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三明市旅游

三明市文物古迹介绍

天台岩寺(李家岩禅寺)
  位于泰宁到寨下大峡谷的中途,从县城出发只有十公里车程,距公路边不足2公里。李家岩原名“天台岩”,明末李春烨曾在此苦读,后官至兵部尚书兼太子太师,于是后人便以“李家岩”称呼此地。而天台岩寺就是他静心读书的地方,所以也被成为“李家岩禅寺”。从山下沿一条古旧的石阶往上500米,有一条悬挂于绝壁之上的岩槽走廊,岩槽开口朝外,外围筑上了铁、木两层栏杆,以方便行走;其尽头就是天台岩寺。进入岩寺之前,先穿过一条半米宽的石凿小道,面前石门书写一楹联“具怀逸兴壮思飞,可上九天揽明月”,横批“吞吐天地”。此为“雪洞”,即昔日李春烨读书的石屋,现为小佛堂。与雪洞相连的建筑就是天台岩寺,中为佛殿,左为辅房,右为禅房,简朴无华,与幽僻的岩穴气韵相通。可在岩寺内品尝素斋,做饭用的水是山里的泉水,豆腐为寺内自磨,蔬菜为僧……[详细]
张源聂家祠堂
  张源聂家祠堂张源聂家祠堂坐落在明溪县胡坊镇柏亨村,始建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坐西朝东,祠堂占地面积44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平方米。有上下厅、天井、左右厢房、厨房。上厅正面供奉着0牌位,厅上方挂“德广堂”大匾,另有“节义可风”横匾一块,乃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福建提督翰林学院所赠。祠堂面前原围墙两侧有聂氏第19代祖人洁公约于1866年立的华表一对,于1966年前后倒塌。张源聂氏一世远祖巃得公祖居江西赣州府瑞金县白鹭树下;二世福履公于宋景祐二年(1035年)始迁闽汀之宁邑会同里大塘尾聂家坊,至第九世五九公于大元年间徙居张源,五九公乃张源聂氏之始祖。张源聂氏家族已传28代,繁衍85户,403人。据谱载:张源忠公房居住在沙溪的后裔第九代祖惟琮公迁居泉州;十代琮长公迁居建宁虚田村。惠公……[详细]
石碧红军独立第七师旧址群
  石碧红军独立第七师旧址群位于宁化县石壁镇石碧村,年代为1932年。简介:由张氏家庙(下祠)、三圣庙、维藩桥与玉屏德润亭组成。1929年,石碧村建立党小组,村民纷纷入农会、闹暴-动-、建政权、当红军、支前线、打土豪、分田地,积极投身革命。1932年8月,红军独立第七师成立,第二年在石碧村张氏宗祠设立红军独立第七师野战医院,得到当地村民的大力支持。保护范围:张氏家庙(下祠):东至32米外水塘,南至山墙滴水外10 米,西至围墙滴水外10 米,北至辅房滴水外10 米。三圣庙:东南至32米外水塘,西南至张氏家庙(下祠)矮围墙外10 米,西北至后屋滴水外10 米,东北至砖混建筑墙基外10 米。维藩桥与玉屏德润亭:建筑滴水向外延20米。2018年,石碧红军独立第七师旧址群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详细]
巫焕堂公祠
  巫焕堂公祠巫焕堂公祠坐落在清流县里田乡田坪村西,始建于嘉庆年间,由享堂、仪仗厅、衣冠厅组成。享堂祀有焕堂公之神主及“策杖圜桥”堂额。公本名巫起文,学名成章,焕堂为其号,以国子监优行监生授文林郎。其长子道南是明经进士。三媳吴氏四岁夫卒,上门守节六十多年,奉旨建贞孝坊。长孙相商进士,次孙际商授武略佐骑尉。仪仗厅安置有衙桥、宫扇、金瓜、镌有文武职衔的方牌,百余斤重的铁关刀等。衣冠厅为举行衣冠会戏酒所用。文物有贞孝坊及木楹联,楹联有“器重璠玙乔梓声蜚虎观;才储经纬孙曾世起凤毛”;“书纪乂王家世德扬休光史策,星言勤邑宰贤劳垂裕振冠裳”;“璧泮启前徽共见祖孙光国典,诗书承父志且欣乔梓耀宫墙”等加上9配厅,22天井、120间围屋,两门楼、两余坪、池塘、水井总共面积4000余平方米,全部砖木结构,是典型的清……[详细]
罗炳辉旧居
  罗炳辉旧居罗氏家庙位于清流县里田乡里田村。1930年6月至1931年1月间,罗炳辉曾多次率领红12军进入清流里田、田口、长校一带活动,并先后帮助建立起荷坑、下谢、长校、江坊、黄石坑等乡苏维埃政权和里田区苏维埃政权。在此期间,他曾多次入驻里田罗氏家庙,并在此领导开展对敌斗争和帮助地方建党、建政及分田分地工作。1931年2月,红军取得第一次反“围剿”战争胜利后,罗炳辉再次率部进入宁化西南部,并分兵直入清流、归化。在清流期间,他仍居罗氏家庙。罗炳辉旧居罗氏家庙始建于晚清时期,为单进砖木结构建筑,由上下两厅组成,面阔3间,进深6柱,面积399.64平方米。该遗址保存较好。罗炳辉旧居于2009年11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南山马氏宗祠
