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抚州市旅游

抚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明清古建筑群
   明清古建筑群较为集中于驿前街道东面一线,由四十余处单栋古建筑构成。有姓氏宗族的公祠、家庙,有达官显贵的官邸、别墅,有商贾店铺、生产作坊,以及文人挥毫遗存的十数处石刻题额。其高墙深苍,飞檐翘脊,曲径通幽,几进庭院,木刻、砖雕、石雕古朴典雅,栩栩如生,堪称江南明清建筑的上乘佳作。明清古建筑群文化蕴底深厚,为研究明清社会、思想、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提供了实物证据。现简介几栋: 奎壁联辉:又名七幢厅堂,清代民居。有大小庭院两处,天井11个,房间32间,进深七进,占地面积1582平方米。石雕、木雕有荷花、古钱、凤凰、文房四宝等图案,雕刻精美。 清吸旴源:相传为明代云南按察使赖巽探亲别墅。座北朝南,仿古代官船之形,逆水而建,重檐亭式屋顶,占地面积540平方米。穿斗式结构,有大小厅堂,厢房30余间。藻井……[详细]
流坑村古建筑群
  流坑村有着古老骄人的历史和高度发达的文明。五代南唐升元年间建村(937-943),始属吉州之永丰县,南宋时割隶抚州之乐安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个村子大都姓董,是一个董氏单姓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董氏尊西汉大儒董仲舒为始祖,又认唐代宰相董晋是他们的先祖。据族谱记载,董晋的孙子董清然在唐末战乱时,由安徽迁入江西抚州的宜黄县,他的曾孙董合再迁至流坑定居,成为流坑的开基祖。宋代是流坑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董氏崇文重教,以科第而勃兴,成为江南大家族聚居的典型。时有“一门五进士,两朝四尚书、文武两状元,秀才若繁星”和“欧(欧阳修)董(流坑董氏)名乡”之美称。元代,遇兵燹,村子遭毁。明清时代,村中有识之士绍继祖业,兴教办学,修谱建祠,并发展竹木贸易,使流坑村又一次繁荣兴盛。从宋初到清末,村中书塾、……[详细]
23、石桥寺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桥寺
  石桥寺位于乐安县鳌溪镇西南潭港至长山、白竹道旁。始建于唐天宝三年(744)。此处一座天然大石从丘陵地耸起,象条苍龙腾空飞跃。构成这座石桥。传说千百年前,这座古寺炉烟飘香冲上穹苍,惊动了仙人下凡观光,一夜之间造起这座石桥,故又名“仙人桥”。石桥通高20米,桥面宽15米。桥上一条山径小道,可供游人登高眺望。距仙人桥前50步许,是石桥寺。当年寺宇宏大,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念经堂、钟鼓房及僧舍客寮等;还有楼阁三层,梵塔一座,寺宇雄伟壮观。相传南宋淳年间,民族英雄文天祥曾在此读书。尔后旧地重游,见寺庙年久失修,遂献资修缮。其砖块上铭刻有“文天祥”三字。后经历代维修。石桥附近古迹亦多。寺旁有五色岩,传说岩洞原来很小,每天会出油盐酱醋米,可供寺内僧员食用。后来有个贪心和尚,想出更多食物,请来石匠把岩洞凿大……[详细]
上罗邓氏祠堂
  “上罗邓氏祠”位于万崇镇上罗村小学旁。为上罗邓氏后裔纪念其开基始祖邓君民而建。上罗村邓氏原本姓李,属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元宗李璟(916-961年8月12日)的后裔。北宋初期,宋太祖赵匡胤征伐杨州,赐封李璟第八子李从镒(yi)为邓王,镇守宣杨。978年,南唐后主李煜被宋太宗赵炅赐酒毒死,李氏官员受到通辑诛杀,李从镒遂携家提眷,操舟夜发宛陵(安徽),隐居洪州、宜黄、乐安等地。宋微宗崇宁二年(1103),其孙邓君民从济口桥头(乐安招携)肇居上罗,为躲避朝庭追杀,上罗村李氏更姓为邓,延续至今。祠堂始建于明朝宣德戊申年(1428),为使邓氏后裔缅怀先祖丰功业绩,抒发故国之思,--之痛,激励后代发奋图强,正德丁丑年(1517)增建“钟楼”、“鼓楼”,清朝康熙甲寅年(1674),民国十三年(1924)重修。……[详细]
