,奉命曰‘清风寺’”。古时的清风岭高出平地许多,南临滔滔黄河,远眺广武巍峨,岭上树木繁茂,寺前大路更是连通东西的要道。相传当年武松发配孟州,途径此寺,其时寺中被一群恶僧所踞,-掳掠,祸害一方,武松闻听,义愤填膺,闯入寺内,将众恶僧一一降伏,用大缸扣住,上面建塔镇压,为百姓除了一害,现在寺中的那棵黄果树(文冠果树),就……[详细]
32、青龙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龙宫
   青龙宫座落在武陟县龙源镇万花村,占地50余亩,建房90余间,青龙宫是座龙宫,所以整体布局为南北狭长地龙形建筑,左右对称相当严谨。宫内处处洋溢着龙文化的氛围;不论屋顶檐还是梁柱门窗处处雕画着龙的形象。这里已成为闻名遐迩的文物观光胜地。独具特色,引人入胜。 青龙宫座落在武陟县龙源镇万花村,占地50余亩,建房90余间,四周均临大道,门前广场有公路直通县城二环路,交通方便。 青龙宫是座龙宫,所以整体布局为南北狭长地龙形建筑,左右对称相当严谨。宫内处处洋溢着龙文化的氛围;不论屋顶檐还是梁柱门窗处处雕画着龙的形象。大至数尺之巨,小之盈寸之微,各显神态、栩栩如生,进入青龙宫,犹如身处龙的世界,定会使你流连忘返。这里已成为闻名遐迩的文物观光胜地。独具特色,引人入胜。 青龙宫(俗称龙王庙)原名青龙祠。始……[详细]
沁阳二仙庙
  辖属景区仙神河景区的二仙庙是道教上清派创始人魏华存(二仙奶奶)修道之处,魏华存(公元252——334年),西晋女道士,任城樊(今山东济宁市微山)人.持斋修道多年,曾为天师道祭酒。她广收道教神书秘籍,所著《黄庭经》等书,为道教重要经典。道教界奉其为“紫虚元君”,号“南岳夫人”,后世奉为“上清派开派祖师”,历代文人墨客多有诗文赞颂。魏华存早年修道于今河南省沁阳市的阳洛山。在这一带居住、活动至少达四十二年之久。其主要道果就在这里取得。晚年才移居江南,在南岳衡山飞升。故说:魏华存得道于中原,光大于江南。多少年来,人们一代一代传诵着二仙奶奶的神话故事,说她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她也乐于助人,有求必应。故在怀川敬奉二仙奶奶的庙宇随处可见,不少家里还有二仙奶奶的神楼和塑像,建庙最早、规模最大为阳洛山东麓的“……[详细]
博爱观音寺
  时代:元地址:博爱县东南15公里金城乡白马沟村白马沟观音寺,始创年代不详。据康熙五十七年《重修观音寺佛像记》载“覃怀河邑迄东三十余里白马沟镇古有观音寺,不知创自何时,仅存至正年重修迄我朝”。白马沟观音寺现存建筑依中轴线而建,左右对称布局,现存古建筑依次有阎王殿、中佛殿、大佛殿和配殿,另外还有北魏大石佛像一尊,明清碑碣石刻十余件。中佛殿,面阔三间(11.00米),进深三间(8.70米),单檐悬山顶木构建筑,屋顶覆以灰布筒板瓦。檐下斗栱为一斗二升交卷云式蚂蚱头,明间平身科两攒,次间各一攒,柱头置三间通长的平板枋,柱头上未置斗栱,直接承托七架梁头。前檐角柱有明显的柱生起和柱侧脚。殿内置三架梁、五架梁和七架梁,梁间由瓜柱支撑,三架梁上置叉手,金檩下施隔架科斗栱,三架梁、五架梁、七架梁及平板枋上均有彩……[详细]
孟州观音堂
  观音堂明、清河南孟州市梧桐村观音堂也就是无梁殿。无梁殿始建年代无考,复修于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七月。无梁庙为砖石仿木结构,面阔一间,进深一间,上部是红绿琉璃瓦覆盖,十字形九脊,四角各一转角,四沿十二花朵仿木铺做;上沿下沿各有浮雕画面十九幅,皆为五色琉璃制造,内容有民间传说故事、历史人物传奇,如弥勒佛、观音菩萨、犀牛望月、唐僧取经、古城会、过五关斩六将等。题材广泛,寓意深刻,造型奇特。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传说,明朝万历年间,孟州连年干旱,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神宗皇帝朱翊钧特派右都御史何塘前去巡视灾情。为了减免赋税,安抚民心,何塘见此地不用木梁修有一古庙,随书写奏折一封,奏请皇上前来观赏。皇上驾临时看到庙小无梁,非常吃惊。何塘忙解释说:“孟州贫困,无木做梁。”……[详细]
岳云宫大殿
  岳云宫大殿元、明孟州市会昌办事处南关村据《乾隆·孟县志》记载:“岳云宫始建于元朝世祖忽必烈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原有山门、前殿、配房、戏楼、卷棚和大殿等建筑三十余间,石碑数十通,现仅存元代大殿五间,明代残碑一通。岳云宫大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六架椽,单檐悬山造,房顶大部分为灰瓦,少部分为琉璃瓦,滴水为元代典型的‘重唇板瓦’。大殿前檐补间铺作结构外为五铺作双抄单下昂,重拱计心造,内转五铺作双抄偷心造。柱头铺作外为五铺作双抄重拱计心造,内转四铺作单抄偷心造,梁头砍成蚂蚁头,压在整朵斗拱上。后檐斗拱全部为单斗单拱,置于平版之上。明间和次间施补间铺作各两朵,稍间一朵,菱形散斗,普柏枋和阑额呈T字形,覆盆式柱础,山墙收分明显,有较明显的柱升起和柱侧角。”1984年6月,经专家考证,确定岳云宫……[详细]
