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莆田市旅游

莆田市文物古迹介绍

冬卿旧第
  冬卿旧第位于荔城区镇海街道英龙街东里巷,类别为古建筑。又称黄廷用宅,明嘉靖年间(1522~1566)建。黄廷用,明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官终工部侍郎。坐北向南,通面阔10.1米,通进深43米,占地面积775.78平方米。为二进合院式建筑,依次是大门、石埕、主厅、后座。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厅用材特大,屏门用锛砍,厅通高6.67米,厅前部阑额直径0.4米,厅跨度11.30米,最长檩达11米。建筑均不施油漆,地面铺设“京砖”,椽条用原木。楼、厅隔扇窗花皆明代原件。冬卿旧第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西、北至本体建筑-墙,南至通道外延2米。……[详细]
洋尾古坊群
  洋尾古坊群位于涵江区白塘镇洋尾村李角自然村,年代为宋、明、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洋尾古坊群由佥判第坊、科第坊和栢府归荣坊三座古牌坊组成,均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洋尾村灿烂的历史文化精髓。佥判第坊: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邑人广东惠州佥判李廷耀建,2001年矫正修缮。坐西朝东,建筑面积15.2平方米,面阔一间3.95米,进深三柱3.85米,高4.8米,歇山顶,砖木结构。形制古朴,四角为门头阙。科第坊: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清代重建,2001年修缮,保持明清风格,保存明清石柱、柱础。坐北朝南,建筑面积47平方米,单体建筑,面阔三间11.25米,进深四柱4.2米,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坊内记“自宋至清上科第者有监察御史以上官员及进士举人等计408人”。……[详细]
石城林氏民居
  石城林氏民居位于秀屿区埭头镇石城村寨外自然村,年代为清末至民国,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清末,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重修,近年再修,为爱国华侨林和义的旧居。坐西朝东,通面阔20.3米,通进深18.6米,建筑面积377.6平方米。为合院式建筑,由院埕、左右两侧厢房及正厅组成。悬山顶,土石木结构。正厅面阔五间,明间山墙搁檩,左右次、稍间分上下房,均有阁房。两侧厢房面阔二间,进深8.16米。柱、梁用材较大,柁墩、雀替简约古朴,存有清、民国时期石构件。为研究莆田沿海地区民居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至院埕外沿外延6米,西至建筑本体外墙外延1米,南至建筑本体外墙外延2米,北至建筑本体外墙外延1米。……[详细]
南山月峰寺
  南山月峰寺位于城厢区凤凰山街道新塘社区新梅自然村,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名“月峰禅院”,始建于唐代,宋代后荒废,明成化初年重建,明万历年间拓建,“文革-”期间损毁,1985年重修。整体建筑坐东北朝西南,占地面积4686平方米。中轴线依次分布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大雄宝殿左侧为祖师殿,右侧分布为伽蓝殿、大雄宝殿、济公堂等组成。通面阔66米,通进深71米,总占地面积4686平方米。主殿面阔五间19.45米,进深四柱15.35米,建筑面积298.56平方米,抬梁式土木结构,15檩(前八后七)带前廊,为单体建筑,歇山顶,由埕、前廊、主殿组成,寺内存有大量不同朝代构件,有唐代遗留下来的石柱、清代咸丰癸丑年(1853)立“月峰古刹”匾额等构件,整体建筑结构现保持清代典型的寺庙建……[详细]
后山法林寺
  后山法林寺位于城厢区华亭镇后山村桥头自然村,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历代屡有维修。坐北朝南偏东,通面阔19.07米,通进深19.7米,建筑面积375.68平方米。为一进廊院式建筑,由门楼、前殿、天井、正殿及左右两侧厢房组成。正殿面阔三间,明间山墙搁檩,悬山顶,土木结构,寺内奉祀佛祖。为研究清代寺庙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至自山墙外延3米,西至自山墙外延1米,南至埕外沿外延2米,北至自山墙外延3米。……[详细]
马院白马院宫
  马院白马院宫位于城厢区常太镇马院村院里自然村,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光绪年间重建,近代重修。坐北朝南偏东,通面阔8米,通进深23.58米,占地面积150.3米,为单进廊院式建筑,由埕、前殿、天井、两庑和正殿组成。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三柱,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明间抬梁减中柱,悬山顶,土木结构。殿内山门后檐柱、各金柱在近代重修时,均更换为圆形花岗岩石柱。基本保留清末建筑风格,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至自山墙外延5米,西至自山墙外延5米,南至埕外沿外延3米,北至自山墙外延5米。……[详细]
东坡天后宫
  东坡天后宫位于涵江区梧塘镇后东坡村后东坡自然村,年代为明-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清乾隆五十年(1785)重修,近年又修。坐北朝南,单进合院式建筑。通面阔10.9米,通进深20.1米,建筑面积219平方米。土木结构,悬山顶。中轴线上依次分布前殿、天井、大殿。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抬梁式木构架,脊檩存“皇明万历戊午年檀越主诏赐修职郎翁宜善捐”字样。主祀妈祖。为研究明清宫庙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至自墙外村道;西至自墙外小巷;南至宫埕;北至自墙外小巷。……[详细]