寿昌禅寺
  江西省黎川寿昌禅寺,坐落于风景优美的江西省黎川县洵口镇香炉山之畔。这里地势平坦,山青水秀,群山环包,阡陌纵横,环境清幽,风景宜人。寿昌禅寺始建于唐咸通年间(860-873)由高僧泉南桂琛筹资兴建,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省文物保护单位,为佛门禅宗五家之“曹洞宗”的祖庭。寺院包括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堂、僧众宿舍、膳房及斋堂等,总建筑面积达1万平方米。1988年,黎川县政府将寿昌寺列为重点开放寺庙。1995年进行大修,新盖了大雄宝殿、天王殿、念佛寺、会客室、客房、厨房,并修通了一条五公里的通往当地政府的水泥路,投资160多万元。寿昌禅寺风景优美。香炉峰翠屏叠嶂,溪水自南向北,迂回其前。古时寿昌禅寺四周古树参天,绿荫如盖,上方常有泉飞,四时疑雨,洞壑幽峭,夏亦生寒。倘或皓月当空,佛池印月,岩……[详细]
宜黄革命烈士纪念碑
  宜黄革命烈士纪念碑出宜黄县城往南走300米处,有一松柏簇拥,四季叠翠的小山冈,雄伟庄严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就巍巍耸立在山冈上。碑塔正面8个正楷鎏金大字赫然醒目: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该县是红色苏区,1926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宜黄潭坊建立了本县第一个基层党支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伯承、陈毅、罗荣桓、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宜黄留下了辉煌的足迹。1933年2月,蒋介石调集5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红军进行第四次“围剿”,该县是反“围剿”的主战区,先后在黄陂的蛟湖、霍源和东陂的黄柏岭、草鞋冈消灭了国民党52师、59师和11师,活捉敌师长李明、陈时骥,史称“黄陂大捷”“东陂大捷”,从而彻底粉碎了国民党第四次“围剿”。各次战役中英勇牺牲的人数共达5000余人,其中英名记录在册的有3280人。为纪念革命英烈,宜黄县……[详细]
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役遗址
  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遗址该遗址包括左坊红一方面军总部旧址和登仙桥大捷旧址。1932年12月国民党发动了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1933年元旦,为了争取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在根据地消灭白点,巩固根据地,加速赤化金溪、资溪、余江、贵溪等地区,扩大中央革命根据地,朱德总司令率红一方面军在黎川县誓师,发起了金溪战役,总部驻扎在金溪左坊镇后龚村一带。金溪战役是红军第四次反“围剿”的先声战,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朱德等灵活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典范之作,对争取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起决定性作用,打通了中央苏区与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联系,壮大了红军队伍。此次战役被中央军委称之为“是粉碎国民党四次‘围剿’的先声”,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不朽的一页。1933年……[详细]
河埠周家民居群
