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聊城市旅游

聊城市文物古迹介绍

萧城遗址
  时代:宋萧城遗址位于冠县北馆陶镇东南萧城村,又名驻马城、歇马城。目前,古城址遗迹尚存点将台、箭楼、城门楼、磨盘洞、烽火台、饮马井及萧太后杀降斩俘的“万人坑”遗址等,是宋辽签订“澶渊之盟”的重要历史见证。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评价说,萧城“规模之宏大,保存之完好,长城以南,首屈一指。”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萧城呈正方形,周长为10华里,总面积169万平方米;城墙土筑夯砸,每层厚十三公分,四角和城门有箭楼及城门楼。“萧城晓烟”为旧时馆陶县八景之一。清代康熙年间的著名地理学家顾祖禹,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成书的地理著作《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歇马城在县东南七里,相传宋景德初,契丹军至澶渊,其母萧太后尝引军驻此城,因以名。又县有萧城,相传亦契丹萧后所筑。”萧城周围许多村庄名字的由来都富有宋辽战……[详细]
聊城铁塔
  聊城铁塔,山东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聊城市旅游景点。聊城铁塔在聊城流传着一首家喻户晓的民谣:“东昌府有三宝,铁塔、古楼、玉皇皋”。被誉为东昌三宝之首的铁塔,位于东关运河西岸,原护国隆兴寺东南角,始建于北宋时期,是我市现存的最古老的建筑。铁塔为八角形仿木楼阁式铁铸佛塔,现为12层,通高15.8米,由塔身和塔座两部分组成。塔座为石砌正方形上下叠涩不对称式须弥座,高2.90米,底边长3.17米,占地10.50平方米,塔座牙脚四角成卷云状,束腰四面均有伎乐人物浮雕,或站立,或舞蹈,束腰东南、西南两角,各有一金刚力士,怒目凸腹,手按双膝下蹲,作顶托状。塔身用生铁仿木结构分层铸造,逐层迭装而成,铁壳中空,厚6-10厘米不等。第一层塔身直径1.53米,底部一周宝装覆莲,塔身八面设置四个假门与四个假窗。门……[详细]
南陈遗址
  南陈遗址位于茌平县杜郎口镇南陈村,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发现,表面为灰土,四周散布大量龙山至汉代的陶片。1980年秋天,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和聊城地区文化局、茌平县图书馆联合对南陈遗址进行发掘。该遗址面积近8万平方米,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堆积厚约2.5—3.2米,延续时间较长,从龙山一直延续到汉,其中以龙山文化最为典型,出土了大量石、骨、蚌器,主要有石斧、石刀、骨凿、角锥、蚌镰等,陶器以夹砂灰陶居多,其次为泥质陶黑、灰陶,有少量红、褐陶,蛋壳陶偶有发现,厚度在0.1厘米,代表器物为深腹罐、瓮、大口罐、盆、碗、杯、器盖。另外还有商周、战国、汉代的遗存。南陈遗址位置十分重要,作为山东龙山文化与河南龙山文化的接触地带,是探索两文化间关系的重要地点,尤其是在遗址内同时出现了……[详细]
北杨集革命烈士纪念亭
  北杨集革命烈士纪念亭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北城街道,年代为1947年。1938年,聊城早期的党支部之一——北杨集党支部建立,赵春华任支部书记,赵春湖任副书记,翟修安任委员。北杨集党支部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组织党员和群众成立农民互助会,开展减租减息斗争,破坏日伪通讯交通活动。由于敌人的告密,1940年4月2日,日本驻聊城宪兵突然包围了北杨集村,赵春华、赵春湖、翟修安、王宪伦、张子杰、翟林臣、耿玉明7名党员被日军当场杀害。为纪念革命先烈,表彰他们的英雄事迹,北杨集村李兰东等24名村民捐款修建革命烈士纪念亭,1947年春破土动工,同年5月建成。解放后,地方政府及民政、文物部门对纪念亭进行了修缮管理。北杨集烈士亭筑于高出地面0.5米的台基之上,为两层四面有门的方亭。亭内竖有赵春华等烈士的功德碑,石碑正……[详细]
