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莆田市旅游

莆田市文物古迹介绍

81、黄滔祠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滔祠
  黄滔祠位于荔城区镇海街道办事处英龙居委会东里巷,元大德八年(1304)为纪念黄滔而建,明倭乱后重建。坐北向南,占地面积423.18平方米。由祠门、正厅、下厅组成,正厅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穿斗式木构架,歇山顶。祠中保存明正统十二年(1447)石碑1通,祠门右壁上存有收集的“状元及第”、“济美联芳”、“冬官旧第”、“天马来青”、“文笔钟灵”、“父子名贤”、“理学名臣”等明代石额。祀黄滔。黄滔是晚唐文学家,对王审知治闽有规正之功。原存祠中的“东里黄氏思敬堂功赏记”、“黄氏族祠思敬堂记”、“侍郎公送祭田文卷”明代碑刻和“敬恩”、“登瀛阁”等石刻,于“文革”期间失落。黄滔祠2009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东峤盐民学校旧址
  东峤盐民学校旧址位于莆田市秀屿区东峤镇前沁村6组。莆田前沁盐场是革命时期莆田党组织开展活动的一个基地。1932-1933年,中共莆田县委在东峤前沁村普应亭创办前沁盐场盐民学校,由许彧青任校长,教盐民读书识字,并组织盐民进行抗捐抗税斗争。苏华同志也在此任过教。1949年6月,主持中共闽中工委工作的副书记林汝楠派地下党员陈学画到莆田前沁盐场做策反工作,向场长宣传党的起义政策。在莆田县委的密切配合下,策反工作获得成功,8月19日,莆田盐警大队全体官兵400多人宣布起义,接受莆田游击大队点编,之后,参加进城接管莆田县政府。东峤盐民学校旧址普应亭为清代建筑,单层砖木结构,占地面积400平方米……[详细]
城内林氏宗祠
  城内林氏宗祠位于仙游县城内济川巷31号,年代为清。简介:始建于宋政和三年(1113),清代重建,坐北朝南(偏西),通面阔39.72米,通进深36.06米,建筑面积1432.30平方米。沿中轴线依次为前厅,天井、左右庑廊、正厅、左右护厝。前厅面阔五间,进深十五檩,悬山顶,抬梁穿斗式木结构;正厅面阔五间,进深十八檩,悬山顶,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整栋建筑的木柱、梁、枋用材硕大。两边护厝均面阔八间,各设四个小天井。大小天井共九个,中轴线上大天井长9.36米,宽12.34米。保护范围: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2018年,城内林氏宗祠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84、赤石宫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赤石宫
  赤石宫位于莆田市涵江区庄边镇尚书桥村新村自然村,年代为清。简介:始建于宋代,现存建筑为清道光六年(1826)重建,坐西朝东(偏南),面阔五间15.9米,进深17米,占地面积270.3平方米,为二进廊院式建筑,由山门、天井、左右廊庑和正殿组成。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三柱7檩带前廊,后檐石柱浮雕八仙人物。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9檩,前檐立园雕盘龙双石柱。柁墩、雀替浮雕牡丹等花卉,基本完整保存清代建筑风格。尚书桥为附属文物。保护范围:赤石宫: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尚书桥:桥两端各外延10米;上下游各外沿50米。2018年,赤石宫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莆田云门寺
  云门寺位于荔城区镇海街道办事处英龙居委会双池巷。宋德祐元年(1275)始建,元大德九年(1305)增建,明万历九年(1581)、三十六年(1608)修建,清乾隆二十年(1755)重修。1987年修复。是莆田明末清初抗清斗争据点之一。吴门人寺僧佺修,托迹于此,暗中与邑人余、黄担等人进行抗清活动。寺坐西向东,通面阔30米,通进深116米,占地面积3480平方米,为二进廊院式建筑。由山门、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两庑组成。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抬梁、穿斗式木构架,重檐歇山顶。殿内有十几根宋代梭形柱和6根宋代方柱以及覆盆柱础。拜亭为元代原构。云门寺2005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86、壶南祠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壶南祠
