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南平市旅游

南平市文物古迹介绍

南平明翠阁
  位于南平市区东,建溪旁,依附于凤冠岩上。明代建时为观音阁。宋代著名诗人辛弃疾到延平留下《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一长调,词中涉及凤冠岩上的这座楼阁。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全阁扩建,改名为明翠阁。同治年间被毁,不久重建。“文革”期间以破“四旧”“开通战备路”为由,毁阁、削岩至片瓦无存。今已按原样重建,并新建“闽北第一阁”,占地40公顷。 明翠阁雄踞高岩,俯瞰闽江,建筑群紧贴悬崖峭壁。攀绕而上,“五步一亭,十步一阁,廊腰漫回,蟾牙高啄”。亭榭楼-运匠心,画廊石塔别具一格。从公路旁沿阶拾级而登,进入“明翠胜境”山门。从大殿相连的接龙桥斜进,至螺旋亭,上达观景台,再过甬道入八角楼。置身悬崖,凭栏俯视,令人目眩。后山蜿蜒的石径紧傍石壁,伸上山腰之间的高僧圆寂处,一片肃穆,古树挺拔,枝叶繁茂……[详细]
将口唐窑窑址
  将口唐窑窑址,位于福建省建阳市将口镇将口村。分布在郭垅山和仙奶岗两座山岗的东南坡,暴露窑具托座和青瓷残器等,堆积层厚1至2米,范围约1200平方米。该窑于1977年调查时发现。1985年,福建省博物馆进行发掘,发现唐代龙窑基一座,出土遗物数百件。瓷器胎骨绝大多数细腻、纯净,少量夹砂或羼细砂。产品均为青瓷,施石灰釉,釉色以青绿、青黄色为主,也有少量青灰色。釉层普遍较厚,均匀温润。釉面流行细小而密集的冰裂纹。器表多数素面,少量装饰花纹。制作方法普遍采用快轮成型,形制规范,品种比较丰富,器形有碗、盘、碟、盆、钵、执壶、瓮、罐、灯盏、盘口壶等。不少产品形体硕大稳重,反映其娴熟的造型工艺水平。装烧方法采用托座叠烧。产品是在龙窑中焙烧。发掘的仙奶岗窑基,依山坡倾斜地势建筑,残长达52米,是目前国内已知唐……[详细]
浦城梨岭关
  浦城梨岭关年代:唐座落地点:浦城县九牧镇九牧村该关位于浦城县九牧镇九牧村高步亭自然村。古时因山产梨,称梨岭;唐贞元初,林藻与其弟林蕴联袂进京赶考,在岭头题下姓名,后两兄弟均科举及第,就称为折桂岭;又岭有五显庙,俗称五显岭。关为南北走向,关墙残长30米,高3-5米,下宽9米、上宽6.5米。关门残高3.2米,厚6.5米,宽3米。在关南侧顶部还发现营房遗址和石砌圆形泉水井一个,井深1.5米,直径0.65米,泉水清澈可鉴,甘甜爽口。据当地老乡回忆:关总长约80米。关门用片石砌成,顶为半圆拱状,关楼南面书“全闽锁钥”,北面书“越闽砥柱”。民国22年(1933),建造江(山)浦(城)公路时被毁。梨岭关规模宏大,关之四周,深坑危堑,林木周密,道路崎岖,地势峥嵘,山奇水秀,挺拔雄伟,堪称“福建第一关”。在梨……[详细]
建瓯光孝寺
  建瓯光孝寺建瓯光孝寺----八闽著名佛寺之一,原名“南山光孝寺”,位于建瓯市城南约1公里处。铁狮山麓,建溪之滨,是福建省一座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环境清幽,景致雅奇,名闻中外的十方大丛林的古刹大寺,是游览、谟拜圣地。光孝寺始建于六朝陈武帝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唐称“隆兴”,北宋称“景德”,“天宁”、“万寿”,南宋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改称“报恩光孝禅寺”。元末毁于兵燹,明洪武重建,嘉靖毁于火灾,万历又重建,续后清康熙及光绪两番增修,民国十四年亦曾维修,迄今已有一千四百三十余年历史。光孝寺占地九十一亩。全寺纵长242.3米,横宽161.2米,分三组建筑群: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及连接之东西两侧回廓,组成封闭式主体建筑群落;伽蓝殿、祖师殿、法堂、禅堂、祖堂、藏经楼、方丈室、香积橱、斋堂、……[详细]
西山故居
