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漳州市旅游

漳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过港王加禄故居
  过港王加禄故居位于漳浦县前亭镇过港村55号,年代为清。简介:建于清光绪丁酉年(1897),原为清王加禄所建私宅,现为过港王氏小宗祠堂,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887平方米。坐西向东,建筑由前埕、前厅、天井、过水廊房、主堂组成。前厅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明间内凹,大门上方为石刻“王氏小宗”匾额,落款“光绪丁酉年建”。主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檐安置镂空雕刻隔屏,明间内置王加禄神牌,上刻“大和国甲必丹王寓”及英文字样。王加禄(1860-1950),又名王百猷,漳浦过港村人。年少时在厦门打工,20岁漂洋过海到印尼谋生,成为著名实业家,成为当时荷兰殖民者委派管理一个区域的华人首领,称“甲必丹”。保护范围:向东延伸50米,向西延伸30米,向南、北各延伸10米。2018年,过港王加禄故居被福建省人……[详细]
漳浦城隍庙
  作为供奉翦除-,护国安邦,佑民安康之神的漳浦城隍庙,址在漳浦县绥安镇南大街。据漳浦县志记载,庙始建于南宋绍兴年(公元1127-1179年间),后经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弘治四年(1491年)及清朝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三次修建,形成坐北朝南,南北通长66米,东西宽22米,总面积1452平方米,为三进二天井的宫殿式建筑风格,结构宽均为五间,二进作为大殿,大殿重檐歇山式琉璃屋顶,装饰有双龙抱珠,双凤戏丹。殿内构筑六柱,配木雕屏风,楹楣木瓜供门,三进供奉城娘娘,整座结构蔚为壮观。后因1933年兵祸毁坏,又因当时的政府多次征用,文物全部损坏或流失。 为拯救历史文物,回复民间信仰,在一些有识之士联合众位善信于1993年成立漳浦城隍庙历史文化理事会,规划筹建城隍庙,已复建完成正殿,……[详细]
塔口庵经幢
  塔口庵经幢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立于漳州市区大同路塔口庵前,建于宋绍圣四年(1097年)。通高7米、底直径1.2米,以二十四层浮雕块石累叠筑成。基座及利用唐代遗存的石构件建造,为八角柱状须弥座。基座之上,以分别雕有海水、螭龙、莲瓣的鼓形、覆盆形等状不同的六层块石,承托着中隔仰莲花石的两层八角柱形幢身。幢身下层八面各雕或坐或立、形态各异的佛像一尊;上层南向一面刻楷书直读“宝塔建造于宋绍圣四年丁丑至大明崇祯拾伍年陆月初十日飓风颓坏原任钦差福建中路副总兵王尚忠捐资重造”等字,余七面均刻“南无阿弥陀佛”竖排六字楷书。幢身之上,以雕有佛像、莲花等图案的十三层各种形状的块石,向上收分,构成五重八角出檐、高耸奇特的幢顶,上置葫芦状尖峰。此经幢雕琢浑古,造型独特,且位于三条街道交叉汇合处,前有巨大榕树覆盖,后有……[详细]
东山抗战献机纪念碑
  东山抗战献机纪念碑位于东山县铜陵镇公园社区,年代为1941年。简介:民国三十年(1941)为纪念东山民众积极捐购飞机支援抗日而建,三十一年(1942)落成。纪念碑为塔式方尖碑形制,通高8.27米,用花岗岩石板密缝干砌而成。碑座四方形,边长4.06米,设三级台基,碑身分三层,高7.7米,寓纪念“七·七”卢沟桥事变。纪念碑正面镌刻篆书“东山县破除迷信节约献机纪念碑”,底座落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卅年冬建,东山县长楼胜利,书记长马友涛”,背面勒东山县破除迷信节约献机征募委员会所立碑记,详细记载东山县民众齐心抗日、募款献机以及建碑经过的内容,两侧镌刻征募委员会委员姓名和捐资献机500元以上者芳名。2018年,东山抗战献机纪念碑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纪念碑基座四周各向外延伸2……[详细]
山下萧氏宗祠
  山下萧氏宗祠位于南靖县书洋镇书洋村山下自然村,年代为清。简介:由书山祠和乾源祠组成,两祠毗邻,均坐东朝西。祠前辟半月池,树立三对石旗杆,祠后有化胎和风水林。书山祠始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重修,占地面积1960平方米,建筑面积798平方米;乾源祠始建于清中叶,清同治十一年(1872)重修,占地面积约840平方米,建筑面积422.8平方米。两祠均由前厅、主堂、内天井和廊房组成,呈两进带两厢布局,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悬山顶。梁架、斗拱及花板等木构多以雕刻、彩绘等装饰。该祠系漳州、台湾及海内外各地书山派萧氏族人的祖祠。保护范围:泮池西岸向外延伸20米,两祠主堂后墙向外延伸20米,两祠南北厢房各向外延伸10米。2018年,山下萧氏宗祠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详细]
