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枣庄市旅游

枣庄市文物古迹介绍

1、台儿庄古城 AAAAA
台儿庄古城
  运河古城坐落于枣庄市辖区台儿庄区,既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历史的丰碑,也是运河文化的承载体,至今仍保留有不少的遗存,被世界旅游组织誉为“活着的运河”、“京杭运河仅存的遗产村庄”。重建台儿庄古城,是几代台儿庄人民的梦想,古河道,古码头,一座可以舟楫摇曳、遍游全城的东方水城,中国第一座二战纪念城市,重建后的台儿庄古城,将成为世界上继华沙、庞贝、丽江之后,第四座重建的古城,世界第三座二战城市,全国唯一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目前已经成为煤城枣庄的新城市名片。国家AAAA级景区。历史上的台儿庄是一座商旅所萃、居民饶给的运河名城,它形成于汉,发展于元,繁盛于明清,据《峄县志》记载:“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被乾隆皇帝称为‘天下第一庄’”,呈现出“……[详细]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坐落在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城区西南郊,是为了纪念抗日战争初期著名的台儿庄战役而修建,于1992年由台儿庄区人民政府筹资建成,1993年4月8日正式对外开放,占地面积3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融展览馆、影视馆、全景画馆于一体。一九三八年春,中国军队重创日本侵略军两个精锐师团,歼敌万余人,取得了抗日战争初期继平型关大捷后的又一重大胜利,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战。时隔半个多世纪,英雄的台儿庄人民没有忘记血与火的历史,没有忘记为保卫这块土地而牺牲的千万将士。为了弘扬民族精神,对子孙后代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经中宣部批准,台儿庄人民政府于一九九二年十月十二日,投资1900万元兴建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古运河畔,占地面积34000平方米,建筑……[详细]
枣庄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
  抱犊崮景区位于枣庄市山亭区境内,位于枣庄市东北20公里处,属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为96.8%,主峰为鲁南72崮之首。于2004年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省十佳森林公园,2005山东十大魅力景点。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群山绵延不绝,峰头林立,自西向东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森林植被面积大,主要树种为侧伯、刺槐还有楸树等珍贵树种和多种杂木树种。群山之中有一峰突起,如擎天柱直插霄汉,这便是抱犊崮。崮西南麓有一条深涧大壑,泉水汇集于此,形成瀑布。深涧东侧有清华观和巢云观。半山处有洞数十个,名曰桃源洞、水帘洞等。洞内外石壁雕有千姿百态的佛像。自麓至巅,陡峭如壁,手足并用方能攀援而上。崮顶平田数十亩,石池满蓄山水,深数尺。伫立崮顶,极目南天,平野如画,东眺黄海……[详细]
枣庄甘泉禅寺