  河埠周家民居群(含爱莲第、川岳呈祥、平园世泽、理学名家、双溪汇秀),位于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河埠乡田南叶家。周家村保存着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进得村来,一排四幢连在一起的古建筑就映入眼帘。这四幢古建筑都坐北朝南,颇具建筑规模。这些建筑均为砖木石材料建造,穿斗式结构。面宽58米,进深48.5米,高6米。依次看过去,这四幢精美的古建筑自东向西分别为爱莲第民居、川岳呈祥民居、平园世泽民居和理学名家民居,名字在门楣的石刻上一目了然。爱莲第、川岳呈祥两幢大门为四柱三间五楼垂莲石雕牌楼门,嵌于大门上方的砖墙上,牌坊上雕刻有八仙过海、行孝图、庭院街式、门窗隔扇、花卉动物等精美图案。牌楼石刻秀灵可爱,栩栩如生。平园世泽民居为单檐亭阁式门罩,大门上方嵌平园世泽石刻匾;理学名家民居为砖砌重檐式门罩,大门上方嵌理学名……[详细]
洵口张氏家庙及照壁
  张氏家庙占地面积为364平方米,纵深26米,横宽14米,是一栋三进式古院落建筑,整体为砖木结构,宽敞古朴,格调雅致。据黎川县洵口镇洵口村《张氏族谱》记载,张氏家庙是当地张家的宗祠,由张氏九世祖张槚所建,里面供奉着张家祖先的牌位。张氏家庙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由当时的南京工部尚书张槚自捐俸禄筹建,后几经修缮。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经家族商量后续建,于三年后动工,至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完工,而后在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毁于粤寇。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张氏十九世祖金诰公乡试回村,即邀瑞麟诸公率族众出资出力重建,辛勤三载,于同治十一年(公元1873年)竣工。在张氏家庙整座建筑中,最吸引人眼球的非大门照壁莫属,它也是整座宗祠的经典所在。在当地村民张……[详细]
东山红一方面军指挥部遗址
  陈坊东山村红一方面军作战指挥部旧址,1933年黄陂.登仙桥大捷后,3月初朱德总司令带领部队从乐安来到东山,并设立作战指挥部。同年六月,中共崇仁县委由谷岗迁入东山,并在东山建立了崇仁县苏维埃政府。东山村红军作战指挥部——东山村“山水清晖”民居,位于相山镇陈坊村委会东山村小组右侧一座山旁边,背靠青山,穿斗式砖木结构,屋后山中有两处作战掩体。该建筑是1933年“东山岭战役”的重要物证和历史遗存,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据有关资料记载,1933年春,为了粉碎蒋介石发动的第四次“围剿”,朱德等红军将领率中央红军一、三、五军团在东山这幢“山水清晖”的民居内设立了指挥所,指挥了著名的“登仙桥”和“黄陂”战役。1933年6月在东山村成立“崇仁县苏维埃政府”。从此,东山成了崇仁革命的摇篮和领导全县革命斗争的中心。……[详细]
“八府君”祠
  “八府君”祠:是棠阴吴姓(吴姓为棠阴大姓,人数最多)的大宗祠,现为棠阴小学所在地。从建筑总体上看,前半部保存较好,后半部包括天井、寝宫已毁,前院门楼已拆除,改建成了小学校舍。据《吴氏族谱·八府君传》记载:八府君为棠阴吴氏开基始祖,即种甘棠者也。其姓吴,名竦,字敬文,排行第八,故有八府君之称。此祠兴建于明神宗万历八年(1580)庚辰岁七月,原有中厅三门、东西二廊、二十八柱、房外左右楼店、祠西厨房。八府君祠宅基面积达4000平方米,中堂为三开间,步入中堂有三道台阶,中堂前是一院落,两旁设有厢房,相传每次乡试,皆在此举行。整座建筑宏观博大,其最具特色的中厅为单桅悬山顶,面阔3间,进深5间,有石础木柱30根,柱皆巨大,4根中堂立柱周长各为2.46米,专家考证为江南民居第一柱。石础周长达2.90米,有……[详细]
蓝科进公祠
  金竹拥有很多的古祠,最有名的是流舍畲族村的蓝科进公祠,也是江西省目前所发现的保存最为完好的畲族古建筑之一。蓝科进公祠正房坐南朝北,背山面水,面积约340平方米,由两进一天井构成。整个建筑主体采用卵石、杂土砌建而成,图腾崇拜的民族特色明显,现已成为一个畲族文化的展示馆。蓝公祠正房坐南朝北,背山面水,面积约340平方米,由两进一天井所构成。整个建筑主体采用卵石、杂土砌建而成,绚丽精美,图腾崇拜的民族特色明显。蓝公祠前厅有一天井,天井中央放置一张畲族人所特有的祭天时所用石案桌,高1.28米,采用麻条石制作而成。蓝公祠后堂为祭堂。祭堂中的祭案桌非常具有畲族的民族特色,它的桌面比汉族多加一层带角的板,案桌两边翘起,形似动物犄角,含有动物图腾崇拜之意。此外,后堂主墙上还绘有八幅彩绘壁画,为八仙图;后堂门……[详细]