  壶南祠位于莆田市秀屿区东庄镇营边村,年代为明、清。简介:坐北朝南,建筑面积714平方米,由门厅、拜亭、正殿组成,抬梁穿斗混合式木结构,悬山顶。正殿面阔五间,进深2柱,主祀陈衷瑜夫子。祠中保存有古石浮雕鲤鱼一块、古联板一对、明代陈子神位牌一块、古匾额四块、明益王题字“道绍三尼”盖有“皇明帝胄”“益太子章”印样一块,还有樟木等古匾,以及明万历版本《林子三教正宗》36卷一套、《四书正义》一部四本、宗祯母后血(书)印《玉经》一部等古牌古籍。保护范围:建筑四周围墙各向外延伸10米。2018年,壶南祠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玉新书院壁画
  玉新书院位于榜头镇龙腾村过坑自然村。始建于清末,2000年重修。坐北向南,通面阔16米,通进深13.85米,总面积222平方米。沿中轴线由门殿、天井、正殿组成。门殿面阔三间,进深三柱,抬梁结构;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柱,悬山顶,抬梁土木结构。建筑小巧结实,为清代风格。特别是名画家李耕1950年在这所作的壁画“十殿阎王”和“儒道释夏”等共14幅作品,是本书院最重要的文物价值所在。供奉“三一教主林龙江先生,年内正月初一、中秋节祭祀较隆重。玉新书院是当地书院的典型代表,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玉新书院壁画2009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88、万寿观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寿观
  万寿观位于仙游县鲤城街道办城内社区仙游一中校内。宋建炎年间由宋龙图阁学士后裔傅歉授创建,明洪武年间重建,后代屡有重修,2000年仙游一中学校集资整修。坐北朝南,通面阔37.4米,通进深63.2米,总面积2363.68平方米。为单进廊院式建筑,沿中轴线依次为仪门、天王殿、天井、拜台、玉帝殿、左右庑廊,天井右侧为傅氏乡贤祠。天王殿悬山顶,抬梁、穿斗式木构架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前二后四)。玉帝殿重檐歇山顶,抬梁、穿斗木构架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十一檩。玉帝殿前有一对石雕龙柱。驼峰精雕花卉,与其它木构件均彩绘贴金。观内左右庑廊留有五对宋朝时期对联。现存建筑保留清朝建筑风格。万寿观现为仙游一中校史展览馆。万寿观保存完整,规模较大,雕工精美,对于研究仙游县教育、宗教和建筑史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万寿观……[详细]
文峰宫三代祠
  文峰宫三代祠位于荔城区镇海街道办事处文献居委会步行街中间,元代将宋代白湖顺济庙迁移今址,称文峰天后宫或文峰宫。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知府宫兆麟在天后宫大殿右侧建“天后三代祠”。1940年又在三代祠右建一座三层的升天楼。祠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坐东向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升天楼坐北向南,穿斗式木构架,歇山顶。祠中保存宋代木雕妈祖像1尊,元代石柱和清嘉庆年间(1796~1820)石碑2通。为莆田市妈祖祭典的重要场所,影响深远,也是福建省重要涉台文物。文峰宫三代祠2009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陈国柱故居
  陈国柱故居位于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下垞村王西自然村。陈国柱故居前连九华叠翠,后拥古竹禅寺,是旧时莆田通往福州的山区古驿道。故居由大厅、厢房、石埕、围墙组成,为传统五间厢民居,土木结构,室内陈列着陈国柱和他胞兄陈国桢烈士(1902-1949)的生平事迹和有关革命文物。陈国柱故居于2000年11月被莆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莆田县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8月被中共莆田市委、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莆田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0年6月被中共莆田市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莆田市党史教育基地,2010年9月被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详细]