  甘泉寺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卓山北侧,因寺中甘泉而得名。该寺建于元仁宗延佑六年。寺内现存千年树龄的银杏古树,足以佐证该寺历史之悠久。银杏树下,有一块石碑立于明朝万历十五年(1588年),题为《重修龙窝寺碑记》,该碑高约四米,为一巨石雕刻制而成,碑文为明朝光禄寺卿贾梦龙所撰,其弟贾梦鲤所书。碑背面记载着甘泉寺过去的辉煌:拥有良田千顷,寺内僧人逾百,重修时捐资捐助者有数千人之众。甘泉寺亦历史经劫难,屡受战乱雷火的袭击。到1949年前后,这里已倾圯殆尽,仅存残坦颓壁。1992年,枣庄市市中区渴口镇出资260万元对甘泉寺施以大规模重修。重建后的大雄宝殿;东西厢房雕廊画栋,古色古香;四周院墙蜿蜒曲折,古朴曲雅。大雄宝殿内,如来佛祖端坐中央,东西两侧十八罗汉神态各异,惟妙惟肖。大雄宝殿前台阶下方是放生池,寺之……[详细]
中共滕县县委旧址
  中共滕县县委旧址位于滕州市羊庄镇,年代为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10月10日,中共滕县县委旧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6、滕国故城 AA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滕国故城
  位于滕州市区西南,距市区约5公里。据史料记载,“故城周围二十里内有子城。”现故城城垣依稀可见。“外城”略呈方形、东西横陈。沿外城西墙南去,有一段堑壕,俗称“西海子”为昔日的护城河,外城内东南两端各有洼沼一片,积水成泽,昔日植满莲藕,有“两池荷花、一城芙蓉”之称。“子城”在外城中央,略呈方形,周长10余华里。近百年来当地居民在原城基上围土筑寨,以抵御兵祸水患,现“子城”高出地面3-4米,城墙顶上植满槐树,绿叶成荫,花香四溢。城内有滕城村,村四周是一片葱绿的果园和农田,焕发着勃勃生机。城东北隅有一高台,为“文公台”,亦称“灵台”,台下一池,传为“灵池”。《孟子.梁惠王上》记载:“文王以民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为灵台,谓其沼为灵沼。”滕文公效法文王筑灵台,掘灵沼,取与民欢乐之意。明万历年间……[详细]
7、甘泉寺 AA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甘泉寺
  甘泉寺始创于何年何月,已无法考证,或曰始建于宋代,但均无确凿证据。相传曾有一名士考中状元,唐皇见其一表人才,便将皇姑许配给与他。状元为了逃婚弃国回家,来到这里依山靠泉,建了座寺庙,出家做了和尚。皇姑追夫心切也来到这里,见郎君已出家,无奈便在寺庙前建了尼姑庵。传说虽无文字记载,不足为证,然寺内现存千年树龄的银杏古树,足以佐证该寺历史之悠久。甘泉寺亦历史经劫难,屡受战乱雷火的袭击。到一九四九年前后,这里已倾圯殆尽,仅存残坦颓壁。一九九二年,枣庄市市中区渴口镇对甘泉寺施以大规模重修。重建后的大雄宝殿;东西厢房雕廊画栋,古色古香;四周院墙蜿蜒曲折,古朴曲雅。大雄宝殿内,如来佛祖端坐中央,东西两侧十八罗汉神态各异,惟妙惟肖。大雄宝殿前台阶下方是放生池,寺之西北角银杏树下的甘泉潺潺注入,(甘泉寺因此而得……[详细]
滕州观音阁
  观音阁位于滕州市柴胡店镇南部的老君院村,坐落在一个蜿蜒起伏的老君山西侧,其上原为一座古寺,可惜破坏殆尽,依稀尚可辨出当时的建筑遗迹。许多小佛窟造像已荡然无存,唯余这座石质建筑的观音阁,及阁内残存佛像和壁龛造像若干。观音阁高15米,宽8米,盲窗2孔。门额题观音阁三字,上年款署万历己未年(1619年),下款题为泰兴三立,属万历重修时的题记。迹象表明是阁原为唐代佛窟,万历时围窟建阁留存于今。观音者,乃佛教徒崇拜之偶像,全称“观世音”,是梵文AvalokitesVara的意译,又译作“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观音声”,又称救世菩萨、莲花手菩萨、圆通大士等。《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说:“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详细]