香龙福社
  香龙福社位于涵江区梧塘镇枫林村林外自然村,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代,清代重建,近年重修。坐东朝西偏南,单进合院式建筑。通面阔9.6米,通进深18米,建筑面积173平方米。土木结构,悬山顶。中轴线上依次分布前殿、天井、大殿。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抬梁式木构架。存清道光十五年(1835)“捐舍碑”1通。主祀尊主明王。为研究清代里社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至小巷,西南至枫林小学操场,南与村部同墙,北至宫房、操场。……[详细]
189、正极殿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极殿
  正极殿位于涵江区涵西街道保尾社区西60米,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又称“五帝庙”。始建于明代中期,清代重建。20世纪50、60年代曾作小学校址,90年代因旧城改造,在原址偏后处迁建,并缩小规模。坐北朝南偏西,单进合院式建筑。通面阔16米,通进深20.3米,占地面积325平方米。土木结构,悬山顶。中轴线上依次分布前殿、天井、大殿。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抬梁式木构架。近年在天井处建拜亭。主祀玄天上帝。为研究清代宫庙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至旧城改造套房外小道,西至大地房地产基地外小道,南至大地房地产基地外大道,北至宫口河边通道。……[详细]
集奎万寿桥
  集奎万寿桥位于涵江区白塘镇集奎村,年代为宋,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南宋初,由南宋李富募捐而建。东北至西南走向,为传统平梁石桥,8墩9孔梁桥,跨于白塘湖汊上。全长47.35米,宽2.1米,桥墩高约5米。方型墩,桥面以石板做梁,大小不一的石块铺设成八卦形状,桥栏杆用条石以榫卯相接。桥东北端有桥亭1座,清代建,现代重修,二层,面阔4.9米,进深7.6米,高7米,歇山顶,内立修桥志铭。该桥是莆田兴化平原南北洋现存的同年代保存最为完整的古石桥之一,至今仍保持行人交通作用。为研究莆田宋代桥梁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北至桥头二层桥亭;西南至桥头小路外延6米;东南、西北以桥梁本体外沿各外延20米。……[详细]
北高陈氏宗祠
  北高陈氏宗祠位于荔城区北高镇山前村,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宋理宗年间,明洪武年间重修,清末期和近代均再修。古建筑群以永安书社、陈氏祠堂和尚德堂组成,现有面积近1000平方米。祠堂外埕左前方有古井一口,护井石刻万历二十九年陈肖波重修;右前方大古井一口,刻有明弘治十二年及万历二十一年重修等字迹。为研究明、清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至外墙滴水外延1米,西至主屋前廊滴水外延2米,南至外墙滴水外延1米,北至外墙滴水外延1米。……[详细]
双福郭氏祠堂
  双福郭氏祠堂位于涵江区白塘镇双福村上郭自然村,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重修,近年再修,为一进廊院式建筑,由埕、门厅、天井和主堂组成。坐西朝东,通面阔15.91米,通进深24.17米,建筑面积384.54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五柱带前廊,悬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柱、梁用材较大,柱础、抱石鼓、柁墩、雀替精美古朴。比较完好保留清中前期莆田地方宗祠的建筑风格,为研究清代宗祠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至建筑本体外墙外延1米,西至建筑本体外墙外延1米,南至建筑本体外墙外延1米,北至建筑本体外墙外延1米。……[详细]
北高永禄书院
  北高永禄书院位于荔城区北高镇山前村,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年代不详,原为宋代关圣庙基础上建设遗留下来,古时以书院为主,明末兵部尚书王家彦曾经在此就读。现为近一千平方的古建筑群,以关公文化为主。为研究清代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保护范围:东至外墙滴水外延1米,西至主屋前廊滴水外延2米,南至外墙滴水外延1米,北至外墙滴水外延1米。……[详细]
霞徐顺济庙
  霞徐顺济庙位于涵江区涵东街道霞徐社区大宫前路,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明代,清重建,2003年修缮。为一进廊院式建筑,由前殿、天井、主殿组成,保存清代建筑风格,保留大量明代石构件。坐北朝南,通面阔10.68米,通进深22.26米,建筑面积237.74平方米。前殿面阔三间10.68米,进深四柱8.34米带前廊,主殿面阔三间10.68米,进深四柱9.84米,悬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庙祀妈祖,为涵江早期妈祖宫庙之一,为妈祖信仰的传播和发展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依据,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南至建筑本体外墙外延2米至义德堂墙埕;西北至周天安共墙;西南外延16米至霞徐套房第三幢埕;东北至建筑本体外墙外延1米。……[详细]
吉云云峰宫大殿