林兆恩墓
  林兆恩墓位于莆田县华亭镇苦溪村后角石门山。林兆恩(1517-1598)字懋勋,号龙江,道号子谷子,莆田赤柱人,创立夏午尼三一教,又称夏教。倡儒道释三教合一学说世称三教先生。明倭寇作乱,他捐家财雇兵守城,埋尸两万多具,并教人治愈兵后瘟疫,深受民间感戴,在海内外颇具影响力,在东南亚一带华侨多建祠纪念他。该墓为明隆庆五年(1571)林兆恩55岁时建。墓占地面积约70平方米,坐北朝南。墓丘石构,平面呈“风”字型,面阔6米,进深14米,后墙正中刻“明三教先生子谷子龙江林墓”。坟顶以整块石雕龟背纹饰,前置供台,墓前有三级墓坪。林兆恩墓1985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卫里公会莆田总堂
  卫里公会莆田总堂位于荔城区海街道办事处凤山居委会仓边巷。1915年美国信徒过雅各和甘大卫兄弟倡建,历时三年完工。堂建筑面积1572平方米,坐北向南。围墙用花岗岩条石砌筑,勒脚用辉绿岩石-浆砌。大门开间的墙厚0.65米,并向外突出0.15米。部分门、窗拱顶,两侧和拱顶石比墙面外露0.03米。木门窗均西式。檐口为出檐、翘角,加封檐板。檐口无平顶,仅四周在石墙上部做间隔突出墙面的正方形哥德式台口线。大厅中间三榀屋架大跨度,为豪式六区格,两旁采用各两榀排架式三角形构架。是当时东南亚地区四大基督教堂之一。卫里公会莆田总堂1996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东石土楼
  东石土楼位于仙游县园庄镇东石村,年代为清。简介:方形土楼,坐北向南,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悬山顶。长21米,宽20.8米,面积437平方米。楼高三层,中设天井,一楼共8个房间、二楼10个房间,三楼作为厅堂,不设房间。土楼东、南各开一门,墙体由三合土夯筑而成,底层墙厚1.24米,二、三层墙厚0.9米。一层不开窗,二层共开窗8个,三层开窗20个,所有门窗用青石雕刻,坚固美观,窗户边开-眼,全楼共有78个-眼。保护范围:东至郑瑞豹厝界,西至公路界,南至邻房外墙,北至郑发荣厝界。2018年,东石土楼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94、无尘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无尘塔
  九座寺(原名太平院)位于仙游县城西北约40公里的凤山乡凤顶村,始建于唐代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正觉禅师(法名智广)倡建,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无尘塔位于九座寺西面,创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为该寺历代寺僧圆寂后火化的荼毗塔,距今已1100多年,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据载,该寺舍院九座相连,规模宏伟,占地达1.5万平方米,鼎盛时僧众有五百余人,是唐代仙游最大的禅林宝刹。据说宋代端明殿学士蔡襄曾到这里赏景,亲手书写“太平院”三个字。宋代名人余象和刘后村,也曾来到这里题过诗。九座寺现仅存大雄宝殿、祖师殿、僧舍斋堂和放生池。大雄宝殿内存有6对大石柱,高9.40米,直径60厘米。寺中一对经幢塔据考为五代时所建。寺东面有尼舍利塔和“银缸”,西面有无尘塔和“米缸”,南面有舍利塔和“酒缸……[详细]
95、天马村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马村
  天马村位于仙游县东北部,莆仙永中心点,距离莆田市区53公里,距离仙游县城45公里,东面、背面分别与涵江区庄边镇黄洋村、岐山村接壤。全村有2个自然村,分别为外石门村和内石门村,共有10个村民小组,486户,总人口1796人,分布有郑、陈、何、胡、尤五大姓氏。辖区内林地总面积12000亩,其中山地面积10080亩,耕地面积752亩。主要景点:天马山天马山为仙游四大景之一,1980年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前年下座寺建成,上座寺亦重新修葺,溢彩流金,雅静美观,使古刹旧貌换了新颜。登山石径亦已拓宽,上下方便。为游客明瞭天马山风景起见,兹辑写“天马山胜景一览”以供参考。天马山之美,在于山奇洞幽,林深石怪。山间有洞穴数十处,大可容纳数百人,小者亦可容数十人。因为独特的地形地貌,明代先人在天马山间安营扎寨,抵……[详细]
