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漳州市旅游

漳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五更寮炼铁高炉
  五更寮炼铁高炉年代为1958年,位于南靖县书洋镇上田村。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中,南靖县在五更寮设铁厂,建24座土高炉。由于所炼钢铁不合格,次年被县委决定停产。之后这里的土高炉多被拆往他处,现尚遗留8座。它是“大跃进”时期“大炼钢铁”运动的历史见证。保护范围:炉体四周向外延伸50米。……[详细]
洛滨大庙
  洛滨大庙原是漳州古代府属著名的三大庙之一(另为芗城浦南松州大庙和华安浦西大庙)。为明代正统戊辰科进士郑和与明代永乐乙未科进士陈坤奇之子一同创建。于明正德年间建成三进大庙,后崩毁,1986年重建二进新庙宇,正殿面阔3间,进深3间,明制装饰,庄严古朴。……[详细]
263、林釬墓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林釬墓
  林釬墓在洞口村内。林釬墓为糖砂夯筑,前立双望柱(墓笔),保留明代形制。从墓碑字刻看,是林釬夫妇与母亲陈氏的合葬墓。其后数十步,有一古墓,前立双望柱,据村民说,是林釬父亲之墓,墓碑阳刻“翰林院编修英惠林先生神域”。……[详细]
木棉亭碑刻
  木棉亭碑刻,是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漳州龙海市九龙岭九湖镇木棉村口木棉庵前,亭为钢筋水泥仿木结构,长方形八柱亭子,歇山顶,上覆绿色琉璃瓦,匾额镌“木棉亭”三字。 柱上有楹联多副,其中最有名的是汉寿朱熙撰写的“明春秋大义,为天下除奸”。亭子后面有一排碑刻。有一方碑刻镌“宋郑虎臣诛贾似道于此”十大字,此碑原系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亲立,原碑已废,现存碑刻是清乾隆间知县袁本濂重立。另一立石碑系明人题刻七言诗一首,曰:“当年误国岂堪论,窜逐遐方暴日奔。谁道虎臣成劲节,木棉千古一碑存。”旁边还有一碑,刊刻着陈琪撰文、汉寿朱熙写的《木棉亭记》。贾似道被贬迁徙,由武举郑虎臣押解,郑父曾因奉命监押,惨遭贾似道杀害,自己也曾被贾似道流放充军,获释后在会稽当县令。对贾似道恨之入骨。押解中途至漳州木棉庵时,听……[详细]
溪园张氏家庙
  溪园张氏家庙位于长泰区武安镇京元村,年代为明至清。始建于明初,历代维修,现存建筑保留明、清风格特征。合院式布局,坐东南朝西北,占地面积1047平方米。前厅面阔3间,进深2间;主堂面阔5间,进深3间,抬梁穿斗混合式构架。前埕分上下两级,下埕没于水下,立有石旗杆台座。上埕北侧的土地祠和古井为附属文物。2020年11月,被公布为福建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建筑外墙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详细]
隆教蓝氏家庙种玉堂
  隆教蓝氏家庙种玉堂位于龙海区隆教畲族乡红星村,年代为清。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由平台名将福建水师提督蓝理、金门总兵蓝瑗回祖地主持重建;乾隆三十三年(1768)和道光二十一年(1841)由漳台各地蓝氏后裔捐资重修,是漳州地区畲族蓝氏的肇基大宗祠。坐东北朝西南,主落由前厅、主堂和天井两边廊房组成,两侧各有一列护厝,前有祠埕,占地面积831.6平方米,建筑面积694.2平方米。主堂悬山顶燕尾脊式屋面,抬梁穿斗混合式构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2020年11月,被公布为福建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建筑外檐滴水位和祠埕前沿起,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详细]
267、后眷楼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后眷楼
  后眷楼位于南靖县金山镇后眷村,年代为清。当地卢氏族人聚居之所,著名海商卢项出资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坐北朝南,两层砖木建筑,建筑面积3626平方米。外墙基条石垒砌至一层窗台,上部用青砖清水垒砌,硬山顶瓦屋面。楼正面开大门和两个边门,余三面各开两门;楼内中部为大天院,两侧分成四个相对独立的二进合院,共“五院九门十八厅”。全楼共计房间108个,二楼有内通廊四面贯通,设五部梯道上下。2020年11月,被公布为福建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建筑外檐滴水位起,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详细]
坪埔崇兴楼
  坪埔崇兴楼位于南靖县龙山镇坪埔村,年代为清。俗称“八卦楼”。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屡有重修,保持清代风格。坐东朝西偏南,两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661 平方米。平面呈正八边形,外墙青砖清水砌筑,设西侧正门和南侧偏门。楼内沿每边设一单元,共八单元;每单元三开间,全楼两层共48 间,有三部木楼梯可供上下。楼内设通廊,中部八角形天井,西侧水井一口。2020年11月,被公布为福建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环楼墙外檐滴水位起,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详细]