虎林山遗址
  虎林山遗址位于漳州市龙文区朝阳镇樟山村,年代为青铜时代。简介:分布面积约6000多平方米,距今约3000—3200年。2001年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314平方米,清理出相当于中原商代时期文化层、20座墓葬。出土有石器、陶器及少量的青铜器、玉器、礼器、石璋等。该遗址入选福建省十大考古重要发现。2013年,虎林山遗址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各方位GPS位置连线为界,东北角北纬24°32′11″,东经117°43′23″;东南角北纬24°32′4″,东经117°43′20″;西北角北纬24°32′14″,东经117°43′12″;西南角:①北纬24°32′10.00″,东经117°43′14.00″;②北纬24°32′11.00″,东经117°43′11……[详细]
中共闽南地委机关旧址东埔乌山三角洞
  中共闽南地委机关旧址东埔乌山三角洞位于诏安县红星乡东埔村北蔗自然村,年代为1934-1949年。简介:机关驻地主要是山洞,现存会议处、炊事房、藏兵洞、冲锋台和地委机关领导人住所等旧址,因主洞口呈三角形,故称三角洞。1941年1月,中共漳州中心县委改称中共闽南特委,下辖平和、漳浦、云和诏3个县委和漳州、漳南两个工委,同年冬卢叨接任书记后,特委机关整体搬至三角硿一带的山坳中,1946年11月中共闽南特委改称中共闽南地委。这里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斗争两个时期,成为闽南革命斗争的指挥中心,17年红旗不倒直至新中国建立,素有“闽南井冈山”之美誉。2018年,中共闽南地委机关旧址东埔乌山三角洞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三角硿一带的会议处、伙房、藏兵洞等山洞-各向外延伸50米。……[详细]
云洞岩摩崖刻石
  云洞岩摩崖刻石,位于福建省龙文区,类型为石窟寺及石刻,具体地址位于漳州市龙文区蓝田镇鹤鸣山。有五代至清代摩崖题刻共203段(其中五代1段、宋代7段、元代1段、明代125段、清代69段),分别镌刻于鹤室、月峡、仙人迹、石室清隐、云深处、石巢、瑶台、仙梁、风动石、溪山第一、万石庄、渡云桥、霞窝、寒泉、一川风月、得朋等胜景。年代最早者是唐末五代“许碏寻偃月子至此”题刻。宋代朱熹出守漳州,亦留下“溪山第一”、“石室清隐”和五绝诗“霞窝”等题刻。明刻居多,较著名者有丰熙、周瑛、陆完、周宣、蔡文等人题诗或题刻;清乾隆漳州镇总兵马负书题刻有多处。行、草、楷、篆、隶俱全。其中丰熙的书法尤为奇丽,其墨迹多件被选入清代《三希堂帖》。故云岩洞有“闽南碑林”之誉。1985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详细]
89、锦江楼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锦江楼
  锦江楼,位于深土锦江村,距县城27公里多。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锦江楼采用石基三合土墙夯筑,为三圈内通廊式土圆楼,是一座防盗防匪防地震的古民房建筑。内圈平面直径25米,高3层,层高3米,一楼与二楼内各分12间,每间深5米,第三层无隔间。中圈平面直径42米,高2层,隔房24间,每间深4.5米。外圈平面直径58米,隔为36间,均为平房。大门留有16米宽的通道,铺设砖埕,埕前50米处为占地一百多平方米的大戏台,每逢年过节,这里便成了全村最热闹的娱乐场所。锦江楼,曾作为福建省电影制片厂于83年拍摄彩色故事片《阴阳界》、《欢乐英雄》的主要场景。锦江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被称为“闽西南土楼建筑群中的一朵奇葩”,吸引不少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锦江楼(亦称江头……[详细]
铜陵黄道周故居
  铜陵黄道周故居位于东山县铜陵镇公园社区菜园底224号,年代为明。简介:建于明初。坐东北朝西南,建筑面积310平方米,合院式建筑。主厝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硬山顶。门楣上悬“苏峰拱秀”匾额,系当年黄道周亲笔题书。明间为厅堂,后檐隔断为龛台,龛内悬挂晚清民国时期所绘黄道周画像。主厝东西侧为面阔三间的护厝,南侧以山墙围合,中为内天井,有水井一口。明万历十三年(1585)二月,黄道周在此出生,至万历三十七年(1609)之前一直在此居住。黄道周(1585-1646),字幼元,号石斋,东山铜陵人,明末著名理学家、书法家、教育家、天文学家和爱国主义者。保护范围: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2018年,铜陵黄道周故居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麟埜乡工农革命委员会旧址