千金陂遗址
  千金陂位于江西省抚州市抚河干流上,矗立于抚河与干港的分岔口,始建于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是长江中下游赣抚平原灌溉农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是一跤檬槠龀傻某ぐ樱褚惶蹙蘖栽谒校谩傲怼钡菜蕴Ц咚唬趸毫魉伲Ш铀牍嗲枪攀备е萑嗣裨擞们诶秃椭腔坌藿ǖ囊桓龃笮退こ蹋怀莆е莸摹岸冀摺保嘟褚延�1200多年的历史。千金陂全长1.1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重力式干砌石江河制导工程,它的建成保障了中洲围的灌溉引水,同时对抚河防洪、抚州城市水环境修复、水运保障发挥重要作用,现灌溉面积2.2万亩。颜真卿在抚州刺史任上曾撰书《千金陂碑》志,记述了当年防洪筑堤的情况。明万历六年(1578年)千金陂修复后,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写下了赞美诗文《千金堤赋》,赞颂朝廷做了……[详细]
“双龙出水”古建筑群民宅
  “双龙出水”古建筑群民宅“双龙出水”古建筑群民宅,坐落在上池自然村南,砖、木、石结构,由清乾隆年间金溪浒湾书铺街印刷出版业“二仪堂”创始人王接云所始建。王接云,名国康,讳文康,号南浦,清太学生诰赠奉直大夫,王接云是个真正的儒商,在江西省金溪县浒湾镇开创了全国闻名的印刷出版行“二仪堂”,并在吉安、樟树、南昌等地开设有大书店。他在从事经商,教育事业的同时,更注重教育子孙从文习武,在上池老宅后构建“二龙出水”双宅,并同时在“二龙出水”宅后构建了一幢书院,以供子孙读书习武之所。双龙出水”建筑群以“双龙出水”紧密相连、结构相同的双宅为主体建筑。“双龙出水”坐北朝南,进深16米,宽22米,两大门前封有4米高的照墙,每幢均设上、下二厅一天井,两屋中间设券门相通,连同前庭院,西庭院和东走廊,共占地约600平……[详细]
崇仁三川桥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我市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4395处,其中新发现3790处,复查605处。而入选江西文物“百大新发现”的仅为6处文物,廊桥类一处,为崇仁县许坊乡的三川桥。三川桥因不仅保持了完整的廊桥风貌,且又因是“单拱廊桥”,在江西省已经发现的历史文物中为绝无仅有。6月12日,记者来到许坊乡的三川桥村采访,村民领记者来到三川桥拍摄。这座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廊桥,由于村民的保护,历尽260多年风雨的三川桥风采依旧。三川桥集中体现了抚州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其以造型精美,结构别致,蕴藏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受到省文物专家的青睐。从村中沿新建的水泥路北行数百米,远远地就看见一座黛瓦红壁的廊桥,步入廊桥,记者发现廊桥竟有亭、台、楼、阁的多种功效,远看像似一栋汉瓦盖顶的房屋,廊桥的中间是上下坡面的台阶……[详细]
龙图学士和刺史传芳牌楼门
  龙图学士和刺史传芳牌楼门,位于乐安县罗陂乡水口村,坐北朝南,毗邻并排而立,中间隔一小巷。龙图学士牌楼门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成化九年(1473年)重修,是水口村彭氏后裔为纪念先祖彭彦昭而建的;刺史传芳牌楼门始建于元代,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修,是水口村彭氏后裔为纪念先祖彭玕封为安定王而建。 龙图学士牌楼门平面呈八字形,四柱三间三楼单檐式全木结构,庑殿顶,四角飞檐起翘,四柱成一字形排列,两侧为呈八字形的砖砌翼墙。牌楼门为单檐砖脊小青瓦庑殿式屋面,正脊高7.75米。平板枋上有典型的明初风格的五层如意斗栱,明间上部为十攒斗栱,次间额枋上为六攒斗栱。中门之上阳刻“龙图学士”4字匾额。 刺史传芳牌楼门为四柱三间单檐三楼式砖石结构,四柱成一字形排列,两侧砖砌翼墙呈八字形,由四柱构成中门……[详细]