向文书院
  向文书院位于平和县安厚镇白石村,年代为清。俗称安厚文祠、文祠庵、朱子祠。据《平和县志》记载,书院主祀朱熹和王阳明,配祀文昌君。始建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由县令胡邦翰主持重修,次年落成,现存建筑保持清代风格特征。坐南向北,两层楼阁式建筑,歇山顶三川式屋面,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建筑面积260平方米。附属文物有历代碑记三方、古井一口。2020年11月,被公布为福建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详细]
水寨大山
  又称九仙山,俗称九仙顶。在福建省东山县铜陵镇北面。明初设铜山水寨钦依把总署,故名。是历代军事要地。戚继光、郑成功均曾先后屯兵于此,有郑成功水操台、万军井等遗迹。山临海凸起,雄踞铜山湾隘口。山上巨石垒叠,有石洞曰“铜山石室”,洞内有“仙峤记言”石碑一块,记南明永历六年(1652年)郑成功部将洪旭、张进、甘辉等42人捐银建观音堂事。沿洞后石窦可至瑶台仙峤。……[详细]
小芦溪点编旧址秀芦陈氏家庙
  小芦溪点编旧址秀芦陈氏家庙位于平和县芦溪镇秀芦村,年代为1937年。系芦溪陈氏开基祖庙,1935年重建,现存建筑由半月池、前坪、门厅、前天井、中堂、后天井、正堂、化胎及右横屋组成,左横屋存基址,占地面积3937平方米。1937年9月4日,根据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与国民党军政当局合作抗日协定,闽西南人民抗日红军第四、五支队和永定、永东、永埔、永和埔等县人民抗日义勇军在小芦溪接受点编,改编为闽西人民抗日义勇军第一支队第二大队,史称小芦溪点编,标志着闽西南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部队在秀芦陈氏家庙及周边土楼驻扎三十多天,并在秀芦陈氏家庙多次召开干部会议及群众大会,次年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四团,北上抗日。2020年11月,被公布为福建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祖厝柚园上……[详细]
黄道周墓
  黄道周墓,在漳浦县北山,即离黄道周讲学处不远的地方。黄道周墓坐南朝北,为三合土结构,宽10米,长12米,周围种满树木。墓碑题写:“明赐进士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师、吏、兵二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前詹事府经筵讲官,赠文明佰,谥忠端黄石斋先生暨配诰封正一品夫人谥考徽蔡氏之佳城。”墓侧有“四君子墓”,也座南朝北,墓碑写“殉节门人四君子之墓”。黄道周及四君子墓保存完好,经常有人前往朝拜瞻仰,回想黄道周的一生光辉业绩,是漳浦人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详细]
273、岱房庵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岱房庵
  岱房庵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靖城镇大房村境内,距南靖县城20公里,距漳州市区10公里。岱房庵奉迄三平祖师公,迄今已有570多年的历史。据清朝乾隆南靖县志记载:“明宣德年间,因迎祖师像祈雨,过浮山总大坪社,遂止不去,乡人筑寺祈之。”岱房庵主祀的义中禅师,俗姓杨,叱号为广济禅师,俗称三平祖师公。起祖籍高陵(今陕西高陵),因父仕闽,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生于福唐(今福建省福州市)。唐宝历三年(公元827年),义中禅师到福建平和县创建三平寺。唐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十一月初6日,义中禅师圆寂,享年92岁,僧腊65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岱房庵制定规划,进行寺庙配套建设:铺设了庙外石埕;修建了山门和寿金炉;添置了万年宝鼎,雕刻十二生肖石像;新建四座广济亭,一座戏台,在回廊墙壁竖立功德石碑;修……[详细]
中正和平坊
  中正和平坊,位于中国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蓝田镇西坑村,类型为古建筑,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为彰表东阁大学士林焊功绩而建。坊为石构,3间5层12柱,高9.2米,宽9.5米,深2.2米。中嵌崇祯皇帝御赐中正和平、澹泊宁静及林焊生平事迹的石匾。1982年,龙海县(今龙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松洲威惠庙中殿遗址