王口唐槐
  王口唐槐位于有“江北水城”之称的山东省聊城市东昌西路王口桥以南,运河西岸。树身中空,通高18米,树围4.2米,冠如巨伞,参天蔽日。栽植的具体年代无文考证,但当地老人辈辈相传称之为唐槐,说它有千年之岁恐不为过。原来在槐树前有一寺院,上世纪末聊城重修古运河后该处成为一休闲广场。古槐虽遭多次雷击、火烧,但仍顽强生长,每年春夏之季依旧叶茂花香。如今这株古槐用三道铁箍圈起,枯老的枝干向空中伸展。从主干的缝隙处望去,内里是一米多的空洞,空洞外围的树干虽似干枯竟也能枝繁叶茂,夏季里仍可遮阴亩地之广,令人赞绝。王口古槐树周围用白玉石砌成护栏,树南有一方碑阴刻“槐荫叠翠”,与这罕见古槐映相生辉。这株古槐于2001年3月被定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王汝训墓
  王汝训墓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沙镇王楼村东南一公里,郭庄村西200米处。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20年),坐北面南,南北长200米,东西长80米。原墓前有神道,神道两侧有石马、石羊、石猪、翁仲、墓表等依次排列。现有石桌两个,石桌四周浮雕及花草明显。石碑三通,其中两通为贔屃衮龙碑、主要记述王汝训的生平简历,赞扬他为官清廉,刚直不阿。碑文由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叶向高所撰。据县志载:“王汝训,字师古、号泓阳,东昌府区沙镇镇王楼村人,明隆庆五年(1572)进士,历任元城县令、刑部主事、右副都御使、浙江巡抚等官职”。这对明清家族墓地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对石刻造像的研究也是重要实物,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地现存站立的石碑三通,石桌两张,石桌四周浮雕及花草明显,赑屃2个。王汝训墓虽然已严重破坏,但大体轮……[详细]
六十二烈士墓
  六十二烈士墓位于冠县杨召乡后田庄村东南200米处,此墓是1946年为纪念与日寇作战而壮烈牺牲的62名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现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40年2月16日(正月十二日),我抗日先遣队1团3营10连王德林、孙树生等62人在馆陶县赵官寨遭遇威县、临清、曲周、丘县、邯郸、馆陶等数处敌人的围攻,敌众我寡,兵力悬殊,经过10余小时的浴血奋战,弹尽粮绝,全部壮烈牺牲。战后,当地群众为死难烈士收殓,同穴埋葬。62烈士的英雄壮举,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同志曾予以表彰,《新华日报》当时也发表了歌颂文章。1946年,当地人民政府将62烈士遗骸由赵官寨迁葬于支队的诞生地后田庄村,树立墓碑,永久纪念。墓地座西朝东,墓为圆形,直径8.3米,高1.7米。四周翠柏环绕,绿荫掩映。墓上封土为圆丘形,前有砌砖封门墙及……[详细]
肖城古遗址
  肖城古遗址位于冠县北馆陶镇东南肖城村,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肖城古遗址为宋代古城址,建于宋景德元年(1004年),本是辽国萧太后携子辽圣宗进攻澶渊时所建的驻兵城,故又称肖城、驻马城、歇马城。肖城城墙为夯土建成,呈方形,每边长约1250米,周长5000米 。城墙基部宽26米 ,顶部阔8米 ,高13米 ,护城河宽80米。其现存东北城角高达12米 ,西南城角高10米 ,西北、东南城角高约8米 ,四城角沿直角处向外夯筑“箭楼”。南北两门相对,为瓮城形制。城有四门,均为扭头门,东门外有宽约80米 的城壕。城内有“点将台”遗址,相传是肖太后在此点将征兵的处所,高约5米,方圆10余米,夯层厚15厘米 ,每层较均等,夯筑较规范,为昔日校阅军队的场所或祭祀设施。另外由磨盘洞、烽火台、七十二眼水井及萧太后杀降斩……[详细]
