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聊城市旅游

聊城市文物古迹介绍

81、博济桥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博济桥
  博济桥位于阳谷县县城中心广场东南角,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博济桥修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是过去北通东昌、南达寿张、东去张秋的必经之路。博济桥又叫“石牛拉石车桥”,因在桥南西数第二块栏板上雕有牛车出行的画面而得名。《阳谷县志》记载:“邑有县丞笪公居官清廉,莅任之时,惟一牝牛驾车而来,及解任日,牝生一犊,公谕令仆人留犊于邑,仍驾一牝牛去。后人思其德,因刻其像于博济桥上,至今犹存。”后人将此石刻称为“石牛流芳”。石桥建筑由桥基、桥身两部分组成,上有两排浮雕石栏,下有石砌拱券式桥洞三个。桥身东西长10.18米,南北宽5.06米,通高3.70米,整体石砌,做工细致,手法精巧,古朴大方,结构严谨。桥下曾出土石碑一通,上 书“博济桥”,上款为“修桥善人寿官董宪章”,下款为“明万历三十四年岁次……[详细]
朱昌祚家族墓
  朱昌祚家族墓位于高唐县梁村镇朱楼村西南约2公里处,年代为清。2013年,朱昌祚家族墓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当地农民种地除碱,不断把田间地表面碱土往墓地堆积,至使该墓地逐渐形成高80cm的台地,现墓地(即台地)东西长75m,南北宽38m。墓地共有墓冢九座,依次是:1号朱仲卿墓,2号朱美先墓,3号朱弘祚墓,4号朱昌祚墓,5号朱朱先墓,6号朱东朴墓,7号朱德祚墓,8号朱锡祚墓,9号朱茂祚墓。朱昌祚二世祖朱仲卿是明朝时期从山东青州府迁到高唐县朱楼村,到朱昌祚已是第四代。朱昌祚,字云门,生于1628年前后,自幼天资聪颖。清兵第一次入关至高唐,将他掠走,编入汉军镶白旗,因为他既懂汉文,又懂满文,很快官至宗人府启心郎。……[详细]
张梦庚烈士墓
  张梦庚烈士墓位于冠县梁堂乡张里村,现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梦庚(1909~1926),字效白。15岁离乡到北平大同中学读书,曾任校学生会主席。在校期间,不满军阀统治。孙中山到北平时,他亲聆了这位革命先行者的讲演,并常与革命先驱李大钊等人接触,产生了革命思想,遂于192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又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1926年春,八国公使干涉中国内政,他愤而上 书-痛斥。3月18日,北平各校学生4000余人赴段祺瑞“执政府”-,他走在最前列。段祺瑞令卫队开-,他身中3弹,与刘和珍等37人一起当场牺牲,年仅17岁。史称“三·一八”烈士。鲁迅先生曾作杂文《纪念刘和珍君》,专记此事。后国民党政府发给其遗属怃恤金。建国后,被国家民政部追认为烈士。……[详细]
博平镇净居寺碑
  净居寺碑在张营乡北孟村。据本村人讲,过去村南有一座古寺遗址,文革中本村人从遗址上拉了几块碑修了坑嘴子,其中一块是净居寺碑。净居寺,据《博平县志》记载:“县城西北二十五里净居寺”,碑的头刻着“重修佛殿碑记”六个正楷大字,碑文系小楷书写体,内容主要记载了净居寺的地理位置,佛教渊源,佛殿修缮事宜等。而重要的是,此碑也记载着净居寺与晋台距离,碑文说“……晋台之北二十里某寺曰净居寺,……”,也就是说,从净居寺向南二十里就是晋台故址。此碑文由“本邑(原博平县),乡进士齐一鸿撰”,“大明万历岁次丙戌仲侣月吉旦立”,即明朝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六月。仲侣,古代音律十二律中的第六律,仲侣月即指六月,旦,天亮,早晨;吉旦意指吉祥的早晨。……[详细]
高唐文庙(李苦禅少年读书处)