  麟埜乡工农革命委员会旧址位于南靖县和溪镇林中村,年代为1932年。简介:原为麟埜社林氏祠堂,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清同治和民国时期重修,现存建筑保持清中后期的风格。祠堂为二进连两厢硬山顶式建筑,整体平面呈“凸”字形,建筑面积515平方米,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1932年4月13日,南靖和溪第二区麟埜乡工农革命委员会在此成立,林振旗任主席、林金牌任副主席,领导群众开展土地革命斗争,支持红军及苏区活动。麟埜乡先后有120多位青壮年参加中央红军,多人加入游击队坚持地下斗争,谱写了许多英勇壮烈的革命诗篇。保护范围:东、南、北各至建筑外檐滴水位外15米,西至泮池西岸外15米。2018年,麟埜乡工农革命委员会旧址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铜陵天后宫
  铜陵天后宫位于东山县铜陵镇码头社区打铁街,年代为明至清。简介: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始建,清嘉庆十七年(1816)、咸丰六年(1856)重修。坐西南朝东北,二进式布局,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8.5平方米。前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硬山顶;主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歇山顶。前殿和主殿的明、次间均为明堂。天井设曲面石板桥为径,两侧以过水廊房相连。前殿墙体以条石密缝摆砌,镶嵌花鸟人物石雕,前廊梁架亦为石构斗拱。主殿殿内制安龙凤石柱,形制奇巧。木构梁架描金绘彩,精雕细刻。宫内尚存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具呈闽铜船户告示碑》一方。保护范围: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2018年,铜陵天后宫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93、龙兴庵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兴庵
  龙兴庵位于华安县马坑乡和春村,年代为元至清。简介:又称龙兴堂。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明、清有修。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平方米。坐东南向西北,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明、次间设两缝抬梁式梁架,梢间设两缝穿斗式梁架,用材硕大,法式简洁。殿内设三个石构须弥座神台,凹堵石板镌刻“X元十四年”铭文,并保存三座早期的石香炉。附属文物和山桥又称百日桥,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单孔石拱桥,桥长35米,桥边尚存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和山桥记》残碑一通。保护范围:龙兴庵: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和山桥:桥体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2018年,龙兴庵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王氏宗祠追来堂
  王氏宗祠追来堂位于南靖县金山镇水美村,年代为明至清。简介:明正德四年(1509)始建,清乾隆年间(1736-1796)重修。占地面积1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85平方米,由前厅、主堂、内天井和廊房组成。祠前旷埕西南侧立三对石旗杆,祠内悬置明万历二十二年(1593)御赐“卓树清标”匾额。前厅和主堂明、次间为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悬山顶。梁架及斗拱、花板等多以雕刻、彩绘装饰,正脊仍保留清代的剪瓷雕。附属文物水美塔为同期建造的七层八角实心塔,通高8.9米。保护范围:王氏宗祠:向东延伸15米、向西延伸30米,南、北各向外延伸10米。水美塔:塔基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2018年,王氏宗祠追来堂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漳浦文庙大成殿