马陵之战纪念馆
  马陵之战纪念馆是景区标志性建筑,馆内布置了古马陵之战的作战过程,展示孙膑的生平事迹,是国内研究孙膑的重要基地。 马陵之战古战场遗址位于山东省聊城市莘县大张家镇马陵村和樱桃园镇道口村之间。马陵、道口两村相距6公里,皆顺河流向建屋,村中房屋、胡同、道路无一不斜,且拐弯甚多,极为曲致,至今进村后仍极易使人迷失方向,故有“迷魂阵”之称。 元代范县县令孟之普的《马陵道中》一诗中,对遗址作了绘形绘色的记述:“广衍东原境,势非峨眉巅。夹堤积冲撞,倾崩成大川。房屋多斜曲,岐路几回旋。奇哉孙子智,减灶擒庞涓”。公元前341年著名军事家孙膑就是充分利用了这些有利条件,伏兵于马陵道旁,一举打败了骄纵的魏兵,迫使魏军主将庞涓自杀于马陵北一高亢土岗,人称黄桑岗。相传当年有一参天黄桑树,庞涓就是在这棵树下自刎身亡的。黄……[详细]
临清大宁寺
  临清大宁寺,坐落在临清商场街,卫运河东岸,始建于宋朝,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毁于火,后重建。明嘉靖、万历,清乾隆,民国多次增建、续修。全寺原占地一万多平方米,殿、堂、室百余间,寺院平面呈纵长方形,坐北朝南,三进院落,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山门、佛殿、戏楼、大雄宝殿、伽蓝殿,东西两侧辅以对称禅堂、斋堂,是壮丽于诸刹的建筑群。大宁寺门楣匾额“大宁寺”,原为乡贡士方元焕所书,后毁于兵燹,现存匾额为民国十七年(1928年)县长马锐补题,字径尺半,饱满遒劲。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该殿为临清现存唯一完整的佛教寺观古建筑。有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大宁寺稳重长老重修大雄宝殿碑记》,记载当时“环四周为市廛,金银线布,贝玉珠玑堵积如山”的民间商业繁荣景象。《临清州志》中记载有谢榛和朱彝尊等人吟……[详细]
清平文庙
  清平文庙位于高唐县清平镇,始建于金大定十三年(1173),现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为又名孔庙、文学,是奉祀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地方。由牌坊、礼门、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和配殿等建筑组成,现清平文庙仅存供奉孔子的大成殿。大成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4间,占地面积277.8平方米 ,歇山琉璃瓦顶,雕梁画栋,黄琉璃瓦覆顶,金碧辉煌。从建筑风格看,清代曾维修过,梁架基本上保留了明代的建筑风格。文庙四周有汉柏17株,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古木参天,枝繁叶茂,苍劲有力。在文庙南有影壁,相距100米 。影壁高5米 ,宽10.25米 ,厚1.27米 ,整体结构为青砖砌筑,琉璃瓦盖顶。中间有一圆绿色花边琉璃饰件,其四周为十字,透空。其建筑风格非常独特。上有烧制的“太和元气”四个大字……[详细]
土桥闸遗址
  时代:明遗址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梁水镇土闸村中,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设施。土桥闸始建于明成化七年(1471),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拆修。经调查与试掘,确定了月河的位置与深度。对下游的减水闸进行了确定,并调查清代穿运涵洞一座。出有瓷器、陶器、铜器、铁器、玉石器近万件、石碑两方。闸由闸口、迎水、燕翅、分水、燕尾、裹头、东西闸墩及南北侧底部保护石墙和木桩组成。在闸北运河东侧确定减水闸一个。其北400米有一清代穿运涵洞,用青砖垒砌直墙,顶部用石块券顶,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二十六年马颊河北支穿运涵洞”石碑一方。该次发掘,发现了丰富的文化遗物。在北方地区,数量巨大、窑口不一、底款繁多的瓷器标本的发现,为明清时期陶瓷的研究提供了一批丰富多彩的实物标本。出土铁器数百件,有生活用具、船上用具、造船或加固船板器具、……[详细]