  清流县赖坊马氏宗祠赖坊南山马氏宗祠位于南山村中部偏南,是一处建于明代中期的祠堂建筑,祠中供奉福建马氏入闽始祖马发龙灵位。这是一座具有典型明代风格的木构建筑,由山门(又称“风水门”)、围墙、大坪、正堂、左右配厝等几部份组成。正堂坐西朝东,堂门外“八”字开。面阔三间,进深五柱,抬梁穿斗式互混结构,除应有的梁架结构外,没有多余的装饰件,整体风格素朴。正堂中心间设神龛,龛中供奉南山马氏入闽始祖马发龙。马发龙不仅是南山马姓始祖,也是整个闽西地区客家马姓入闽始祖。据考证,现台湾地区领导人-先生,就是马发龙一脉第三十二世裔孙。-的先祖在南山-了五代,后辗转迁往湖南衡阳。当前,马氏宗祠已经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七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和维修及日常维护工作登上了新的台阶。……[详细]
67、杨时墓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时墓
  杨时墓位于将乐县城南郊的乌石山麓。杨时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宋代著名哲学家杨时,史称“南渡大师”,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之一。由于世居将乐县龟山下,所以自号龟山,官至龙图阁直学士。元丰四年(29岁)至河南颖昌拜见程颢、程颐,以师礼事,皈依程门,留下了“程门立雪”的佳话,成了后人尊师重教的典范。他卒于宋高宗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葬于将乐县水南乌石山麓。1986年政府对这一古迹进行了修葺,墓前建牌楼一座,古雅雄伟,楼前匾题“倡道东南”,后匾程氏正宗”。墓地面南背北,宽3米,进深3.5米,入口处立两尊石狮,墓碑刻有“宋龟山文靖杨先生神墓”字样,为明成化六年(1470年)巡按御史滕昭师所书。杨时墓已成为将乐县旅游景点之一,到此瞻仰的旅游者络绎不绝。福建三明市……[详细]
万寿岩遗址
  万寿岩遗址位于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岩前村西北约500米处,是中国南方典型的洞穴类型旧石器时代遗址。1999年9月至2004年,共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在船帆洞内发现的4万年前的人工石铺地面和排水沟槽等重要遗迹,为国内首次发现、世界罕见。该遗址的发现,把福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上溯了18.5万年,特别是对闽台文化渊源研究意义重大。三明市万寿岩遗址博物馆是福建省唯一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博物馆,占地面积5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2006年11月开馆并对外开放。2014年进行改版提升,同年10月重新对外开放。万寿岩遗址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科普基地、福建省科普教育基地、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7年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详细]
灵台山翠峰寺
  翠峰寺灵台山上有始建于元朝末年的福源寺,明宪宗八年创建的翠峰寺,以及圆通寺、醉峰寺。是闽西北最具规模的寺庙群。走进山门,满眼便是苍松翠柏,让人顿生凉意。沿山路蜿蜒而上至山顶,但见红墙碧树深处,雕梁画栋,飞檐红柱,别具特色。寺院现存前殿、三佛殿各三间,韦驮殿一间,万宝洞及山门、二门、僧窑、墓塔、灵寅三层阁等遗迹。前殿面南。翠峰寺位于寺院中轴线正中,殿前竖庙碑二通,建于乾隆十六年;韦驮殿位于前殿屋后正中,后殿为万佛殿,内殿壁面十分完整,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彩绘的天王像、王母像、文殊、普贤像均高1.57米,比例适中而自然,施彩艳丽而不俗,线条繁细而不紊,布局严谨而生动;“唐僧取经”连环画生动形象,人物逼真,色彩新颖,勾勒自如,均达到兴寄深远,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详细]
笋帮公栈
  笋帮公栈,亦称笋帮公业,位于永安贡川镇胜利巷43号,是我国迄今为止最早的笋业同业公会旧址。笋帮公栈建于清顺治三年(1646年),占地97.15平方米,座南朝北,硬山顶,整幢建筑由门厅、大厅、东西廊及厨房等组成。门厅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次间后檐与东西廊相连,东侧防火墙砖烧制有笋帮公业的印记,以示房界,门额上阴刻笋帮公栈四个大字,门厅上方悬挂清乾隆年间所立的正直无私牌匾。大厅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地面均用青色方砖斜铺。正中镶有一块40×65公分见宽的石块,称为公平石。当年这里笋商云集,收购笋干,签订合同,商讨价格等均在公栈内进行。2003年被永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柏享陈氏探花祠