  漳浦文庙大成殿位于福建省漳浦县绥安镇后沟巷。漳浦文庙始建于宋,重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现仅存大成殿,大成殿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占地4900平方米,南向。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五间,为重檐歇山顶、斗拱抬梁式结构。大成殿内存有明、清的五方碑。面阔进深各五间,抬梁、穿斗混用式木构架,重檐歇山顶,前檐下设廊,斗栱为六铺作单抄双下昂(假昂)。现存的文庙大成殿木式结构尚保存有大量的明代的建造工艺,明代的实物构件,文庙大成殿单体建筑保护基本完整。大成殿规格高,意义重大。2006年漳浦文庙大成殿作为明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南胜窑址
  南胜窑址位于福建省平和县南胜镇、五寨乡。窑址主要集中在平和南胜、五寨两乡镇,因五寨原属南胜,故称“南胜窑”。南胜窑的产品以青花盘为代表,也生产碗、碟、瓶、杯、炉、罐等。纹饰多绘水草、鱼藻、飞禽、走兽、花卉之类,有的器物上还题写吉祥文字。60年代文物普查时,已在这一带发现古窑址。此后,福建省博物馆与平和县博物馆作过多次复查,发现窑址有:南胜镇的花仔楼、田坑、欧寮;五寨乡的洞口、虎仔山、后巷碗窑山、田中央、垅仔山、大垅、二垅、-坡、内窑、扫帚金等。采集的瓷器标本有:青花瓷、白瓷、青瓷、色釉瓷(酱釉、黄釉、蓝釉等)、彩绘瓷(五彩、素三彩等)。2006年南胜窑址作为明清时期的古遗址,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中共平和县委旧址
  中共平和县委旧址位于平和县九峰镇积垒村,年代为1927年。简介:始建于清代,由静逸公祖祠和兴全公祖祠组成。1926年10月,广州农-动讲习所第六期学员、共产党员朱积垒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身份随北伐军回到平和开展农-动,11月在兴全公祖祠成立上坪村农民协会,同年冬在静逸公祖祠创建中共平和县第一个支部,朱积垒任支部书记。作为平和县共产党早期机构旧址,静逸公祖祠、兴全公祖祠是土地革命战争前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开展革命斗争的实物见证。保护范围:静逸公祖祠四周墙体东扩60米至村道,南扩65米至村道,西扩20米至村道,北至县道秀秀线南侧红线。2018年,中共平和县委旧址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霞贯石楼群
  霞贯石楼群位于漳州市龙文区郭坑镇霞贯村,年代为清。简介:由曜星楼、阅汪楼和承泽楼组成。曜星楼,清乾隆丙辰年(1736)建,由红砖埕地、山门、围墙、天院、曜星楼及左侧、后侧护厝组成;曜星楼为方形二层楼,石构门框,门楣嵌石匾一方,楷书阳刻“曜星楼”,落款“乾隆丙辰春仲阳宣”。阅汪楼,清康熙庚辰年(1700)建,建筑面积225平方米,方形二层楼,一层前厅设木梯通往二层。石构门框,门楣上嵌“阅汪楼”,落款“告康熙庚辰年”。承泽楼,清乾隆八年(1743)建。主体建筑为两层楼,中为天井,四面厢房,计24间房。2013年,霞贯石楼群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曜星楼、阅汪楼和承泽楼四周各外延20米。……[详细]
松州书院
  在漳州北郊———芗城区浦南镇松州村,创办于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距今1290多年,到目前为止是全国发现最早创办的书院之一。《龙溪县志》记载:“松州书院在二十四都,唐朝陈响与士民讲学处。”书舍、厅堂、跑马场,面积约15亩,既可教学,又可习武,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唐贞元二年(786年),州治迁至龙溪县,书院前增建松州大庙,祀陈元光及其部将,形成前庙后校的格局。1864年毁于太平军之火,后又重建。书院系翰林承旨直学士陈响创办执教,属官办,教员均由县令隆礼聘请,办校旨在“为导民于礼乐,无混迹于渔樵。”改变“海滨世无仕者”。陈响把孔子的“文、行、忠、信”融于一体,言传身教,导士民于礼乐,开士子之茅塞,培育了大批人才。……[详细]
莲花池山遗址
  时代:旧石器时代漳州莲花池山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漳州市北郊,1990年,考古学者发现莲花池山地表有100多处小石器地点,采集到1400多件小石制品。据考察,该石制品出自红土堆积物中的砾石条带。该砾石条带证实了地质时代。2005年再次发掘,在其中3个文化层共采集标本3000余件,初步鉴定石制品超过300件。石制品所利用的原材料较为单调,仅有脉石英和水晶晶体。莲花池山遗址分南北两区,文化层是相连的,根据所作的剖面可知,文化层呈较大的角度由东北向东南倾斜,但由于后期的自然侵蚀和人工破坏,北区顶部和南区遗址已不复存在,如何开发保护遗址,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