台儿庄清真寺
  台儿庄运河在明万历年间修通后,台儿庄遂成南北漕运咽喉要塞,于是“商贾辐辏”,其中不少是外来的回教徒。为有一个礼拜之处,他们便在台儿庄城东门里修建了一座小型的清真寺。清朝初年,漕运的繁荣带来了台儿庄的兴盛,“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俗称天下第一庄”,在台儿庄定居的回族客商越来越多,原来的清真寺已不能满足其朝拜之需要。时至清乾隆年间,阿訇李中和倡议重修清真寺,以发扬光大伊斯兰教。据寺前石碑记载:“李中和抛却浮屠,纯讲救理。南走蜀闽,北走豫燕,蓄款数年,功成一旦。”重修后的台儿庄清真寺,位于台城大北门内的郁记花园旧址,占地38亩。台儿庄清真寺寺院前大门向东,过厅5间,南北讲堂各5间,东西小讲堂各3间,西水房3间,大殿25间。后大门向西,门楼两旁有大理石紫花石鼓一对,光彩照人。院内苍……[详细]
范蠡庙旧址
  范蠡庙,位于薛城区陶庄镇陶山之上,原庙已无踪影,现仅存旧址。《滕县志•乔寓志》记载:范蠡,字小伯,徐人也……为越大夫。佐勾践破吴后乘轻舟入海,变姓名适齐,为鸱夷子皮。后百余年见於陶,为陶朱公,财累亿万复弃之,兰陵市卖药入世。世见之,居於昌卢之华采山,人因其居为祠焉,名其山为陶。同县志《祠祀志》又载:[陶朱公庙]在陶山后,薛河上。齐乘云:本桃山,讹作陶山,遂以祀陶朱公者谬。此齐乘谬也。此陶山汉属东海郡,在兰陵境,故有范蠡湖钓鱼台。而庙即其居也,自唐以前有之,宝历二年重修。孙长文记曰:勾践用范蠡而社稷兴,夫差失吴员而家国丧,乃知君圣从谏,木正从绳,贤者天资良谋神授,功成名遂恩难退变。同县志《古迹志》又载:“[钓鱼台]在陶山后薛河中,高一丈五尺,代经大水而土不损,土人云范蠡钓鱼处。庙基……[详细]
枣庄普照寺
  普照寺是古峄县佛教名刹,也是山东省枣庄市至今尚存的为数不多的宗教古建筑之一。位于枣庄市区西北约20公里,属于西集镇。据《峄县志·祠祀》卷载:“(峄县)城西六十里有普照寺,旧名普照禅院。”寺庙位于山亭区西集镇西集村西,在古龙河(即今西集龙河)之阳,背负远山,左右为西集、姜庄村翼护,堪为形胜之地。普照寺建于隋代,金大定年间扩建重修,至明万历年间达到最大规模,占地百余亩。寺院坐北朝南,龙河绕寺而过。寺门建在南边近河沿处,门外龙河碧波荡漾,两岸芳草萋萋,风景颇美。普照寺当年有檐门三间,四大天王守护两侧,院内五间大殿雄浑壮观,檐廊下四根雕刻着盘龙的石柱非常精美。殿内观世音佛像泰然安坐,十八罗汉姿态各异。大殿东侧为沧浪殿,供奉着水神,西厢房三间,祭祀着关公。院内古木参天,碑碣林立,环境极为幽静。万历十一……[详细]
滕州张氏祠堂
  滕州张氏祠堂位于滕州市大坞镇大坞村。年代为。2006年12月7日,滕州张氏祠堂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古滕张氏族谱》记载,张氏祠堂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乾隆十三年(1748年)竣工。坐北朝南,总占地面积1440平方米。张氏堂祠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内外院落,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是北方典型的四合院封闭式建筑风格。以正门、正厅为中心的南北轴线上,前后为两进院落。大门外两侧为大方砖砌八字墙,一对石狮拱卫。内院由方砖铺地,东西两厅各三间,为卷棚屋盖,后有高大雄伟的堂厅,厅堂房屋均为硬山起脊,灰色小瓦覆顶。堂厅是主厅,张氏祖先的牌位按支系和辈分分别摆放在堂厅和东西厅内。张氏祠堂是大坞张氏族人祭祖的场所,北方人也称为家庙,张氏族人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二日祭祖,俗称丁祭,要……[详细]