  柏享陈氏探花祠柏亨探花祠乃颖川陈氏之一脉。明嘉靖陈良公建祠,后于清乾隆四十四年重建,取名德馨堂,又名瑞峰祠。壬山丙向,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东西排连三厅两边回廊,左右边横厢各连厅12间。正厅中祀宋探花及第,授礼部侍郎祖陈俨公,妣陆氏夫人;五传开基敕赠尚书祖文选公,妣吴氏夫人,报功任太和县主簿祖讳良公,妣邝孺人;醇德奉奖孝友端方祖朝辅公,妣方孺人神位。陈俨公为当时归化县(即现明溪)古定全溪陈氏始祖。探花陈俨乃贡川陈氏九子十登科宋吏部尚书陈世卿之长子,登宋真宗咸平五年壬寅王会榜探花,由海州通判升兵部员外郎,历官至礼部侍郎,赠尚书。陈俨后裔子孙繁衍,枝繁叶茂,迄今繁衍四十余世,其嗣孙已遍及明溪、清流、宁化、将乐、龙岩、汀州、漳州、泉州等地。……[详细]
舒曹红军桥
  红军桥位于清流县林畲乡舒曹村背芜自然村与子竹坪自然村交界处。1931年冬,在林畲驻防的红军独立第7师1团1部在完成任务从归化方向返回驻地途经该桥时,不料遭遇-民团伏击。由于事发突然,激战中,10余名红军指战员血染石桥,英勇牺牲。为了缅怀烈士英灵,当地村民就将此桥命名为红军桥,以志纪念。红军桥是一座始建于明末清初的单孔石拱桥,红军桥长15米,面宽4米,桥面距水面高约3.4米。解放以前,这里是清流至归化(今明溪县)、三元方向的必经之路,前方不足1公里的豁口处就是镇守四县的交通枢纽──五通凹,有官道可分别通往清流林畲、永安安砂、归化城关、盖洋和宁化泉上五个方向。红军桥于2009年11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宁化西南五乡(曹坊)农民武装暴动指挥部旧址
  宁化西南五乡(曹坊)农民武装暴-动-指挥部旧址曹氏家庙位于宁化县曹坊乡上曹村上曹自然村。1930年初,毛泽东、朱德率红4军千里回师赣南途经宁化,对中共宁化地下组织作出明确指示,要迅速发动工农武装暴-动-,领导农民开展打土豪分田地,中共宁化地下组织及时研究部署了暴-动-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各党支部分头行动,做好暴-动-前的对敌分化瓦解、购买武器及对民团武装策反等准备工作。1930年夏,正直青黄不接,贫苦工农食不果腹。中共宁化地下组织审时度势分析了当时形势,认为人民反压迫、反剥削、求解放的情绪高涨,而且经过半年多的充分准备,红1军团和红12军正好在长汀整编,暴-动-能取得红军的支援,于是决定发动宁化西南五乡农民武装暴-动-,由曹坊先行,其他各地按计划相继进行。徐赤生、曹延勋等到长汀请求红军支援。是……[详细]
永安刘氏宗祠
  刘氏宗祠位于永安下吉山中心,这里是抗战时期省教育厅所在地、古祠堂,市级文物保护点。刘氏宗祠又名崇仁堂,坐北向南,建于清乾隆年间,建筑面积595平方米。每年农历九月初一,上下吉山村刘姓后代在此祭祀开基吉山的第一代始祖刘贵三(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从渔沄迁吉山)。因是刘氏大宗祠,所以常作大修膳,是所有抗战遗址中保存得最完好的一处。刘姓是中国当代的第四大姓。吉山刘姓,郡望彭城(今江苏徐州)是汉高祖刘邦之第刘交的后裔。据《刘氏族谱源流序》载:刘氏入闽始祖刘赐于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从江西广信府铅山县迁徙剑浦(今南平)定居。第三代孙刘天牧,在北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移居沙县城头。第五代刘章于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62年前)由沙县迁永安大湖岭后魏坊定居,为刘姓入永的开基始祖。至此,有了永安的……[详细]
中共闽中工委旧址西河祠
  中共闽中工委旧址西河祠位于大田县武陵乡桃溪村,年代为1942年。简介:始建于南宋,清初期重建,清光绪年间(1875-1908)为钦点御前侍卫探花及第林宜春的旧居,后为林姓祠堂,坐北朝南,土木结构,建筑面积596平方米,占地面积812平方米,由半月池、小道、围墙、内雨坪、下堂、天井、正堂、后花台及两侧厢房等组成。1942年2月,根据省委指示,中共大田地方组织在大田武陵西河祠召开会议。西河祠是中共闽中工委成立地点和主要活动地点,多次在此举行重要会议,领导并开展革命活动。保护范围:东至墙体外10米,南至墙体外20米,西至墙体外10米,北至围墙外10米。2018年,中共闽中工委旧址西河祠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抗战时期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群后池祠、磐山祠、青松堂