莆禧城墙
  莆禧城墙位于北岸山亭乡莆禧村。明洪武二十年(1387)为防倭而筑千户所成。嘉靖二十三年(1544),莆禧军民在兴化卫中所千户白仁、分巡姚凤翔率领下于此击败倭寇,俘敌14人。嘉靖四十一年,倭寇围城50余日终被戚家军围歼。城以条石砌筑,三面临海,遥对湄洲岛,北面靠陆,原城长2300米,高7米,基宽5米,顶宽2.9米,城门、城楼、警埔、城垛齐全。抗日战争初拆城,城内尚有城隍庙、天妃宫和十字形石板路、过楼小楼等,1984年维修城墙并恢复部分城垛,城外有明代砌建八卦井一口。该建筑为研究莆田地方古建筑提供实物资料。……[详细]
湄洲麟山宫
  麟山宫位于湄洲镇下山村宫兜自然村麟山路185号。又称下山宫,始建明洪武七年(1274年),清道光二年重修(1822)。坐东北朝西南,通面阔27米,通进深34.4米,面积523平方米,为二进廊院式建筑,沿中轴线依次为埕、前殿、正殿,次轴线依次为埕、前偏殿、前天井、后偏殿、后天井、宫房。前殿重檐歇山顶,内施藻井,面阔三间;正殿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明间抬梁减中柱结构。宫内悬挂一方道光五年福建汀漳龙道摄理台湾府事方传燧书“圣迹益彰”匾额,是闽台交流的重要佐证。麟山宫2009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东吴石塔
  东吴石塔位于秀屿区东埔镇东吴村,创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仿木楼,阁式石塔,七级八角,通高21.54米,底层每边长2.11米,底层正门向东偏北8度,各层对错开门,底层门两旁雕刻武士,每层各面均设龛置佛像。各层塔门额刻有“祝圣伟望”、“古刹嘉馨”、“海上鳌峰”和建塔纪年等文字。石塔须弥座束腰浮雕鸟兽图案,均为精美。石塔造型俊秀,反映了莆田明代石雕工艺水平和造塔特点,是研究明代东南沿海造塔工艺及塔建筑文化的宝贵资料。附属建筑金鸡庙有明清沿海建筑特征。东吴石塔2009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东吴石塔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高约30米,为7层八角青石构造,塔基八面有龙、虎、狮、鹿、鹤、麒麟等动物浮雕,形态不一,惟妙惟肖。塔门入口两旁竖立有两尊护塔将军,威武雄壮;各层门额上刻有“……[详细]
99、重兴寺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重兴寺
  重兴寺位于荔城区黄石镇水南村境内,原名古山寺,始建于唐昭宗光化二年(公元八九九年)。宋乾德四年重建。元至正十年失火被毁,十二年复建。后来经多次重修。现保存的建筑为明清建筑风格。寺内右侧是唐工部员外郎吴祭祠。寺前有莆田吴姓始祖唐工部员外郎吴祭之墓。重兴寺1997年12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0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陈峻山陈永盛)重兴寺在黄石水南境内四脚亭附近的街道上,山门金碧辉煌,颇为壮观。迈进山门,只见在小埕左边是寺院的前殿,进入殿内,只见里面盆景众多,把正方型的大天井装扮得绿荫荫的,给酷热的天气大大降了温。一个老人在辅导十来个小学生读书,三四个老人在另一边喝茶聊天。一片寂静,其乐融融。正殿是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佛及西方三圣,后殿系为观音殿,尚未完工。重兴寺规模并不大,仅4……[详细]
云山书院壁画
  云山书院壁画位于仙游县榜头镇云庄村,年代为1950年。简介: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1919年重修,供奉“三一教”教主林龙江。保存李耕所作的壁画——《“三一”教主林龙江先生志》系列壁画30幅,左壁14幅,右壁16幅。该壁画创作于1950年,整体构图充实饱满,人物造型修长优雅,线条清劲峭拔,超逸洒脱。壁画内容为林龙江生平事迹,是研究“三一教”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保护范围: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2018年,云山书院壁画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