  西山故居位于浦城县仙阳镇,时代为清代。该单位位于浦城县仙阳镇本街,为南宋理学家、参知政事(副宰相)真德秀(号西山)的故宅。宅坐北朝南,砖木混合结构。始建于宋嘉定十四(1221)年。清咸丰八(1858)年毁于火,光绪十四(1888)年重建。南北长66米,东西宽21米。总面积1221.4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632.53平方米,庭院面积588.87平方米。四面围墙,东、西、南三面墙外有流水沟绕护。中轴线依次为花墙、前庭院、门厅、天井、正厅、后院。正厅面阔三间,进深四间。两侧有厢房、侧门。侧门上槛外分别额书“鸾飞”、“鱼跃”等字,砖质,阴刻楷书。建筑内梁坊、瓜柱、斗拱以至瓦当均有精美雕饰。两厅均为硬山顶,穿斗抬梁混合结构。前厅额枋有清代吕佩芬匾额“西山真先生旧宅”。1982、1984年进行维修,保存……[详细]
武夷山闽赣古驿道
  武夷山闽赣古驿道与关隘位于武夷山市岚谷乡岭阳村、洋庄乡大安村、坑口村,年代为五代至南宋。简介:由岭阳关、分水关和温林关古驿道与关隘组成。岭阳关古驿道与关隘,始建于南宋,地处武夷山市岚谷乡岭阳村地处闽赣交界处,接江西广丰。分水关古驿道与关隘,始建于五代闽国,地处武夷山市洋庄乡大安村地处闽赣交界处,接江西铅山。温林关古驿道与关隘,始建于南宋,地处武夷山市洋庄乡坑口村闽赣交界,接江西铅山。闽赣古驿道关隘遗址是研究万里茶道线性文化遗产和武夷山古代交通、运输、商业、关防、兵制、铺驿制的重要实物资料。保护范围:岭阳关古驿道关隘:古驿道路肩外各延伸10米。岭阳关隘口:关墙两侧至山脊,南北各20米。温林关古驿道:古驿道路肩外各延伸10米。温林关隘口:关墙两侧至山脊,南北各20米。分水关隘口:关墙两侧至山脊外……[详细]
白云禅寺
  白云禅寺位于白云岩的峰腰。九曲筏游时骋目北望,可以看到构筑在溪北白云岩的这座同名古寺庙。寺庙傍崖临溪而建,形态犹如一座悬空庙。如要涉足庙中,则需通过星村大桥,顺山路往东北而行五里后抵白云岩之麓,再拾级而登即可到达。白云禅寺原名白云庵,宋代学者吕祖谦曾在此结庐以学,后为道姑所据。明末清初,慈觉和尚游至此,将白云庵改建为寺庙。该寺巧借山岩筑寺,与山川大地为一体,远望像灵峰峰腰间的一团白云。寺内有弥勒殿、三宝殿、观音殿、祖师坛。各殿的后一半藏于岩洞中,前一半则利用山势用杉木支架,宛如空中楼阁。在寺内南望九曲溪上游,道院洲盘亘中游。对面火焰峰秀拔挺立。俯视星村镇屋宇楼台,栉比鳞次,风景独好。自建庙祖师僧慈觉数传到乾隆年间由僧捧日主持寺庙的近百年间,香火鼎盛,信善不绝。建寺至今的数百年间,历经兴毁。寺……[详细]
迪口梅岭江老魏烈士墓
  迪口梅岭江老魏烈士墓位于迪口镇下房村梅岭自然村,年代为现代,类别为墓葬。该墓位于建瓯市迪口镇下房村梅岭自然村平路下山西侧山腰,坐东北朝西南,呈小“八”字型,碑高为0.6米,宽0.4米,墓两侧壁以方砖水泥筑砌,石碑上碑文竖式楷书“革命烈士江老魏墓”,立碑时间1953年12月重修,立碑单位建瓯县人民政府第六区公所。据当地老人介绍,江老魏生于1916年,1933年参加红军,曾转战古田等地,由于病重,1941年牺牲于梅岭自然村,1953年被追认为烈士。该墓对青少年进行革命教育发挥积极作用。2020年4月28日,建瓯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建瓯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墓葬坐东北朝西南,以71.3平方米的墓葬本体(包括已水泥硬化为墓坪一部分的山路)为保护范围呈不规则梯形;保护范围西南边长8.5米,西北边……[详细]
张山头红军墓群
  张山头红军墓群位于武夷山市洋庄乡小浆村张山头自然村,年代为1930年代。简介:主要包括东坑头片、瓦窑片、墓坪片三大片区。墓葬表面观察均为土堆墓,平面呈长条状,墓顶封土呈弧形,墓前干砌少量青薄砖(当地称合子砖)或石块作为封门,实为墓冢标志。遗址内存红军墓碑一方,风化岩石质,立于东坑头山上。碑额正中阴刻五角星,五角星内有圆形文饰。碑体铭文共计7字,正中阴刻“红军墓”三字。右下角阴刻“三一年立”四字。墓群所葬的主要为闽浙赣苏区红军官兵和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初步清理墓葬1343座,占地面积为约1000余亩,其中东坑头山一号墓系红军医院院长王日华同志墓。遗址内尚存闽北红军医院、门诊部、住院部、看守所、炮台、战壕等遗迹。保护范围:东坑头片:东至东坑头田塝,南至古道,西至山头排山脊,北至上丘盘山脊。墓坪片……[详细]