  抗战时期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群后池祠、磐山祠、青松堂位于大田县均溪镇玉田村,年代为1938—1946年。1938年5月,因抗战爆发、厦门失陷,集美学校被迫内迁,直到1946年全部迁回厦门,前后经历八年。后池祠、磐山祠、青松堂为抗战时期“第二集美学村”的学校、宿舍。后池祠,始建于明,清末重建,坐西朝东,土木结构,建筑面积为556.95平方米,曾作为集美高级农林职业学校。磐山祠,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一进五开间布局建筑,坐西朝东,建筑面积为293.16平方米,曾作为集美高级商业职业学校。青松堂,始建于宋,清末重建,一进五开间带双护厝建筑,坐南朝北,建筑面积为543.06平方米,曾作为集美高级农林职业学校。……[详细]
红军政治部旧址
  红军政治部旧址建宁县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前委、总政治部旧址位于宁都县黄陂镇排下村上排。1930年12月,以鲁涤平为总司令、张辉瓒为前敌总指挥的-10万军队,采取“并进长追”(亦称“分进合击”)的战略,向红一方面军发动第一次“围剿”。红一方面军采取“诱敌深入赤色区域待其疲备而歼灭”的战略方针,在分析敌我形势后,决定将红军集结到根据地中部的宁都黄陂、小布一带向敌军展开攻击。1930年12月1日至24日,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和-同志驻此并居住,研究制定了第一次反“围剿”红一方面军的作战方案。旧址原为“佑圣阁”,砖木结构,上下两栋,均面阔五间,占地面积400余平方米。具体位置:建宁县宁都县黄陂镇排下村上排……[详细]
岩前百阶塚
  岩前百阶塚年代:元座落地点: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岩前村简介:王九三与妻陈氏合葬墓,面积近20000平方米。墓由坟面、背围拢、天池(墓室上坪)、百级台阶坡道、享堂、堂下大埕,神道、木牌楼、楼前坪、半月池及祭扫便道、排水系统等几部分组成。冢依宋制,砖砌数重,坟前砌阶百级,俗称“百阶塚”。王九三(1228~1299),明溪、莘口、荆东、荆西、岩前王氏始祖,后裔分布三明、漳州、广东、台湾等地。为王审知之后,以乡行推孝廉,后举文林郎,任连城县令。保护范围:墓地周围一重山的山脊分水线内,面积40000平方米。2009年,岩前百阶塚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蒙古包式公墓
  蒙古包式公墓万寿岩中的蒙古包公墓它建于元至正十一年,在福建省仅有一座。这座蒙古包式的古墓,是民族团结的象征,是各族人民生活和蒙汉文化相融交映的结果。蒙古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在蒙古统一历史上有卓越贡献的大汗,每年都要举行几次隆重的祭祀活动。其中最隆重的是每年农历三月十七日举行的苏鲁锭活动。苏鲁锭蒙语为长矛,象征着成吉思汗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赫赫武功。相传,有一次成吉思汗在土拉河战斗中被击败,当时他跪下给神灵叩头求援。这是天上飞来一杆又黑又大的苏鲁锭。他高兴万分正欲伸手去接,可是苏鲁锭却停在半空中,他连忙给神灵许愿,要用一千只绵羊祭奠,苏鲁锭才落下来。以后蒙古人民一直保持了祭奠苏鲁锭的风俗。……[详细]
大炼林氏宗祠
  大炼林氏宗祠座落在燕西街道办事处大炼村。宗祠始建于元末明初年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由林家木(又名林翊)筹资改建。宗祠占地面积1186平方米,建筑面积467平方米,原主体建筑为木质结构,由正堂、廊庑、厢房、天井、宗祠大门、围墙等组成。解放后宗祠被作为学校的办公室、教室、厨房、教工宿舍使用。宗祠内设遭严重破坏,祠前石旌表已损毁。公元1980年学校迁出由林氏后裔德伟等人组织了修缮,初步恢复了宗祠作为祭祖的活动场所。随着悠悠岁月的流逝,栉风沐雨,宗祠日趋破旧。公元2008年4月由大炼村林氏后裔德厚、洪通等宗亲捐款集资10万余元(其中洪通个人捐资6万元),并指定专人负责进行修缮,于同年8月完工。修缮后宗祠焕然一新,祠貌壮观。该宗祠正堂坐乾山巽向兼戌辰三分,丙戌丙辰分金,坐奎宿六度(吉),向轸宿十五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