中陈郝窑址
  中陈郝瓷窑遗址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区西稍偏北10公里处,属于薛城区邹坞镇中陈郝村。窑址北部是与钓台、卓山一脉相承的山麓,南部丘陵时起时伏,附近有煤矿,盛产瓷土,蟠龙河自北向南从村中流过,瓷窑址面积颇大,方圆约四、五平方公里。田野中、河流边散落很多古瓷片,俯拾皆是,整个村落就建筑在手工业作坊区的废墟上。村中自地表以下3米多深,全是不同时代堆积起的瓷片。历年来,村民在耕田翻土、开挖水渠时发现数以千计完整的瓷器,有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器皿,有造形生动灵巧的玩具。中陈郝古瓷窑址可以划分为三大区域,自蟠龙河出村东上为青瓷区。河床两岸散布大量青釉瓷片和窑具,一直延伸到北陈郝和张岭村南部。田野中窑址众多,土色有黑有红,耕土层之上随处可以见到古瓷片。岸边的瓷片堆积有的地段高达3米。瓷器碎片以青釉为多,黄釉、酱釉以及……[详细]
滕州龙泉塔
  在滕州城东郊,荆河西岸,高耸着一座巍巍古塔。每当斜阳西照,霞光万道,波水涟漪与塔影远山相映生辉,极为奇丽壮观,被古人命名为塔影高标(又称浮屠峙玉),为古滕八景之。古塔俗称龙泉塔,原是龙泉寺的一座佛塔。龙泉寺建筑规模宏丽,从远处便可望见那黄墙壁瓦,苍松绀宇。进寺四顾,但见正中大殿轩昂,两侧庑殿整齐,殿内供的佛像栩栩如生,碑房里各种碑刻琳琅满目、风雅古朴。清末民初,龙泉寺庞大的建筑群大都倒塌失修,仅存此塔。昔日辉煌壮观的龙泉禅寺已成为历史,但龙泉塔穿越历史的烟云巍然屹立。关于龙泉塔命名,据史书记载:又大泉水,时漂民居,故建塔以镇之,龙泉之名盖亦有自云。塔名的由来可能与水有关。龙泉塔建于何时?由于年代久远,资料散失,至今仍无定论。清道光《滕县志》中有以浮屠峙玉为题的诗:久随韦肇映题名,卓立龙泉奠此……[详细]
昌虑故城遗址
  昌虑故城遗址位于土城村,座落在滕州城东南30公里。地处薛河北岸,与陶山隔河相望。明万历和清道光《滕县志·古迹》中均云:“昌虑城,亦曰滥城,城周十里,有子城。”抗战前夕,该城仍完整,部分女墙依稀矗立,北、东、西3门都较完整;北门楼有砖制横额“昌虑”二字,东西横排,柳体正楷,是唐代遗物。滥城是小邾国属地。滥邑为小邾国重要城池,东汉始改为昌虑县。该城西北角炮台上有一块长1.5米,宽约1米的石刻,有“滥邑”字样。抗战前夕,韩复榘曾下令重修昌虑城,才把滥邑女墙拆平。据传,清末为防太平天国军队攻城,曾重修,女墙修得很完整。这次重修时,西门外有民工刘开祥掘出将军尸骨一具,骨骸作佩剑状。有一虎符,刘开祥拾得,拴在腰间,昼夜跟随,刘死时带入坟墓。据此分析,这具骸骨是春秋时将军,死时配虎符葬于城下。内城2米以下……[详细]
偪阳故城
  偪阳故城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涧头集西南约2.5公里处,南依群山,东有龙河古道。逼阳,春秋小国,子爵。《世本》云:“逼阳,妘姓,祝融之孙,陆终第四子求言之后。”至于何时所封,初封何人,史无可考。《国语·郑语》曰:“妘姓邬、郐、路、逼阳,曹姓邹、莒皆为守卫,或在王室,或在夷狄”,可知逼阳与曹姓国及其他妘姓国皆为周时诸侯国。《春秋》鲁襄公十年(公元前563年)春,鲁、晋、宋诸国联合攻打逼阳,因“城小而固”,至夏五月“遂灭逼阳”。逼阳城破,国君被俘,逼阳归宋。齐灭宋归齐,后归楚。秦设傅阳县,汉、晋因之,后废。城周长3293米,当地有“九里单八步”之说。城址南北长、东西短,大体呈长方形。城中西南隅有小山,俗称“米山”。西北部有村庄,名城里村。其余皆为农田。残墙北部明显,系因清代农民义军加高旧墙,筑……[详细]
17、青华阁
青华阁