城村古汉城遗址
  介 绍: 位于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西南1公里,为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被列为武夷山世界遗产地的古汉城遗址保护区,1996年12月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村汉城遗址发现于1958年,是福建省已发现的古城址中保存较好的一座汉代古城址,也是我国江南地区比较完整的一座; 城村汉城由三组东西走向的山岗和高胡坪组成。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面积约48万平方米。地面保存着较好的夯土城墙,实测周长2896米,墙外除天然深谷和洼地外,一般都有墙壕遗迹。城门两座,位于城址南部,东西遥望,直道相通。城内探明大型建筑群基4处、冶铁作坊遗址5处、居住区15处,以及烽火台、排水系统、古道路等多处;侧厢、庭院、天井、排水沟等,保存相当完整,出土大量的陶器、铁器、铜器等。其器形有罐、盆、钵、瓿、……[详细]
五夫朱子故里
  五夫朱子帮里位于武夷山市东南部,地处浦城、建阳、武夷山三县(市)交接地带的五夫镇,距市区51公里距离度假区51公里处五夫镇。五夫镇自然环境幽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盛产白莲、板栗、杨梅、香菇、田螺等。五夫镇自古就有邹鲁渊源之称,历代名人辈出。至宋代已是鼎盛时期,名人学者云集,工商仕农极为繁荣,抗金名将刘子羽、吴介、吴遴在五夫降生;词圣柳永以及他家“柳氏三杰”在五夫孕育;胡安国家族的胡氏五贤出自五夫;理学宗师朱熹在五夫从师就学,可谓“群英荟萃”。是重要历史文化名镇,境内遗址遗迹丰富,是武夷山武夷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属于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主要景观有二处:一是朱子故居--紫阳楼,书院门牌楼高耸,构筑精巧,门饰砖雕花鸟人物,造型雄伟凝重,蔚为壮观。;二是兴贤古街。古街由6个街坊组成,全长100……[详细]
和平书院
  从开科取仕以来,和平出了137名进士,有进士之乡的美誉,这与已有千年历史的和平书院密切相关。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通往和平书院的青石板路,许许多多的和平学子就是通过这条路成就了功名。和平书院始创于后唐,创始人黄峭(871年-953年)。唐时,黄峭之父从河南到邵武做官时,发现和平水向西流,非同一般,因此把家安置在和平。其子果真应证了和平风水好,十八岁考上进士,官至五代后唐工部侍郎。在朝做官时,黄峭最大的抱负就是“复唐”,在感到复唐无望时就弃官归隐到和平,并创办了和平书院。黄峭娶妻妾三房(上官氏、吴氏、郑氏),并且每房都生了七个儿子,共计21个。在其八十大寿时,把21儿子召集起来开了一个家庭会议,命令各房仅留长了尽孝送终,其他十八个儿子各得一匹马与一斗瓜子金,并口占《遣子诗》赠别:“信马登程往异方,任……[详细]
建瓯中共闽北临委旧址