53、血水井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血水井
  血水井位于冠县东南白塔集乡前李赵庄正西200米处,现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43年6月10日,黎明时分,日伪军14500名,以白塔集、赵庄为主要合击点,兵分十五路,对冠南抗日根据地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铁壁合围。村民发觉后,纷纷离家出逃。上午9时,日伪军将逃难的群众合围在前李赵庄村内。躲藏在该村李长山家里的20名村民被日军发现,其中有一位从白塔集逃来的中医廉吉章,日军怀疑他们是八路军,立即将他们带到日军临时指挥部。之后,又把二三百名村民驱赶到村西一个水井旁,同时把廉吉章等人也押来,听日军头目训话。凶残的敌人把居民赶到前李庄西头的一个大坑里,逐个盘查审问,发现可疑者就拉出来推到坑边的水井里。一连推下21个,接着点燃井旁的麦茬,扔进井里,随后用机-向井内扫射,丢手-。最后又推进一扇古磨,顿时水……[详细]
临清清真东寺
  东寺,与北寺遥相呼应,是著名的临清三大寺之一。始建于明代成化元年(1465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2万余平方米。建筑有大门、二门、穿厅,正殿、对厅、南、北讲经堂、沐浴室等组成。正殿为宫殿式造型,殿顶呈凸字形四角飞檐,门为落地格扇。殿内松木地板,悬阿文经字匾六块,水彩各形阿文通天木柱八根。尤为珍贵的是殿内至至今保存30副绵纸壁画,为国内同类建筑中仅见。绵地壁画与中国传统建筑中麻刀灰抹墙不同,而是采用羊毛闷灰抹墙,然后在其上创作壁画,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壁画与其他寺庙单线平涂技法明显不同,具有宣纸洇润的艺术效果。几百年色彩不褪,墨分五色,栩栩如生,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特殊贡献,极具研究价值。殿内圣龛两侧为阿文圆光,左侧字意为:“你们进入穆斯林行列吧”。右侧字意为:“你们进入主的乐……[详细]
55、迷魂阵
迷魂阵
  “迷魂阵”村位于阳谷县城东北6公里处。是一对奇特的小村。南村叫大迷魂阵,北村叫小迷魂阵。大迷魂阵村小,而小迷魂阵村大。小迷魂阵,一直保持着奇特的建筑格局,村庄的布局不是平面展开的,而是呈新月形,两条主要街道按弧形由东北而向西南,斜斜曲曲,无固定的方向,斜度不一,定向各异,一条街的两旁都称堂屋(北屋)的,却正好差90度。巷里混乱,无直胡同。街道交叉多呈T字型。平行者首尾不齐,而房屋则按照街道走向建造。由于变化不明显,所以易将走向各异的房屋统统当成北屋,因而产生错觉。不仅如此,村外各道路、田垄分布是斜的。这样,街面、房屋、道路、地块都是斜的,外来人入村,不论空间感(方向感)还是时间感都会产生错觉。随着街道斜曲和房屋的交错,使人感到方向随时在变,南北中有东西,东西中有南北。若以太阳定时间,在前街不……[详细]
冠县西街清真寺
  冠县西街清真寺位于冠县冠城镇西街,该寺始建于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后逐渐扩建,始为今日之规模,是聊城市境内清真寺中建筑较早、规模较宏伟的一座,现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真寺占地面积14亩。其中大殿30间,占地449平方米;南北讲堂、东对厅、水房、门楼等共28间,占地643平方米,院墙周长314米。整个建筑造型完整,错落有致,色调清新,庄严肃穆。清真寺大门内有一座高大的影壁墙。两侧为透花矮墙和角门,门楼匾额一块,上 书“开天古教”。北讲堂正对大门是过厅,两柱上 书有:“终朝梦寐何朝醒,逐日奔忙哪日闲”的对联。大殿古棚下北头有石碑1座,是咸丰年间重修清真寺碑记。南头有石碑3座。大殿前古棚下有匾3块,正中书“清真独一”,南侧书“上于至善”,北侧书“其尊无对”。对厅正中有匾额一块,书“行端……[详细]