东石寺遗址
  东石寺遗址位于武陟县城北2公里的东石寺村西200米处。遗址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约800米。现存面积约50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1--6米。断崖上到处可见袋形和圆形灰坑,并发现有瓮棺葬。采集到石斧、石铲、石锛、石球、石环等石器,骨锥、骨簪等骨器,蚌镰、蚌刀等蚌器。陶器分属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文化。仰韶文化陶器有泥质和夹砂两种。器形有彩陶钵、彩陶罐、彩陶碗、盆、澄滤器、罐、缸、鼎、双唇小口尖底瓶等。纹饰有附加堆纹、弦纹、划纹。彩陶以红彩为主,其次是黑彩和褐彩,白衣彩陶占有一定比例,有红、黑兼施现象,彩陶图案以网关纹与带状纹为主,单体纹有逗点纹、变形逗点纹、曲线纹、竹叶纹、山形纹、鸡尾纹等。龙山文化陶器分泥质和夹砂灰陶两种。器形有罐、盆、瓮、缸、钵、小罐、杯、甑等,器物以素面为主,少量上饰有弦……[详细]
汉代墓冢群
  位于焦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初步统计分布有10座汉墓冢。最大的汉墓冢封土呈椭圆形,东西向,占地面积近五千平方米,冢高约5米。其次是位于南洋大道与迎宾路交叉口的西南部,第三座是位于黄河路与中原路的交叉口西北角墓冢封土呈椭圆形,东西向,占地面积约两千平方米,冢高约5米。其他现存的汉墓冢占地面积在两百平方米至一千平方米左右,冢高约4米左右。汉墓冢的时代应为西汉末期至曹魏时期的墓葬,距今约1700年至2000年。两汉时期的人们“事死如生”,去世后,营建豪华墓穴,陪葬大量的随葬品。但是,要建造规模如此之大的汉墓冢,巨大的耗资却不是一般家庭能够完成的巨大工程。在方圆不过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如此众多的汉墓冢,从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并结合两汉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分析判断,这些汉墓冢的主人,应当是两……[详细]
双庙村传统民居
  双庙村传统民居位于修武县西村乡双庙村。年代为明、清。双庙村传统民居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双庙村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西村乡政府西北部,离西村乡约15公里,离修武县城约40公里,距离焦作市约30公里。村子呈不规则形状,地势北高南低。村前地势相对平旷,旅游专线公路从紧邻村庄南部穿过。村庄紧靠青龙峡风景名胜区,自然环境极其优越,山水景色十分宜人。双庙村坐落在太行山南麓,双庙村的气候水文条件适宜开展旅游活动。规划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总的气候特征是夏季多雨,冬季干冷,春多风沙,秋凉气爽,气候年差较大,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为-1℃,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气温为27.6℃,年平均气温14.4°C,年降水量569.3毫米,无霜期短,一般在200天以下,年降水量为620-1000毫米,降水集中,……[详细]
英福公司钱庄旧址
  英福公司钱庄旧址,位于焦作市区新华北街东侧市蔬菜副食品公司一分公司院内,建于1919年,现为二进四合院,现存中厅、后院主楼及左右配楼,面积614平方米,保存尚好。2000年,被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是焦作市市区为数不多保存完整的近现代建筑,是该市近代金融业发展的代表和缩影,同时还是焦作市近代城市发展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利用价值。为加强对英福公司钱庄旧址的保护,2014年以来,焦作市财政局先后下拨经费67万元,对英福公司钱庄旧址进行了维修保护,文物所在的解放区政府对英福公司钱庄旧址的保护高度重视,拨出专款10万元用于对旧址维护。市文物局组织专人深入调查和挖掘文化内涵,广泛收集整理文物资料和民俗文物,恢复文物的原有风貌,在此基础上,将英福公司钱庄旧址开辟为百年焦作展览馆,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