  中国共产党闽北临时委员会(简称闽北临委),是闽北党组织早期的领导机构,领导福州和闽北地区的革命斗争。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大肆搜捕和-共产党人与革命群众,-笼罩全国,大革命运动处于低潮。闽北的形势与全国一样,工农运动遭到了摧残,党的组织被迫转入地下。鉴于福建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的情况,1927年7月,中共中央派陈昭礼到福建工作,恢复与发展福建的工农运动。月底,陈昭礼偕徐履峻一行抵达崇安,建立了中共崇安特别支部。8月,抵达建瓯,与葛越溪、季永绥等人接上关系,在陈昭礼的主持下,根据中共中央关于“闽省暂时划分为闽南、闽北两区”的指示,成立了闽北临委,直属中央领导,书记陈昭礼。稍后,又成立了闽北临委福州办事处,闽北、闽南两临委根据中央的指示,合并成立福建临时省委。闽北临委的负责……[详细]
麻沙蔡氏大宗祠
  蔡氏大宗祠建阳蔡氏梓里,自唐至今已有1100余年。它坐落在麻沙镇水南村,原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一座古建筑。二00三年进行全面翻修。宗祠大门保持原有的砖砌古门,书匾蔡氏大宗祠,大门两边红墙上浮嵌钛金镀制的由南宋理宗皇帝为表彰蔡元定、蔡沉著书有功而御书的西山、庐峰巨字。用细石砌成的石阶直通九贤堂。正中建大红色的龛楼,内放蔡氏九贤雕像,两边桂木制柱联曰:图衍九畴,通易象春秋,天道人道九贤相继;书兼四代,朔商周虞夏,心法治法四世递承。九贤堂的两壁高悬四个匾额曰:紫阳羽翼、学阐图畴、闽学干城、家传心学。左右还悬挂十幅挂联,内容是理宗皇帝赞九儒;历代各臣赞九儒蔡氏九儒遗言。从可以处砖门进入济阴堂,正中建大红色的大龛楼,中央放入闽始祖炉公的木雕像。两壁悬挂16幅古代名祖画像,让裔孙瞻仰祖先的功德。宗祠虽是改造……[详细]
35、宝严寺
宝严寺
  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新建路,北倚古城墙与富屯溪,是闽北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嘉靖《邵武府志》载:宝严寺始建于唐大顺元年(890年),当时名为“兴会寺”。五代后梁贞明元年(915年)改名“再兴寺”。后梁龙德元年(921年)改名“太平兴福寺”。宋天圣元年(1023年)改名“宝严寺”。元延祐年间(1314-1320年)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曾两度重建。大殿大梁上尚有“旨大明嘉靖拾贰年癸已岁贰月贰拾贰日已卯吉时重新鼎建”和“上祝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题记。宝严寺造型别具一格:大殿平面呈正方形,双檐歇山顶,面阔、进深各5间,计400平方米。斗拱呈莲花拱托,全部采用拼合梁袱,柱头辅作用直昂,外檐补间斗拱里转用上昂。梁袱、斗拱上彩绘人物、龙凤、花草图案仍清晰艳丽,是明代名画家严宗儒、上官……[详细]
水源钱团王守仁、王仁臣烈士合葬墓
  水源钱团王守仁、王仁臣烈士合葬墓位于水源乡钱团村,年代为现代,类别为墓葬。该墓位于建瓯市水源乡钱团村北侧后山林的半山坡之上,坐西北朝东南,长8.5米,宽8米,面积68平方米。平面呈“凤字形”,墓缘及墓坪均用水泥刷成,墓缘呈六柱五间五层式,正中嵌砂质岩石碑一块,行书阴刻“三野十兵团战士山东籍于一九五零年二月十九日光荣牺牲,中国人民解军烈士王仁臣、王守仁之墓,建瓯县人民委员会,团结大队管理委员会,公元一九六六年十月一日”,碑前砌半月形供台。该墓对加强青少年革命教育具有积极意义。2020年4月28日,建瓯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建瓯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墓葬坐西北朝东南,以172.15平方米的墓葬本体为保护范围;保护范围东南边长15.0米,西南边长14.3米,西北边长12.5米,东北边长11.4……[详细]
迪口徐坑萧海清、陈嶼泰、孙树一烈士合葬墓