  吉云云峰宫大殿位于涵江区庄边镇吉云村云洋自然村,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三年(1864)重建。坐西朝东,大殿面阔五间11.66米,进深五柱带前廊11.71米,建筑面积136.54平方米。悬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柱、梁用材较大,柁墩、雀替等木雕精美古朴。门两边悬联板一对阴雕行书“云峰叠其乾坤大,庙貌重新日月光”,题款为“同治戊辰”。宫内存清同治三年重建捐资芳名石碑1通。比较完好保留清代建筑风格,为研究清代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保护范围:东至宫外水泥埕外沿外延1米;西至后殿外墙外延3米;南至建筑本体外墙外延3米;北至戏台水泥埕外沿外延3米。……[详细]
大贤汤氏祠堂
  大贤汤氏祠堂位于涵江区新县镇大贤村旧厝村小组新三公路旁,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嘉庆廿二年(1817),现存为原建筑,近年局部修缮。为一进廊院式建筑,由埕、前廊、下堂、天井、正堂组成。坐北朝南偏西,通面阔三间10.26米,通进深17.38米,建筑面积178.32平方米,下堂面阔三间,进深三柱,歇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正堂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悬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保留清代建筑风格。前檐柱留有“嘉庆丁丑年仲冬吉旦”铭文,正堂檐柱留有“嘉庆廿二年孟冬”铭文,有明确的纪年和文字可考。为研究清代宗祠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南至埕前沿外延1米;西北至建筑本体外墙外延2米;西南至建筑本体外墙外延2米;东北至建筑本体外墙外延2米。……[详细]
孝池陈氏民居
  孝池陈氏民居位于涵江区大洋乡孝池村洋西12号,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代中后期,为一进合院式建筑,坐南朝北,通面阔42.38米,通进深21.24米,建筑面积900.15平方米,面阔为十开间,上下进中间以走廊贯通,正厅中轴线上依次为砖埕、前廊、下厅、天井、正厅组成。悬山顶,山墙搁檩土木结构,为陈姓族居之所,正厅后设福堂,内神龛供奉陈氏列代先祖,为孝池村陈氏宗族“崇宗祀祖”之用,还作为各房子孙办理婚、丧、寿、喜等的场所。该建筑保留清代古民居的建筑风格,为研究清代莆田山区民居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至建筑本体外墙外延2米,南至建筑本体外墙外延3米,西至建筑本体外墙外延1米,北至建筑本体外墙外延15米。……[详细]
哆中李氏大宗祠
  哆中李氏大宗祠位于涵江区三江口镇哆中村火头顶75号,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清代重修,近年再修。为一进庭院式建筑,由砖埕、门厅、庭院、正厅组成。坐北朝南偏西,通面阔12.84米,通进深23.77米,建筑面积305.2平方米,门厅面阔三间10.25米,进深三柱4.9米,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木构架,用材较大,雕刻精美。正厅面阔三间10.25米,进深五柱带前廊11.92米,悬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保留清代建筑风格,为研究清代宗祠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北外延2米至李金明房;西南外延14米至埕外沿;西北外延1米至李秀英房外墙;东南外延3米至村道外沿。……[详细]
埔柳卓迈墓
  埔柳卓迈墓位于城厢区华亭镇埔柳村柳园自然村,年代为明,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坐西南朝东北,通面阔7.64米,通进深16.46米,占地面积125.75平方米。平面呈“风”字型。墓丘石构,墓丘龟背形,为三片石材砌成。原有三级墓埕,第二级墓埕两侧存有柱狮1对,墓后围存有龙首一对。墓道左前方龙眼林中仅存石马一只,做工精细。墓前东西侧相距32米处各立高5.15米,宽3.98米石坊一座。东侧石坊正面刻“□世侍御”,背面刻“忠淳特监”,西侧石坊正面刻“大囧卿”,背面刻“清正共推”。为研究明代墓葬型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依据,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卓迈,字士英,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中进士,职授侍御史太仆寺少卿,再迁正卿,浩忠淳,御葬此地。保护范围:东至自墓石坊外延5米;西至自……[详细]
文笔峰摩崖石刻
  文笔峰摩崖石刻位于涵江区新县镇文笔村文笔峰,年代为民国,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摩崖石刻4方,有“復我山河”“登瀛桥”“欲罢不能”等题刻。其中石竹寺后侧山体岩壁刻遒劲有力的“復我山河”四个大字最为突出,字幅高约1.5米,宽约4米,上款“民国卅年(1941)夏”,落款“黄珍吾”。为研究书法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黄珍吾(1901-1969),字静山,海南文昌人,国民党中将。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军事委员会别动队少将副总队长,福建省保安处中将处长兼保安副司令,福建剿匪司令官。1945年3月当选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同年底任青年军副军长。1948年任国民大会筹委会警卫处副处长,首都警察厅厅长兼防空副司令。1949年赴台湾,历任宪兵司令,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