57、海慧寺
海慧寺
  海慧寺,位于阳谷县城东50华里,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据寺碑记载,清朝康熙年间所建,至今仍坚固如初。寺院占地近百亩,由刘公祠、海慧寺、运司会馆三部分组成。原有殿堂、僧房、楼阁200余间,现存81间。海慧寺作为寺院建筑,结构完整严谨。沿其中轴线从南往北依次为山门和前殿、中殿、大殿、三大殿及三进院落。山门三间,额匾上写“海慧寺”三字。山门外原有二个大石狮,其上建亭,称为狮子亭。山门内有泥像哼哈二将,高约一丈五尺。进山门即是前院,院内东西两侧建有钟鼓二楼。前殿三间,内有二个佛龛,关帝与韦驮二神像南北相背而立,东西山墙分别立着四大天王。中院有中殿三间,为穿堂式建筑。殿中南向供弥勒佛,靠背北向供观音菩萨。院内各有平顶配房五间。后殿是正殿、即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木结构、砖登顶、是寺内主体建筑,……[详细]
东阿前赵遗址
  东阿前赵遗址位于东阿县城东北前赵村。年代为新石器时代。2006年12月7日,东阿前赵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阿前赵遗址位于东阿县城化工厂的东北侧,1996年12月发现,为龙山时期文化城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城址平面呈舟形,中间宽两端窄,东北至西南走向,长449米,中间宽140米,东北端宽80米,西南端宽90米,总面积约达5.3万平方米。城墙宽8米,城墙外有壕沟,宽约8米,城址中间有南北两处断口,宽约均在30米左右,为城门址.前赵龙山文化城址的堆积呈斜坡状,中间高四周低,四周文化层比中间要厚,南半部房址分布比较密集,龙山文化层堆积厚达1.2-2.3米,包含物丰富,出土了灰陶盆、罐、瓮等陶片,并探出了房址。前赵龙山文化城址是鲁西北地区近年发现的史前遗址之中较……[详细]
59、华歆墓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歆墓
  华歆墓位于高唐县城东涸河镇大华村北200米处,距县城20公里。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封土高3米,直径7米。墓室顶部有1平方米的洞。从顶部洞口能看清墓室。此墓为砖室结构,上为圆形拱顶,底部呈八边形。据当地群众历代相传,此墓为华庄华姓祖坟。华姓人经常维护,故古墓至今保存完整。据《高唐州志》记载,此为三国时期魏臣华歆之墓。华歆(157-231),字子鱼,高唐县固河乡大华庄人,东汉未举孝廉,授郎中职。汉灵帝死,大将军何进辅政,征诏华歆为尚书郎,后汉献帝诏华歆为豫章太守,支持孙策占据江东,任期清廉,深受部下和百姓爱戴。汉建安五年(200)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诏华歆到朝内做官,为尚书令。他支持曹操统一中国的大业,协助曹操打击擅权外戚宦官,整顿朝纲,为最后统一奠定了基础,很受曹操信赖。汉献帝延康元年(……[详细]
聊城小礼拜寺
  聊城小礼拜寺坐落于聊城市东昌府区楼东大街路北小礼拜寺街,现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礼拜寺始建于明代,至今已七百多年。该寺坐西朝东,占地2400平方米 ,总体布局运用中国传统设计手法,形成几个封闭的院落,缀以花木,山石,使寺院环境更为生色。建筑组合主次分明,协调对称,严格遵循伊斯兰教的礼仪制度,设计构思十分巧妙。礼拜寺大门东向,门堂挂有红底金字“清真寺”的巨匾一块。步入大门,为一院落,南侧有沐室,是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沐浴净身的场所。礼拜殿阔五间,由前后殿两部分组成,前部为单檐硬山顶,卷棚廊,后部为重檐歇山顶,两顶勾连搭成。大殿内前后殿之间的提门上有阿拉伯文“太司米”横匾一块,中间后墙上满设阿文经字罩格和百字赞木质匾。礼拜殿南山墙外建望月亭。亭前院落置花坛,院南有明代七架梁三开间楠木厅一座……[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