  高唐文庙又称李苦禅少年读书处,位于高唐县城内北湖路南首西侧,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高唐文庙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四年,原有大成殿、照壁、月宫门、厨房、东门、西门等建筑。文庙是祭祀孔子实施儒学教育的处所,高唐文庙也是历代官办学堂。我国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少年时曾在此读书。大成殿南门正上方有现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的“李苦禅大师少年读书处”的匾额。文庙现仅存大成殿。大成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东西长17.7米,南北宽11.10米。大成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主要以立柱砖墙和梁为骨架,承托着曲线玲珑的屋顶,外檐柱间砌砖墙。檐下的斗拱为装饰性构件,檐向外展伸保护了立柱和梁不受大雨的侵蚀和破坏,也使大殿更加雄伟。屋顶正脊前后除用黄绿琉璃瓦砌出三个菱形图案外,其余均为灰瓦。正脊中央为一圆形宝葫芦,两端为……[详细]
鲁西北革命烈士陵园
  鲁西北革命烈士陵园又名丈八烈士陵园,是聊城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莘县大王寨乡东丈八村西北隅,距离莘县县城约20公里,是聊城市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陵园建于1945年,座北朝南,占地约百亩,是聊城地区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园。南北长740米,东西宽170米,占地125,800平方米(188.7亩)。陵园坐北朝南,由门楼、纪念碑、纪念室组成,门楼为古典式建筑。纪念塔高18米,四面八角,楼阁式建筑,建筑面积100平方米。下部是一座高3米,边长11米的正方形砖台。二层塔壁镶嵌着八面石碑,刻有当时冀鲁豫边区党、政、军领导人亲书的碑文和为革命牺牲的925位烈士的英名录,其中师级干部3名,团级干部10名,营级干部6名,连级干部9名,排级干部102名,班长和战士643名。顶尖处是一颗巨型红五星,用旧……[详细]
吴楼汉墓群
  吴楼墓群阳谷县城定水镇乡吴楼村西北0.5公里,年代为汉。2013年,吴楼墓群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墓群已发现5座,1997年8月,对其中较大的一座(编号为M1)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系砖砌大型墓葬,平面形制呈“凸”字形,方向185度。由甬道、两个墓室及回廊三部分构成。墓室南北全长12.06、东西最宽9.56米。从墓葬形制出土的遗物来看,吴楼汉墓属东汉早期。该墓早期虽经盗掘,仍出土了部分遗物,有陶器、铜器及铅、石、骨质器皿钱币计85件。从其规模来看,属于中型墓葬,其墓室四周围以回廊的墓葬形制,基本属于地方官吏所采用,且多数级别较高,非一般中、小地主可以使用的。……[详细]
88、燕塔
燕塔
  燕塔位于莘县城内,建于南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为楼阁式十三层平面八角型砖塔,塔底层东西长23米,南北长22米,高40多米。塔有四门,入北门可攀至顶部,南门内有一尊石雕女神像。塔内藏有五部北宋刻本《妙法莲花经》,一部写本《陀罗尼经》,一个精致的小银塔和一具石函(棺)。小银塔用银质薄片砸合而成,造型优美,玲珑剔透。石函内有水,水上漂浮着银质薄片船,水内有舍利子。巍峨雄伟的燕塔,历史上多被用作军事瞭望台。原产南非,四肢结实,采食广泛,抗病能力强。使用寿命8-10年,性成熟早,繁殖性强,饲料转化率高,生长期日增重250克,成年公母羊体重分别为130公斤和80公斤,是世界上著名肉用山羊良种。……[详细]
马本斋烈士陵园
  马本斋烈士陵园位于莘县张鲁镇南1000米。马本斋,回族,河北献县东辛庄(今河北省献县本斋回族自治乡本斋东村)人。卢沟桥事变后,平津沦陷,日军长驱南下,大举进犯华北,面对祖国河山被日军铁蹄践踏,马本斋毅然组织本村青壮年70余名,高举抗日大旗,组成了“回民抗日义勇队”。1938年初马本斋率队加入河北游击军,编为冀中回民教导队。同年10月,马本斋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回民教导队队长、总队长、八路军第3纵队回民支队司令员,冀鲁豫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在他的率领下,冀中回民支队打遍冀中平原,并转战于冀鲁豫边区,创造了辉煌的战绩。在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中,马本斋率领的回民支队屡建战功,被称为“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1944年初,回民支队奉命调往延安。由于长期的战争生活,马本斋操劳过度,积劳……[详细]