宝山金银矿冶遗址
  宝山金银矿冶遗址, 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 唐 宝山金银矿冶遗址位于金溪县秀谷镇北门村委会第四、第五村小组和县华侨农场金窟林场分场。宝山又称银山,包括紧密相连的金窟山、老虎垅、铁屎墩(山)、羊石山四处,为云林山支脉。 宝山金银矿冶遗址北面部分是金窟山,金窟山分里金窟、中金窟、外金窟,有竖矿洞7个。宝山金银矿冶遗址中间部分是老虎垅和铁屎墩,老虎垅位于金窟山与铁屎墩之间,老虎垅有斜矿洞和竖矿洞各5个。铁屎墩为一分布面积为20000平方米、体积约38000立方米的乌黑山丘,有垂直、先竖后斜和先斜后竖矿洞遗址12处。铁屎墩后山上有斜型浅井式矿洞遗址8处,炉基26座;宝山金银矿冶遗址南面部分是羊石山,山上有一自然巨石,旧称白面坞。岩石高2.9米,宽3.6米,底长4.5米,白面坞上保存《金溪场银坑记》摩岩……[详细]
抚州玉隆万寿宫
  玉隆万寿宫建于清光绪年间,由抚州府所属六县(临川、金溪、东乡、崇仁、宜黄、乐安)商人集资所建。会馆为砖木结构,分前、中、后三进,前进戏台和后进0分别为二、三楼建筑,中进为大殿。大殿分左、中、右三个部分,从正门进去,左侧是火神庙,右侧为文兴庵,是人们祈求平安和人才昌盛的场所。会馆座西朝东,长80米,宽54米,占地面积4320平方米,古朴典雅,雄伟壮观。“玉隆”乃宋真宗为祭祀东晋著名水利专家、道教大师许逊而赐名,后改名玉隆万寿宫。此后江西及全国各地建有多座万寿宫或许旌阳祠供奉许逊,抚州此宫即属此范畴。抚州玉隆万寿宫为坐西面东偏南30’,疑为与抚河走向相对。此宫最早建于明洪武年间,名文兴庵,乃正觉寺所属之下院。后毁,于清嘉庆年间原址重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在文兴庵南修许旌阳祠(即目前中堂位……[详细]
洽湾胡氏宗祠
  胡氏宗祠立于洽湾村头,建于明朝万历年间,从外到内,建造装修共计16年,耗资数千金。横宽35米,纵深50米,占地面积1750余平方米,共256柱落地。全祠砖木结构,为三厢进宫殿式,上厅为“胡氏家庙”,供奉历代祖宗灵位。中厅宽大雄伟,为议事大厅,上面右边安有五块进士匾,左边挂有男女寿匾八块,其中百岁匾两块,东西两边有“忠孝廉节”四个醒目大字,东边中心刻有胡氏家训十二条,西边中心标有胡氏传代字派。左右房为藏祭器、书籍之用。每个柱头都有名人名家书写的对联。下厅前的大天井,方方正正,各栽一株丹桂,树龄四百余年,至今枝叶茂盛,每年两次花开,附近十里能闻其香。宗祠右有仁寿宫、关帝殿相连,左有季仁祠、信祠相依,前有沧浪河为镜照,后有毛公山为依靠。其气势恢弘,雄伟壮观,无愧于“江南第一祠”的赞誉。洽湾胡氏宗祠……[详细]
临川文昌桥
  文昌桥,位于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大公路,桥跨抚河两岸,始建于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是抚河上的第一座桥梁,有800多年的历史。文昌桥桥长255.4米,宽11米,高约13米,曾一度被改名为“行易桥”“解放桥”,多次遭受兵变战火;清朝嘉庆八年(1803年)至十八年(1813年)重建时,修有专志——《抚郡文昌桥志》,曾被清代各地作为建桥蓝本;建国后,抚州人民政府对文昌桥进行了多次维修和扩建。2002年,政府又花巨资重修大桥,每个桥墩上均雕刻十二生肖属相,并重新加固大桥。文昌桥主要文物遗存有清朝嘉庆八年至十八年(1803年—1813年)重建时的桥墩和桥体,桥墩用的是钟岭乌石山的红色花岗岩。2018年3月,文昌桥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4月,抚州市政府制定实施了文昌桥头绿地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