  松州威惠庙,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浦南镇松州村。唐代漳州首任刺史陈元光于景云二年(711年)因平寇乱战殁,朝廷念其开漳有功,下诏立庙,初名“将军庙”。唐贞元二年(786年)漳州治所从李沃川(今漳浦绥安镇)迁入龙溪,当年于漳州北郊松州书院内兴建将军庙,以纪念陈元光、陈珦父子二刺史对开发漳州的功德,并官定为漳州文武官员于春秋祭日进庙致祭。据唐漳州司马欧阳秬作《陈珦墓志铭》载:“贞元迁州,遂以松州书院祀龙湖(陈元光,号龙湖)而葬之。”宋宣和二年(1120年),朝廷诏令对将军庙赐额为“威惠”,由此,漳、泉二州各属县所立的将军庙均改称为威惠庙。明代太朴待卿陈天定《北溪纪胜》载:“由溪西直上三里许,则唐将军威惠庙在焉。古所为苦草镇松州堡是也。”松州威惠庙内还有一所松州书院,该院建于唐景龙二年(708年)……[详细]
蓝鼎元墓
  蓝鼎元墓漳浦县湖西乡政府前约100米处。坐西向东,外观呈“风”字形,三合土构筑,青石墓碑上刻楷书“皇清恩进士授中宪大夫知广州府事鹿洲蓝先生佳城,乾隆癸卯仲秋吉旦”。墓前竖石望柱1对。1986年,漳浦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悬钟所城墙
  悬钟城位于福建省诏安县梅岭南门一带的诏安湾西岸。处于南海与东海交汇的突出部,地势险要。古城中的建筑颇具特点,悬钟城的房屋大多是东西向的,屋顶的装饰也与众不同。 始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嘉靖末年,抗倭明将戚继光在此屯兵,并击败了倭寇。清顺治十八年(1661)因迁界而废,康熙年间再度重修。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华侨捐资重修了西门的部分城墙。悬钟城依山势砌条石筑成,周长1800米、垣面宽3至3·5米、高6米,女墙861垛,窝铺15座。东西南北四门上各有城楼,东、西两门阻海,北门通路,南门塞之。……[详细]
武安牌坊群
  武安牌坊群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区人民东路109号附近,具体在武安镇中山南路。这个景点由祖孙执法坊、春风桃李秋水鱼龙坊、解元世科坊三座石牌坊和一口古井组成。其中,祖孙执法坊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祖孙执法坊是为长泰籍进士、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戴时宗,以及戴时宗的曾孙、进士、监察御史戴燝而立的。该牌坊为石仿木结构,二柱一门式,面阔4.87米,通高7.055米,单檐歇山式屋顶,但不规则,柱方形,四角内讹。二柱上有普柏,坊上置栌斗,斗形较大。斗拱均出挑,额枋下有龙形雀替,显得气势磅礴,精美绝伦。除了祖孙执法坊外,武安牌坊群还包括春风桃李秋水鱼龙坊和解元世科坊。其中,春风桃李秋水鱼龙坊为石仿木结构,二柱一门式,面阔4.87米,通高7.……[详细]
279、熏南楼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熏南楼
  薰南楼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为两层单元式圆形土楼,建筑总面积2675平方米,占地面积3300多平方米,由两代人建了22年才落成。楼内建筑分为内外两环,分成12个扇形单元,每个单元均由前后两进、天井及两厢廊组成,这种闽南风格的四合院,在公共性之外注重私密性,算是福建土楼中一种独特的格局。薰南楼整体规划布局周密、用料考究,保存较多漆金镂空透雕木构件,具有独特的景观和文化底蕴,2005年12月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薰南楼楼门由细琢的青岗石砌成,对称整齐,大气宏伟,楼名及楼联由清乾隆年间进士何子祥题写,遒劲有力。“嶂列屏开石阙祥云依圤极,风和日暖天炉宝气焕南山”。薰南楼各单元台阶、天井、庭院均用精雕细琢的石板构砌成,梁架和门窗的木雕,构图精美,清一色的漆金镂空透雕,雕功精致,是不可多得的民间艺术精品。……[详细]
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办公遗址
  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办公遗址(中山公园内仰文楼)位于漳州市芗城区延安北路与新华西路交汇处中山公园内。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仰文楼历史上原是漳州府衙的后楼,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当时漳州知府魏荔彤为纪念朱熹任漳州知府时昌盛文风而将府衙后楼房改建而成,命名为“仰文楼”,此后成为漳州文人的活动场所。仰文楼原是二层0-式结构,占地900余平米,二楼东西两侧各有空中0-,十分精致。1938年毁于日本飞机的轰炸,1942年重建为一层的结构,占地面积不变。这里距东坂后基督教堂只有80余米,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即在此办公。5月1日,王占春在仰文楼北侧主持召开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军民万人大会,热烈庆祝红军攻占漳州取得胜利。在庆祝大会上,东路军和省委负责同志都作了重要讲话。同时,审判了国民党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