90、古阿井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阿井
  古阿井,又称阿胶井,在阳谷县阿城镇西北2公里处。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东阿县故城’大城北门内西侧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六七丈,岁常煮胶以供天府,本草所谓阿胶也,故世俗有阿井之名。”井深数丈,以青砖砌就,井口以长方形青石板覆盖。井北有六角六柱石亭,为清光绪五年(1879)重建,造型古朴,雕琢精细。亭内有龟驮碑,高约5尺,宽2尺余,碑上篆刻“古阿井”三个大字,“井”字内还有—点。正面石柱楹联为“圣代即今多雨露,仙乡留此好源泉”,横额“济世寿人”。……[详细]
茌平仰山书院
  晚清,茌、博两县的教育实行科举与新学并行,农村有私塾,县城设县学、书院和考棚。两县的县学均始于宋,晚清各有县学1处,分别设在县城文庙(博平的文庙在现在的粮所旧址)。至晚清,茌、博两县共有书院3处:博陵书院,在博平县城内,其他无考。仰山书院,建于乾隆二十年,址为今博平西街小学旧址。茌山书院,建于道光十四年。仰山书院和茌山书院内设考棚,以备科举取士。仰山书院在现有的原址上翻建,重现昔日风貌,是古典风格的书院格局,内设碑廊,置古今名人碑刻,记述博平的风物人情、历史渊源,是体现博平历史展现当代风采的一个窗口。内置假山驳岸、修池建桥,建成古典园林式人文院落。……[详细]
任疯子墓
  任疯子墓任疯子,讳山,小字喜悲,号清灵道士,祖籍范县。是明代成化、弘治年间的一个道士,后在张秋运河东岸戊已山显惠庙尸解,传为飞升为仙,因善称“蜕仙”,民间称为“任大仙”。在张秋镇,任疯子是妇孺皆知的仙道一类人物,流传着很多关于他类似济公式的故事。近年来,附近村民筹资新建了任疯子庙,以示纪念。任疯子墓位于张秋镇运河东岸。现存墓直径2.5米,高1米。墓前有石碑一块,高2米,宽0.8米,厚0.3米,正面阴刻行书“明蜕仙任疯子墓”,背面阴刻500小字“蜕仙任疯子小传”,详细介绍了任疯子的家世及业绩。此碑2000年7月被聊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保护单位。……[详细]
堠堌汉墓
  堠堌汉墓 (又名青龙山)位于聊城城西北35公里斗虎镇堠堌村西,山下有一青龙山小学 。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堠堌汉墓冢为圆形,高16米 ,底围长350米,占地约3000平方米 。《堂邑县志》曾载:“堠堌冢在城北五十里,大邱崛,土花斑斓,相传是古冢。” 堠堌汉墓系人为堆积,其表面有多种陶片,可识器形有东周的陶罐,汉代的陶瓮、陶罐、板瓦、筒瓦,唐代的莲花瓣圆瓦当等。在堠堌汉墓南、西南侧断面上可看到夯土层,每层10—15厘米。据考证,堠堌汉墓应为东汉清河王刘庆之墓。2006年12月7日,堠堌汉墓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教场铺遗址
  教场铺遗址位于山东省茌平县城南20公里乐平铺镇教场铺村西南高地上。相传战同齐孟尝君曾在此设主练兵场而得名。遗址土山称金牛山,古称茌山,秦在山下平地设茌平县(今茌平县南)。从2000年开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聊城市文物局联合进行了4次发掘。其中2001年挖掘出土的3座陶窑是山东目前发现的龙山文化中最完整的一组。遗址东西长250米,南北宽200米,高4米。1976年后出土有石铲、石镞头、纺轮、鹿角、蚌器、陶器等文物,属龙山文化遗址。2006年教场铺遗址作为新石器时期的古遗址,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张秋城隍庙
  张秋城隍庙位于阳谷县张秋镇北街北首北街小学院内,现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国大多数城镇都建有城隍庙。古代传说守护城池的神称为城隍 ,它是神鬼世界中的一城之主,它的职权范围相当于人世间的县官老爷。道教把城隍当做“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说它能应人所请,旱时降雨,涝时放睛,保谷丰民足。张秋城隍庙始建于清代,砖木结构,歇山式建筑。现存大殿一座。坐北朝南,耳房一座三间。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五间、东西长11米 ,南北宽7米 ,高10米 左右,歇山顶,木构架梁,不施斗拱,灰瓦覆顶。占地东西长30米 ,南北宽20米 ,总面积约600平方米 。……[详细]