  青华阁,位于陶庄镇“枣庄市园艺场”内的山坡上,原名“吕祖阁”,始建於康熙三十年。创建“吕祖阁”碑记,现镶嵌于阁的底层北墙内。其内容为:“予御风乘云,历览各区大地僧寺道观之间,建楼立阁者不可胜指,夫普提仙灵何借栖止於是,而必须烦财聚工坐土木与其上也。得毋主之者籍以身便耶。噫嘻!是说也,世岂无之?而就所论於清允道士也。清允年未及壮,即断尘缘,违父母、舍妻子而隐。初舍朝阳,后得白云而居,自以为缟衣黄冠,伏羲穴而老终身,倘徉焉足矣。若必后后焉,苦心竭思,竞日奔波,工作之为是与尘俗奚异哉?然则,清允何以有是乎,盖为吕祖故也。纯阳与清允夙植根缘,自清允归山后,降乩提度不惜金针者,於兹数十年矣。殷殷恳恳,若不忍释,而清允者奉事益虔,又以为崇之不尊,祀之不久不可以图报也,爰立阁焉。纯阳虽不借阁而尊,而清允尊……[详细]
滕州县衙
  滕州县衙,位于山东省滕州市北辛街道办事处,于2006年12月7日,授予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古建筑,为明清时期滕县的县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元朝末年,滕县县衙在战乱中被毁。公元1369年(明洪武二年),知州薛原义修南梁坝堰,引南梁水由黄山桥入护城壕,滕县县衙也得到重建。1487年,明宪宗逝世,宪宗第三子朱佑樘即位,后改年号为弘治。明孝宗朱佑樘励精图治,是明代中叶一位贤君,开创了史家誉为“弘治中兴”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政府财政不断好转,奠定了县衙规制完备的经济基础。据史,滕县县衙就是在公元1465年—1505年(明朝成化、弘治年间)规制齐备的。现存老县衙大堂保留完整,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特色,据考证应为明代所留之物,有500多年的历史。对于明朝当时滕县县衙的……[详细]
建新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建新遗址在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伏里村,1981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坐落在村北侧一片高出周围1.5米左右的平坦台地上。经钻探,遗址平面呈椭圆形,现存面积约3万平方米。东、南、北三面被群山环抱,西部为开阔平原,遗址北侧有一条小河。1992年,济枣公路修筑时需从遗址中穿过,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发掘队对该遗址进行了2次较大规模考古发掘。发现大汶口文化房基27座,灰坑和窖穴261个,墓葬92座,水井l眼,陶窑1座,出土陶器、石器、骨角器等各类遗物1000余件。古河沟将遗址分为两半,东为居住区,西为墓区。居住区发掘出房址10余处,其中三处为半地穴式,灰坑8个,并出土了大量以素面陶片为主的文物等。区内水井在大汶口文化中首次发现,把祖先从饮用河水到饮用井水的历史转折点推前了千余年。……[详细]
新关帝庙
  明末清初,漕运繁盛,山西商人纷至沓来,在台儿庄落户座贾。为联络乡党,借势兴商,他们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集资兴建山西会馆,供奉山西圣人关公灵位,实为关帝庙。因台儿庄已有一座关帝庙,故称新关帝庙。新关帝庙初建时占地30亩,楼殿禅舍百余间,主要建筑有春秋楼、关公殿等,建筑面积近6000平方米。春秋楼5间大殿约高15米,青砖白缝琉璃瓦,飞檐钩挂很壮观。新关帝庙楼上悬挂巨幅画像《二爷观春秋》。关公殿3间大堂,青砖筒条瓦,兽脊小飞檐,殿内关公塑像手握青龙彦月刀,刀头长1.3米,刀柄为优质青铜。塑像前有锡制大方桌,桌上有半米直径的锡制大香炉,终日香烟缭绕。此后,晋商对新关帝庙的修缮维护一直未断。清乾隆三十年和乾隆五十年,两次大的工程,先后续建仪门、配殿、戏楼、辕门以及配套房舍几十间,还建了10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