  迪口徐坑萧海清、陈嶼泰、孙树一烈士合葬墓位于迪口镇大布林村徐坑自然村,年代为现代,类别为墓葬。该墓位于建瓯市迪口镇大布林村徐坑自然村西面约2千米远的建瓯至迪口镇公路旁,1953年12月重修,坐偏西南朝偏东北,长7.5米,宽6米,高6米,朝向公路一侧,从左至右分立革命烈士萧海清、陈嶼泰、孙树一的合葬墓碑,墓丘顶刷水泥,墓用片石垒砌,左侧二级墓坪旁山腰种植数十年的枫树。三位烈士为土地改革时期被当地土匪杀害的国家土改干部。该烈士墓对开展青少年革命教育具有积极意义。2020年4月28日,建瓯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建瓯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墓葬坐偏西南朝偏东北,以63.92平方米的墓葬本体为保护范围;保护范围偏东北边长7.4米,偏东南边长9.7米,偏西南边长6.1米,偏西北边长9.2米。建设控制地……[详细]
王台革命旧址群
  王台革命旧址群位于南平市延平区王台镇王台村、上溪口村、溪后村,年代为1933-1935年。简介:包括王台谈判旧址(八角楼)、中央苏区闽赣省委常委开会旧址(珠宝庵)、溪口苏维埃革命委员会旧址和东方军野战医院旧址(黄氏宗祠)四个部分。1933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的第三军团(东方军)在彭德怀司令员和藤代远政委的率领下解放了王台镇,并将司令部设在王台镇上大庙(今王台粮站),将野战医院设在黄氏宗祠。1933年9月,东方军在王台八角楼同十九路军代表陈公培谈判,停止军事行动,推动第十九路军发动反对蒋介石的“福建事变”,促成了“福建人民革命政府”的成立。1935年3月,闽赣省委书记钟循仁在珠宝庵召开省委常委会,研究向闽南挺进、与当地的党组织取得联系等行动计划。在军事上节节胜利的同时,东方军在王台镇……[详细]
迪口西坑游章华、游仲铭、游吓生烈士合葬墓
  迪口西坑游章华、游仲铭、游吓生烈士合葬墓位于迪口镇西坑村,年代为现代,类别为墓葬。该墓位于建瓯市迪口镇西坑村西北侧300米处,坐东北向西南,长6.8米,宽7米,面积47.6平方米。整体呈“凤”字型,墓丘壁以水泥筑砌,墓前立三个石碑,自左向右分立阴刻游章华烈士、游仲铭烈士及游吓生烈士墓碑,墓碑均高约0.87米,宽约0.4米,立碑单位建瓯县人民政府第六区公所,立碑时间1953年12月。该烈士墓对开展爱国主义革命教育,弘扬革命传统精神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4月28日,建瓯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建瓯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墓葬坐东北朝西南,以71.3平方米的墓葬本体为保护范围呈不规则梯形;保护范围西南边长4.1米,西北边长5.4米,东北边长7.4米,东南边长计7.0米。建设控制地带:建控地带以保……[详细]
宝严寺大殿
  宝严寺大殿位于福建省邵武市新建路6号。大殿建于唐大顺元年(890年),始名“兴会寺”。五代梁龙德元年(921年)易名“再兴寺”。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改名“宝严寺”。元延祐年间(1314~1320年)和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两度重修。原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经堂、方丈室、僧舍、花圃等建筑。现仅存大雄宝殿,坐北朝南,平面呈正方形,木构,重檐歇山顶,面阔、进深各5间,通高18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殿内立柱36根,明间四金柱的莲花石础为唐、宋遗物。梁上楷书“大明嘉靖拾贰年癸巳岁贰月贰拾贰日己卯吉时重新鼎建”和“上祝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题记。金柱间梁栿和额枋上均置扁形普柏枋。梁栿彩绘人物、花卉、龙凤纹饰,至今色彩艳丽,画面清晰,是明代当地画家严宗儒、上官伯达手迹。该寺是研究闽北古代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