丈八烈士陵园
  又名鲁西北烈士陵园,位于大王寨乡东丈八村西北隅,建于1945年,占地约百亩,是聊城市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园。南北长240米,东西宽170米。陵园坐北朝南,由门楼、纪念塔、纪念室、烈士墓组成,门楼为古典式建筑。纪念塔高16米,四面八角,楼阁式建筑,建筑面积100平方米。二层塔壁镶嵌着八面石碑,刻有当时冀鲁豫边区党、政、军领导人亲书的碑文和为革命牺牲的925位烈士的英名录,其中师级干部3名,团级干部10名,营级干部6名,连级干部9名,排级干部102名,班长和战士643名。纪念室中悬挂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同志亲笔书写的挽联和部分烈士的照片、事迹。图片提供:中国优秀摄影家王朝瑞……[详细]
临清龙山
  龙山系鲁西北千里广袤平原上唯一的一座人造土山,为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开凿会通河的泥土及以后疏浚河道的淤土堆积而成。此后,运河每年疏浚,清出的泥土便累积在土山上,经400多年的堆积,终于形成了鲁西平原上最大的人造土山。原来山上建有六角单檐式小亭,名观化亭。旧志称“南亭观化”,为临清10景之一。解放后,人民政府在此土山广植树木,修建花圃,辟为“龙山公园”。现土山高5米多,长2里许。山上松柏苍郁,翠竹欲滴。远远望去,犹如蜿蜒起伏昂首欲飞的青龙。岭顶建有望月亭、望岳亭、卧龙亭3座古色古香的凉亭,内设石桌、石墩,供人小憩。每当夕阳西下,登高远眺,但见霞光万道之中,卫、运两河相汇北去。河上白帆点点,渔歌声声;岭下林木葱茏,绿草如茵;夜来俯瞰全城,万家灯火尽收眼底,如诗如画,令人陶醉。近年来,在山上……[详细]
阳平故郡
  阳平故郡----东古城遗址文物。出县城沿329省道向西10公里,卫河东岸,便是冠县第一古城——东古城。东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春秋时冠氏邑即在此处,汉为馆陶县治,南北朝时为阳平郡,后又改毛州。因卫河傍城而过,历史上为漕运码头,曾经一度繁华。东古城遗址位于东古城村,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1000米,面积150万平方米。现在的东古城,南北有106国道(北京—开封)穿过,东西有济邯铁路、济馆高速公路和329国道(荣城—兰州)穿过。镇西的卫河上,七•一公路大桥、济邯铁路大桥、济馆高速公路大桥并肩飞架,景色十分壮观。……[详细]
99、吴凯墓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凯墓
  吴铠墓位于阳谷狮子楼街道办事处西街,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吴铠祖籍江西南昌,明洪武、建文年间,其曾祖在扬州为将领。明成祖朱棣即位后,诛杀建朝文臣武将,吴氏宗族多被杀戮。吴铠的曾祖父只身逃亡,避地阳谷,娶妻生四子。次子英,时称隐翁,即吴铠祖父。铠父澄,字源洁,号坦轩,先入学为生员,后为辽阳(今属辽宁)地方官署属员,遇有边警,乃仗剑从征,因功授山海仓(今河北秦皇岛市)巡检。吴铠卒于任,归葬原籍。嘉靖皇帝专门派遣官吏致祭,墓前有谕祭碑。原墓规模宏大,有石碑多通和石门、石人、石马、石羊、望天猴等石雕,后皆埋于地下。……[详细]
临清箍桶巷
  临清箍桶巷位于临清市老城区古运河畔的老街巷中,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箍桶巷现长500余米,宽3米左右。临清素有三十二趟街、七十二条巷子之说,这与《-》一书所写“临清是个热闹大码头去处,商贾往来之所,车辆辐辏之地,有三十二条花柳巷,七十二座管弦楼……”恰成数字的巧合。这是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有待人们去寻古探幽,揭开一层层神秘的面纱。箍桶巷内现有古宅民居多处,青条石铺就,巷内板房林立,从斑驳的门礅、锈蚀的大门上仍可窥见当年的繁华。清末民初临清地方税课局就曾设在此地,现保存仍然基本完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